舒伯特 《死神与少女》
舒伯特《死神与少女》 这首四重奏曲共分四个乐章。乐曲刚一开头,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加上一把大提琴同时进入昂奋状态,立刻点明此段主题:命运不可逆。这个主题音乐不断重复,直到第一乐章结尾时,速度才缓缓减慢,过渡到第二乐章。在第二段乐章中,舒伯特采用“行板”来突出灰色的主题。这段“行板”取之他为诗人克罗多斯诗作配乐的一组五个变奏曲的系列曲,也是全曲的中心。跟随着音符的轨迹,我们置身走进了冬天的迷雾中,一幅由浓密到浅谈的风景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那是一片冬天的残雪,在苍白的月光笼罩下,森林一片灰白,漆黑的坟墓被白雪切割得残缺歪斜,一阵迷失的瞌睡,接近死的黑暗,溪水坚强地滴着水,不愿凝固……,那是少女对死神的强烈抵触: 走开吧,啊!快离去, 远离我吧,你这个可憎的骷髅腐愚! 舒伯特的灵魂犹如音符穿梭在五线谱上,时而高昂,时而低迷,时而停顿,时而又跳跃……小提琴的高音喊出了少女之声,低音部分的中提琴和大提琴传出了死神的召唤。两者之间本是可怕的对话,舒伯特却利用变奏曲将他们谐调在一起,甚至近乎走向了爱情。此刻,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克罗多斯死神的一段诗句: 勇敢些,我并不可憎。 靠在我的手臂上吧,你可以安稳地入梦。 第三乐章是诙谐曲。这一段不断在大调和小调之间跳跃,节奏很像Bruckner的第9诙谐曲。舒伯特在这段乐章里运用了音乐切分法。我们看到,在切分音之下,光在忽明忽暗,少女与死神在继续对话……。最后乐章的快速曲调,是旋转曲和奏鸣曲的混合曲。这种混合令人联想到中世纪的死亡之舞。音乐节奏很快领引主题走向终结。有时人们不太明白,为什么舒伯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结束。然而,他的音乐却始终是完美的。在舒伯特写的所有的弦乐队四重奏曲中,第13号四重奏曲是他生前听过的唯一一曲。舒伯特在听完这首类似14号四重奏的第13号四重奏后曾说,音乐家还是演奏得太慢了。我想,作曲者应该是有他的理由的,应该是对自己的作品理解得最透切的。
死是这首乐曲的主题,然而,对舒伯特来说,死并不代表终结,而是轮回再生的起点,就像希腊神话,万物枯死,年复一年却又生机勃勃。音乐中,巴赫、莫扎特、瓦格纳还有马勒等都无不将死神与爱演绎成了一种神爱。我想,他们对死神和爱的理解不仅仅是巧合吧。人文精神始终是创作的动力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