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猫的焦虑

【我有幸也在《the Kon》正式公开前就得到了音频文件,依然是特征鲜明的信息轰炸,而其中最突出的是新疆元素,电影采样和木卡姆式的演奏都让人疑问重重,是完成度很高的概念作品。EP附带了早先单独公开过的《My Plastic Vacation》,展示的是寂静猫对80年代日式都市流行乐的喜爱,这首曲子和他之前不少作品一样,例如《Cosmic Drifter Theme》,有非常棒的旋律主题。】
以上这段是这篇评论本来的全部内容。以下皆为尬聊~~~
我当然不是最适合来评论寂静猫的作品的人。这张新EP的标题,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日语《魂》?
他的作品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致除了他自己,没人能够完全的解读,事实上他确实这么干了,亲自为自己专辑的豆瓣条目写介绍、编写乐评。
前作双CD专辑《Neo-Taste》简直就是“Nerd音乐指南”,能完整听下来的朋友,可以去测一下智商是不是140以上。
寂静猫听过的音乐种类和唱片数量,在我印象里至少在乐手中无出其右。而真正体现他学霸(Nerd)特质的,是把跨度极大的音乐元素吸收掌握,从放弃吉他转投电脑音乐、合成器,再到回归乐器变身多面手,天知道他花了多少精力。
换言之,寂静猫的作品制作成本极高,跟硬件无关;同时聆听的门槛也极高,跟品味无关。
他的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制作影视原声,却跟“红”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并不利于作品的推广。
在点开一个app就有数以万计的专辑等待被宠幸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会从创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聆听”。因此出现一个荒诞又合理的现象,寂静猫一边是代表创作者群体意见的阿比鹿奖的得主,一边收获着完全不对等的播放次数和评论数。
寂静猫不是那种会说“在座各位都是傻逼”的人,他压力大也只会在朋友圈转发“转运图片”吧。一边成立厂牌拉拢同好,一边不厌其烦的自荐新作,自嘲成不了网红。他最缺的,好像是个A&R啊!
如果我来当A&R,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挖掘寂静猫的作品的话题性,明明那么多可聊的!比如这张EP,三首概念作品主打木卡姆,用民族歌舞图片戏拟东方情调风格的审美,重新设计包装,分数码和10寸黑胶格式发行。而《My Plastic Vacation》这类有金曲潜质的曲子,找知名、非知名乐手remix,做12寸大单曲,封面图案是招财猫特写,每首用不同的造型做成系列单曲,必须是彩胶,强行安利logo形象……
下一步的计划?促成和陆扬合作,给任天堂带盐,给细野暖场!


好吧,以上,只是我的臆想。身为学霸,寂静猫最不需要的就是别人的计划。囧
“你的心意传达到了。”
这大概能减轻一点寂静猫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