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不喜歡妳,莫文蔚
站在那分割線上的位置,莫文蔚推出了全新專輯《我們在中場相遇》。新唱片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絕世經典組合再現,下半場絕妙驚奇組合上演」;可於唱片未發行前,本人聽了她和相遇不久的李榮浩合作的《慢慢喜歡你》之後(李榮浩在她的上一張專輯中,已經參與了結他的演奏),便有所懷疑這下半場的新陣容,到底和本身「善變」的莫文蔚,能一起產生什麼比新組合噱頭更「絕妙」、「驚奇」的東西出來。
然而在方大同主理曲編的《絕》之中,莫文蔚像脫掉專輯上半場那令自己走得小心翼翼的高踭鞋一樣,變得更靈動、更自由地穿梭,不同於她上半場表現的成熟,或是在伍佰& China Blue炮製的《中場沒有休息》內,如唱著「用力 再用力……」時的不太能應付自如;此曲中的莫文蔚,好比還未遲暮的少婦,有著特別之韻味,又不失青春的光彩。接著MATZKA創作的《Dancing in the Rain》,帶來了維持他正面樂觀、讓人能不斷扭動之特色的音樂,奔放像南美式的足球踢法,以享受泥濘、"Dancing in the Rain "的想象畫面,帶出接受或享受逆境、從中得到解脫的信息,也繼續把之前困在大氣壓內般的Karen,解放了出來。
新專輯的下半場,重點展現了莫文蔚她仍可以輕易遊走於不同音樂風格的能力,Karen就像一名出色、全能的足球員,既有著如前鋒進攻時的「放」( 《絕》、《Dancing in the Rain》),亦可做到後衛防守時的「穩」(《慢慢喜歡你》);在華晨宇作曲的《半生緣(我們在這裡相遇)》中,她開始時沉著地演繹,到副歌忽然突擊般的轉變,再於後段排山倒海式的編曲下發動之「攻勢」,可守可進,好比優秀的中場。風韻猶存的莫文蔚,還是能靈活地扭著她的小蠻腰,跟一眾「小鮮肉」諧和地「共舞」;張藝興出招的《不待續》,前奏簡單但給人留下特別的印象(又貼上了張藝興個人的標籤), 之後繼續「發展」的音樂,延續了前奏已預示的中西合璧之特色,像幾分鐘的花式足球秀,(編曲)技法流暢自然,亦像剪裁得好的旗袍,很貼合Karen本身婀娜多姿且性感的形象,是專輯內較為有驚喜的一首。
而由李榮浩幫忙去煲「雞湯」的《慢慢喜歡你》,延續著莫文蔚於《寶貝》後喜歡的溫情路線,用慢火熬出了非加入雞精的味道來;李榮浩應該是想著楊丞琳所寫的一氣呵成般的長句子,顯得質樸但情真(喜歡「綠瓦紅磚柳樹和青苔過去和現在都一個樣,你說你也會這樣」此句),在音樂的烘托下,更有奇異的慰藉之感。新專輯不少歌的歌詞著實很是一般,可靠曲編的「撐著」,或Karen的演繹,勉強能被「填坑」;而跟莫文蔚合作無間的李焯雄,聲稱想說的內容很多、卻最後選擇精煉的方式來表達的《半生緣(我們在這裡相遇)》,若沒有音樂上的情緒補充,即會顯得較為空洞(或你也可以認為這是李焯雄的高明之處,讓豐富交集的情感,藏在了不言或音樂之中)。
專輯《我們在中場相遇》,表現出莫文蔚音樂上的廣度(寬度),卻非深度;從絕妙、驚奇的方面來說,她以前玩過更令人feel so絕的東西,且一班新合作的音樂鮮肉或半臘肉,並未為她帶來什麼突破,像各自的散打(雖則這唱片有基本的概念框架)、令專輯音樂上的豐富性顯得較為表面式。於我角度來看,此專輯還不如Karen的上張、沒有那麼繽紛的《不散,不見》,可以更有鋪陳地,挖掘出她情感內更深層的一面。
群星拱照的《我們在中場相遇》,於上半場的踢法更為沉悶。李偲菘製作的《如初之光》是引子,具點題的功能(在「默問蔚藍的天空是否」的歌詞內,還藏著莫文蔚的名字);但作為一首唱給自己的作品,總覺得它缺了些真情的溫度,歌曲內容像主旋律式的口號,有點空泛。而融入巴哈《Prelude No.1 in C major》作前奏的《I Do》,或是屬於齊豫所在之空靈派系的《天一半 地一半》(剛好前面一首《飛》的作詞人便是三毛),只從單曲來聽,並沒有什麼問題,可當它們組合在一起,便令到整個「上半場」的感覺較為「平坦」、平淡,如自己隊友於球場中場相互傳球的沉悶時段,基本上沒有將莫文蔚前半生起起落落、反平坦、反固定於某一種形態的音樂精髓表現出來(伍佰& China Blue炮製的《中場沒有休息》,算是活躍了氣氛,但這歌放於《天一半 地一半》之後,顯得轉折突兀、編排失當)。
眼前火熱的世界盃,四年一度才舉行,而莫文蔚近兩張專輯,也是相隔四年才發行,可這新的唱片,並不是一張值得等待那麼久時間的作品,有點可惜。莫文蔚希望以新專的上半場來做總結,下半場來發掘自己新的可能性,然而兩part都是噱頭大於實際(下半場稍為有少少火花產生),最多只能證明Karen在駕馭多元的曲式上,寶刀未老。有時球星雲集、個個技術不錯的球隊,未必能贏得比賽;但若相互配合出色的話,縱使低調如小國冰島,也能賽和阿根廷,甚至可以走得更遠!
首選:不待續
評分: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