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写的散文诗:多年以后我看着泪流不止


“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没收割完,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哪,闹着要吃饼干。蓝色的涤卡上衣,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我给了自己两拳。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年轻时留下来的散文诗。几十年后,我看着泪流不止,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
很多人或许还没听完整首歌曲,却早已泪目。这首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复杂音乐旋律的歌曲,某种意义上,这算得上一首优秀的散文诗。
最早在《我是歌手》舞台上听到的这首歌曲,印象深刻,那时是音乐诗人李建演奏的一个版本。给予我最初的印象是,音乐竟然可以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干净纯白却又五味杂陈。自己在接触的音乐数量上不够,初次听到这首歌,被扎扎实实惊艳到了。
音乐总能在某时触动心灵,像风一样,没有固定的时刻。但等它来了,心却被循环拨动。耳机里的世界,没有汽车,没有嘈杂。闭上眼睛,一幕幕画面略过,父亲见证女儿的每一步成长,成长、烦闹、恋爱、结婚、母亲离世、…无论生活怎样苦涩,他都将最好的提供给女儿,女儿长大了,父亲却老的像一张旧报纸。这就是你我的故事,令人唏嘘感慨。
这首歌有两个的音乐版本,一个李健在《我是歌手》舞台上的演奏,另一个是许飞音乐大碟原唱版本。都说翻唱比原唱好听,细细听完听完,你会发现这是两种味道,很难说出谁唱得更好,常言说文无第一,沉浸在音乐中的人,恐怕也不能给与评判吧。
许飞从女儿的角度表达,那个唱着《左半边翅膀》的女孩儿声线中特有的温柔、忧伤、力量,情感完完全全释放。那个当初少不更事,哭着闹着想吃饼干,青春期烦闷不理父亲的女孩已经长大,可惜所有的时光已经回不来了,女儿只有在风中思念着父亲,在散文诗中试着慢慢去读懂父亲。时间给女儿留下的是无限感伤,
李健选择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带入到其中,这是一种高级但又充满挑战的方式。他用自己独有的温暖声线慢慢流露,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自如切换,让人丝毫感觉不到突兀感与隔离感,这是因为这种多角度形成的对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立体的画面。在那个时光里,为孩子做的一起都值得,无怨无悔。“有个可爱的姑娘和他成了家,但愿他们不要活得如此艰难”孩子的每一步,我只恐怕自己做的还不够啊。父亲在与孩子之间出现交流问题的时候,还是首先责怪到自己头上,这是一种深沉令人感受的爱。
“女儿扎着马尾辫,跑进了校园,可是她最近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纸钱,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我最喜欢这几句话的描写,简单几个字,写出了在青春过程中,父亲的无能为力,也就是在这一刻,我们或许能看到父亲生出的白发吧。
Jay有一首歌曲也有类似表达,写小海瑟薇的歌曲——《前世情人》。与《父亲的散文诗》不同的是,在歌曲的开头并不是用白描的方式,黄俊郎擅长长句,用长句起到的是氛围渲染效果,那是“小公主”的一种成长环境,所有会有人不感冒。
《父亲的散文诗》中处处可见白描,“儿子躺在我怀里”“修修缝纫机的踏板”“蓝色的涤卡上衣”…写得太过于真实,代入感极强,因为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或物,离我们越近的东西,投射出的情感重叠面积越大,感动人心的力量越强,这有点类似于鲍勃迪伦的表达风格,最后加上李健的唱功音色,可以说这是一首完美而忧伤的散文诗,也只有李健驾驭的了。

这首歌是青年诗人董玉方根据父亲日记改的,我们能从两个版本感受到不同深情的表达,无论是许飞的感伤还是李健的回忆投射到,两个版本,经得起反复去听。
最后想说的是,每个父亲的故事都是可歌可泣的,因为每时每刻,他都在为了他的孩子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