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直男癌李宗盛的自我关怀——你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呢?
李宗盛发布与林忆莲的离婚声明后,用曾经写给辛晓琪的《领悟》作结,“我们的爱若是错误,愿你我没有白白受苦”,多年后还在演唱会上隔空对唱的方式纪念这段婚姻。
后者虽同样感伤,却更理性地表示“Loveis a rush and wild wind. When it goes, it goes.”,也大方在第二年应邀去听前夫的理性与感性音乐会,去他主导的简单生活节演出。
因此不够喜欢李宗盛,略显矫情,感情事拿不起放不下。连音乐会上张艾嘉当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一句“小李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都只敢憨笑不敢回答。
又嫌他格局太小,写来写去,无非是那些平凡人的心事——被他掰开了揉碎了咀嚼过,也不会让平凡人的一生因此而传奇起来。
然而,从李宗盛开始,音乐人才将琐碎的心事放进歌里,也是从李宗盛开始,音乐人才用近乎念白的方式唱歌。从《我终于失去了了你》到《十二楼》,从《领悟》到《山丘》,李宗盛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也注定将因此载入流行音乐史册。
作为制作人的李宗盛也许比作为歌手的他更成功,他会发掘出女歌手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某一面自我。例如那个好像总是得不到爱的莫文蔚,会唱着《失踪》的林忆莲,以及,在忙碌中寂寞的张艾嘉。
一切最开始的开始,都来自《生命中的精灵》,李宗盛生平第一张大概也是最重要的唱片。
年轻时的李宗盛因为没考上大学,在父亲的瓦斯行上班。白天送瓦斯,晚上在瓦斯行的楼上写歌和睡觉。李宗盛那时刚开始接触音乐圈,加入了一个合唱团。骑着摩托车,背着吉他去赶场,或者驮着瓦斯去送货。可以想象,那时的李宗盛满脑子都是什么时候能写出一鸣惊人的歌,在音乐圈立足,从此再也不用送瓦斯吧。
他等了很久,也不算太久,1984年,李宗盛因为给潘越云写歌而进入滚石。并最终在两年后以28岁的“高龄”,获得了出版自己第一张专辑的机会,也就是《生命中的精灵》,全部歌曲写给当时喜欢的一个女孩子。
坦白讲,我很晚才听这张专辑,那时我已经在豆瓣标记了几千张唱片,从各路流派里筛选出了自己的偏好。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唱时,我的内心是有点崩溃的。
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 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 想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 决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是困难的
这歌简直太不“艺术”了,像一次酒后抒发心情,写歌怎么可以不精心雕琢呢?
很快我便承认自己错了,凝练不是没有雕琢。木吉他的基调不是简单地扫一扫箱弦,打击乐的声场不是普通流行歌的一二三四动次打次,不同的歌曲中配有不同的伴奏乐器以点缀。其中,最出色的伴奏是童安格的和声,主打歌《生命中的精灵》、《没有人知道》等等专辑里超过半数歌曲的和声由童安格一手包办,他还一个人配完《生命中的精灵》里的四个声部。谁会是谁生命中的精灵呢?至少,童安格的和声一定是这张专辑中的精灵。
有这一系列的完美搭配,这张唱片才得以呈现出专辑文案里所评价的义无反顾和诚挚自省。爱情、青春、30岁就要来临的不安,听当时的李宗盛,也像听某一天的你或我。
聆听过那么多复杂的编排,默记过那么多独具匠心的歌词,而《生命中的精灵》用这样的坦承直白,迅速击倒了我。那是送瓦斯的小李多年积累一次喷薄而出。
另外,李宗盛在首张专辑里已经开始与电影人合作,侯孝贤讲述青春的电影《风柜来的人》原本要用的同名主题曲就被收录在《生命中的精灵》里。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也听过这首歌,发现它们有一些些不相称,给你点赞,你耳朵很棒。因为杨德昌后来建议侯孝贤把主题曲换作维瓦尔第的《四季》,所以李宗盛的《风柜来的人》在电影里没了踪影。那是一次失败的电影主题曲尝试。
《生命中的精灵》之后,李宗盛的创作进迅速入井喷期。他为陈淑桦制作出了台湾第一张销售过百万的专辑《梦醒时分》,为张艾嘉写出了好几代人的爱情箴言《爱的代价》,为电影《霸王别姬》创作了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小李慢慢变成了老李,一代情歌教父,也不再需要证明自己。
不过,那个会唱“你现在 是怎样的心情呢\ 是欢喜悲伤 \ 还是一点点不知名的愁”的李宗盛,那张几乎被当作最后一张专辑制作的首专《生命中的精灵》,天知道有多么难得。
公号: nj_music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