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风一样的薛之谦

中国的芭乐歌做了快半个世纪了,所以大众流行,流行歌曲,这些标签大多都是给大家一种好像中国流行乐只能给有苦情歌的印象。
事实上苦情歌的体量这几年来一直在下降,比如民族流行作为一种风格开始占据市场,而后彩铃时代被互联网数字版权取代,尽管制作上听感粗劣,但是方向是对的。大多流行乐制作人都有种错觉,我一定要把西方流行风格引渡进来,这样才能显示我作为制作人的门槛。时至今日,一大批豆友把R&B.jazz.Funk作为一种小资情怀的标榜供养,没错,流行音乐的渊源和主阵地一直在美国,这就好比你做软件用的都是别人开源的东西,用的都是别人的体系。这样看起来好像芭乐歌就像个另类,风格的金字塔里,爵士乐站在最顶端,傲娇地俯视着大多数听众,而后布鲁斯和soul击掌和鸣,不亦乐乎地调戏着下面的Funk.Funk自我安慰:没事,只要disco和hip-hop不在我上面就行,芭乐被牢牢地踩在了最底层。其实无论是爵士,还是灵魂乐,它们都是黑人民族乐演化过来的,而且在乐理上和中国民乐都有着相似的发声走向。
很快的,芭乐将成为历史,人们会越来越迷恋电子,合成器流行,碎片化的社会里,要搞懂人们都喜欢的东西很难,所以薛之谦就处在这样不尴不尬的位置,论写歌,芭乐高手都聚集在八九十年代的港台乐坛,论综艺,好像能讨好观众的总是那么几个段子。
喜欢他的人有 ,讨厌他的人也有,大家慢慢关注他的生活大于他的音乐,护主的,黑子谩骂的,不亦乐乎,沉醉于娱乐至死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那些流媒体播放器的评论里,居然一丝杀气都没有,那些真的或假的故事,讨巧的鸡汤和情话...好像在这里大家就是只来听歌而已,而那些重复率最高的评论是:好听。
这是普遍规律,薛之谦的歌大多都是往好听和大众里做,所以听到后面你就会发现这样的歌不耐听,太油腻,基本就是模板制式的芭乐情歌,到了这张单曲,薛之谦就开始往耐听这里做了,尽管芭乐被定义多么简单,不过尔尔,在我看来,我希望他就这个风格做下去,因为大众就是需要这样没有杂糅的,纯粹的表达,一首歌,好听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