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杨千嬅:只做志明的春娇
有人说,杨千嬅正是眼下这个时代所有都市情痴烈女的最佳代表,她唱尽了属于她们的全部错爱与后青春,教会她们如何在伤痛、彷徨和眼泪之中愈挫愈勇、向死而生。
然而,在我看来,杨千嬅才不是也不要代表什么,更未曾想过要共鸣什么。她只是某座写字楼后普普通通吸着烟说话的凡女子,那个只愿做志明一个人的春娇。
“童年常幻想长大充满乐趣
少年时又担心梦想太易碎
却一眨眼流完了热泪
青春错得很有趣”
对于杨千嬅的音乐,老实说,似乎很难准确而笃定地给出一个好或是坏的定义,总感觉在她的身上存在着两极分庭抗礼尤为明显的一个矛盾共融体——
有人热爱至极,将其奉为女神,每每听得感同身受,涕泪俱下哭到难以自拔;
有人全然无感,认为她声粗音糙、唱功欠佳,不过是被一部分乐评人及粉丝过度放大与拔高的典范。
“彷徨时想捉紧命中那伴侣
固定了想知怎样相处面对
转身醒觉情路有秩序
不追过不知所需”
这种感受很微妙,就好像是在吃一盘加了糖的清炒苦瓜,甜味与苦涩在口腔中掐架,彼此对峙挟持,难分轩轾与高下。
而作为一个偶尔也听她歌但远不至痴迷程度的听众,想以尽可能中立的立场来客观评价杨千嬅的音乐,竟也深感不易。
大概,还是得一分为二地去讲。
“从前未知转眼近了
未似传说世事难料
初心伤过重新再跳
愿我真情性 再大也改不了”
一方面,她的歌的的确确颇具代表性。拥有《可惜我是水瓶座》《再见二丁目》《勇》《姊妹》《野孩子》《少女的祈祷》《花与爱丽丝》等一连串数不过来的大热金曲,关照了一大票独立都市轻熟女同病相怜的殇情心境,算得上是流行音乐投射情感关怀的典型标杆了。
尤其是在林夕和黄伟文两人的共同加持之下,细致勾勒出“我没有温柔唯独有这点英勇”“别引出我泪水,尤其明知水瓶座最爱是流泪”“连没有幸福都不介意”“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等一系列迷途情爱的痴女形象与虽苦涩却仍顽强的表情心理动作,实难不句句哀婉悱恻,并箭无虚发地唱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里。
“无限幻想都有限了
尚要迎接变幻情调
回想一眼便成熟了
我 为谁 熟了”
另一方面,她的唱又确确实实略显尴尬。且不说听过现场的感受委实与录音室品质相差不止一小段距离,单单就唱片而言,就当真称不上是高水准演绎,而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基础水平。
就好比是,有的歌手天生我材,声音条件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加之情感与技巧兼具且运用得当,那么他/她所诠释的歌曲就必定是与声音本身乃至是歌手本人的气质高度贴合的,比如张惠妹、林忆莲、蔡健雅、邓紫棋。
而杨千嬅显然不在其列。
“从前谁又敢想像三四十岁
再回头快高长大不再烈女
角色倒转原来爱负累
喜欢吐温馨苦水”
她的歌虽然听来有自己的味道标签,但到底是不够深刻与清晰的。倘若换一个实力相当的歌手来唱,似乎也是并无不可,甚至是,假设交由更具表现功力的歌手来诠释,保不齐就此变成别人的代表作也未可知。
这是杨千嬅作为歌手的先天不足,但却由不得她。毕竟,唱歌的耐受度与明星的观众缘一样,是天生注定的,可遇而不可求,这一点歌手自己根本无法决定,也很难通过后天努力获得。
说是不幸诚然太夸张,但确是不足够幸运的。
“沿着细水 一世在倒数下去
迎面照样会三二到一 去追”
但其实,任何事物不都是一体两面的么。
单就音乐而言,一首歌总有人觉得好听有人听来不爽,一个歌手亦必定有人爱有人厌。众口难调的例子,从来也不是只杨千嬅一人独揽。
就拿她主演的《志明与春娇》系列电影来说吧,就是有人深受感染爱到不行,无数次地面对荧幕泪如泉涌,而有人却始终无法理解难以入戏,看罢破口大骂真是烂片一部。
而她,才没所谓你的爱与不爱、骂或不骂。
因她一心只做张志明眼里独一无二的那个余春娇。
“天国 即使已经 近了
愿我生 未够荣耀 亦算美妙”
同样,她的音乐亦是如此。
无论你喜欢或不,她都已然在香港乐坛竖起了自我风格的那面旗帜并独占一隅。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无法推翻。更何况,“春娇”的“志明”们已然为数可观,想来也是无需讨好强求更多了吧……
归终是那句——
懂的人懂,爱的人爱,就好。
“如果总有残念未了
皱着眉在笑 也就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