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空
2008年的夏天
第一次听到<像一封情书>,仿佛自己的嘴就是一口大炮,用近乎暴力的词汇去发射我对它的态度,“不”、“好”、“听”。是的,这是我一次走近Faye的独立音乐世界,没有驻留。
2011年的秋天
Faye在海边的卡夫卡举办名为小天空的Live,现场演唱了<像一封情书>。“肉体化也就是这样容易的肉”,在歌曲里加上一段念白总觉得很新奇,加上夏宇的卡壳,我觉得有点好笑。我很喜欢Faye在不同音域上的吟唱,自由的组合与变化,我开始爱上了这种电子迷幻带来的音乐感受。Faye演唱了很多她喜欢的歌,这样的小型巡回延续到了2012年的台北、台东、台南、宜兰、台中的各个Livehouse,从好丘到铁花村再到女巫店,The Police的<Every Breath You Take>、Tracy Chapman的<Fast Car>、Fleetwood Mac的<Landsilde>、Jeff Buckley的< Hallelujah>、Pink Floyd的<Wish You Were Here>等等,都引起了我很多的兴趣,独立音乐的大门从此打开,但那时候对独立二字并没有很深刻的感受。Faye也唱了自己写的<神曲>、<一千零二夜>、<花疯>等等,展示了她特别的一面,转调和节拍。她说:“欢迎来到我的小天空。”
2015年的夏天
燥热的午后我循环着<像一份情书>,我终于有些理解夏宇的诗里那些意象,写下自己的感受:夏末湿漉的黄昏/ 水果篮子里被安放 红彤的苹果/向外无休止地蔓延/拿起画笔的女子 在静物里观望/时间 化作汁液/而腐蚀 不是一种视觉/是感觉吧/关于那些爱与危险/在糜烂的气氛里变得/透明而不可存在/也是关于那些女子的影子/飞走的夏天 像一封情书。那些以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的情感,总是冷漠而无关的,我懂了。作品在被完成的那一刻,就有了它的生命,它不再属于创作它的人,而是等待所有能感受到它存在的人去接受它、爱它。是啊,2008年第一次听<像一份情书>,确实觉得不好听,因为词的部分确实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地作为标准去评价一个作品,而这一首的确有些晦涩蛮懂。氛围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在多年以后的某个午后,才发觉“那些从地图上消失的 可能也回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的身边”。
2017年的夏天
Faye发行了个人全创作专辑<小太空>,Lorde的<Melodrama>也是前后几天发行,听了大半年之后,我才组织好这两张专辑的异曲同工之妙:Lorde从<Green Light>到<Perfect Places>经历恋爱、背叛、黯伤、释怀与自嘲,Faye则是从<洞>到<另一端>经历大脑的层层突破,从云层之下到云层之上的低落与高潮。虽然世界观的表达差异很大,但是我喜欢她们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统一而流动的色彩。音乐风格需要精准的表达,否则就是误解。我很在意一首作品的鼓点节奏、合声和Loop,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贡献了一首作品的框架、渲染的氛围以及创作的动机。“what the fuck are perfect places anyway”又或者“去了你就不想再回来 如此迫不及待 see”,人生难道不是从洞到另一端的循环么?
真实的意义
创作的动机会有两个方向:我知道大家喜欢什么然后我就写出什么;又或者我只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能接受到的人自然而然会喜欢。独立音乐代表了后者,意义在于真实的表达。我不喜欢“伪独立”,当然音乐本身就是很主观的东西,伪不伪靠个人去感受了。想要真实的表达,创作的过程很大可能就是缓慢的,因为需要时间去消化很多感受并且表达出来。我赞同梁博说的:“每一首歌从写到完成,到呈现都是自己内心的一个不同阶段,都是最真实的情感。当然你完全可以强迫自己去支配音符和律动,只是一切都相当难听。” 当然,每个人对”难听“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我觉得很多流行音乐确实悦耳,但是很”难听“,因为它们在和弦的套路里,换汤不换药。你能从中接收到共鸣只是错觉罢了。是啊,从那些不真实的表达的故事中,你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很赞同Faye说的:“今天来了一个新人,你觉得他很有潜力、很有才华,那他们会说你需要把他包装成现在的王力宏或者谁谁谁,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会掉到这样的一个套路里面,就是这样怎么会有一个惊喜呢?你一直在做别人已经知道了并且已经习惯的东西,那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华语唱片公司很容易掉进去的一个状态。艺术这件事情是不能以一个商业的预设值去做它的,艺术的价值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东西会真正的深入人心,可是这不是你应该去操弄的,你只要去负责你所表达的是不是发自内心,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那它会找到自己该有共鸣的人。所以为什么好像是西方在引导艺术?因为他们比较崇尚’能够欣赏不一样’。”
小太空就是Faye的真实写照。
诉说背叛的<原罪>
很多时候都会有这种事发生,比如说承诺的事情,它被变卖成别的事情了。那你怎样去面对这个失落?或者是那种被背叛的感觉?有的时候不见得是真正的背叛,而是被背叛的感觉。事情有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轻重不一啊,这首歌其实在讲的是,Faye在那个当下很直白的感受。当然它是一件很痛的事情,痛到你想说即便有声音告诉你,也许你已经被背叛了,可是你还是想要很努力地去为它辩解。到最后你发现真的是这样子的时候,你一无所有了,试图多安慰自己一点,可能”在空虚的尽头也会有更多的空间“。
反思迷茫与欲望的<奔跑>
你好像在一条没有止尽的路上,永远只能往前奔跑,可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往前奔跑。其实中间会出现很多岔路,一下想要往左,一下想要往右,好多的地方你都好想去,可是那条你该走的路到底在哪里?每一条路都好像一个欲望,你不知道这条路会带你到哪里去。人生中要去面对欲望这件事情,当你纵容它时,它是永无止尽的,可是Faye觉得,上天把欲望放在人的生命中,必定有TA的用意,很多事情的推动也是因为人的欲望在不断出现,所以这个社会、科技还有很多的事情在往前走。所以说,它没有什么好坏,就看你怎样去看待这件事情,而不要一味被它抓着跑。
分享脑海中美好世界的<另一端>
Faye在写这首歌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一只鸟,仿佛自己常常会飞到一些动物去不到的地方,甚至到云层之上,然后看到那个地方的景象,然后再很快地飞到地上的树梢上面,跟地上的犀牛、长颈鹿、老虎、狮子说,我看到了什么东西,上面有什么,然后它们听了之后就wow,很向往的样子,Faye觉得自己就是小小的信差,常常在做这样的事情。歌曲的另外一个面向是,Faye觉得人被困在一个肉体里面,感受力是很有限的,因为我们常常都会以我们的肉体所感受的感觉为主,但其实我们能感受的东西真的很少。再加上肉体的确是有限的,比如说你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其实的确是没有办法那么远,听到的东西频率的确也没有办法那么广。你的心也没有办法感受到这么强大的更多的事情。
与蒙古结缘的<苍穹>
这首歌开拓出一种无限的空间,而且主歌和副歌的融合是想不到的一件事情。听觉的东西就好像你在做一些实验,这些东西加上去不知道会是什么,但有的时候你在心里大概有个谱了,只是你还不知道它到底凑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很刺激很过瘾。Faye在一个很巧的缘分下,认识了当时在北京的一个蒙古金属乐团叫做颠覆M,弹的是蒙古原生态的乐器,因为有一次看到他们这个风格的表演并认识他们,义不容辞帮Faye编了demo,其实这首歌有好几个版本,一开始是吉他的demo,然后后来变成了颠覆M的版本,然后再后来加了小G的编曲,把副歌还有整个他想留的这个画面留下来之后,变成了现在这个<苍穹>,所以它有一个进程。
风格的标准
关于音乐风格这件事情,其实很难用一个标准去定义它。独立与流行的划分,其实倒也和受众群体的多寡无关。Faye在<小天空>中玩的是Vocal的效果和BPM的变化,<苍穹>那首出来决定了专辑的方向,就这样做下去,而其他的一首歌一首歌出来就照它应该要有的样子,最适合的那个编曲,其实你会发现这都在Faye的血液里面,而不会出现一个超级不适合的东西。就算每一首歌都会有它自己的风格,但放在一起,反而更能够看出这个人,每一首歌就好像一面镜子,各个面向,各个面向的Faye。关于听众的听感会不会适应这样的音乐形式,Faye说:“我不会去想太多,可能工作过去的经验原因不可能完全不去想,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想太多,或者甚至是被一些,过分预设的东西拉着走,因为这就不是你了,应该是说重点是在那个平衡和拿捏,我绝对不是要做一个完全没有人听得懂的东西,但是你不能偏离自己的初衷太远,而这件事情,你可以调整到平衡到什么程度,其实就是你自己觉得舒服的、觉得好的程度,这个东西很难用言语表达。” 关于这张专辑的听感,小老虎对<苍穹>的Remix版本在网易云的评论区中收集到了无数多的“难听”,语言的暴力让我不禁想到自己当年对<想一份情书>的评价。其实其实人会变啊,听觉也是。音乐这个东西就是很主观的,有的时候你拿过去的东西跟现在的东西去比较的话,那肯定会觉得有落差,因为期待值不一样,所以抱着很多的期待值去听音乐的时候,会觉得不是那么公平。
未来
最后不禁想说,2006年的夏天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人生中第一张CD,就是F.I.R.的<飞行部落>,感受到他们音乐里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曾爱屋及乌去听D.A.I.的歌。然而回过头来看,本质地还是喜欢<F.I.R.同名专辑>、<无限>和<让我们一起微笑吧>,可能这三张专辑给我的感受更加真实吧。我觉得如果F.I.R.的模式再也没有办法创作出真实的音乐时,不如让它留在记忆里,不被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