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版本

因为之前已经入手并听过库伦坎普夫在1937年跟Hans Schmidt-Isserstedt合作的那一版舒曼小协,所以是否入手这个版本我是有些犹豫的。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一曲目的性质问题,不想对这一曲目收太多的版本。最后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入手这一传奇具有历史意义的录音。买回来后几乎每天都在听这一曲目,于是决定为此写点什么了。这是我第一次为古典音乐写评论。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罗伯特·舒曼所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舒曼于1853年为小提琴手约阿希姆所作的协奏曲,此前他还为约阿希姆作过一首幻想曲。不过尽管约阿希姆演出过舒曼的幻想曲,却从未演出过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他一直封存着协奏曲的手稿,直到最后交给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存档,并立遗嘱不得在作曲家逝世100周年(也就是1956年)之前公开发表。然而,在1933年约阿希姆的两个侄孙女在伦敦参加了一次通灵会,听说分别召来了舒曼和约阿希姆的灵魂,要求发布自己未发布的曲目以及去普鲁士国家图书馆拿手稿,让这首曲目得以提前面世。不过曲目的首演决定却费了一番周折:梅纽因想为协奏曲做公开首演,但是约阿希姆的侄孙女不允许,最后在当时德国政府的坚持下要求该协奏曲必须在德国由德国人做首演,于是最后在1937年11月26日举办了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乔治·库伦坎普夫做小提琴主奏,卡尔·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伴奏。之后梅纽因在纽约做了协奏曲在美国的首演,约阿希姆的侄孙女则在伦敦进行了曲目的英国首演。
跟大多数协奏曲类似,这首协奏曲总共有3个乐章,大致遵循“快-慢-快”的结构,协奏曲没有华彩片段的设置: 第一乐章:强力地,不太快的速度,d小调,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先以一个强劲的交响乐主题开场,紧接着是一个抒情主题。在随后的独奏和伴奏中,主奏的小提琴伴随着隐约的管弦乐组合进行演奏。主题发展逐渐在平稳地推进。在高速演奏的独奏声中巴洛克风格的伴奏显得格外明显。在尾声中,两个主题交汇组合形成新的主题。 第二乐章:缓慢地,降b大调,二段体 在第二乐章,首先用大提琴轻声演奏出切分前奏,接下来小提琴大声演出抒情的乐章主题。据说舒曼当时总有身边围绕着一群演奏音乐的鬼魂的幻觉,有些旋律优美动听,有些则是邪恶的,这些幽灵启发着舒曼的创作灵感但也威胁将他赶入地狱。舒曼于是就把这段旋律给记录下来成了这一乐章的主题,后来在他1854年的作品《幽灵变奏曲》里又再次引用。小提琴和伴奏乐队在低音域轮流演奏。到最后逐渐加快速度过渡到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生动地,但不急速,d大调,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舞曲般的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带有强烈的波兰舞曲旋律风格。 曲目不太具备舒曼早期曲目的诗意和情感色彩,更具有他后期作品的意向性和古典方式。约阿希姆认为该协奏曲是舒曼陷入精神错乱后的产物,其音乐本身就是病态的。
这一版是现场录音,外界杂音比较多,不过音质相对年代和现场录音的性质算是比较好的了。处理手法上大致跟库伦坎普夫之后跟Hans Schmidt-Isserstedt合作的版本一致。不过这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在后来的版本里,小提琴的演奏显得比较稳定、平缓,这点多少冲淡了曲目所谓的“病态”色彩;相比之下这一版从小提琴演奏中体会出的混乱、激动情绪则要明显得多。与之相对的是,这一版的乐队演出反而显得更平稳一些,这一点加大了对比程度。总体来说,这一版更适合对舒曼小协已经非常熟悉或是偏爱历史录音的人,如果让我推荐库伦版的舒曼小协我还是选跟Hans Schmidt-Isserstedt合作那一版,尽管我现在反倒更愿意听这个现场演出的版本了。 这张CD还收录了舒曼所谓的“第2首小提琴协奏曲”,其实就是将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据说舒曼当年为约阿希姆将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这里收录的是1987年的现场录音版,该版本的演出人员我居然只有小提琴手能查到资料。说实话,为什么会选择收录这样一个版本我是有些奇怪的。至于曲目由于之前已经听惯了大提琴版现在听小提琴版反而有些不太适应。 在此还收录了库仑坎普夫演奏的舒曼所作的晚祷曲。 此外还收录了3条约阿希姆在1903年的录音,这应该是我到现在为止听到的最早的录音了,音质出乎意料地保存得很好,相对当时录音年代来说。听说约阿希姆还有几条巴赫曲目的录音,不过在这里没有收录进来。
第一次为古典音乐写文字,也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好了。有关资料是我从网上搜索总结出来的。回想起我当年那个半途而废的学琴经历,现在感到后悔也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