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爱河——竖琴、口哨、手风琴、玻璃琴与12支长笛编织的水童话

(原文首发于《影乐志》公众号)
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收入囊中的《水形物语》是一场音画融汇的视听交响盛宴。流动的音乐,流动的镜头,流动的水,从一开场就令人惊艳。虽名为《水形物语》,影片却从同到尾都弥漫着一抹绿色——并非象征海洋的蓝色,而是一种恍恍惚惚的绿色,如清风拂过唤醒卷卷涟漪,空气里荡漾着水草味,充满亚马逊原始丛林的气息。
《水形物语》的电影原声的法国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操刀,其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本杰明·巴顿奇事》、《国王的演讲》、《逃离德黑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色戒》等,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尽管他声称此次的创作并无意受法国音乐影响,但《水形物语》的原声仍掩盖不住一丝法国浪漫主义色彩。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的特点在于她的色彩斑斓,配器独特,叙事性画面感极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将来自德国的音乐体裁交响诗从骨子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著名的交响诗包括Paul Dukas的The Sorcerer's Apprentice(随后被迪士尼选用于1940年的经典音乐动画《幻想曲》中)及Berlioz的Symphonie Fantastique。此时期的交响诗色彩感如此鲜明,在于配器与和弦的独特性。一开场的主题曲The Shape of Water的织体立马让我想起了Ravel的著名芭蕾舞曲Daphnis et Chloé的开场:绵延不绝的竖琴与长笛在半减七和弦上不断的上行下行连续琶音,随着弦乐慢慢加入,音域不断拓宽,如夕阳下的涨潮,水位上升、上升,最终破堤,倾泻而出,势不可挡向东流去……
主题曲Shape of Water在格局上不如Daphnis et Chloé,这与剧情息息相关。如果说Daphnis et Chloé像秋天里奔腾万里的长江,Shape of Water里则恰似春天里石岸边的涓涓细流。她就是一个爱情童话,有着小家碧玉的精致,还带点神秘感。对于配器上的选用别出心裁:流畅的竖琴像一只手,缓缓地拉开舞台的帷幕;低音提琴部的三拍子拨弦一声声撩动着心弦,跟随着圆舞曲的节拍;传统木管部里的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们这次被完全抛弃,取而代之的是12只长笛、中音长笛与低音长笛组成的长笛部,演奏出的主旋律如同一眼活泉般灵动;与长笛部主旋律平行的是Alexandre Desplat亲自参与录制的口哨声、手风琴的应和和玻璃琴(glass harmonica)奇妙的回响。作为长笛演奏家出身的Alexandre Desplat将长笛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运用在口哨中,从而使主旋律音色丰富且充满感情色彩。
Shape of Water作为电影开场的主题曲,充满了奇幻感与异域风情。除了上述的配器方面的巧思,还得益于和声的运用。曲子一开始就逗留在增和弦琶音与小二度不和谐音上。从和弦色彩上来说,增和弦充满奇幻感,小二度则紧张感。随着曲子走向高潮部分,在低音提琴部一声厚重的拨弦之下,终于回到了大调。
另一首贯穿整片的重要主题曲Elisa’s Theme则是在此之上进行了改编。同样的配器,同样建立在降B大调之上的Elisa’s Theme显然轻松活跃许多,为的是表达女主人公Elisa无忧无虑的天性,于是在和弦上选择去掉了大三度与小二度,回归大小和弦。Alexandre Desplat在采访中谈到创作动机以及配器的选择。少有一部讲爱情的电影,男女主角却都不会说话。音乐便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方式,绵延不断的交响在画里画外替他们传递着爱的声音。他选用bandoneon (来自南美洲的小手风琴)作为代表来自同样来自亚马逊深海中的奇异生物。至于哑女Elisa,则用口哨声来作为她的声带,讲述故事传递情愫,神来一笔。
的确与《金刚》(2005) 、《黑湖妖谭》(1954)与《美女与野兽》(1991)等以往的人兽之恋不同的是,Elisa与水怪之间突破了语言的限制,能用手语、音乐及舞蹈沟通,显得特别合理。这点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自古以来人类热衷于将“人性“投射到别的物种上,无论是动物还是想象中的外星人或生物,这种跨物种的迷恋与幻想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安排野兽爱上美丽的女子,这是我们用人类的逻辑让动物理解“美丽”与“爱情”这种世俗的概念;我们让自己无法自拔地爱上机器人(像电影《她》和《银翼杀手2049》里所展现的),因为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有朝一日理解人类的情感。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的电影美学在这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作曲家的选用也是不拘一格却又十分到位,为视觉效果与情绪衬托起到极大作用。Javier Navarrete所做的《潘神的迷宫》以一曲摇篮曲贯穿全片,管弦连绵,哀而不伤;Ramin Djawadi的《环太平洋》则是充满流行、摇滚等元素,将Hans Zimmer的风格发挥到极致,符合主流审美。
此次的《水形物语》中,在奇幻绚丽的音乐的辅助下,导演野心勃勃,将“人性”无限放大地投射在异型生物上。不仅水怪的形象设计上与人类外形上十分相近,还赋予他人类的智慧,能听懂音乐,看懂手语,甚至大胆地跨越了柏拉图式爱情的边界而让人兽之恋有了肉体的结合。这种人类同化异类的艺术概念,是表现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集体性孤独,还是征服欲在驱使着我们主宰一切的渴望?
伶俜半世,知己难求。也许正是孤独赋予人类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
参考资料
[1] https://moviemusicuk.us/2017/12/01/the-shape-of-water-alexandre-desplat/
[2] http://deadline.com/2017/12/the-shape-of-water-alexandre-desplat-oscars-interview-1202220056/
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收入囊中的《水形物语》是一场音画融汇的视听交响盛宴。流动的音乐,流动的镜头,流动的水,从一开场就令人惊艳。虽名为《水形物语》,影片却从同到尾都弥漫着一抹绿色——并非象征海洋的蓝色,而是一种恍恍惚惚的绿色,如清风拂过唤醒卷卷涟漪,空气里荡漾着水草味,充满亚马逊原始丛林的气息。
《水形物语》的电影原声的法国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操刀,其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本杰明·巴顿奇事》、《国王的演讲》、《逃离德黑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色戒》等,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尽管他声称此次的创作并无意受法国音乐影响,但《水形物语》的原声仍掩盖不住一丝法国浪漫主义色彩。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的特点在于她的色彩斑斓,配器独特,叙事性画面感极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将来自德国的音乐体裁交响诗从骨子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著名的交响诗包括Paul Dukas的The Sorcerer's Apprentice(随后被迪士尼选用于1940年的经典音乐动画《幻想曲》中)及Berlioz的Symphonie Fantastique。此时期的交响诗色彩感如此鲜明,在于配器与和弦的独特性。一开场的主题曲The Shape of Water的织体立马让我想起了Ravel的著名芭蕾舞曲Daphnis et Chloé的开场:绵延不绝的竖琴与长笛在半减七和弦上不断的上行下行连续琶音,随着弦乐慢慢加入,音域不断拓宽,如夕阳下的涨潮,水位上升、上升,最终破堤,倾泻而出,势不可挡向东流去……
主题曲Shape of Water在格局上不如Daphnis et Chloé,这与剧情息息相关。如果说Daphnis et Chloé像秋天里奔腾万里的长江,Shape of Water里则恰似春天里石岸边的涓涓细流。她就是一个爱情童话,有着小家碧玉的精致,还带点神秘感。对于配器上的选用别出心裁:流畅的竖琴像一只手,缓缓地拉开舞台的帷幕;低音提琴部的三拍子拨弦一声声撩动着心弦,跟随着圆舞曲的节拍;传统木管部里的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们这次被完全抛弃,取而代之的是12只长笛、中音长笛与低音长笛组成的长笛部,演奏出的主旋律如同一眼活泉般灵动;与长笛部主旋律平行的是Alexandre Desplat亲自参与录制的口哨声、手风琴的应和和玻璃琴(glass harmonica)奇妙的回响。作为长笛演奏家出身的Alexandre Desplat将长笛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运用在口哨中,从而使主旋律音色丰富且充满感情色彩。
Shape of Water作为电影开场的主题曲,充满了奇幻感与异域风情。除了上述的配器方面的巧思,还得益于和声的运用。曲子一开始就逗留在增和弦琶音与小二度不和谐音上。从和弦色彩上来说,增和弦充满奇幻感,小二度则紧张感。随着曲子走向高潮部分,在低音提琴部一声厚重的拨弦之下,终于回到了大调。
另一首贯穿整片的重要主题曲Elisa’s Theme则是在此之上进行了改编。同样的配器,同样建立在降B大调之上的Elisa’s Theme显然轻松活跃许多,为的是表达女主人公Elisa无忧无虑的天性,于是在和弦上选择去掉了大三度与小二度,回归大小和弦。Alexandre Desplat在采访中谈到创作动机以及配器的选择。少有一部讲爱情的电影,男女主角却都不会说话。音乐便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方式,绵延不断的交响在画里画外替他们传递着爱的声音。他选用bandoneon (来自南美洲的小手风琴)作为代表来自同样来自亚马逊深海中的奇异生物。至于哑女Elisa,则用口哨声来作为她的声带,讲述故事传递情愫,神来一笔。
的确与《金刚》(2005) 、《黑湖妖谭》(1954)与《美女与野兽》(1991)等以往的人兽之恋不同的是,Elisa与水怪之间突破了语言的限制,能用手语、音乐及舞蹈沟通,显得特别合理。这点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自古以来人类热衷于将“人性“投射到别的物种上,无论是动物还是想象中的外星人或生物,这种跨物种的迷恋与幻想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安排野兽爱上美丽的女子,这是我们用人类的逻辑让动物理解“美丽”与“爱情”这种世俗的概念;我们让自己无法自拔地爱上机器人(像电影《她》和《银翼杀手2049》里所展现的),因为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有朝一日理解人类的情感。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的电影美学在这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作曲家的选用也是不拘一格却又十分到位,为视觉效果与情绪衬托起到极大作用。Javier Navarrete所做的《潘神的迷宫》以一曲摇篮曲贯穿全片,管弦连绵,哀而不伤;Ramin Djawadi的《环太平洋》则是充满流行、摇滚等元素,将Hans Zimmer的风格发挥到极致,符合主流审美。
此次的《水形物语》中,在奇幻绚丽的音乐的辅助下,导演野心勃勃,将“人性”无限放大地投射在异型生物上。不仅水怪的形象设计上与人类外形上十分相近,还赋予他人类的智慧,能听懂音乐,看懂手语,甚至大胆地跨越了柏拉图式爱情的边界而让人兽之恋有了肉体的结合。这种人类同化异类的艺术概念,是表现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集体性孤独,还是征服欲在驱使着我们主宰一切的渴望?
伶俜半世,知己难求。也许正是孤独赋予人类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
参考资料
[1] https://moviemusicuk.us/2017/12/01/the-shape-of-water-alexandre-desplat/
[2] http://deadline.com/2017/12/the-shape-of-water-alexandre-desplat-oscars-interview-1202220056/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沉思羊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