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沉闷昏暗的岁月里,只有打开一扇窗,阳光才能透进来。 桌上的桔色灯光,平常我最喜欢,因为在寒冷的雪夜里,桔色格外温暖。可是现在,我却有种微妙的眩晕感,好像此刻是从梦境中剥离出的瞬间。这种感觉也许就叫做“入戏”。 《在常玉的房间里》,这是陈粒继《在蓬莱》之后又一次在小众音乐领域中的大胆尝试。应姚谦的邀请,为《细看常玉》做了这张即将作为背景音乐在展览中播放的纯音乐专辑。常玉,半生潦倒,一生孤独,他的人与他的画一样,坚韧且辽阔。他说,“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他的大部分画作皆是在室内完成,也许陈粒的创作初衷便是试图将画作中某种抽象的意味抽离出来,输入进音符的特定场景描摹中。 餐桌上的日常 瓷器碰撞的声响伴着竖琴的清澈音色,音乐的一开头就限定好了场景和孤独的情绪主基调。碗筷的碰撞声,水流声,以及零零碎碎的环境音,场景再现一般引领听者的思绪进入一个特定的封闭的空间中。后加入各种电气化处理的极具空间感的装饰音,似将老旧木柜的摩擦声,水龙头的滴答声做了放大夸张的效果器处理。后面金属的明亮音色缓冲了两半部分中单一的孤独感,使得音乐情绪逐渐递进。 “我还在考虑 我一直想改的一些关键词 都是一些比如说蜻蜓的联想 梦和安慰 隐藏恐惧和不安 生物幽幽地行走 然后涉及到这些 关键做下去就发现 都是比较思念的状态 就好像生物幽幽地行走 我觉得 会幽幽行走的生物应该是比较害羞的生物 当它暴露出来的时候 当它暴露的时候 它就会 应该比较害羞 所以 大概不是一个要呈现的状态 而是 一种伴随” 独居的艺术家,自言自语,是思索,也是生活常态。 看远方的阳台 在第二首钢琴和风铃的声音,做了延音处理,烘托出空间感。开着窗的阳台,微风阵阵,向远方眺望,泡一杯热茶,就这样静坐一整个下午。略凌乱的人声和萧声穿杂交织,伴着漫天的云霞随意地哼唱一首,太阳就下山了。 有屋檐的窗景 大量的附点音符的运用使得这首曲子不同于前两首的孤寂和沉静。轻快的旋律与粗糙艰涩的装饰音相交融,就像创作本身,欢愉与溃败感重叠在同一个时空轨道里,灵感闪现时的惊喜,流利表达时的畅快,瓶颈期的焦灼,提笔无言的纠结。我们常把作品比作艺术家的孩子,倾注了心血,投入了感情,耗费了时间,汇聚了精神,更像是艺术家生命的固化。 未关的留声机 留声机就像万花筒,一眼看进去,绚烂无比。 木地板上的旅行 拖鞋在地板上的摩挲声,打开一扇门。。。效果器电气化处理的音色尤其突出了空间的空旷感,只有一个人的房间里,呼吸声,水滴声,一切都带着微弱的回响。懒散地做家务,无所事事走来走去。一个人的房间,偶尔脚步轻快,偶尔散漫拖沓。 后语 大概氛围音乐于我称不上偏爱,但却最常听。没有古典的繁杂曲式,没有出挑的人声引导思绪,也许,只有在听氛围音乐的时候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音符本源里的情绪。 在最近的阿比鹿音乐奖获奖名单中看到《山水清音图》在最佳氛围音乐的那一栏了,有一点点小得意,去年一整年除了鲸鱼马戏团就属这张专辑听得最多。在无数个不经意的时光片段里,它们默默地扮演着背景音乐的角色。我听着它看小说,写文字,到处闲逛,似乎从来不曾分心关注过耳边的声音,但是当音乐再次响起,曾经伴着它做过的事,去过的地方都会浮现在脑海里。也许记忆不够清晰,也许情境不够熟悉,但彼时的思绪却是明朗的。那些心底里难以储存的小情绪似乎都不再抽象又疏离。 你也许从未看过常玉的画作,你也许从未了解过这样的一个艺术家,但在这张专辑里,你一定能看到一个孤寂且坚定,疲惫且文静的灵魂。他如何独自生活,如何疯狂的创作,他的骄傲,他的落魄,他的坦然,他的坚持,你一定都感受得到。 这是我心中音乐的要义,不必刻意解读出深刻,不必囿于规则和含义,时间的艺术,和时间一样,须臾便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