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RIDING

1 “怎么样,有听过的吗?“
我坐在录音棚,耳机里放着音乐,隔着玻璃,对着话筒问。导播看了看这期节目的歌单,摇了摇头,在我预料之内。
2 前两天忙毕设快魔怔了,正好学校广播台叫我们这几个“老“播音做几期毕业专题的音乐节目,想着稍微忙点别的放松一下,就过来了。离开棚子也有段时间了,还是得先熟悉熟悉业务,于是我找了找前几期节目听了听找找感觉,故事会加流行歌成了“标配”,薛之谦,周杰伦的名字在耳边不断围绕。
节目定位是什么?我再一次问自己:在午间,同学们下课后去往食堂的路上,或者从食堂回宿舍的路上的音乐栏目。翻翻自己的歌单,我也找几首流行歌道个离别吧。然而,纵使音乐风格足够多样,从朋克摇滚重金属到古典爵士EDM,我仍旧找不到一首符合标准的歌曲:大谈特谈感情与悲伤,同时写出配得上流行音符的文案。顿时间,一点点遗憾冒上心头,对大众、资本、以及自己的遗憾。
3
说起对音乐的探索,还要回到中学。大概是08年,初二的一个晚上,在书桌前,面对着还没有做完的作业,我鼓捣着手中的诺基亚,将收音机的调频调到了88.7:“You are listening to the Hit FM."。第一次听到了上尉的1973,第一次听到了王若琳的I Love You。惊叹音符、器乐、唱腔的巧妙结合,同时产生出了好奇探索的感觉:原来音乐还有这样的形式。
于是,这一次经历算是使我对音乐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传播音乐便成为了我的一个想法,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能够代表哪一类人群,但是与市场流行歌曲的不认同是让我坚持自己想法的驱动力。直到大学,做了广播台的播音,做一档音乐节目才实现了这个想法。
4 但没想到,反响平平。年轻人的热情被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冷水浇了一个透心凉。回想起在我做完Nirvana专题的第二天,台长找我谈话说老师投诉音乐太吵了。我以为同学们应该理解我的时候,刺眼的留言同样给我一记响亮的耳光:“今天中午广播放的什么玩意,吵死了。”
于是我问自己,到底什么音乐才是这个节目的归宿?我可能已经知道,我害怕知道。
从大喇叭传递出来的失真噪声,更像是一种密码与信号。“Load up on guns“似乎注定不如“配合你的表演却视而不见”悦耳。我瞬间理解刺猬乐队从Noise hit the world到甜蜜与杀害的转变。我很无奈,或许即使到了大学,好像还是不具备这样的音乐土壤。
我在之后的下一期节目放了四首交响乐,不久便退出了节目制作。
5
在一次偶然的追剧过程中,来自平行世界的主角在后院埋葬自己的身体的时候,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响起,轻灵的歌声伴随着舒缓的琴声,仿佛诉诸的人生的意义。我突然间觉得,自己来到了云端,回望着自己的过去。一切疑问似乎解开了。
在一次Radiohead的节目后,有人给我留言说:"我看了电影《告白》,一直想找这首歌,Last Flowers,终于知道了。"。我第一次收到了关于节目的反馈。另一次是卡奇社,有人说留言说,很早之前听过但不知道是谁,一直苦于寻找。没想到竟在我的节目中听到了。还有一次是AC/DC,留言很简单,“This's what I'm talking about, fck those soft music.”。
在为数不多的节目中,我尽我所能的介绍着乐队,从Garage到Punk,Grunge到Metal,我把我觉得值得听的歌,在节目中呈现,可能偶尔会有一两个人议论议论,回去自己搜索一下,听一听,这对我来说,对我的节目来说就足够了。谁让我当时也是那个听着HitFM的好奇少年呢。
6
所以决定坚持之前的风格,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毕竟马上也要毕业了,就算再放两首万青的小号solo,再嫌我吵,我也没法陪你们了。
我感到庆幸,能有一个平台,传递自己的声音和想法,影响着或多或少的人们。我终究不会去抱怨这个时代具不具备所谓土壤。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闪耀的灵魂,无论他的喜好,每首歌都有它的故事。大学四年,在如此特定的时空下,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是幸运的。我不对毕业离别感到伤感,一点没有,我还有下一阶段的事情去做,去探索。
7 "我想起来了,这首歌是不是Rick and Morty里边用过?" 导播突然大声起来。
"是啊,你也看Rick and Morty?" 我有点意外。
"看啊,神剧,里边的插曲也配的特好听,原来是这歌。"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把你我连在了一起。
8
对了,这歌叫Look on down from the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