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
大概是十幾年前吧,當時因某位旅外的知名音樂部落客客主的推薦,我知道了林強的新專輯《驚蟄》後,就跑去敦南誠品去找這張唱片。當時敦南誠品音樂店可大了,整個地下二樓幾乎都是,估計有現在的兩倍(這也側面說明了現在唱片業多不景氣),然後我就在他們的櫃檯上發現這張賣的死貴的CD(限量加簽名,能不貴嗎?)。買了之後回去一聽,驚艷這種老詞不說,我先是去找我姐,用她那台快散架的Nissan汽車音響滿臺北兜了一圈。還記得她也說這張專輯野心很大很厲害,於是我那小小的驕傲又滿足了一把。
林強其實是位有趣的音樂家。大家都聽聞過他,代表作《向前行》在臺灣也算得上耳熟能詳的金曲,然而弔詭的是,林強在臺灣一直都不是一個大紅大紫的人;或著換個角度來說,他不像是位歌星,更像是名製作人。
林強在出了《向前行》後,就一股腦的投入臺灣的電影製作去了。當時還是九零年代,楊德昌等人都還健在,臺灣電影似乎希望無窮(但之前有人提出異議,說臺灣導演的片子是拍給歐洲評委看的,實際上本地人根本不愛看慢吞吞的長鏡頭,和那些咬文嚼字的文藝腔。現在的臺灣片爛是爛,但某種角度更反映了大眾的口味)。在與侯孝賢搭上線後,林強就開始參與電影配樂的工作,甚至還客串了幾個跑龍套的角色。於是乎,那個聚光燈下的歌星選擇了退隱,而一位埋頭於混音室的作曲家就這樣誕生了。
可能是侯孝賢的關係吧,法國一家電子音樂廠牌對林強產生了興趣,並請他過來製作專輯。既然這張專輯是透過法國廠牌來推出,林強就想宣傳一下家鄉的聲音(請參考他第一首曲:Taiwan Calling/ 臺灣發聲)。在正式製作之前,林強先是拿著錄音器材到處亂晃,把一些錄到的聲音做個拼貼整理,然後再把它們融入到電子音效中,並順勢推出了這麼張中西合併的專輯:《Insects Awaken》
十年後我在聽這張專輯時,第一個想起卻是John Lennon的“Revolution 9”。當披頭四在製作《白色專輯》時,John 寫了兩首得意作品,並分別掛上革命的名字(據說Paul McCartney並不認同這個作品)。相較於著名的“Revolution 1”,收錄在專輯裡倒數第二首的“Revolution 9”,採用了新的混音方式:倒放、疊軌、還有人聲。整件作品沒有旋律,卻在各種噪音中製造出一種奇異的和諧感。這種混音方式,啟發了不知多少製作人,當然也包括了林強。
第二個想起來的,是Sting 以前的樂隊,The Police的《Synchronicity》。相較於後來嘗試多元風格的Sting,年輕的警察樂隊就以兩種風格為導向:Raggae和Punk。有評論說,時任吉他手的Andy Summers在這張專輯裡採用了大量的掛留和絃,為曲子的銜接上留出許多空間,給人以一種空曠的氛圍。這樣的感受,在林強這張專輯也能體驗;不過這歸功於他對和弦的運用,還是“以少為多”的音符選擇,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說這張唱片十年過去了,卻聽起來依舊前衛;這我不同意。現在反覆聽這些音效,感覺就像是上個世紀的Moog發出來的單調音色;混音既不華麗,過門也不怎麼順滑;跟當今那些主流作品比,這張專輯在音色上顯然是過時了。但我依舊很喜歡它,不光是它給我帶來的回憶,這種簡單的音符選擇,輕輕的低音線,給人一種有別於沙發音樂的舒適。十年時光眨眼即逝,然而唱片裡的聲音卻越聽越新鮮。這使我相信它還算的上一張很不錯的唱片,哪怕你把它當背景音樂聽。
PS.限量版有張收錄了MV的DVD。當初他們找上臺北故宮博物院,請他們提供館藏的一些字畫,並與現代的建築做一種拼貼式的處理(說來慚愧,我第一次見到宋徽宗的字,就是在這MV上看到的)。然而不知為什麼我截不了DVD的畫面,所以此處沒圖。
© 本文版权归作者 Y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