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流行文化”
•序
我认为一张专辑有两种价值,一种取决于它本身的素质,一种受其历史影响力左右。“The Fame”靠着后者被平反,而“ARTPOP”则在此封神落败。对于探索流行文化的Gaga来说,“ARTPOP”显然是一次失败,“Pop Culture”并没有“in her”。有人会抗议,这都是马后炮,但问题在于,生活本身就只能被倒着理解。艺术也是。
“ARTPOP”空洞,确实,但我现在突然发觉,流行文化本身就是空洞的,它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只是发展、变化,就和“ARTPOP”里那些“反流行”的流行歌曲一样。在“Venus”里,九号飞船冲向的是“Venus”,穿着贝壳比基尼、树叶遮体的“Goddess of Love”也是“Venus”。科技,古典。“ARTPOP”包罗万象,正像“Pop Culture”——“ARTPOP”并没有抓住“Pop Culture”,但令人兴奋的是,某种意义上,它成为了“Pop Culture”本身。
“ARTPOP”对于我来说是一张极其重要的作品,它是贯穿我“听歌生涯”的专辑,从我傻乎乎瞎听到慢慢挖掘它的价值,这几乎也是我的一个成长过程。这篇乐评是个半成品,因为我每次听“ARTPOP”都能听出新的东西(这大概也是“空洞”的最高境界了),因此这篇乐评永远也无法完成。
每到快要落幕时听到“Gypsy”,我总会想起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哲理:人类本质上都是流浪者。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任何东西,永远无法在某个地方安定下来,即使一辈子都呆在一个地方也一样。
然后就鼓掌吧。
•正文
Lady Gaga对流行文化的探索——至少在Cheek To Cheek前——从未停止过。还记得当年那位套着白色齐刘海假发的"plastic bitch"吗?在The Fame时期的一个宣传片里,她在边缘文化与时尚之间寻找某个人巧妙的平衡点。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她带着一副镜片是显示屏的墨镜,上面闪烁着"pop music will never be lowbrow"。在这个时期她对"Fame"的理解是惊世骇俗的:名誉是态度的附产物。可能在以后的时期里,她对"名誉"的看法有所改变,但她的摇滚方向在Joanne前从未偏离过——向世俗宣战。
在"The Fame"中,她的斗争武器是"廉价"。无论是从造型还是从音乐上来看,她以一种反主流的姿态,用最俗气的服装和最恶心的音效挑战主流的审美。在当时,或许没人会想到这些仅仅由几个hooks织出的流行歌曲会成为潮流,也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些电子小品有着非同寻常的摇滚价值。这个大方向在"The Fame Monster"继续延伸,但当"廉价"已经成为趋势时,它的摇滚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Gaga找到了另一个切口:病态,并进一步把自己艺术人格进化为"free bitch"。在她最著名的"Bad Romance"的音乐录像带里,她把自己打扮成了胶体怪兽,除开一堆百变造型,她还更是扮演了一个被交易的女性奴隶角色。但我们都知道的,她最后用一把火将那群臭男人烧了。"I want your ugly/I want your disease"Gaga将魔爪伸向你内心最黑暗处,她大胆地将那些丑陋的部分挖掘出来,展示于众。但我们被她剥光后才发现,她贪婪的诉求其实不过是让我们"面对自己"。于是我们有了"Born This Way",里面的歌曲在"The Fame Monster"Hi-NRG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纯正的摇滚元素,在前面大费周折地铺垫后,怪兽之母终于能将自己的根源全部显现出来:黑金闪闪的华丽摇滚,管风琴四溢的哥特气息,New-Wave、Post-Punk,数不清的元素揉杂其中。或许繁杂的元素和密集的制作最终导致专辑负荷崩坏,但它展现的人文关怀却是值得肯定的。此时她已是"怪兽之母",Gaga挥起"时代领袖"大旗,尽管最后只收获到一部分群体。
"ARTPOP"的大标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会,我们来找找"ART"——可是那些宗教神学之类的东西并没有太深入,大多都只是浅面的镀层,就像那封面中出现的"Daphne and Apollo"也只不过是她嗑药后的幻想("Mary Jane Holland")。那"POP"呢——我不确定电台是否愿意播这些"不规整"的作品,更不确定这个浮世是否有足够耐心去感受到她的诗意。而她本人对标题给出的解释让人摸不着脑袋:"my ARTPOP could mean anything"?同样的,专辑的曲序也让人一头雾水,最有逻辑的还是开头的三部曲——"Venus"在"Aura"波诡云谲的Dubstep中重生,接着顺产滑出她的儿子,性欲之神Himeros("G.U.Y.")——其余的曲目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很好的定义。"空洞"、"混乱"、"不伦不类",做出这样的判断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但我们似乎能找到更好的解释。
"科技"是贯穿Lady Gaga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每一次科技的变革都会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广播电台的创建就曾大幅度推动乡村音乐的发展,乐器的电声化也是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力。Lady Gaga成于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信息爆炸、资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地快的年代,她搭上这班顺风车,迅速地走红。她的音乐曾今有些极简主义的意味("Poker Face"),但在"Born This Way"后,她似乎想要把整个宇宙都塞进她的音乐里,而多亏了科技,她和制作人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过去难以做到的音乐创世。Gaga的音乐主要以合成器构筑而成,"ARTPOP"中绝大部分的乐器都是合成出来的(最夸张的是"G.U.Y."开头合成的福音音效),而Dubstep更是成为了她将科技具像化的载体,这几乎可以说是音乐工业的一次革新——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她曾经用电子唱了一首Rock N Roll("Money Honey"),Lady Gaga显然不是最早这样做的,但她也一直在挖掘摇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记得我们之前谈到的嘛——"art"、"pop"、"tech"——"ARTPOP"基于这一些进行了一次艺术上造神运动,或者更形象的说,Lady Gaga是在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原料丢进反应炉,铸成这样一张艺术结晶。是的,"ARTPOP"是Lady Gaga音乐阶段的一次总结。不得不承认的是她对"ARTPOP"的解释有些缺乏说服力,可能因为是她本人也无法用几句话来对自己音乐生涯进行恰当的概括,它实在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但有一点可以确定,"ARTPOP"是她的终极追求,它大于任何言语的表露。而提到“ARTPOP”。首先从我脑海里冒出来是"文艺复兴"。
"当人们反对过去并渴求新事物的时候,两条路可供选择:他或者创造生活、艺术和思想的新形式,或者回到古代的模式当中。人们首先选择了后一种做法。"我们也听到了,"ARTPOP"中的神学元素只是一个装饰:福音和声是"Aura"开天辟地的撕扯中女权主义的光辉,维纳斯是性与爱的探索的掩体,Himeros是性爱中位置认同的幌子,"Daphne and Apollo"则成了自我迷醉的幻象替身。她并没有将这些古典元素展开为prog rock,而是把它们放在了一些"舞曲"里。这时,对电子,或者说对流行音乐的偏见就会出来作祟了,不过那些气贯长虹的重拍可不会骗人。况且,别忘了Rock N Roll早期是怎么被偏见打成“低俗商业音乐”的。当一位流行歌手穿成维纳斯在舞台上跳大神时,你是否有想起当年扭着屁股,一脚劈开种族隔阂之墙的Elvis?当她一只脚搭在钢琴上发疯,或是扮成男人操钢琴时,你是否又会记起Jerry Lee Lewis等摇滚老祖的激情痴狂?当她在钢琴声中呐喊她的流浪宣言的时候,你还能否听出吼出"Born To Run"的Bruce Springsteen?当她打颤的声音穿过色彩斑斓的块状bassline时,David Bowie的魂是否有被唤起?你会发现,艺术的用料变了,但是它的内核一直没变,Lady Gaga正是通过这种"复兴"的方式,来使得她在收揽过去的同时,也在创造未来。
等等,这是不是有些熟悉?没错,因为这也是流行音乐的发展史。让我们回望过去,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北美大地后,用他们的传统音乐哭喊出了blues,接着各种流派开始生根发芽。它们利用过去,但却始终背离过去。它们大摇大摆地向前,而当遇到困阻时,又会转过头来向过去寻求灵感——但它最终总不会把过去真正带回现在,而是继续大步向前——它贪婪,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也因此变幻莫测、充满活力。这就是流行音乐魅力的根源。
现在我们再来走一遍这张专辑,我们会发现前半张的主旋律其实是"性与爱",里面藏着她的各种小彩蛋——女权主义、名誉挣扎、艺术态度——接着解放完思想后,基调变成了"爱自己":无论是"Donatella"的"fab、skinny、rich、a little of a bitch",还是"Fashion!"里的"we own the world",亦或是"Mary Jane Holland"里的"I know that Mom and Dad think I'm a mess/But it's alright, because I am rich as piss",都充斥着癫狂似的自我欣赏。但如果说这些对于Lady Gaga来说大体还是陈词滥调的话,"Dope"和"Gypsy"可谓是她的重要转变——以往这位"神"都是在高举旗帜、试图破除一切思想禁锢,而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品尝到了Lady Gaga脆弱、孤独的一面。她终于开始有血有肉起来,她的"大同"愿景也从未如此亲近过——这一部分相当于"人性"的重新被发掘。不同于以往的指着鼻子让你做自己,这里的吉普赛女郎更惹人怜,也更让人被打动。
"ARTPOP"是Lady Gaga对于流行文化的极致追求,Gaga曾一手搭建起了hook帝国,用这种廉价却极有效率的方式来解放人们在金融危机过后负重累累的心——但却不料推波助澜,引起一波消费主义享乐狂潮。而她音乐的核心——那些人文关怀——却被遗忘。于是她又一次逆行,这次是在她曾亲手带动的潮流之中。她想要在流行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哪一边偏重都是不合适的,她必须用流行(质粒)包装起她的思想(目的基因),然后将它们送出,实现改造。这也正映照了"Applause"里的话,"Pop culture was in art, now art’s in pop culture in me"。John Lennon深谙此道,他的“Imagine”正是充分利用了流行音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抹上一点蜜糖,你的主张就可以容易地流传开来。”不过我们不难听出,相较于"The Fame"或是"Monster","ARTPOP"流行度——实际上在"Born This Way"就如此了——已经被大大降低,里面歌曲的hook很多已经不具有侵略性,但这并非是创作水平的退化,相反,她作出的是比"流畅"更为隽永的旋律——她现在已经是一位足够成熟的写手。Lady Gaga学院出身,受过声乐训练,虽然去唱爵士是半吊子(可能都不到)的水准,但它对于流行乐,特别是摇滚乐来说是完全绰绰有余的。她懂得适当的情感把控,并且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Sexxx Dreams"主歌中,她用氤氲包裹迷情意乱的慵懒,同时又带有一种戏剧感的张力。而到副歌时她则用大量气声来使得欲望被更好的表达——Taylor Swift的song-writing再出色,这辈子也要被她贫瘠的嗓子给限制,而Lady Gaga暂时看来不会有这个顾虑。
在过去的几年中,Lady Gaga一直把控着流行的命脉,她在流行文化上探索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一直在"创造潮流"。可最终,商业表明,"ARTPOP"这个项目还是失败了。一方面,摇滚乐并未向着电子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引来了黑人音乐时代,“ARTPOP”的出现几乎是波澜未惊。随后Lady Gaga改变了她的摇滚方向,她不再逆流前行,而是选择返璞归真——于是我们有了"Joanne"。"Joanne"与她之前所有流行作品最大不同的是,它在一开头就承认了自己的瑕疵("Diamond Heart")——这和之前"神"(也就是怪兽之母)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但她并未和光同尘,而是用一种更为传统、温和的方式继续着她的革命,她的武器已经变为一颗"钻石心"。但是,诚实的来说,我们对"天神下凡"总有一种失落感。因为我们对她的大部分喜爱,源于她对于世俗的对立与挑战——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久没有一位这样的摇滚巨星了出现了?人们需要一个发声口,一个领袖,在艺术上替他们呐喊。俗世纷扰上我们有了Taylor Swift,而更高的政治或是权益需求上,我们要有Lady Gaga。Patti Smith唱着“Jesus died for somebody’s sins but not mine”敲响了朋克的大门,她在音乐节上痛斥布什,作出诗意人权之歌“People Have the Power”——很有幸,在二十一世纪,我们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版本:“Obama do you hear me!”和“Born This Way”。
Gaga一路上都与时尚绑在一起,"奇装异服"不仅一直是她的卖点,还是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部分。但同时这也是她的争论点之一,很多人并无法理解她所谓时尚的意义,"空洞"的时尚只是一场滑稽的闹剧。但在"Fashion!"中,我们终于触及了她时尚的核心——自我享受。"Looking good and feeling fine"就是时尚,而时尚就是"I own the world, we own the world"的快感,"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The Fame"中的,有足够态度就能拥有名誉。Lady Gaga表面上是"拜金"的,是崇尚名誉的,是傲气的,但另一方面,她给她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所设计的成本却是十分低的,这是一个有趣的事。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在她的音乐中获得名誉,紧拥时尚。所以当这些利剑开始慢慢钝化后,Lady Gaga音乐中的摇滚职能就开始偏倚,她的音乐也开始缺乏说服力——"Joanne"中那些圣母感的歌词对她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但是脱离开态度,它们便显得有些腻味了。
"ARTPOP"绝对不是Lady Gaga最"artpop"的专辑,那是The Fame Monster (Deluxe Edition)——在当时人们可能很难相信自己的眼睛与耳朵:一场场像是行为艺术的现场表演里,唱的却是电子舞曲。与其说"ARTPOP"是progressive,倒不如说"The Fame"的那些电子disco伪装的rock n roll,或者是hooks组装成的小饰件是progressive。但"ARTPOP"的重要性在于,再此之前,Gaga的音乐都是"正在孵化"的,它们要么过于形式化,核心内容无法表达,要么太过于感性,艺术性得靠边站——而"ARTPOP"是她真正的集大成作品,它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也很好的保留了其最有价值的人性内核。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到"Fashion!"最后那一段法语会回想起当初那个头盖斗篷、身穿皮胶紧身衣,一副乡下人进城姿态,还说要占领全球的的疯女人。然而她在就在这里宣布,她真的实现了。"ARTPOP"是她整个职业生涯的结晶,它与完美丝毫不沾边,但它的包罗万象让我们每次播放它时总能发现新东西,而常听常新正是一张优秀专辑的重要指标。尤其是现在,面对有些失去野心的Gaga,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怀念那些疯狂的时光,不断地播放"Applause",期待着她能再一次站起来,操翻全世界。
评分:A.
“Aura” “Venus” “Mary Jane Holland” “Appla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