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陈奕迅“平反”一下

如果有“最偷懒企划”的话,陈奕迅这一张我会毫不犹豫地给提名,《C'mon in~》是一句要引领歌迷来听陈奕迅新专辑的口号,说是专辑里什么曲风都有,可是这样的口号换给别人,或者换给陈奕迅的任一张过往专辑,都成立……
还不如把“葛大为与易家扬二位词人各自创作一半词作”作为概念来提炼更好——当然陈奕迅在2002年《The Line-Up》中,和林夕、黄伟文也这样玩过粤语大碟。
《C'mon in~》在作词方面玩“双生”概念,三年前的国语专辑《rise & shine》则是在制作人(火星电台+林俊杰)方面玩概念,以内容相比的话,《C'mon in~》实在是优质太多了。
可能陈奕迅也觉得自己上一张拿到金曲奖“最佳男歌手”不够实至名归,所以这一张卯足了劲来使得自己表现更好?
上一张的问题出在林俊杰part太匠气,火星电台part则又太水土不服,尤其陈奕迅的人声与电气摇滚的交织,听起来像是两张皮,毫无融合感(我们也可以甩锅给混音问题)。
索性,陈奕迅这次找来香港音乐人Jerald做全碟的监制,不仅Eason与Jerald同为Made in Hong Kong的相似气场对上了,连选歌的旋律都优质了不少。
同样出色的,还有前面提到的作词人“双生”操盘法。表面上看,葛大为包办快歌、易家扬包办慢歌,是全然不同的节奏领域,但内里暗含的线索,则是陈奕迅#人到中年#的一些日常琐碎,首首都贴合到了这个中年大叔的人物形象。
《海胆》里“忘了三十几 / 雄性激素早就抵消不了深夜的孤寂”、《披风》中“多平凡的人也一样 / 很需要梦”、《放》中“日复一日 / 让相似新闻洗版 / 被生活制约 / 还不如流浪汉”……等等文字,真的只有陈奕迅这样让生活一边继续前进、一边还回看来时路的人生状态,才有着合理的诠释理由,小鲜肉们唱不出那韵味,也不具备说服力。
不过,可能是碍于专辑在国内各个平台上需要付费下载的原因,目前数字音乐销售量已经超过30万张,但还是阻挡了很多有可能被传播开的受众,大家只有花钱才听得到,民间的叫好声也就弱了一些。
三石认为陈奕迅这一张是他近十年来表现最好的国语专辑,所以把他归为2017的“最佳男歌手”;但这一张远远超越了“歌手”的范畴,Eason能玩、能唱、能实验,又丝毫听不出吃力的状态,他这次真正诠释了“音乐艺术家”的角色。
轻盈地演唱,一点狗血也不撒,快歌动感,慢歌依然催人热泪。《谁来剪月光》就是三石在2017循环播放最多的中文单曲。
还不如把“葛大为与易家扬二位词人各自创作一半词作”作为概念来提炼更好——当然陈奕迅在2002年《The Line-Up》中,和林夕、黄伟文也这样玩过粤语大碟。
《C'mon in~》在作词方面玩“双生”概念,三年前的国语专辑《rise & shine》则是在制作人(火星电台+林俊杰)方面玩概念,以内容相比的话,《C'mon in~》实在是优质太多了。
可能陈奕迅也觉得自己上一张拿到金曲奖“最佳男歌手”不够实至名归,所以这一张卯足了劲来使得自己表现更好?
上一张的问题出在林俊杰part太匠气,火星电台part则又太水土不服,尤其陈奕迅的人声与电气摇滚的交织,听起来像是两张皮,毫无融合感(我们也可以甩锅给混音问题)。
索性,陈奕迅这次找来香港音乐人Jerald做全碟的监制,不仅Eason与Jerald同为Made in Hong Kong的相似气场对上了,连选歌的旋律都优质了不少。
同样出色的,还有前面提到的作词人“双生”操盘法。表面上看,葛大为包办快歌、易家扬包办慢歌,是全然不同的节奏领域,但内里暗含的线索,则是陈奕迅#人到中年#的一些日常琐碎,首首都贴合到了这个中年大叔的人物形象。
《海胆》里“忘了三十几 / 雄性激素早就抵消不了深夜的孤寂”、《披风》中“多平凡的人也一样 / 很需要梦”、《放》中“日复一日 / 让相似新闻洗版 / 被生活制约 / 还不如流浪汉”……等等文字,真的只有陈奕迅这样让生活一边继续前进、一边还回看来时路的人生状态,才有着合理的诠释理由,小鲜肉们唱不出那韵味,也不具备说服力。
不过,可能是碍于专辑在国内各个平台上需要付费下载的原因,目前数字音乐销售量已经超过30万张,但还是阻挡了很多有可能被传播开的受众,大家只有花钱才听得到,民间的叫好声也就弱了一些。
三石认为陈奕迅这一张是他近十年来表现最好的国语专辑,所以把他归为2017的“最佳男歌手”;但这一张远远超越了“歌手”的范畴,Eason能玩、能唱、能实验,又丝毫听不出吃力的状态,他这次真正诠释了“音乐艺术家”的角色。
轻盈地演唱,一点狗血也不撒,快歌动感,慢歌依然催人热泪。《谁来剪月光》就是三石在2017循环播放最多的中文单曲。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三石一声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