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意识

我们今天根本就没有办法主宰自己。晚上睡觉时,谁有办法控制自己?如果,我们能控制梦;或者是说在迷糊意识当中,还能够存在一种主宰,那就能够得到解脱。必须修到二地菩萨以上方能没有梦。梦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心理学家说是潜意识;事实上,心理学家只是就一种个案的调查,然后,将种种个案归纳出来的记录而已,并不是像佛陀证悟讲出来的话一般。
科学家很可能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依一个‘我相’在研究,严重的错误就是有个‘我’字。我们人就是生活在严重的错误当中,突不破一个‘我’字;既然,认为一个‘我’——本身就是错误,你用什么东西来演绎或归纳呢?我们研究任何东西,都认为有个‘我相’的存在,那就错误了,出发点错了,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所以,人死以后是依什么力量而去呢?从三种力量去;一般人面对这三种力量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第一:随念而去 :随著起心动念而去;第二:随习气而去:从物理学上讲是一种惯性作用;第三:随业力而去:我们造什么业,就随业力而转。大部分的人这三种东西没有办法控制;念头无法控制,习气无法控制,业力无法控制。,不是说要出世为人就为人,升天就升天,这无法控制的。
我们说念头分为两种。一种就叫粗浅意识,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茶杯,想喝茶就可以打开杯盖来喝,这是可以控制的,可以直接感受的,这就叫粗浅意识。一种叫作微细意识,无法控制,比如作梦是无法控制的;还有,人没作梦,睡了一夜之后又能醒过来——这就是微细意识中的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它没有脱离身体。一般所说的灵魂,就是最微细的第八意识。而第七意识可通前六识,故第七意识就像桥梁一样,对内则执著第八意识。所以,我们执著自己的灵魂,什么叫作‘灵魂’呢?灵魂就是本性著迷。
本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清清净净,若一念不觉被迷了就叫作意识。粗浅意识分为粗中粗和粗中细。微细意识中也分为细中粗、细中细 :微细意识中有第七意识与最微细的第八意识。总之,粗与细分成四种,粗的底下分粗、细;细的底下也分粗、细,这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讲的。因此,我们身体当中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这是根本无法感觉到的。
连感觉都没有办法觉察到的,我们执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一秒钟都在执著,晚上睡觉时,蚊虫咬右脚,绝对不会去打左脚,全身每个地方都充满著意识,也就是神经的执著。换一个生理学的角度,意识叫作神经系统;其实,意识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神经系统是生理上一种很敏感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勉强)可以用这样来解释,让我们大致上有一种观念而已。我们今天就这样稍微地对‘意识’作了一点分别。
所以,会不会修持相差很多,‘善于用心一日如千劫,不善于用心千劫不如一日。’也就是说会用功修行的人,正确修行,功夫就很深,就是从微细的意识去下手。一般人拜佛都是凑热闹似的,拿著包袱跟著别人走;人家灌顶跟著人家灌顶,也不知道自己修些什么?都没有安静下来想一想。所以,我们的修行都是错误的,都用‘浅’意识;心理学上说‘深入’意识,修行必须从第七意识下手,从根直接斩下去才会断,不从第七意识下手不可能断无明。
科学家很可能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依一个‘我相’在研究,严重的错误就是有个‘我’字。我们人就是生活在严重的错误当中,突不破一个‘我’字;既然,认为一个‘我’——本身就是错误,你用什么东西来演绎或归纳呢?我们研究任何东西,都认为有个‘我相’的存在,那就错误了,出发点错了,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所以,人死以后是依什么力量而去呢?从三种力量去;一般人面对这三种力量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第一:随念而去 :随著起心动念而去;第二:随习气而去:从物理学上讲是一种惯性作用;第三:随业力而去:我们造什么业,就随业力而转。大部分的人这三种东西没有办法控制;念头无法控制,习气无法控制,业力无法控制。,不是说要出世为人就为人,升天就升天,这无法控制的。
我们说念头分为两种。一种就叫粗浅意识,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茶杯,想喝茶就可以打开杯盖来喝,这是可以控制的,可以直接感受的,这就叫粗浅意识。一种叫作微细意识,无法控制,比如作梦是无法控制的;还有,人没作梦,睡了一夜之后又能醒过来——这就是微细意识中的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它没有脱离身体。一般所说的灵魂,就是最微细的第八意识。而第七意识可通前六识,故第七意识就像桥梁一样,对内则执著第八意识。所以,我们执著自己的灵魂,什么叫作‘灵魂’呢?灵魂就是本性著迷。
本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清清净净,若一念不觉被迷了就叫作意识。粗浅意识分为粗中粗和粗中细。微细意识中也分为细中粗、细中细 :微细意识中有第七意识与最微细的第八意识。总之,粗与细分成四种,粗的底下分粗、细;细的底下也分粗、细,这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讲的。因此,我们身体当中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这是根本无法感觉到的。
连感觉都没有办法觉察到的,我们执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一秒钟都在执著,晚上睡觉时,蚊虫咬右脚,绝对不会去打左脚,全身每个地方都充满著意识,也就是神经的执著。换一个生理学的角度,意识叫作神经系统;其实,意识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神经系统是生理上一种很敏感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勉强)可以用这样来解释,让我们大致上有一种观念而已。我们今天就这样稍微地对‘意识’作了一点分别。
所以,会不会修持相差很多,‘善于用心一日如千劫,不善于用心千劫不如一日。’也就是说会用功修行的人,正确修行,功夫就很深,就是从微细的意识去下手。一般人拜佛都是凑热闹似的,拿著包袱跟著别人走;人家灌顶跟著人家灌顶,也不知道自己修些什么?都没有安静下来想一想。所以,我们的修行都是错误的,都用‘浅’意识;心理学上说‘深入’意识,修行必须从第七意识下手,从根直接斩下去才会断,不从第七意识下手不可能断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