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以外,还想说说人
先表明一下属性和背景:婷婷亲妈粉,然而黑起来也不会留情,自认为对他看法算是客观公正。也因为是亲妈粉,可能比起音乐,此篇更想说说人。
很多人已经听过专辑读过乐评看过超级碗有了一定自己的印象,但如果不是深层粉可能不会像我一样紧追MOTW这个era。从专辑预告片发布到现在敲字为止,我读了总共23篇外媒乐评,追了婷婷目前为止的所有采访,听了他谈专辑的创作思路和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
毫无疑问,这张专辑是他目前的职业生涯中最受乐评打击的一张。我读过的23篇乐评的内容比重如果按大方向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A. 风格混杂不和谐缺少凝聚力,曲风与时代脱节,需要剪辑(前半部分更好/后半部分更好),歌词糟糕,过度制作人声不突出 B. 迷之woods,回归南方试图讨好川普美国,内容空洞无任何有意义信息,傲慢自大又平庸,白男特权,珍妮杰克逊,布兰妮,伍迪艾伦,metoo,time'sup,中年危机...
A类批评有一定points。 婷婷这张专辑的思路是通过歌曲带给人野外的感觉,用southern叠加modern,在R&B的melody上加入以原声吉他为首的传统乐器再加R&B hiphop的beats。这种尝试的完成品常给人一种迷惑的不和谐感,比如同名曲的乡村R&B有种微妙的感觉....Midnight Summer Jam不像20/20那样有七八分钟但是听感很长,好像一首歌里加了五首歌....supplies的乡村曲调加trap节奏也非常非常微妙....我个人感觉听起来有一定的新鲜感又还是原来的那个婷婷,很喜欢,Why not,但是我也理解乐评说传统感的乡村与未来感的urban风格天生就不合适融合不会达到最理想效果。这次songwriting还有个特点是不像传统歌曲那样段落分明,很多歌找不到段落AB从哪开始从哪结束,chorus在哪里,怎么就突然bridge了。如果一首首拎出来看就这么不常规,那专辑前半张强劲后半张温软的安排会给人曲风混杂缺少流畅性的听感,对于有偏好的乐迷来说更想把专辑剪一剪,事实上这张专辑真的可以很容易剪成三张,加几首风格匹配的歌,每张10首歌,和谐流畅感就有了。乐评对于这部分的批评让我想到20/20 part2的乐评们,很理解有人不喜欢。不过对我个人口味来说这并不是个问题,让我想起来Miley的那张Bangerz,也是曲风编排到处都是,我很喜欢,歌好就ok。 关于曲风过时这一点,确实有些歌会有一种N年前听过的感觉,很多灵感来源是来自七八十年代的音乐,传统乐器对未来感也没有帮助,在throwback和modern之间前者更占上风。不过看到有人说他不懂现在潮流是什么已经与时代脱节还是挺想笑的,他是几年不发新作,不代表他不听Drake,Frank Ocean,The Weeknd....连你听听歌都知道现在乐坛最流行什么,他和他的team却不知道?不谈是否明智,他的创作风格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他想模仿上面一些人结果自己都没发觉不像被你发现了,笑。 歌词从来都不是他的强项却也是他的特色,毕竟bring sexy back是他想出来的,在音乐好的前提下还是会有些挺有趣的歌词浮现。然而这张是放飞自我了,有很多尴尬又让人疑惑的性暗示性比喻让人挑眉(什么粉红什么紫,什么不可描述的水龙头...),再加上重复性歌词比较多,偷懒地A段和B段用同样的歌词等等缺陷被乐评一顿批...其实他给Beyonce同名专写的那几首歌词也是差不多,给女人唱出来好像就没有那么creepy...希望他下次可以矜持一些,儿子长大后要听的呀....可是对于深度粉来说,这张专辑的歌词真的非常personal。在创作20/20歌词的时候,婷婷说他会给自己创作一个角色,有时候会想象老婆是女主角,然后可以从happy写到sad写到angry什么都能写。因为这个创作方法,20/20的歌词给我一种欠真实感,绝大部分歌词像是剧本。而这张的歌词灵感,很多都来自他的真实生活。比如Montana是他跟Jessica求婚的地方,Wave是回忆他们去Caribbean度假的时光,Man of the woods是特意写给Jessica的情书,Higher Higher里两人在party上偶遇然后一起跳舞也是当初婷婷和Jessica的真实经历....听着这张专辑我感觉到的是婷婷在跟我分享他自己的故事,可是这一切信息对于浅层听众来说都无从知道,没有上下文背景的歌词给他们一种无聊空洞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struggle比happy更能引起共鸣,人们期望pop star能带来音乐以外的其他信息,而婷婷反潮流地写了一首say something表明不想说什么.... 现在最有趣的是B类乐评。梳理一下会发现A类乐评大部分上是欧洲媒体或美国部分大型娱乐媒体滚石,Billboard,EW等,评价和打分温和,B类几乎都是作者个人表达更自由的美国小型媒体或综合大媒体中的娱乐blog,打分非常低,并且几乎全部提及婷婷的肤色,年龄,过去经历等和专辑本身无关的元素。 2018,一个最不适宜宣传“白男“形象的时刻。从专辑宣传片的野外风披露开始,差评的基调就已经定了,人们甚至还没有听过一首歌,网络上已经有人写文批评他回归“白男”(我也不知道这个“回归”是什么意思,他以前也不是黑黄紫蓝人。。。)虽然专辑名意义是来自婷婷儿子Silas(名字的意思是小树林),again,对于浅层听众来说这些信息无法获取,形象即本质。 婷婷在制作这张专辑时,川普还没上台,等他上台后,一切都变了。当所有大小媒体,博主,普通民众都可以随便攻击本国最高权力的人并成为时下最潮流的一环时,再没有hold back,之后的韦恩斯坦事件再次助长了这个浪潮,推特上形成了一种takedown文化,我们可以组织语言,call out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任何事,像嗜血的鲨鱼,对象越大快感越大,愤怒讽刺程度越高,点赞转推数越高。 当我看到B类乐评不仅是在评专辑,而在围绕white male privilege做人身攻击时,真的很不习惯,也切实地感受到了这一两年来网络媒体风潮的改变。人们不仅批评单一事件,而把一个白男的至今为止的成功和能力都打个折扣,归功于运气和他人,视角在反转,2018年的美国白男在体验着弱势群体一直体验了很多年的高标准严要求,而且没人会说你批评得过分了。 屏蔽掉跟风的fake hate和不必要的人身攻击,我这个婷粉却不能完全否定婷婷的白男特权。 这就想顺便说一下超级碗的表演。不带偏见滤镜,表演本身是好的,不可能不好,但是可以更好。很多人失望,觉得不如以前的超级碗表演,我们先不说表演能力和观赏性这些容易带主观意见的点,大家应该都同意这是近年来预算和排场最小一届?没有创新夸张的入场方式,没有大型特效,他只是单纯串烧了自己的hits,用歌舞本身带来娱乐。我不得不同意这是一种特权,因为如果这样的制作放在一个女歌手身上,她可能再也不能从批评声中走出来,而婷婷即使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表演,也得到了大多数正经媒体和艺人的好评。当然婷婷有为之努力,零下温度环境里的辛苦排练,舞台的切换时机的掌握都需要下功夫记忆和练习,他只是没有压力要try too hard,而他之前的每个女歌手都把超级碗当做一生中唯一一次机会使出浑身力气。 这么回想来,不知不觉中,婷粉们跟着他的特权一起度过了很多年,更确切的说,婷婷拥有的是特权中的特权,他真的literally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轻时从过去一些不合适的言行中幸存,在人气巅峰期休息了7年,花很多时间去拍电影,早早结婚并把家庭和生活放在粉丝和事业之上,做专辑时形式风格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格莱美说不去就不去.... 从宣布超级碗到伍迪艾伦事件到专辑的差评销量的不尽如人意,这段期间的波折让很多婷粉包括我自己很不习惯,我不想说婷婷才不会care这些,我觉得他care,他还是那个希望大家都喜欢他的人来疯,只是问题是,他care的程度有多少,37岁的他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是更激动还是更温和。这个era是个reality check,可以是个转折点,他可以继续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或者像当年那个teenager的婷婷一样,把大众的表扬和认可当做自己一切行为的指南。
没有对与错,这是他的人生,一切的选择都是他自己的。只是打了上面那么多狠话之后我还是想说: Be still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