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我们穷小子的歌
今天在网上听到这首歌,觉得挺耳熟,知道是今年的当红口水歌。
我有个习惯,也许是以前练英语听力的后遗症,不管听啥,都习惯注意歌词。
于是,仔细听歌词,发现还蛮喜欢的,有些感动: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
其实我特别喜欢迈阿密
和有黑人的洛杉矶
其实亲爱的你不必太过惊奇
一起去繁华的上海和北京
还有云南的大理保留着回忆
这样才有意义
在网上看了看,发现这首歌的风评很不好,基本被定位为一首很庸俗的歌曲。这让我有点慌慌,我自认为学历够高、品味还行、也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可是,为啥这样一首在网上被一致评价为庸俗不堪的歌曲,却如此打动我呢?这让我开始思考。
确实,这首歌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标签化物象的使用。例如什么土耳其、东京、巴黎,认为这就是浪漫的代名词。这一点在走南闯北旅游的精英们看来,确实有点low了。例如,有位在知乎上的朋友说,浪漫的土耳其还可以接受,后面接着东京、巴黎则太过庸俗,如果接希腊什么的还能接受。
将东京和巴黎作为浪漫的象征,已经是low,没见过世面的表示了,甚至已经可以作为不同阶层品味不同的表现了。
可是,在我看来,东京和巴黎,真的很浪漫了啊~
巴黎是我们小时候脑海里的刻板印象就是“浪漫之都”啊,东京不是有《东京爱情故事》吗?
对我来说,东京和巴黎就是我心中最浪漫的地方啊。
难道是因为,大家现在都有钱了,去东京和巴黎已经不算啥了?
也是,现在都是动辄马尔代夫、巴厘岛(恕我low,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现在最棒的地方了),谁还说东京和巴黎——这些大家都去过了的地方啊~
东京和巴黎,在有钱的朋友们看来,已经不算啥了,当然担不起“品味标准”的大旗。
这首歌,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穷小子唱给自己女友听的。
穷小子文化水平不够高,不上论坛与豆瓣,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网上就都是“庸俗”的评论了。
实际上,这是说,我们这帮觉得歌词深入人心的,都庸俗,都low。
再看后面的歌词“其实我特别喜欢迈阿密 ,和有黑人的洛杉矶”,这也是网上被诟病很多的一句,觉得是为了押韵而押韵,这点我同意。
可是,一旦明确了这首歌的歌者与受众都是穷小子这一定位,就会发现,这一句是多么自然:
美国的地名我就知道个纽约、迈阿密、洛杉矶,纽约不押韵啊~
我又没去过洛杉矶,我哪知道那里有啥特色,估计是有黑人吧~毕竟美国电影里黑人那么多~
作为一个中国最高学府的学生,我也觉得是这样啊,因为我也没去过,没有直观感受啊~
说白了,这首歌用的,都是我们这些没出过国、没旅过游、兜里没钱的穷小子脑中,对上流社会,对物质财富的刻板印象,自然太教科书、太low了。
可是,真的很真诚啊。
因为我也很想和自己的女友去东京、巴黎、迈阿密啊。哪怕读了再多的书,再高的学位,我依然还是这样想啊。
网上看到,前首富三十来岁时到香港,看到香港带有游泳池的酒店,说:“这辈子没有这样的楼,真是白活了”。其实是一种心态。
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依然很穷。而幸福的生活,仿佛与我们就隔了一层玻璃,伸手可及,却又仿佛天边。
看着这段歌词的后半部分,我甚至有点想哭:
其实亲爱的你不必太过惊奇
一起去繁华的上海和北京
还有云南的大理保留着回忆
这样才有意义
在歌者看来,上海与北京就是繁华之都,足以令爱人“惊奇”。说真的,现在还有谁觉得上海和北京是繁华之都,在此求学、生活过的人,印象中也许都是雾霾、拥堵什么的吧~
估计很多人很觉得:连北京和上海都觉得繁华,太low了吧。
更不用说之后“还有云南的大理保留着回忆,这样才有意义”,
这句话简直是首富的话的翻版,翻译过来就是“这辈子不去云南的大理,真是白活了”。
我至今依然记得,当年高考没有到北京的遗憾,不是说北京有多好,
而是因为自己觉得,除了高考之外,几乎没啥途径能进北京了。
现在依然记得,高考后和同学坐火车路过北京时,北京火车站的灯光有多么耀眼。
还记得自己大二孤身一人到北京去上培训班,妈妈怕我被当地人欺负,让我走路时自信一些,装北京人。
还记得第一次买北京地铁的票不会买,觉得两块钱随便坐是真好啊。
那时候我也有“不去北京,这辈子白活了”的心态。可笑,却支撑着我走到今天。
《带你去旅行》这首歌,就是我们这些小地方青年的歌。
因为,我们真的希望:
“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
其实我特别喜欢迈阿密
和有黑人的洛杉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