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大牌扎堆,却是从幕后走到台前的丁世光脱颖而出
听到丁世光的《神经志》是个意外,因为在Apple Music上闲逛,无意间就听到了这位华语新人的作品。后来看到微博上 林宥嘉、常石磊、姚谦都为他转发站台。
说是新人其实也不新了,自05年为陶喆写《Catherine》起,他已在幕后十多年,除陶喆之外与S.H.E、林宥嘉、周笔畅等人皆有合作,而最出名的作品非《心酸》莫属。
仔细回味最近的华语乐坛,我们会发现不少佳作都来自于幕后转台前的这些唱作人、制作人们,例如郭顶、宋念宇、宫阁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音乐素质极佳而且流派相对较为统一,走出乐坛“演唱至上”的怪圈,他们在曲风、元素融合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审美与执行力。
《神经志》作为丁世光的首张专辑,跳脱了一般华语流行乐抒情芭乐主导的框架。听这张专辑,感觉就像在听横空出世的陶喆林俊杰、如日中天时的王力宏等千禧年前后的那些华语R&B男声井喷时期的那些作品,充满着他们还没有被市场裹挟时那种初生牛犊般的活力与生机。
说到如今华语乐坛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音乐上的创新力不足,导致歌词文本审美主导大于乐性主导。某种意义上,周杰伦、陶喆、林俊杰、王力宏等一批男歌手当年对西洋流行乐的大量引入至今看来都是当时乐坛被激活的一大重要因素。但随着近几年市场的紧缩,在音乐上肯吃螃蟹的人再也少有蔚然成风之势,而是逐渐趋于边缘化。
而如今丁世光的出现,似乎也是在继承当年这些西洋派R&B男歌手的路线,注重的是华语流行乐与R&B/Soul/Funk等元素的融合。而丁世光的音乐与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他要比以上几位都更加“黑人”。在音乐上,他的大量吸取Funk、Gospel乃至Motown、Disco等,而且根源相对而言较为纯正,透着浓浓的欧美七八十年代的经典复古流行乐的味道。而“复古”作为欧美乐坛如今的风潮之一,亦散见于Bruno Mars等人的作品。而更明显的标志则是他的演唱,在华彩段落的大量假音可以明显听出吸取了从Al Green到Prince再到Miguel一脉的欧美Soul/R&B男声的演绎路数。以上两点也是丁世光的音乐听起来黑人味道更为浓厚的原因。
而在创作角度上,这张专辑的切入点常在派对、酒吧中留连,透着浓浓的当代都市感,既出于自我分享,也有激起当下年轻一代共鸣的能力——时代的发展已经让他们逐渐离开了深夜孤独的家与寂寞无人的操场,走向了更加热闹的声色犬马之中。他以一个都市中的情绪化个体的姿态,带着那么多的幼稚、感性、脆弱,把这些不成熟不完美融入他调皮而玩世不恭的旋律当中——他不是一般华语男声乐于扮演的挖心掏肺深情云备胎,相反,他是小聪明小狡黠混杂着性感和欲望的结合体。
但真正决定这张专辑在质感上领先其他同行的关键,则是它在制作上的考究。无论是乐器的演奏质量、编曲中Hook与和声的铺陈都相当精致。例如《E.T.》中的空旷音效、幽灵般如流星跳动的Hook,《小师妹》中如泛黄胶片般的暖色调合成器,以及《爱在什么地方都有》和《如果我们当时在一起会怎么样》里不断躁动神经的急促吉他、《Simon》结尾处气贯长虹的电吉他与弦乐……都保证了这张专辑的质感。
专辑中我最喜欢的歌是《Simon》和《爱在什么地方都有》。
《Simon》是专辑中情感最为浓烈的抒情曲,却跳出了一般抒情的框架,以R&B作为底子,Simon作为倾诉的载体,承载着所有关于终极问题的疑问,关于自我生活状态的彷徨,是信念被崩塌消解后,灵魂无处安放的苦恼,因此他一次次地问“该往哪里走”,却没有答案,归于“只能麻木地走”与情绪汹涌的乐器留白。在诸多和弦色彩的变换、乐句内的自由即兴、长音以及最后大片弦乐推动与吉他轰鸣段落中,他强烈的伤感与寂寥更透出一种强烈的虚无感。
《爱在什么地方都有》则是专辑中最为欢脱的曲目,也几乎是这张专辑最显眼的亮色。他在这里玩起了Funk,有着Justin Timberlake般的玩世不恭。躁动到让人想立刻站在桌上跳舞的吉他、带着Big Band味道的管乐仿佛代表着爵士时代的狂欢精神、女声与他的唱和仿佛都带着挑逗意味,配着他略显慵懒微醺的R&B唱腔、念白,一片耀眼而颓靡的歌舞升平。
其他值得一提的曲目还有《不散的筵席》、《如果我们当时一起会怎么样》。《不散的筵席》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思念,他在其中融入Disco、二四重拍增强律动与摇摆感,并在副歌部分加入回声效果,使思念听来有种不断延续的隽永。《如果我们当时一起会怎么样》叙述着从校园过渡到社会后当年情愫的物是人非,仿佛《小镇姑娘》的姐妹篇,副歌的旋律有种妙趣横生的俏皮感,让触景生情的悲伤也带着故作轻松的阳光。
最后专辑以一首Gospel结束,在福音味道浓厚的合唱中,他唱出“我的生命全都因为爱”,使专辑在一片圣洁中落下帷幕。而这张专辑在音乐上的拼图也因此更为完整,从Funk到Disco,从Gospel到R&B,他化用欧美音乐风格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塑造出一个专属于他的玩世不恭带点幼稚感性的艺术人格,优异的制作水准也让他的音乐在一众新人中脱颖而出。
推荐曲目:爱在什么地方都有,Simon,不散的筵席
===
微博&微信:呆若木一
说是新人其实也不新了,自05年为陶喆写《Catherine》起,他已在幕后十多年,除陶喆之外与S.H.E、林宥嘉、周笔畅等人皆有合作,而最出名的作品非《心酸》莫属。
仔细回味最近的华语乐坛,我们会发现不少佳作都来自于幕后转台前的这些唱作人、制作人们,例如郭顶、宋念宇、宫阁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音乐素质极佳而且流派相对较为统一,走出乐坛“演唱至上”的怪圈,他们在曲风、元素融合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审美与执行力。
《神经志》作为丁世光的首张专辑,跳脱了一般华语流行乐抒情芭乐主导的框架。听这张专辑,感觉就像在听横空出世的陶喆林俊杰、如日中天时的王力宏等千禧年前后的那些华语R&B男声井喷时期的那些作品,充满着他们还没有被市场裹挟时那种初生牛犊般的活力与生机。
说到如今华语乐坛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音乐上的创新力不足,导致歌词文本审美主导大于乐性主导。某种意义上,周杰伦、陶喆、林俊杰、王力宏等一批男歌手当年对西洋流行乐的大量引入至今看来都是当时乐坛被激活的一大重要因素。但随着近几年市场的紧缩,在音乐上肯吃螃蟹的人再也少有蔚然成风之势,而是逐渐趋于边缘化。
而如今丁世光的出现,似乎也是在继承当年这些西洋派R&B男歌手的路线,注重的是华语流行乐与R&B/Soul/Funk等元素的融合。而丁世光的音乐与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他要比以上几位都更加“黑人”。在音乐上,他的大量吸取Funk、Gospel乃至Motown、Disco等,而且根源相对而言较为纯正,透着浓浓的欧美七八十年代的经典复古流行乐的味道。而“复古”作为欧美乐坛如今的风潮之一,亦散见于Bruno Mars等人的作品。而更明显的标志则是他的演唱,在华彩段落的大量假音可以明显听出吸取了从Al Green到Prince再到Miguel一脉的欧美Soul/R&B男声的演绎路数。以上两点也是丁世光的音乐听起来黑人味道更为浓厚的原因。
而在创作角度上,这张专辑的切入点常在派对、酒吧中留连,透着浓浓的当代都市感,既出于自我分享,也有激起当下年轻一代共鸣的能力——时代的发展已经让他们逐渐离开了深夜孤独的家与寂寞无人的操场,走向了更加热闹的声色犬马之中。他以一个都市中的情绪化个体的姿态,带着那么多的幼稚、感性、脆弱,把这些不成熟不完美融入他调皮而玩世不恭的旋律当中——他不是一般华语男声乐于扮演的挖心掏肺深情云备胎,相反,他是小聪明小狡黠混杂着性感和欲望的结合体。
但真正决定这张专辑在质感上领先其他同行的关键,则是它在制作上的考究。无论是乐器的演奏质量、编曲中Hook与和声的铺陈都相当精致。例如《E.T.》中的空旷音效、幽灵般如流星跳动的Hook,《小师妹》中如泛黄胶片般的暖色调合成器,以及《爱在什么地方都有》和《如果我们当时在一起会怎么样》里不断躁动神经的急促吉他、《Simon》结尾处气贯长虹的电吉他与弦乐……都保证了这张专辑的质感。
专辑中我最喜欢的歌是《Simon》和《爱在什么地方都有》。
《Simon》是专辑中情感最为浓烈的抒情曲,却跳出了一般抒情的框架,以R&B作为底子,Simon作为倾诉的载体,承载着所有关于终极问题的疑问,关于自我生活状态的彷徨,是信念被崩塌消解后,灵魂无处安放的苦恼,因此他一次次地问“该往哪里走”,却没有答案,归于“只能麻木地走”与情绪汹涌的乐器留白。在诸多和弦色彩的变换、乐句内的自由即兴、长音以及最后大片弦乐推动与吉他轰鸣段落中,他强烈的伤感与寂寥更透出一种强烈的虚无感。
《爱在什么地方都有》则是专辑中最为欢脱的曲目,也几乎是这张专辑最显眼的亮色。他在这里玩起了Funk,有着Justin Timberlake般的玩世不恭。躁动到让人想立刻站在桌上跳舞的吉他、带着Big Band味道的管乐仿佛代表着爵士时代的狂欢精神、女声与他的唱和仿佛都带着挑逗意味,配着他略显慵懒微醺的R&B唱腔、念白,一片耀眼而颓靡的歌舞升平。
其他值得一提的曲目还有《不散的筵席》、《如果我们当时一起会怎么样》。《不散的筵席》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思念,他在其中融入Disco、二四重拍增强律动与摇摆感,并在副歌部分加入回声效果,使思念听来有种不断延续的隽永。《如果我们当时一起会怎么样》叙述着从校园过渡到社会后当年情愫的物是人非,仿佛《小镇姑娘》的姐妹篇,副歌的旋律有种妙趣横生的俏皮感,让触景生情的悲伤也带着故作轻松的阳光。
最后专辑以一首Gospel结束,在福音味道浓厚的合唱中,他唱出“我的生命全都因为爱”,使专辑在一片圣洁中落下帷幕。而这张专辑在音乐上的拼图也因此更为完整,从Funk到Disco,从Gospel到R&B,他化用欧美音乐风格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塑造出一个专属于他的玩世不恭带点幼稚感性的艺术人格,优异的制作水准也让他的音乐在一众新人中脱颖而出。
推荐曲目:爱在什么地方都有,Simon,不散的筵席
===
微博&微信:呆若木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木一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