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的梵谷》与梵高的一生

11月9号,跳舞的梵谷正式发行,听了许久,喜欢的不行。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感觉无从下笔,十首歌,像十种不同的生动色彩,汇在一起成为一幅绚丽夺目的油画,让旁观之人一时间只有内心悸动,而无力于言语表达。
12月8号,《至爱梵高》内地上映,第一时间去电影院观看。时隔一个月,再次与这颗炙热的灵魂相遇。随着《vincent》的歌声响起,电影的最后一帧画面定格,眼角湿润的同时,内心中最初的悸动也化为一片澄澈安宁——每一颗艺术的灵魂,都像一颗遗失在岁月中的萤火,最终在人们的记忆里燃烧成璀璨星河,有没有被珍视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用尽光芒去闪烁。
回到家,躺在床上,再次循环起《梵谷》这张专辑,脑海里电影中的画面一幕幕闪过,忽然间对专辑中的许多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惊觉原来这张专辑还有这样精彩绝伦、让人惊叹的一面——从头到尾,呼应梵高的一生。为什么《风衣》的主题不是爱情,为什么《我很愉快》那么神经质,为什么最后两首歌是《平日快乐》和《极美》……原来这一切的答案,在梵高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中,都能找到答案。
下面一一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指正。


一:《风衣》与梵高的弟弟提奥
作为专辑的第一首歌《风衣》,在创作期间燕姿就明确对作词人提出命题要求:不是爱情。用燕姿自己的话说,这首歌是唱给那些生命中重要而温暖的人,于梵高而言,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弟弟提奥。
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曾德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而腼腆,既不讨父母喜欢,也没什么朋友。从小到大,只有弟弟提奥,一直给予他温暖,就如同风衣歌词中唱到的那样陪伴他像影子,像姓名。18岁的梵高已立志做一名优秀画家了,家里的亲人都不赞成他作画,也只有弟弟理解并支持他。
提奥是一个成功的画商,他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提奥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梵高以巨大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和伟大的梵高艺术。梵高一生中卖出去的唯一一幅画也是提奥求一个画商买的,他想让哥哥知道他的画很棒,他值得继续画下去。即使在后期自己经济条件也不好的情况下依然提供金钱让梵高可以继续买画笔和颜料。


(这里再次与歌词相对应,大风吹吹什么 包裹我包裹你包裹心 大风借代困苦磨 风衣指关怀 )人们认为,包括梵高自己也在信中说,弟弟提奥是他的至亲、知音和支柱;甚至有人说提奥是梵高的另一个自己。提奥在梵高自杀半年之后,因伤心悲愤而精神崩溃去世的,终年才34岁。死后与兄长梵高葬在一起。
而现实生活中,孙燕姿与自己的妹妹感情也很棒。《风衣》mv里燕姿身穿的两套黑白风衣就是两人一起设计的。



关于风衣这个意象,这里再做个补充


二:《我很愉快》与梵高失败的爱情
第二首歌《我很愉快》是全专唯一一首情歌,不同于《我不难过》《我怀念的》等我字辈神曲,这首歌一出来就被称为孙燕姿最丧的一首歌。我们来看乐评人梁小辉对这首歌的评价:“《我很愉快》是一场@孙燕姿 的午夜自醒。钢琴键的敲击是墙上时钟的走针,隐隐拉长的各种回响是隐晦的月光,孙燕姿在半梦半醒的唱腔里梦呓:我很愉快,泪流到天亮。
钢琴+弦乐+吉他是孙燕姿作品的常见编配,但在这首歌中,钢琴成为绝对主角,弦乐和吉他只是片段闪现,凸显钢琴的自省音色,贯穿始终。值得注意的是,这片音域的钢琴音色,是孙燕姿此前作品所不多见的,精准就像行走的钟表,甚至因为过度清醒而显得锐利,在午夜把人声衬得尤为寂寥。因此,孙燕姿声线任何一丝的疲惫、无奈、甚至颓废都被更加放大。
而即便歌名叫做《我很愉快》,但这首歌大概是孙燕姿最不愉快的一首歌了。”
这首歌中呈现出来的神经质,与梵高在失败的爱情中呈现的神经质,其实是一样的。
梵高一生中有过三次爱情。1869年秋天,16岁的梵高经叔父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他诚实可靠,聪颖勤奋,不久被晋升后派往伦敦。在伦敦,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外表丑陋,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的梵高认为尤金妮亚是一位绝代佳人,为之神魂颠倒。
梵高生性怪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与人交往。但是爱情的魔力往往是强大的,自从梵高认识了尤金妮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以往的个性。他卷入了爱的漩涡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并成为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颇受人喜爱的人。涉世未深的梵高公开承认了自己对尤金妮亚的爱慕之情。旦弧测旧爻搅诧些超氓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尤金妮亚讨厌他发出的猛烈追求攻势。在梵高向她求爱时,她坚决地拒绝了。
梵高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更不能彻底了解女人内心的真正想法。事实上,尤金妮亚从未表示过对梵高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处于幻想中的恋爱状态,这段无疾而终的恋爱终于以失败告终。失恋后的梵高仍然忘不了尤金妮亚,他经常去尤金妮亚的家里找她,并力图表达自己的真挚爱情,期待尤金妮亚能回心转意。
当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亚求爱时,尤金妮亚告诉他,自己早已在一年前就订了婚。这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梵高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尤金妮亚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梵高努力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看到尤金妮亚紧紧依偎在一个瘦高个男人的怀里,两个人热烈地接吻。梵高的一切梦想都幻灭了,他的心仿佛被人掏走了一样。随后,痛苦不堪的他离开了伦敦,去了巴黎。
1880年,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接济当时已27岁的梵高去学画。尽管经济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绘画给梵高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让他暂时忘记了对尤金妮亚的思念。
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
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凯表姐热情而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凯是一个典型的荷兰女性,头发是深栗色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丰满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微微启开。
梵高突然为尤金妮亚的拒绝而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尤金妮亚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梵高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和凯表姐相处,要比跟尤金妮亚待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凯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而且,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也没有任何兴趣。梵高发现凯表姐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有一天,吃完午饭后,当梵高与凯在小溪旁的树荫下休息时,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听到梵高表白的凯很愤恨地离开。
尽管遭到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决定去叔叔家找凯表姐。但叔叔见是梵高,连大门都不给他开。叔叔反复告诉他,凯不在家里。偏执的梵高为了见到表姐,竟然拿来一盏煤油灯,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对叔叔说,“让我见见表姐,否则我就一直把手放在灯上。”梵高的叔叔见状,迅速将灯吹灭,并将他带到附近的一个酒吧,将他灌醉。然而,喝醉酒后的梵高仍然没能见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残酷的爱情挫折的他没有奢求,只希望能独立地生活下去。
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
有一次,在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两个人你来我住,感觉很是投机。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这些举动让梵高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萌生了结婚的念头。
不久以后,两个需要安慰的人就同居了。对梵高而言,克里斯蒂娜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和克里斯蒂娜在一起,使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梵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娜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娜结婚,共同生活、彼此爱护。能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再辛苦梵高也觉得快乐。克里斯蒂娜也想尽量做一个贤妻良母。
尽管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决定:当梵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时就结婚。
然而,克里斯蒂娜在当妓女时把身体给弄垮了,她虚弱的身子需要大量的营养品。而对绘画近乎痴迷的梵高,把大量的钱花在了买颜料和雇模特上,这一切使得克里斯蒂娜心疼不已,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
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娜彻底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爱情。

三:《跳舞的梵谷》与走上艺术之路的梵高
爱情上失意的梵高,事业上也不如意。因为第一场失败的初恋使得梵高全无工作状态,失去了这个对他意义重大的工作,失魂落魄地回到荷兰。而后考大学失败之后,他想成为一个正规牧师的希望也破灭了,只能接受一个非正规的教职,去最穷的矿区担任教士,每月只有可怜的50法郎。即便是这样一个工作,最后也丢掉了。再次回到父母身边的梵高,又灾难性地爱上了丧偶不久的表姐。这场不体面的单恋,使梵高成了一个让家族蒙羞的人。家人对他的这种态度,刺激了梵高得到他人承认的渴望。1882年,不到29岁的梵高,前往海牙开始学习绘画,他决心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我常常想,如果梵高没有选择走上艺术的道路,他会度过怎样的人生,他会不会最终找到一个平凡的女人,做一份平凡的工作,然后平淡的走完自己的余生,虽然不会被记住,但至少能享受到世俗的幸福。可历史没有如果可言,他选择了艺术,艺术也选择了他,我们只能站在时光背后,看着这一切发生。《跳舞的梵谷》这首歌,就像对此后走上艺术之路的梵高做出的一个预言,整体诡异怪诞的曲风预示梵高的不被接受,副歌开始渐强的节奏和孙燕姿铿锵有力的唱腔却让人又不禁想到,梵高想要成为一名画家的决心。尽管如此孤独,但向日葵,麦田乌鸦,咖啡馆等等名作会一一出现,与艺术相结合的梵高注定“不踟蹰,不谢幕”。


四 《天越亮,夜越黑》与梵高、高更的初相遇。
天亮天黑这首歌是整张专辑里最“正能量”的一首,开头的人声部分渲染出一种极为神秘的氛围,有种在黑暗森林中寻觅的感觉。副歌部分又突然拉起,仿佛黑暗之中突然降临的一道光芒。而主歌的古典风格与副歌的现代流行风格,其实也表现出了此时梵高画风的转变。
此时,学画归来的梵高,来到巴黎与弟弟提奥住在一起,开始接触印象派绘画。他和提奥一样,都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蒙蒂切利的忠实拥趸。梵高此后的作品几乎总是把油彩涂得很厚,就是受了蒙蒂切利的影响。他说:“蒙蒂切利教会了我用色。”在提奥的引荐下,梵高很快就与毕沙罗、西涅克、劳特累克等人成为好朋友。这时的梵高,内心就如同《天越亮,夜越黑》正能量歌词描述的那样,对自己的创作满是信心。1887年冬天,梵高认识了高更,尽管自己过的不怎么样,但仍向彼时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的高更发出邀请,为他提供食宿。
最初的三周,一切都那么完美。两人共同散步,共同作画,描绘共同题材。即便有分歧,也只表现为理论上的探讨。在创作上,二人互相渗透,互为借鉴。高更在阿尔秋季画的许多作品都直接受到梵高的影响,他发现了厚笔触的重要性,风格由此变得粗犷,有时达到粗野的程度,画风大大有了力量,他还认识到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的铭黄色色彩,给人一种激情。
梵高跟高更接触后,也从他身上学会如何更好构图,不再满足于画一小块自然景色或风俗场景。高更还教他要舍弃阴影。在高更的指导下,梵高逐渐“转向抽象”,即较少地写生,试图更多地依靠记忆和想象。就在这一时期,两人创作出了经典作品《阿尔的舞厅》。

五 《漂浮群岛》+《超人类》 梵高与高更的分裂以及发疯
《漂浮群岛》是一首实验性很强的作品,气势恢宏的编曲下,孙燕姿的声音也进行了电音处理,从词到曲再到演唱,都处处彰显出一种与传统格格不入的气息,这种格格不入不是温柔的小打小闹式,而是一种很彻底很强硬的歇斯底里,预示着梵高与高更之间的摩擦。
梵高与高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动机上,两人在技法上相差实在甚远。所以,最初的相互影响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很快向起点退回。梵高是个内向的人,调色刀拿在手,在画布上点点戳戳,狠命地表露自己的情绪;而高更天性好乐,能说会道,作画时却像一个温柔的女子,画笔在布上轻轻一掠而过,留下薄薄一层颜色。
仅仅过了一个月,梵高与高更表面上志同道合的情谊开始变质,普罗旺斯刮起了干寒强烈的风,他们出不了门,终日关在住所二楼的工作室里,难免不发生摩擦。咖啡馆老板娘吉诺太太的到来,给他们两人足不出户的生活带来一些活力。高更的魅力使吉诺太太欣然同意来给他们做模特。梵高三笔两划在一小时内完成了第一幅画,人物四周围绕黄澄澄的煤气灯光,神态显然生动多了。几周以后,他又在画的前景添补了一些书;普罗旺斯大多数咖啡馆老板娘名声都不大好听,被人怀疑在店堂里接待妓女,以招徕客人,提高咖啡馆的营业额。梵高在她身边加上这些书,应该说是给这名女子增添一份尊严。而高更就在一米以外的位子上,像平时一样慢条斯理地画同一个主题。他跟吉诺太太的关系和睦热情。他仔细观察后精心描绘了很久。这幅画完成后,大家看到吉诺太太坐在她的咖啡馆里,背景里有几名妓女。
他们两人对同一个模特所表现的不同态度,不同处理,是一场奇特的艺术对话。高更把肖像画作为一种正规练习,把对象画得惟妙惟肖,连身份地位也要表现出来,而梵高则把肖像画看作是窥视人物灵魂的一扇窗子。
事实上,梵高倔强的性格远远比高更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高更在他面前经常会碰一鼻子灰。梵高外表像个老粗,不善辞令,但文化修养极高。他又是个心理不适症患者,跟高更争论拉斐尔、英格尔或德加的作品时,他会火冒三丈,变得异常粗暴。为了息事宁人,高更经常委曲求全结束论战,说一句:“队长,你是对的”。
尽管二人恶斗不止,但梵高还是幻想着建立一个“南方画室”。一次,两人在咖啡馆时,梵高向高更提出了建立“南方画室”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再一次遭到了高更的讥讽。梵高突然拿起一杯酒向高更头上掷去。高更躲了过去,他双手抱住梵高的身子,带他回到住处。第二天早上,梵高不停地向高更道歉,但高更不予接受,表示要返回巴黎。
梵高拼命想把高更留下来,他恳求、哄骗、咒骂、威胁甚至哭泣,他觉得自己整个的生命都在于把高更留在阿尔。最终,高更留下了。但是,随后的几天几夜里,高更半夜醒来都发现梵高一声不响地站在他的床边,在黑暗中瞪着眼睛盯着他,他感到恐惧,决定尽快离开。
一天晚上,高更独自外出散步。根据高更1903年写的回忆录,他当时几乎已经走过他们屋前的大广场,忽然听到后面传来熟悉的细碎而急促的脚步声。他刚转身,就看到梵高手执打开的剃刀,想向他扔去。也许是高更威严的眼光阻止了梵高,他不敢行凶,站在原地发愣,然后耷拉着脑袋回家去了。当天晚上,高更不敢回家,住在旅馆里。而当他第二天回到画室时,看到很多人在那里,这时他才知道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把自己的耳朵洗净放在信封里,送给了妓女拉谢尔,请她“好好保存”。
梵高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高更打电话告诉了提奥后返回巴黎,躲到朋友家。此后他再也没有见到梵高。
回到专辑,经过了《漂浮群岛》的思想撞击后,有了超人类这首几乎被所有乐评人嫌弃的作品,疯言疯语的歌词更是被歌迷诟病,用这首歌来对应起梵高的发疯还真是再合适不过。
但这里要指出一点,梵高的疯是压抑又歇斯底里的疯,而《超人类》里的疯却是一种傻呵呵乐天式的疯,二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个人认为这一点对应的不够绝对,如果换成《是时候》里的《快疯了》就完美了。有些小小的遗憾。(昨天和一个朋友讨论时,他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超人类 就最后一个不能同意 ,我一直觉得他疯就是因为他内心天真 傻呵呵的 画麦田 向日葵都要画出果实开开心心想要蹦出来的样子 世俗的眼光看 就是傻呵呵的吗)

六 《充氧期》+《平日快乐》
1889年5月,在提奥的安排下,梵高到20公里外的圣雷米精神病医院进行疗养。次年5月,梵高來到巴黎附近的小城,在这里的一段短暂时光是梵高的人生中的一段充氧期,在与朋友及弟弟的通信中,梵高说自己在这里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他觉得自己的“南方疾病”会在这里被驱散。




梵高在这里开始了每天按时画画读书写信的平静生活,人们都说他是个文静内敛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在他人眼中,梵高总是那么温柔客气,他开始了“平日快乐”的生活。











他热爱着生命,热爱着自然,热爱着平日生活中一切的美好的灵动




对应此时梵高这种状态的就是《平日快乐》。对于这首歌,乐评人赵南坊是这样评价的:
来谈《平日快乐》。
满分推荐。这可能是整张专辑里,孙燕姿处于表达巅峰的作品。
这说的是,就歌词的信息密度而言,《平日快乐》里的密度最高,歌曲全程,孙燕姿都在“表达”的频道上。
不是说教,不是渲染,就是单纯地进行表达。
这是不强求回应的表达,究竟能从高密度的信息中获取什么,这完全取决于听者。
“祝我们平日快乐,做平凡的人。
这一个无常电幻烟花世代,今天最难得。”
这句歌词对我个人触动最深。
孙燕姿传达出来的不是道理,而是祝福。这种祝福自带“不确定性”,也就说,或许实现或许实现不了。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传达出来,“你”领悟到。这种连接才是重点。
为营造“表达”的场景。编曲选择是偏向氛围化的,零星吉他,几处中式乐器运用,后段电音进入,整体构成素雅神秘但不失严肃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里,孙燕姿的“表达”突显出仪式感以及禅意感。
这里我想就我个人观点说一下,这首歌中间的一段唢呐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在我所有看过的观点里,这一条最让我信服。

对于华人来说,突出平日这个主题,用唢呐再合适不过。但也许你会问既然是讲梵高,用唢呐是不是气息不符,这里我想说的是,唢呐只是这首歌编曲里天马行空的一小部分,整个编曲融入了很多世界音乐的元素,繁复又精密,这样普世的歌词,却用了这样高端的编曲,其实也侧面反应出梵高内心中对生活的矛盾,为其自杀埋下了伏笔。(之前看到有人说唢呐那段像出殡送葬曲,也能反应这一点)
七:《极美》与最后的麦田
这首孙燕姿自己做词的结尾曲是我最爱的一首。歌词里风衣雨伞等等意象均与专辑前面的歌相呼应,不可谓不用心。这里再提下作曲人李庭光,其实是李偲菘的儿子。二李是孙燕姿的伯乐,可以说没有二李对孙燕姿的栽培就没有她今天的成就。从孙燕姿出道至今,十七年过去了,李偲菘的儿子的出现,让这首歌又多了一种传承的意味。
孙燕姿说,这首歌是对整张专辑的一个总结,她想告诉大家生活不是一味只有咄咄逼人的疯狂与黑暗,它还有平和与温暖。树爬再高树叶终会归地,人们相隔再远最后终会在麦田相遇,而金黄色麦田的样子,就是她心中,天堂的样子。
1890年7月27日,麦田中的梵高对着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生命。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他放弃了继续活下去的念头,各种说法在后人口中交织,而真相,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我们常常以悲剧二字来总结梵高的一生,可是我常常想,对于这样一个不受世俗眼光所接受的艺术灵魂而言,人间也许只是他游历的一站,头顶那片星空,才是他最初的来处与最终的去处。

















孙燕姿以这首歌为结尾,为整张专辑添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底色,尽管故事的结局是有些悲伤,但她最终还是把希望留给了听众——她在采访时一直强调,梵高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两面而已,疯狂与黑暗过后,生命终会归于平静,我们都是这样,带着所有的回忆,向死而生。而生命本身,永远值得热爱,值得尊敬




最后,天天年年与我们和燕姿的约定
一路看下来,是不是发现没有天天年年这首歌,实话实话,天天年年是我认为与专辑主题和整体气质最不相符的一首歌,放在哪个位置都觉得违和,从哪个方向看也都不妥。但把它从这张专辑脱离出来放但燕姿的整个发专史中,它又是如此和谐统一的。从《是时候》开始,燕姿的专辑中都会有一条或明或暗的线串联着所有曲目,这条线就是时间,《是时候》里的《明天的记忆》《时光小偷》,《克卜勒》中《尚好的青春》《雨还是不停的落下》,到了《跳舞的梵谷》,这首歌就是《天天年年》,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燕姿给大家的礼物,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约定,一个有关于时光流逝与青春散场后,我们在岁月中再相遇的约定。好多人愿意酸孙燕姿卖情怀,但于歌迷而言,这样的情怀,她就是卖得起。说实话这次真的真切的感受到姿迷老了,刚发专时好多姿迷都不知道数字专辑怎么买,有些工作忙的姿迷甚至过了很久才知道燕姿发新专辑了……十七年,我们都不再年轻了,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渐行渐远,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为了衣食住行苦苦挣扎……如今再听但燕姿的声音,那些名为青春的日子一幕幕闪过,在这个越来越不容易感动的年纪,还能再次感受到有热泪盈眶的冲动,这一切,只有她做得到。这次发完专,她自己也要跑去生二胎,下次再出来,不知道又一不小心把几天走成几年,那么,那个时候,一直听着燕姿的你会在哪里,过的好不好,还有没有热情为了一张专辑的发行守到十二点呢?让我们定一个约定吧,下一次,我们还要再见彼此,再见当年那个心中充满希望的,年轻的自己。

以上关于梵高生平描述均来自于百度,电影截图自《至爱梵高》。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