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见之明 Utopia
先说说这次写Björk与过去最大的不同。
首先,以往每次下笔写Björk专辑的评论,手边都拿着CD唱片;最令我感到困扰的还是唱片内页那一长串的Credits名单。
Credits又为何如此重要?
在我看来,Björk每一部作品都是业界(即唱片工业)的一个指标;聆听之余,我还想知道她这次跟谁合作。
这次《Utopia》选在黑色星期五上市,当天我连唱片的鬼影子都没看到;只是在youtube上观赏了〈The Gate〉、〈Blissing Me〉两首声影南辕北辙的作品。歌词所涉及的主题都是“爱”,也一向都是Björk经常探讨的题材;人性的爱、科技的爱,与对未来疏离世界的关爱。
接着我在spotify上听完整张《Utopia》,大致感想与上回听《Vulnicura》时差不多。一来是整个beats/sound system仍保持Arca合作下的光影;dub取代过去的glitch。唯独不变的是,动辄数十人以上的弦乐、唱诗或和声班;而这次更加入了大阵容的笛子(Flute)班。
对于一路追随Björk、或将Björk也当成像Radiohead这一类情感的乐迷,其实很能从片面的聆听经验去感受Björk每一步微小的变化。比方说《Utopia》有很大一部分的养分与Björk新世纪的首张专辑《Vespertine》相近;但这种“类似”的体验,其实也发生在后来的《Vulnicura》作品里。
于是我们接下来的将只会关注Björk的造型有多么地前卫?或MV又将带来什么样的新锐意象?可能鲜少会留意到在Arca或The Haxan Cloak入主后的Björk有什么样的化学变化。老实说,Arca的确是天才横溢,特别是他在监制小枝女孩FKA twigs时的表现。不过在《Vulnicura》专辑里,缩减的弦乐编曲,过度依赖合成器上阵的sound system,个人没有太大的共鸣。
要说共鸣的话,当年Mark Bell在《Homogenic》里的Drum Programming;又或者Mark ‹Spike› Stent/Thomas Knak/Guy Sigsworth于《Vespertine》的操刀,那才真是巨大的共鸣。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在《Vulnicura》有一首歌曲〈Black Lake〉,我们听见的是Arca这类近dub/bass式的glitch节拍;如果你家有一对好的音响,其实可以比照一下《Homogenic》与《Vulnicura》之间鲜明的落差。
Arca成为Björk的左右手,《Utopia》又将如何?首先是FKA twigs/M.I.A./London Grammar的葛莱美最佳MV得主Juliette Larthe主导的唱片cover。老实说,个人觉得非常丑;不过我相信它拥有的话题性。唱片标题取名《Utopia》,则建立在〈The Gate〉、〈Blissing Me〉两支面向未来的MV概念;向来热衷新科技的Björk,如牧童般的横着笛子现身于〈The Gate〉奇幻的场景里,欲建立一个超越尘世、超越古今的未来世界。
〈Blissing Me〉再次用上竖琴,由冰岛交响乐队Katie Buckley主责之下,歌曲以古朴微婉的乐音勾勒出当年〈Cocoon〉、〈Pagan Poetry〉的东方哲思。唱片为首的〈Arisen My Senses〉,是一幅科技鸟搭配上Arca式dub节拍的folktronic景象;〈The Gate〉则延续〈Arisen My Senses〉的世外桃源,以沉静的人声、笛声缓缓步向未来。专辑同名曲〈Utopia〉在一幅鸟兽争鸣的奇幻声景底下,意外藏匿着中国式的古朴?新西兰先锋女作曲家Sarah Hopkins创作与和声的〈Features Creatures〉,更令人忆起了《Vespertine》。
我留意到〈Courtship〉这首略带东方、中亚乐风的歌曲,参与幕后录音的Jessica Mayer、Ragnar Johnson是一组经常出没于爱沙尼亚、阿拉伯民俗音乐的工程师;遂令〈Courtship〉成功地跳脱出《Utopia》原来的框架。〈Claimstaker〉以moog穿针引线,〈Future Forever〉则以仿80合成弦乐的形式,带来Björk极端少见的New Wave/New Romantic意象。
专辑《Utopia》上线那天一早我读了几篇国外乐评,其中像是NME、《卫报》给予的评价有褒有贬;NME算是很捧场的给了4颗星,但那一句Enya if she signed to Hyperdub真是让我笑倒在沙发上。普遍来说,《Utopia》是一如既往的Björk,要说先见之明的话,或许该从20年前的《Homogenic》说起才是。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外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