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次“成年”,也希望能有他们继续作陪

在美国读博士有两道成年礼,其一是资格考试,其二是毕业。二零一六年十月十日,我正忙着我的第一次“成年”。
二百一十五本专业书,那是我当时唯一的陪伴,每天除了读书做笔记,就是去三位导师的办公室应答交差。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枯燥却简单,疲累却充实的一年时光。记得今年四月我通过为期五天的资格考试时,心里其实是没有兴奋的,因为所有的情绪都给在了路上。如果迈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你早已经在脑海中演练千百遍,那么真的迈过的时候,非但并不会感到功德圆满或者如释重负,而是觉得世界欠了你一点什么。
人,就是那么贪得无厌的。
还是说回到二零一六年十月十日。那个晚上,念书念到精疲力尽的我伏在桌上睡觉,耳机里,Spotify还在一个劲地替我找我可能喜欢的歌,然后它开始播放《血,汗,泪》。我猛醒过来:这是谁,真带劲!没错,我是这么认识BTS的,Spotify推荐过很多我不喜欢的东西,但这次,机器学习终于长进了。
我的好朋友杜凯是个全职艺人,经常说,他听唱片和写歌的时候,一直要劝告自己,不能百分百地去理性的“赏析”,你得先了解作曲家其人,才能了解作品。所以,那阵子他痴迷Cole Porter和George Gershwin,他既搜罗唱片,也读传记,还会发微信来问人在美国的我:那个时代的美国和纽约,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的,种族问题真的很严重吗,这些音乐都是在什么样的地点演奏,什么样的人去听,卖演出和卖唱片赚的钱哪个更多点,等等。
而人在美国的我,因为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厌倦流行音乐。和杜凯不一样,我不是靠音乐吃饭的,所以我可以轻易的把音乐推挤出我的生活,仿佛这么些年的积累不曾存在过一样。因为我读的是科技史和城市史,所以随着史料功夫日渐进益,美国所谓“强大”的光环亦随之退去,世间的创造莫不是人和工艺,小到一颗铆,大到一个国。同理,当一切音乐的生产,最终都回归到两个原点——社群和工艺,这时候我发现,我既没有赏鉴工艺的内力,也找不到属于我的社群,那我该听什么歌?
这好像有点故弄玄虚了,简单的说,黑人有属于黑人的音乐,白人有属于白人的音乐。来美国之前以为我是既可以很喜欢Hip-Hop也可以很喜欢Country的,结果呆得越久越是发现,在这里,音乐是一种社会表达,既然是社会的,就多少是做给人看的。我从来没有真的喜欢摇滚,各种摇滚,我的青春期是Britpop和Grunge的黄金时代,后来我又倒回去听更老更根源的摇滚,其实我也还是不喜欢的,但是我知道在美国这是主流,所以跟人聊天的时候,我会举出那些个有名的乐队与专辑,让别人知道我是懂行的。我喜欢Hip-Hop的态度,可是言之有物的人太少,炫耀性与金钱的人太多。我也喜欢过Country,直到后来我来到美国南部常住,开始意识到乡村音乐所牵连的社会价值观,有很多我既不能感同身受,也不能认同。
和动物们一样,我们靠一种嗅觉寻找自己的群落。听什么样的歌,是你身上气味的一种。Wings出现的时候,正是我来美国五年之后,开始重新自我定义的时候,它是第一张让我觉得我可以大方承认我喜欢的KPOP专辑,它替我发泄了我对支配着流行音乐鄙视链的美国文化逻辑的一切不满——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的爷们劲儿,言之有物而非散财纵欲的说唱歌词,并不是很在意音乐类型疆界的作曲,高配置的工程团对,以及又齐又猛的编舞……Rap Monster是一个隔着太平洋喜欢美国的年轻人,就和当年的我一样,但是韩国悠久的嘻哈传统和优异的音乐工业,撑起了这锅恰到好处的乱炖,还让我沾了点同为亚洲人的荣光。
我开始反复听Wings,找BTS的老歌来听,看他们出道时候的表演,那个时候的防弹少年团,每一帧表情都是想要向世界证明小厂牌出身的我们一样可以有大舞台,那个劲头蛮得呛人。到Wings的时候,已经成熟得像个小大人,每一个solo小短片都自然而美妙。这种带着点中二迷茫却又有点诗意有点哲理的流行嘻哈,还真是只有不太懂得那套美式鄙视链的外国人,才能做得刚刚好。所以BTS的海外成功并不是偶然,这个审美空间里一直有一个空缺,BTS正好填满了西方世界里谁都不敢填的这个坑。
好了,我终于要开始说Love Yourself 承 Her了。
二零一七年九月十八日,Spotify又提醒我,BTS出新歌了。开着车听完LY,第一遍是很失望的。我想我肯定不是唯一的一个,因为BTS的蛮劲不见了,那种不管不顾的自由,从声场的控制上就整个都被压扁了。回声变小,唱声失真,在MIC DROP里甚至全程Auto Tune,全碟愈发精密的工业化气息,磨掉了BTS最宝贵的霸道少年感。尤其是Intro提前释出的时候,我以为BTS会在唱法上更偏Urban,节奏上更加闷骚淡定,结果专辑出来,整个感觉都是反的——节奏倒是越来越浮夸了,唱得却是没滋没味。而Best of Me这种海滩派对风更是我最反感的纵欲肤浅的美式EDM,我甚至一度怀疑整个创作团对都换成美国人了。直到Wings时期,BTS都还一直保留着的旁观者的文化姿态,随着海外市场的成功,我在担心他们是不是也要变成一支乏味的美国团了。如果我的写作已经到了刺破美国梦迷思的阶段,而BTS却迫不及待地想要美国的点头认可,那岂不是Wings时期给我的畅快,只能是一段插曲。
我去查了作词作曲的团队,发现除了Chainsmoker,完全是原班人马,合着是我搞错了?这时候,我想到了杜凯当年对我说的话,太理性了这事儿就没意思了。我又想起我资格考试结束时,那不痛不痒的成就感。或许,正是因为积累了太多期待,所以艺人给出的作品才那么让人不满足。这不是艺人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是我失去了那种在成长的道路中偶遇的知足感,而是像一个瘾君子一样,只想消费口味更重的那一味药。
我后来看到一篇澳洲杂志对BTS的采访,Rap Monster说到他们出道专辑中有两首隐藏曲目,是只有实体专辑才有的。他说LY里的两首隐藏曲目与他们是呼应的,他说当年太想证明自己,受到太多否定,所以太想攻击那些小看BTS的人,等到拿到Billboard社交媒体大奖之后,这一张里制作人让他们愤怒,他们反倒愤怒不出来了。Rap Monster说,生命中的一个章节过去了,BTS要重新开始。
用隐藏曲目呼应自己的隐藏曲目,RM这个小滑头。
于是我给了LY第二次机会,我买了CD,耐着性子又听了一遍,感觉多有不同。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打入美国市场,那么这张碟就是满分。就和杜凯说的一样,懂了艺人的生活,才能懂他想要表达什么。原本背后是沙漠,所以才向往大海,后来发现,Everything is the same thing, but with different names。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都是在得到后丢弃,拿起后放下,以为长大了,其实仍是孩子。正如同校园三部曲时,BTS如同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一个劲地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是大人,LY里刻意营造的沉稳、幸福、满足,反倒像是一个涉世未深却假装看破红尘的青年,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宣布自己的青春结束了。
Wings专辑出现在一个非常巧妙的时候,当时的我,既很忙碌,也很盲目。那年夏天,我告诉自己,不能再窝在学校里做一个僧侣一般的学生了,于是我开始讲座,开始写作,野心勃勃地签了出版合同,感恩防弹给了我一段值得回忆的日子。LY问世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青年作家,步子迈出去了,但战战兢兢。我想现在刚刚在洛杉矶降落的BTS,肯定也是一样的心境。在旁人眼里,他们在创造Kpop的历史,我想在他们自己心里,他们大概早已经将迈过终点线的场面描绘了千百遍,此刻的Rap Monster应该已经明白,生活只是时针转动,周而复始,何来翻篇之说。
洒脱和贪婪,和大海沙漠一样,也是一体两面。如果明白了这一点,LY这样如此努力试图与过去彻底决裂的告别,难道不正是BTS独有的中二与率真吗?既然这个魂没有丢,那我还是给他们打五星。
二百一十五本专业书,那是我当时唯一的陪伴,每天除了读书做笔记,就是去三位导师的办公室应答交差。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枯燥却简单,疲累却充实的一年时光。记得今年四月我通过为期五天的资格考试时,心里其实是没有兴奋的,因为所有的情绪都给在了路上。如果迈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你早已经在脑海中演练千百遍,那么真的迈过的时候,非但并不会感到功德圆满或者如释重负,而是觉得世界欠了你一点什么。
人,就是那么贪得无厌的。
还是说回到二零一六年十月十日。那个晚上,念书念到精疲力尽的我伏在桌上睡觉,耳机里,Spotify还在一个劲地替我找我可能喜欢的歌,然后它开始播放《血,汗,泪》。我猛醒过来:这是谁,真带劲!没错,我是这么认识BTS的,Spotify推荐过很多我不喜欢的东西,但这次,机器学习终于长进了。
我的好朋友杜凯是个全职艺人,经常说,他听唱片和写歌的时候,一直要劝告自己,不能百分百地去理性的“赏析”,你得先了解作曲家其人,才能了解作品。所以,那阵子他痴迷Cole Porter和George Gershwin,他既搜罗唱片,也读传记,还会发微信来问人在美国的我:那个时代的美国和纽约,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的,种族问题真的很严重吗,这些音乐都是在什么样的地点演奏,什么样的人去听,卖演出和卖唱片赚的钱哪个更多点,等等。
而人在美国的我,因为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厌倦流行音乐。和杜凯不一样,我不是靠音乐吃饭的,所以我可以轻易的把音乐推挤出我的生活,仿佛这么些年的积累不曾存在过一样。因为我读的是科技史和城市史,所以随着史料功夫日渐进益,美国所谓“强大”的光环亦随之退去,世间的创造莫不是人和工艺,小到一颗铆,大到一个国。同理,当一切音乐的生产,最终都回归到两个原点——社群和工艺,这时候我发现,我既没有赏鉴工艺的内力,也找不到属于我的社群,那我该听什么歌?
这好像有点故弄玄虚了,简单的说,黑人有属于黑人的音乐,白人有属于白人的音乐。来美国之前以为我是既可以很喜欢Hip-Hop也可以很喜欢Country的,结果呆得越久越是发现,在这里,音乐是一种社会表达,既然是社会的,就多少是做给人看的。我从来没有真的喜欢摇滚,各种摇滚,我的青春期是Britpop和Grunge的黄金时代,后来我又倒回去听更老更根源的摇滚,其实我也还是不喜欢的,但是我知道在美国这是主流,所以跟人聊天的时候,我会举出那些个有名的乐队与专辑,让别人知道我是懂行的。我喜欢Hip-Hop的态度,可是言之有物的人太少,炫耀性与金钱的人太多。我也喜欢过Country,直到后来我来到美国南部常住,开始意识到乡村音乐所牵连的社会价值观,有很多我既不能感同身受,也不能认同。
和动物们一样,我们靠一种嗅觉寻找自己的群落。听什么样的歌,是你身上气味的一种。Wings出现的时候,正是我来美国五年之后,开始重新自我定义的时候,它是第一张让我觉得我可以大方承认我喜欢的KPOP专辑,它替我发泄了我对支配着流行音乐鄙视链的美国文化逻辑的一切不满——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的爷们劲儿,言之有物而非散财纵欲的说唱歌词,并不是很在意音乐类型疆界的作曲,高配置的工程团对,以及又齐又猛的编舞……Rap Monster是一个隔着太平洋喜欢美国的年轻人,就和当年的我一样,但是韩国悠久的嘻哈传统和优异的音乐工业,撑起了这锅恰到好处的乱炖,还让我沾了点同为亚洲人的荣光。
我开始反复听Wings,找BTS的老歌来听,看他们出道时候的表演,那个时候的防弹少年团,每一帧表情都是想要向世界证明小厂牌出身的我们一样可以有大舞台,那个劲头蛮得呛人。到Wings的时候,已经成熟得像个小大人,每一个solo小短片都自然而美妙。这种带着点中二迷茫却又有点诗意有点哲理的流行嘻哈,还真是只有不太懂得那套美式鄙视链的外国人,才能做得刚刚好。所以BTS的海外成功并不是偶然,这个审美空间里一直有一个空缺,BTS正好填满了西方世界里谁都不敢填的这个坑。
好了,我终于要开始说Love Yourself 承 Her了。
二零一七年九月十八日,Spotify又提醒我,BTS出新歌了。开着车听完LY,第一遍是很失望的。我想我肯定不是唯一的一个,因为BTS的蛮劲不见了,那种不管不顾的自由,从声场的控制上就整个都被压扁了。回声变小,唱声失真,在MIC DROP里甚至全程Auto Tune,全碟愈发精密的工业化气息,磨掉了BTS最宝贵的霸道少年感。尤其是Intro提前释出的时候,我以为BTS会在唱法上更偏Urban,节奏上更加闷骚淡定,结果专辑出来,整个感觉都是反的——节奏倒是越来越浮夸了,唱得却是没滋没味。而Best of Me这种海滩派对风更是我最反感的纵欲肤浅的美式EDM,我甚至一度怀疑整个创作团对都换成美国人了。直到Wings时期,BTS都还一直保留着的旁观者的文化姿态,随着海外市场的成功,我在担心他们是不是也要变成一支乏味的美国团了。如果我的写作已经到了刺破美国梦迷思的阶段,而BTS却迫不及待地想要美国的点头认可,那岂不是Wings时期给我的畅快,只能是一段插曲。
我去查了作词作曲的团队,发现除了Chainsmoker,完全是原班人马,合着是我搞错了?这时候,我想到了杜凯当年对我说的话,太理性了这事儿就没意思了。我又想起我资格考试结束时,那不痛不痒的成就感。或许,正是因为积累了太多期待,所以艺人给出的作品才那么让人不满足。这不是艺人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是我失去了那种在成长的道路中偶遇的知足感,而是像一个瘾君子一样,只想消费口味更重的那一味药。
我后来看到一篇澳洲杂志对BTS的采访,Rap Monster说到他们出道专辑中有两首隐藏曲目,是只有实体专辑才有的。他说LY里的两首隐藏曲目与他们是呼应的,他说当年太想证明自己,受到太多否定,所以太想攻击那些小看BTS的人,等到拿到Billboard社交媒体大奖之后,这一张里制作人让他们愤怒,他们反倒愤怒不出来了。Rap Monster说,生命中的一个章节过去了,BTS要重新开始。
用隐藏曲目呼应自己的隐藏曲目,RM这个小滑头。
于是我给了LY第二次机会,我买了CD,耐着性子又听了一遍,感觉多有不同。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打入美国市场,那么这张碟就是满分。就和杜凯说的一样,懂了艺人的生活,才能懂他想要表达什么。原本背后是沙漠,所以才向往大海,后来发现,Everything is the same thing, but with different names。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都是在得到后丢弃,拿起后放下,以为长大了,其实仍是孩子。正如同校园三部曲时,BTS如同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一个劲地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是大人,LY里刻意营造的沉稳、幸福、满足,反倒像是一个涉世未深却假装看破红尘的青年,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宣布自己的青春结束了。
Wings专辑出现在一个非常巧妙的时候,当时的我,既很忙碌,也很盲目。那年夏天,我告诉自己,不能再窝在学校里做一个僧侣一般的学生了,于是我开始讲座,开始写作,野心勃勃地签了出版合同,感恩防弹给了我一段值得回忆的日子。LY问世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青年作家,步子迈出去了,但战战兢兢。我想现在刚刚在洛杉矶降落的BTS,肯定也是一样的心境。在旁人眼里,他们在创造Kpop的历史,我想在他们自己心里,他们大概早已经将迈过终点线的场面描绘了千百遍,此刻的Rap Monster应该已经明白,生活只是时针转动,周而复始,何来翻篇之说。
洒脱和贪婪,和大海沙漠一样,也是一体两面。如果明白了这一点,LY这样如此努力试图与过去彻底决裂的告别,难道不正是BTS独有的中二与率真吗?既然这个魂没有丢,那我还是给他们打五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沈枯燥在搞文化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