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姿《跳舞的梵谷》:一场潮汐的狂欢与平静
时间是《跳舞的梵谷》中一条隐匿的线,它没有像“理智”与“疯狂”一样被堂而皇之地凝练成专辑的主题词,摆在显眼的位置,但却散布在每首作品的歌词和编曲中,编排成一场暗线的潮汐。
《风衣》第一句“那段沉痛的感情/后来轻如话语”,仅用“那段”“后来”四字,传递时间的力量,即“失恋总会好的,因为经过时间”。
这么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被词人十方巧妙包装于“风衣”的概念之下,告诉人们感情如衣服,穿上、脱下都应洒脱,不该留恋。只不过孙燕姿在其中更多唱出了时间抚慰人心的一面,而淡化了遗忘的残酷。
残酷在别处。因为“风衣”这个意像,这篇词总让我联想起陈奕迅的《富士山下》,也把风衣与旧感情作比。林夕笔下,男主角欲送女主角自己的陈年“风褛”(粤语中“风衣”的称呼),让它陪在她身边,让她死心。
两首歌若联系在一起,颇有上下篇的味道。《富士山下》那个为失恋“忍痛将手腕划损”的女生,经过时间,或已获得宽慰,把告别的身影剪贴成一件风衣,接受“曾在一起/不在一起/都是感情”。
同样一件“风衣”,林夕用陈奕迅来“下咒”,十方用孙燕姿来“解咒”。其引都是时间。
《跳舞的梵谷》专辑中,时间仍可被视作引线:“退潮——低潮——涨潮——退潮”。《风衣》是退潮后的平静,《我很愉快》是低潮的偏执,《跳舞的梵谷》到《平日快乐》是涨潮的热烈,《极美》重回平息。
一场潮汐的涨落,一个时间线的闭环。
《我很愉快》把时针刻度放大至“泪流到天亮”的片段,在钢琴与吉他、弦乐、合成器的交替对话中,挖掘出孙燕姿神经质的偏执,欲扬先抑连接起《跳舞的梵谷》开启的自我觉醒。
梵谷并不是一个以跳舞为标签被后世记住的画家,正如孙燕姿并不是一个以疯狂、偏执、冷色调为名牌被大众所认可的歌手。
从时间维度上看,从一开始,孙燕姿的成功就像是一种与时代无意识的契合。
上世纪末,乐坛主流歌手多借题发挥,将“末日”的悲壮感融入专辑,形成一股负重前行的音乐大潮,持续数年。
人们对这种沉重音乐的审美疲乏早已积累,连同对过往自我的厌倦,统统在新千年来临时,以决绝姿态抛弃在昨日。
此时,孙燕姿以直率、利落、简单的音乐和形象出现,恰好契合了人们寻求一个新开始的诉求:青春新鲜、简单随性、直来直往。
不知不觉,这种需求成为孙燕姿背负近20年,在十多张专辑里的“规定动作”。在唱片公司操盘的年代,它的确烙印了孙燕姿音乐A面的标签,但也积累了歌手对自己的审美疲劳。
新专辑孙燕姿自我掌舵,放下了这个包袱。《跳舞的梵谷》到《平日快乐》,是一次孙燕姿B面音乐的自我觉醒和释放。
《跳舞的梵谷》和紧随其后的《天越亮,夜越黑》同由Kenn C编曲,将时间定格于“梵谷”的年代氛围,在古典编配的基底下,用合成器的电子音效助推曲式的递进上升。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这两首歌中,很难说孙燕姿的声音是泾渭分明的主角。大规模和声的使用,和不同曲段特别突出的某种乐器或音效,将孙燕姿的声线包裹其间,形成一种浸入感。
这就如同一出音乐剧,孙燕姿是主角,但她时而直面观众、时而侧脸示人,时而隐于幕后,但不再是全部。
《天天年年》起,专辑时间线拉回当下。易家扬、李偲菘、李伟菘的铁三角,仍然可以被视作是这张专辑里比较懂孙燕姿要什么,和外界需要孙燕姿什么的人。
以感怀小品配以“自传式”歌词的《天天年年》,连接起孙燕姿和听众间经年的共同记忆。在孙燕姿这只风筝“自我放飞”之时,拉了一条线给地上的听众。
线一紧,《漂浮群岛》可以追溯到《奔》的味道,二者一飞一跑,是对孙燕姿永不止步熟悉形象的强化。
相比之下,方文山大抵不太理解孙燕姿这张专辑想要的感觉。《超人类》无论是从歌名还是歌词,都跳脱出专题的整体氛围,仿佛还沉浸在《直来直往》和《反过来走走》时期对孙燕姿的认知上。“头皮屑”“面膜卖太贵”这些字眼出现得莫名其妙,即便能感觉出编曲尽力挽回的努力,但放在专辑中还是有些跳tone。
线一松,偏新人班底色彩的《充氧期》和《平日快乐》,开始潮水回落后的最后狂欢。
在同样对时间题材的把握之上,小寒作词的《充氧期》玩出一个新概念,实则是对“瓶颈期”的概念置换,搭配基于上口曲调的曲式循环,给专辑增添了流行度。这首作曲来自新人傅浩宸。大胆启用新人或已成为孙燕姿专辑的新趋势。
《平日快乐》中,hush撷取日常生活的细节,突出“致敬这人生/祝我们平日快乐”的主题。这首歌的编曲实在精彩,在常规电吉他的lead中搭配异域的人声、手铃,恰好应了将平凡日子过精彩的歌词。尤其是神来一笔的唢呐,可以说将孙燕姿的音乐质感拉到了另一个维度。
《极美》在《平日快乐》的基础上,更突显时间走过,享受平和的安定。作为专辑的最后一首作品,孙燕姿的作词有意赋予了这首的特别:它既是一场潮汐落幕的总结,让“麦田”由梵谷的流窜,回到电吉他营造的静谧天空下。同时,它也是一个开始,用“风衣”继续连接《风衣》退潮后的平静。
在孙燕姿的歌路上,《跳舞的梵谷》亦可视作是一场潮汐。在典型的孙燕姿式音乐退潮后,它是上扬的另一片可能;在青春热烈的浪潮平息后,它是与时间和平共处的另一方平静。
就像是专辑封面上,她曾经历万千瞩目的璀璨精致,也能接受自己打着呵气,带着疲态,不看任何人。(完)
《风衣》第一句“那段沉痛的感情/后来轻如话语”,仅用“那段”“后来”四字,传递时间的力量,即“失恋总会好的,因为经过时间”。
这么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被词人十方巧妙包装于“风衣”的概念之下,告诉人们感情如衣服,穿上、脱下都应洒脱,不该留恋。只不过孙燕姿在其中更多唱出了时间抚慰人心的一面,而淡化了遗忘的残酷。
残酷在别处。因为“风衣”这个意像,这篇词总让我联想起陈奕迅的《富士山下》,也把风衣与旧感情作比。林夕笔下,男主角欲送女主角自己的陈年“风褛”(粤语中“风衣”的称呼),让它陪在她身边,让她死心。
两首歌若联系在一起,颇有上下篇的味道。《富士山下》那个为失恋“忍痛将手腕划损”的女生,经过时间,或已获得宽慰,把告别的身影剪贴成一件风衣,接受“曾在一起/不在一起/都是感情”。
同样一件“风衣”,林夕用陈奕迅来“下咒”,十方用孙燕姿来“解咒”。其引都是时间。
《跳舞的梵谷》专辑中,时间仍可被视作引线:“退潮——低潮——涨潮——退潮”。《风衣》是退潮后的平静,《我很愉快》是低潮的偏执,《跳舞的梵谷》到《平日快乐》是涨潮的热烈,《极美》重回平息。
一场潮汐的涨落,一个时间线的闭环。
《我很愉快》把时针刻度放大至“泪流到天亮”的片段,在钢琴与吉他、弦乐、合成器的交替对话中,挖掘出孙燕姿神经质的偏执,欲扬先抑连接起《跳舞的梵谷》开启的自我觉醒。
梵谷并不是一个以跳舞为标签被后世记住的画家,正如孙燕姿并不是一个以疯狂、偏执、冷色调为名牌被大众所认可的歌手。
从时间维度上看,从一开始,孙燕姿的成功就像是一种与时代无意识的契合。
上世纪末,乐坛主流歌手多借题发挥,将“末日”的悲壮感融入专辑,形成一股负重前行的音乐大潮,持续数年。
人们对这种沉重音乐的审美疲乏早已积累,连同对过往自我的厌倦,统统在新千年来临时,以决绝姿态抛弃在昨日。
此时,孙燕姿以直率、利落、简单的音乐和形象出现,恰好契合了人们寻求一个新开始的诉求:青春新鲜、简单随性、直来直往。
不知不觉,这种需求成为孙燕姿背负近20年,在十多张专辑里的“规定动作”。在唱片公司操盘的年代,它的确烙印了孙燕姿音乐A面的标签,但也积累了歌手对自己的审美疲劳。
新专辑孙燕姿自我掌舵,放下了这个包袱。《跳舞的梵谷》到《平日快乐》,是一次孙燕姿B面音乐的自我觉醒和释放。
《跳舞的梵谷》和紧随其后的《天越亮,夜越黑》同由Kenn C编曲,将时间定格于“梵谷”的年代氛围,在古典编配的基底下,用合成器的电子音效助推曲式的递进上升。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这两首歌中,很难说孙燕姿的声音是泾渭分明的主角。大规模和声的使用,和不同曲段特别突出的某种乐器或音效,将孙燕姿的声线包裹其间,形成一种浸入感。
这就如同一出音乐剧,孙燕姿是主角,但她时而直面观众、时而侧脸示人,时而隐于幕后,但不再是全部。
《天天年年》起,专辑时间线拉回当下。易家扬、李偲菘、李伟菘的铁三角,仍然可以被视作是这张专辑里比较懂孙燕姿要什么,和外界需要孙燕姿什么的人。
以感怀小品配以“自传式”歌词的《天天年年》,连接起孙燕姿和听众间经年的共同记忆。在孙燕姿这只风筝“自我放飞”之时,拉了一条线给地上的听众。
线一紧,《漂浮群岛》可以追溯到《奔》的味道,二者一飞一跑,是对孙燕姿永不止步熟悉形象的强化。
相比之下,方文山大抵不太理解孙燕姿这张专辑想要的感觉。《超人类》无论是从歌名还是歌词,都跳脱出专题的整体氛围,仿佛还沉浸在《直来直往》和《反过来走走》时期对孙燕姿的认知上。“头皮屑”“面膜卖太贵”这些字眼出现得莫名其妙,即便能感觉出编曲尽力挽回的努力,但放在专辑中还是有些跳tone。
线一松,偏新人班底色彩的《充氧期》和《平日快乐》,开始潮水回落后的最后狂欢。
在同样对时间题材的把握之上,小寒作词的《充氧期》玩出一个新概念,实则是对“瓶颈期”的概念置换,搭配基于上口曲调的曲式循环,给专辑增添了流行度。这首作曲来自新人傅浩宸。大胆启用新人或已成为孙燕姿专辑的新趋势。
《平日快乐》中,hush撷取日常生活的细节,突出“致敬这人生/祝我们平日快乐”的主题。这首歌的编曲实在精彩,在常规电吉他的lead中搭配异域的人声、手铃,恰好应了将平凡日子过精彩的歌词。尤其是神来一笔的唢呐,可以说将孙燕姿的音乐质感拉到了另一个维度。
《极美》在《平日快乐》的基础上,更突显时间走过,享受平和的安定。作为专辑的最后一首作品,孙燕姿的作词有意赋予了这首的特别:它既是一场潮汐落幕的总结,让“麦田”由梵谷的流窜,回到电吉他营造的静谧天空下。同时,它也是一个开始,用“风衣”继续连接《风衣》退潮后的平静。
在孙燕姿的歌路上,《跳舞的梵谷》亦可视作是一场潮汐。在典型的孙燕姿式音乐退潮后,它是上扬的另一片可能;在青春热烈的浪潮平息后,它是与时间和平共处的另一方平静。
就像是专辑封面上,她曾经历万千瞩目的璀璨精致,也能接受自己打着呵气,带着疲态,不看任何人。(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