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接受自己那一点点的疯狂吧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死后却声名鹊起?”得票数最高的回答是——
“他跑的太快,時代在他身后氣喘吁吁”
这也是在《跳舞的梵谷》推出后,我看到很多类似“不好听”“听不懂”“不是自己期待的孙燕姿”的评论后最直观的感受。当然我并没有认为这首歌在当今华语乐坛的位置可以和梵高对欧洲后印象主义的先驱意义所比拟,也承认每个人对音符旋律的喜好各异,但我也不得不说,在对音乐事业的探索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孙燕姿的这首新歌,担得起“惊艳”二字。
正如孙燕姿自己对《跳舞的梵谷》的主旨诠释“理智與瘋狂一直是一種在我內心的掙扎。我常常想說,我不可能是單獨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樣的人,一樣被賦予一些些瘋狂的人。”
孙燕姿在人生新路口上,用了三年半的时间,站在你面前,对你也对我说“请接受自己那一点点疯狂吧”。
对啊,难道你心里,就没有一点点疯狂吗?你也可以任意妄为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不是吗?就像孙燕姿坚持用这首不被公司同仁看好的歌做首播主打一样,“疯子”一开始都很难被接受,但是我也知道“疯狂”才是指引我前行的光。
地球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转,但是你的人生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被涂鸦,这不才是生而为人最美妙的地方吗?
再回到这首歌本身。
前奏幽远鬼魅,细碎嘈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空旷寂寥的麦田,听着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短短十几秒就营造出一种独一无二虚无缥缈的音乐氛围“向日葵 金艳如火 舍弃了 阳光包裹 麦田里 群鸦燥动 我看见 奇异美梦”歌词具象写意,配合燕姿压抑克制的唱腔,冷静理智迅速贯穿身体,让人不禁沉下心来,期待接下来的爆发。
“The Starry Night 将我旋转 悲伤与狂欢流窜 我舍不得 不想醒来”与后半段的“Wheatfield with Crows 将我遮盖 悲伤与狂欢流窜 我舍不得 终要醒来”形成呼应,从旋转到遮盖,从不想醒来到终要醒来,现实与梦境,理智和疯狂,燕姿用真假音转换和长短音交替将虚实悲喜诠释的淋漓尽致,让人听得心旷神怡。
副歌部分“亲爱的梵谷 多孤独 带着我跳舞 到结束 忘掉这世界 多满足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重重的鼓点配合小提琴的忧郁神秘,再加上温暖清亮的钢琴点缀其中,燕姿将声音上扬,如若一个在微醺中肆意舞蹈的精灵,热烈而寂寞,忘记世界,而过去现在将来都不是我要的,我要的只是我而已。特别是第二段的副歌,加入了密集的和声,花腔女高音,厚实男低音,华丽而壮阔,像一幕酣畅的人生舞台剧,而“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就是对这部剧最高的致敬。
整曲下来,意犹未尽。
没有典型“孙燕姿式”情歌的清澈固执,我们收获了不一样的冷艳孤绝,放弃了唱腔里面的独特共鸣,我们听到了更加狂放肆意的声线,这个有点疯狂的孙燕姿,构建了一个复杂庞大的音乐奇幻美梦,就像歌词中提到的梵高那两幅画作(《The Starry Night》和《Wheatfield with Crows》),明亮炽烈的黄,阴沉忧愁的蓝,如火舌一般的向日葵,凌乱低飞的鸦群,站在麦田中孤独舞蹈的自己••••••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开始认识到自己未曾被世界接受的部分其实并没有错,疯狂和叛逆也许才是我存在于世的最大意义。
“他跑的太快,時代在他身后氣喘吁吁”
这也是在《跳舞的梵谷》推出后,我看到很多类似“不好听”“听不懂”“不是自己期待的孙燕姿”的评论后最直观的感受。当然我并没有认为这首歌在当今华语乐坛的位置可以和梵高对欧洲后印象主义的先驱意义所比拟,也承认每个人对音符旋律的喜好各异,但我也不得不说,在对音乐事业的探索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孙燕姿的这首新歌,担得起“惊艳”二字。
正如孙燕姿自己对《跳舞的梵谷》的主旨诠释“理智與瘋狂一直是一種在我內心的掙扎。我常常想說,我不可能是單獨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樣的人,一樣被賦予一些些瘋狂的人。”
孙燕姿在人生新路口上,用了三年半的时间,站在你面前,对你也对我说“请接受自己那一点点疯狂吧”。
对啊,难道你心里,就没有一点点疯狂吗?你也可以任意妄为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不是吗?就像孙燕姿坚持用这首不被公司同仁看好的歌做首播主打一样,“疯子”一开始都很难被接受,但是我也知道“疯狂”才是指引我前行的光。
地球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转,但是你的人生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被涂鸦,这不才是生而为人最美妙的地方吗?
再回到这首歌本身。
前奏幽远鬼魅,细碎嘈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空旷寂寥的麦田,听着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短短十几秒就营造出一种独一无二虚无缥缈的音乐氛围“向日葵 金艳如火 舍弃了 阳光包裹 麦田里 群鸦燥动 我看见 奇异美梦”歌词具象写意,配合燕姿压抑克制的唱腔,冷静理智迅速贯穿身体,让人不禁沉下心来,期待接下来的爆发。
“The Starry Night 将我旋转 悲伤与狂欢流窜 我舍不得 不想醒来”与后半段的“Wheatfield with Crows 将我遮盖 悲伤与狂欢流窜 我舍不得 终要醒来”形成呼应,从旋转到遮盖,从不想醒来到终要醒来,现实与梦境,理智和疯狂,燕姿用真假音转换和长短音交替将虚实悲喜诠释的淋漓尽致,让人听得心旷神怡。
副歌部分“亲爱的梵谷 多孤独 带着我跳舞 到结束 忘掉这世界 多满足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重重的鼓点配合小提琴的忧郁神秘,再加上温暖清亮的钢琴点缀其中,燕姿将声音上扬,如若一个在微醺中肆意舞蹈的精灵,热烈而寂寞,忘记世界,而过去现在将来都不是我要的,我要的只是我而已。特别是第二段的副歌,加入了密集的和声,花腔女高音,厚实男低音,华丽而壮阔,像一幕酣畅的人生舞台剧,而“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就是对这部剧最高的致敬。
整曲下来,意犹未尽。
没有典型“孙燕姿式”情歌的清澈固执,我们收获了不一样的冷艳孤绝,放弃了唱腔里面的独特共鸣,我们听到了更加狂放肆意的声线,这个有点疯狂的孙燕姿,构建了一个复杂庞大的音乐奇幻美梦,就像歌词中提到的梵高那两幅画作(《The Starry Night》和《Wheatfield with Crows》),明亮炽烈的黄,阴沉忧愁的蓝,如火舌一般的向日葵,凌乱低飞的鸦群,站在麦田中孤独舞蹈的自己••••••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开始认识到自己未曾被世界接受的部分其实并没有错,疯狂和叛逆也许才是我存在于世的最大意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孟克柔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