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姿《跳舞的梵谷》:出道以来的最大进化
《跳舞的梵谷》初听是一首很难被定义的作品,它超越了之前大家对这首歌舞曲化的“合理想象”,变得不再容易被定义,而是偏实验性和意识流。
比起典型的孙燕姿式快歌,它多了太多高孤傲的冷清色调,键盘的点水回音、隐隐作祟的贝斯和电音效果都并不把情绪往跳舞的节奏上引。但比起那些典型的钢琴情歌,这首歌又多了太多偏执的疯狂。燕姿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忽虚忽实的声线,与密集的和声形成有压迫感的音墙,在行进的节奏中,一步步往人脸上撞,把人往死角里逼。
借由梵谷的题材,孙燕姿好像是真浸入了那个神经质的艺术家,没人可以理解,找不到出口,只能通过肢体的舞蹈来发泄无解的情绪,最后达至“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的状态。
这样的燕姿可能的确会给听众带来不适应,毕竟,以往孙燕姿的歌都是具象的,是夏天、路口、地铁、人海,具体如吉他、钢琴、架子鼓。而这次,孙燕姿开始去营造一种偏意识流的状态,是偏执、是躁动、是无解,是你不太能预知和准确定义的编曲和配器,也带来她出道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最大改变。
当然,这种改变也并非无迹可寻,从《逆光》后的垦丁音乐节等大大小小演出对旧作的肆意改编,到《是时候》回归首单《世说心语》的浅意识流和《愚人的国度》的戏剧感 ,再到《克卜勒》的宇宙电波 ,再到《彩虹金刚》重唱《克卜勒》的实验电音 ,她的进化一点点在积累。
估计在新专辑中,孙燕姿会迎来真正质变和爆发。
比起典型的孙燕姿式快歌,它多了太多高孤傲的冷清色调,键盘的点水回音、隐隐作祟的贝斯和电音效果都并不把情绪往跳舞的节奏上引。但比起那些典型的钢琴情歌,这首歌又多了太多偏执的疯狂。燕姿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忽虚忽实的声线,与密集的和声形成有压迫感的音墙,在行进的节奏中,一步步往人脸上撞,把人往死角里逼。
借由梵谷的题材,孙燕姿好像是真浸入了那个神经质的艺术家,没人可以理解,找不到出口,只能通过肢体的舞蹈来发泄无解的情绪,最后达至“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的状态。
这样的燕姿可能的确会给听众带来不适应,毕竟,以往孙燕姿的歌都是具象的,是夏天、路口、地铁、人海,具体如吉他、钢琴、架子鼓。而这次,孙燕姿开始去营造一种偏意识流的状态,是偏执、是躁动、是无解,是你不太能预知和准确定义的编曲和配器,也带来她出道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最大改变。
当然,这种改变也并非无迹可寻,从《逆光》后的垦丁音乐节等大大小小演出对旧作的肆意改编,到《是时候》回归首单《世说心语》的浅意识流和《愚人的国度》的戏剧感 ,再到《克卜勒》的宇宙电波 ,再到《彩虹金刚》重唱《克卜勒》的实验电音 ,她的进化一点点在积累。
估计在新专辑中,孙燕姿会迎来真正质变和爆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