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独的梵谷,是镜子中的自己!
二单的听歌感受更新在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8897395/,
因为两首实在风格差太大。在写心得时,一篇重分析,一篇更感性。
所以没放在一起望一起喜欢《我很愉快》的朋友前去留言交流。
在写这篇乐评时,楼主已经中毒不轻,隔一段时间不听就会全身不畅快。
面对这首歌面临的很多争议,我完全理解。
首先,这首歌的公放很奇怪,配乐似乎有些宣兵夺主,使得这首歌在一些解析度不太好的音箱中是崩溃的。
其次,这首歌不适合中等音量播放,既然是一场狂欢,如果只喜欢小声听歌的朋友,似乎就很难听到歌曲中传达的沉浸似的癫狂。
也难怪,第一遍这首歌时是在电脑上公放,因为夜深了,声音就开的偏小。导致我第一遍听完时,完全不知道她在唱什么。只感觉旋律不够流畅,咬字也很模糊。我甚至开始怀疑我的耳朵,难道我下错版本了?
直至带起耳机,把音量调到最大。才一下子感受到这份音乐盛宴的真正魅力。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首专属于自己的思想盛宴。因为只有自己的双耳完全沉浸在音乐中,才能感受到这首歌全部的精气神。
很多人觉得燕姿在这首歌中唱的很奇怪。但反而是这种奇怪,形成了这首歌最大的魅力。咬字不清,编曲夸张,唱腔时放时收,声音也游离在将破未破的边缘,才让这首歌又一种崩溃式的吸引力。
有的人说燕姿不适合这首这样难度的歌曲,因为她最特色的反而是低音,最擅长的还是情歌。然而在这首歌中,这不完美的演绎,反而赋予了这首歌有一种很奇怪的气场。既觉得她好像用力过猛,有点吃力,但实际上却又不会觉得这首歌进入完全歇斯底里的状态。反而在还没到最过瘾的那一点前,收住了。
接下来的几遍,我近乎是跪着听完的。最厉害的往往就是一首歌,你说不出好听在哪里,但就是觉得高级。我也在反思,这首歌究竟为什么就这么对我的胃口,明明和我以前喜欢的歌曲类型格格不入啊?
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一些歌曲都有一种既定的渲染模式:第一遍,你会觉得这他妈唱的是什么鬼;然后机缘巧合又听了第二遍,突然就被其中的某个点get到,然后回去特地找来这首歌,开大音量,全神贯注的听完第三遍,然后彻底沦陷。
有的时候,在我们既定的音乐品味中,我们听的歌曲都往往限定在一个特定频率中,这个无意闯入者就像淡食主义者菜肴中偶然滴入的一点芥末。有的人会被呛到,然后大声骂娘;但也会有一些人,在清淡的生活中呆久了,有的时候正需要这一股劲,一边流泪一边拍掌庆祝这一刻的触目惊心。
就好像我们从来不会奢求一些从不吃辣的人去评判辣椒的好坏,因为他们评论的不可能是这辣椒的味道是否够正,而是仅仅把注意点放在,这盘菜为什么要放辣?
为什么要放辣?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然后他们为这一盘菜打了一星,真的是太难吃了!
对楼主而言,这首歌正是我平淡生活中的一滴芥末,听惯了中规中矩的音乐,偶尔也特别需要一首怪戾的旋律,让自己发现这一天似乎有点不一样,在沦为芸芸众生之前,我的内心也激荡许过一瞬不一样的花火。而先不说这首歌越听越带劲,在近乎是跪着听完全曲后,我姑且将这首歌想表达的态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面对孤独,他还有我!燕姿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抚摸梵高画作里的孤独。梵高的画作是这首歌歌词的主线,燕姿特地用压抑的唱腔去诠释这些场景中的一些散落出的落差感。比如第一段主歌中,鲜艳的向日葵,麦田中奇异的梦,在梵高的画里,色彩互相缠绕,彼此交融,而这一切却都与自己隔离,他的孤独,与眼前的景象无关。副歌开始,燕姿试着透过画作与梵高沟通。“带我跳舞”,似乎是直接对梵高的对话,表明了画里画外人的共鸣,在这个孤独的世界,起码还有你我。
第二个层次:孤独背后,他就是我!从第二段主歌开始,就可以发现,已经从景写到了人。咖啡座旁空着谁?只剩下那男子,沉醉倒卧,呢喃寂寞。想过去拉他起来,然而拉他翻过身,才惊讶的发现,他拥有的,竟然是自己的脸孔。wheatfield with crows,意思为麦田与乌鸦,乌鸦在麦田中飞窜,就好像自己身上的狂欢与孤独交错,也正由于这种感触太过真实,所以第二段的歌词也从第一段的不想醒来,变为终要醒来。
第三个层次:狂欢过后,只剩下我!随着编曲越来越激烈,梦醒时分,才发现这一切,终究是自己与自己的狂欢,最孤独的梵谷,不过是这一刻镜子前自编自导的自己,这一刻孤独感再度升级。整首歌也在合声和主旋律交错下戛然而至。而这一段与梵高精神交换过程中,她终于逐渐找到了自己,使她在曲终人散,终于醒来,看到镜子中孤独的自己时,能够用坚定的语气唱出“不谢幕,不庆祝,不欢呼”。
细细品来,这首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第一段副歌唱完不回顾,不顽固,不踟蹰后,旋律却立刻插入一段怀旧风的弦乐。不是说好不回顾吗,然而有些事哪里是能不想就不想,即便再坚定的往前走,也始终无法抗拒心底深处那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抓不回,也挡不住;再比如最后一段副歌,经历了合声和主声的互换,前面燕姿唱的是“亲爱的梵谷”,“带着我跳舞”。而把“多孤独”、“到结束”交给合声,而最后一段却交换了位置,虽然还不知道用意何在,但是却让这首歌带上了更多意识流色彩,每一个声线既是客人,也是主角,共同完成这一思想的盛宴。
也正是因为这一首歌包含了这么多种状态,才使这首歌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状态,听懂的人,会沦陷,会上瘾。
最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首如此丰富的歌曲是由孙燕姿自己和编曲人Kenn C共同制作。据Kenn C在微博上回顾这首歌的制作历程,历经20个月,注意仅是这一首歌,从拿到demo,到最后成型用了20个月,然后最后发布的形态和Demo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他说燕姿在这一首歌的制作过程中不停的提想法,最后在两人的探索中,在这首歌中不停的加入新的元素,才让一首歌能展现出今天的状态。
一首歌,制作20个月,她还真的是一个制作界的门外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关于她制作歌曲的“糗事”了。她在制作《当冬夜渐暖》时,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也是翻来覆去不断改动,甚至思考着将弦乐倒过来播放塞进前奏里。在自己制作新版《克卜勒》时,为了达到想要的意境,亲自夜里拿着手电筒去草场录环境音。先不说最后效果出不出的来,一首歌能磨这么久,绝对不见得是一个好评,把歌曲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制作不好吗?过去每半年一张专辑,也不见得就不好听。然而有的时候,却还蛮欣赏她骨子里的这种执拗。
有的时候很多粉丝会一直跟着她走到现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比起周杰伦,林俊杰,灵感信手捏来,她甚至称不上是一个有天赋的音乐人。但是她却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尝试。这些年,她低调生活,却始终不忘初心,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制作她想要的音乐,比起很多明星,她真的很对的起歌迷对她的喜欢。
看到网上一些评价有点心寒。很多人已经开始质疑这首歌的现场会不会崩,好吧,他们其实并不是在质疑,是直接拍版这首歌现场肯定崩。还有人说现在燕姿的现场也是不能听。我有点懵,很想问一下,这些人都去过她的演唱会吗?还是因为她在网上被媒体疯传的一两个破音走调的视频就开始人云亦云?。
在我的记忆中还深深的记着14年底福州演唱会的现场,她的状态相当给力,特别是克卜勒这首歌,配乐还没响,那一句空灵的“等不到你”一出来,真的是好听到鸡皮疙瘩,比CD版更具感染力。在安可最后一首选了风筝,演唱会都快结束了,唱了一晚上,还唱这么高的歌??结果唱的相当给力,每一个高音完全在线。
作为一个理智粉,不好的作品我也是会喷的。就比如我一直不太看好她的制作实力,有这功夫把一首六分的曲子用20个月做到9分,不如下多点功夫去找一些本来底子就9分的歌。不得不说她现在选的歌真的有点太不注重旋律性了。另外咬字也是不得不注意的细节之一,如果没看歌词,这首新歌我近乎没听懂几句。这首歌本来就怪,所以这样的咬字发音反而能更有氛围,但是一些走心的歌曲,咬字就特别重要了。
当然作为专辑的第一主打,这首极具争议的作品,在我这真是走高了对整张专辑的期待。严重期待接下来的作品!!!
因为两首实在风格差太大。在写心得时,一篇重分析,一篇更感性。
所以没放在一起望一起喜欢《我很愉快》的朋友前去留言交流。
在写这篇乐评时,楼主已经中毒不轻,隔一段时间不听就会全身不畅快。
面对这首歌面临的很多争议,我完全理解。
首先,这首歌的公放很奇怪,配乐似乎有些宣兵夺主,使得这首歌在一些解析度不太好的音箱中是崩溃的。
其次,这首歌不适合中等音量播放,既然是一场狂欢,如果只喜欢小声听歌的朋友,似乎就很难听到歌曲中传达的沉浸似的癫狂。
也难怪,第一遍这首歌时是在电脑上公放,因为夜深了,声音就开的偏小。导致我第一遍听完时,完全不知道她在唱什么。只感觉旋律不够流畅,咬字也很模糊。我甚至开始怀疑我的耳朵,难道我下错版本了?
直至带起耳机,把音量调到最大。才一下子感受到这份音乐盛宴的真正魅力。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首专属于自己的思想盛宴。因为只有自己的双耳完全沉浸在音乐中,才能感受到这首歌全部的精气神。
很多人觉得燕姿在这首歌中唱的很奇怪。但反而是这种奇怪,形成了这首歌最大的魅力。咬字不清,编曲夸张,唱腔时放时收,声音也游离在将破未破的边缘,才让这首歌又一种崩溃式的吸引力。
有的人说燕姿不适合这首这样难度的歌曲,因为她最特色的反而是低音,最擅长的还是情歌。然而在这首歌中,这不完美的演绎,反而赋予了这首歌有一种很奇怪的气场。既觉得她好像用力过猛,有点吃力,但实际上却又不会觉得这首歌进入完全歇斯底里的状态。反而在还没到最过瘾的那一点前,收住了。
接下来的几遍,我近乎是跪着听完的。最厉害的往往就是一首歌,你说不出好听在哪里,但就是觉得高级。我也在反思,这首歌究竟为什么就这么对我的胃口,明明和我以前喜欢的歌曲类型格格不入啊?
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一些歌曲都有一种既定的渲染模式:第一遍,你会觉得这他妈唱的是什么鬼;然后机缘巧合又听了第二遍,突然就被其中的某个点get到,然后回去特地找来这首歌,开大音量,全神贯注的听完第三遍,然后彻底沦陷。
有的时候,在我们既定的音乐品味中,我们听的歌曲都往往限定在一个特定频率中,这个无意闯入者就像淡食主义者菜肴中偶然滴入的一点芥末。有的人会被呛到,然后大声骂娘;但也会有一些人,在清淡的生活中呆久了,有的时候正需要这一股劲,一边流泪一边拍掌庆祝这一刻的触目惊心。
就好像我们从来不会奢求一些从不吃辣的人去评判辣椒的好坏,因为他们评论的不可能是这辣椒的味道是否够正,而是仅仅把注意点放在,这盘菜为什么要放辣?
为什么要放辣?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然后他们为这一盘菜打了一星,真的是太难吃了!
对楼主而言,这首歌正是我平淡生活中的一滴芥末,听惯了中规中矩的音乐,偶尔也特别需要一首怪戾的旋律,让自己发现这一天似乎有点不一样,在沦为芸芸众生之前,我的内心也激荡许过一瞬不一样的花火。而先不说这首歌越听越带劲,在近乎是跪着听完全曲后,我姑且将这首歌想表达的态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面对孤独,他还有我!燕姿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抚摸梵高画作里的孤独。梵高的画作是这首歌歌词的主线,燕姿特地用压抑的唱腔去诠释这些场景中的一些散落出的落差感。比如第一段主歌中,鲜艳的向日葵,麦田中奇异的梦,在梵高的画里,色彩互相缠绕,彼此交融,而这一切却都与自己隔离,他的孤独,与眼前的景象无关。副歌开始,燕姿试着透过画作与梵高沟通。“带我跳舞”,似乎是直接对梵高的对话,表明了画里画外人的共鸣,在这个孤独的世界,起码还有你我。
第二个层次:孤独背后,他就是我!从第二段主歌开始,就可以发现,已经从景写到了人。咖啡座旁空着谁?只剩下那男子,沉醉倒卧,呢喃寂寞。想过去拉他起来,然而拉他翻过身,才惊讶的发现,他拥有的,竟然是自己的脸孔。wheatfield with crows,意思为麦田与乌鸦,乌鸦在麦田中飞窜,就好像自己身上的狂欢与孤独交错,也正由于这种感触太过真实,所以第二段的歌词也从第一段的不想醒来,变为终要醒来。
第三个层次:狂欢过后,只剩下我!随着编曲越来越激烈,梦醒时分,才发现这一切,终究是自己与自己的狂欢,最孤独的梵谷,不过是这一刻镜子前自编自导的自己,这一刻孤独感再度升级。整首歌也在合声和主旋律交错下戛然而至。而这一段与梵高精神交换过程中,她终于逐渐找到了自己,使她在曲终人散,终于醒来,看到镜子中孤独的自己时,能够用坚定的语气唱出“不谢幕,不庆祝,不欢呼”。
细细品来,这首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第一段副歌唱完不回顾,不顽固,不踟蹰后,旋律却立刻插入一段怀旧风的弦乐。不是说好不回顾吗,然而有些事哪里是能不想就不想,即便再坚定的往前走,也始终无法抗拒心底深处那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抓不回,也挡不住;再比如最后一段副歌,经历了合声和主声的互换,前面燕姿唱的是“亲爱的梵谷”,“带着我跳舞”。而把“多孤独”、“到结束”交给合声,而最后一段却交换了位置,虽然还不知道用意何在,但是却让这首歌带上了更多意识流色彩,每一个声线既是客人,也是主角,共同完成这一思想的盛宴。
也正是因为这一首歌包含了这么多种状态,才使这首歌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状态,听懂的人,会沦陷,会上瘾。
最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首如此丰富的歌曲是由孙燕姿自己和编曲人Kenn C共同制作。据Kenn C在微博上回顾这首歌的制作历程,历经20个月,注意仅是这一首歌,从拿到demo,到最后成型用了20个月,然后最后发布的形态和Demo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他说燕姿在这一首歌的制作过程中不停的提想法,最后在两人的探索中,在这首歌中不停的加入新的元素,才让一首歌能展现出今天的状态。
一首歌,制作20个月,她还真的是一个制作界的门外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关于她制作歌曲的“糗事”了。她在制作《当冬夜渐暖》时,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也是翻来覆去不断改动,甚至思考着将弦乐倒过来播放塞进前奏里。在自己制作新版《克卜勒》时,为了达到想要的意境,亲自夜里拿着手电筒去草场录环境音。先不说最后效果出不出的来,一首歌能磨这么久,绝对不见得是一个好评,把歌曲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制作不好吗?过去每半年一张专辑,也不见得就不好听。然而有的时候,却还蛮欣赏她骨子里的这种执拗。
有的时候很多粉丝会一直跟着她走到现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比起周杰伦,林俊杰,灵感信手捏来,她甚至称不上是一个有天赋的音乐人。但是她却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尝试。这些年,她低调生活,却始终不忘初心,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制作她想要的音乐,比起很多明星,她真的很对的起歌迷对她的喜欢。
看到网上一些评价有点心寒。很多人已经开始质疑这首歌的现场会不会崩,好吧,他们其实并不是在质疑,是直接拍版这首歌现场肯定崩。还有人说现在燕姿的现场也是不能听。我有点懵,很想问一下,这些人都去过她的演唱会吗?还是因为她在网上被媒体疯传的一两个破音走调的视频就开始人云亦云?。
在我的记忆中还深深的记着14年底福州演唱会的现场,她的状态相当给力,特别是克卜勒这首歌,配乐还没响,那一句空灵的“等不到你”一出来,真的是好听到鸡皮疙瘩,比CD版更具感染力。在安可最后一首选了风筝,演唱会都快结束了,唱了一晚上,还唱这么高的歌??结果唱的相当给力,每一个高音完全在线。
作为一个理智粉,不好的作品我也是会喷的。就比如我一直不太看好她的制作实力,有这功夫把一首六分的曲子用20个月做到9分,不如下多点功夫去找一些本来底子就9分的歌。不得不说她现在选的歌真的有点太不注重旋律性了。另外咬字也是不得不注意的细节之一,如果没看歌词,这首新歌我近乎没听懂几句。这首歌本来就怪,所以这样的咬字发音反而能更有氛围,但是一些走心的歌曲,咬字就特别重要了。
当然作为专辑的第一主打,这首极具争议的作品,在我这真是走高了对整张专辑的期待。严重期待接下来的作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抓狂先森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