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点评

三年前,曾用“晨间宿梦”来形容Marissa Nadler的上一张全长专辑,该称呼大致源于整张专辑宿醉的笔墨、似梦的气息和黯淡的光景。若你有心进一步深究,你会发现Nadler从未凸显过积极的心智,她也没有真正埋下过光明、明快的伏笔——《Little Hell》便是浮在水面的证据。
三年间,Nadler发行过一张发行定位并不明确的、以姐妹为主题的EP,随后转投纽约布鲁克林的独立厂牌Sacred Bones,在沿海而湿冷的西雅图录制了新专辑《July》。Nadler本身分裂化的音乐人格及略显倦怠的音乐型态都没有大变,但这一次,她找了一个放肆不醒的借口,将自己锁入黑暗,并召来金属制作人Randall Dunn为专辑泼墨染色,谨慎地拉起了一条时刻濒临崩溃的情感防线。
《July》从一场情感油生的时间节点展开,自传式地将一段慌神日记写出了散文的精髓。从点题的《Firecracker》开始(焰火所描述的刚好是七月四日),Nadler的笔触就显得走火而被动(谁会将“Firecracker”与“My Attacker”押韵?),接下來像《Dead City Emily》中蔓延荒寂的死城、《Drive》中彻夜奔波的公路、《Was It A Dream》中不安于室的幻觉,都在她缄默乏力的词句下倍显惧意。当然,她还是会适当地在《I’ve Got Your Name》等作品中直白地撰写她身处何地、如何自居,并间或地拾起欲望。其不慌不乱、不赶不急的笔触,一如贯穿专辑始终的不插电吉他拨弦,以及较以往更厚重的多层次和声。Nadler在教堂唱诗班的诵吟之下祭奠着心与爱的干涸与撕裂,而我们再也不是品味或领略某一个白日的梦了,而是一段真实的、用支离破碎的季节所书写出的一个破碎的永夜。
三年间,Nadler发行过一张发行定位并不明确的、以姐妹为主题的EP,随后转投纽约布鲁克林的独立厂牌Sacred Bones,在沿海而湿冷的西雅图录制了新专辑《July》。Nadler本身分裂化的音乐人格及略显倦怠的音乐型态都没有大变,但这一次,她找了一个放肆不醒的借口,将自己锁入黑暗,并召来金属制作人Randall Dunn为专辑泼墨染色,谨慎地拉起了一条时刻濒临崩溃的情感防线。
《July》从一场情感油生的时间节点展开,自传式地将一段慌神日记写出了散文的精髓。从点题的《Firecracker》开始(焰火所描述的刚好是七月四日),Nadler的笔触就显得走火而被动(谁会将“Firecracker”与“My Attacker”押韵?),接下來像《Dead City Emily》中蔓延荒寂的死城、《Drive》中彻夜奔波的公路、《Was It A Dream》中不安于室的幻觉,都在她缄默乏力的词句下倍显惧意。当然,她还是会适当地在《I’ve Got Your Name》等作品中直白地撰写她身处何地、如何自居,并间或地拾起欲望。其不慌不乱、不赶不急的笔触,一如贯穿专辑始终的不插电吉他拨弦,以及较以往更厚重的多层次和声。Nadler在教堂唱诗班的诵吟之下祭奠着心与爱的干涸与撕裂,而我们再也不是品味或领略某一个白日的梦了,而是一段真实的、用支离破碎的季节所书写出的一个破碎的永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