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林夕的流行歌歌詞文學化探索(六)
林夕在《地盡頭》(關淑怡唱)中有句「逃避到地心/都不會入定」,指出人心可怕。從來無人逼你「出世」或「入世」,可你的內心自會本能地根據外間變化為你做決定,身不由己。因此,沒修煉過內心的人,即便避世避到地心也無法安定。二〇一一年,林夕試圖以一首歌的長度來解釋這金句,這首歌便是麥浚龍的EP《無念》中的track 01《驚蟄》。
麥浚龍是個藝術家,優先考慮作品的藝術性而非市場認受性,因此他承包了林夕絕大部分「巖巉」的詞。當過亞洲電視節目部創作主任和音樂工廠的創意總監,林夕的創意總不會辜負人,歌手若肯放手給詞人發揮,必定有意外收穫——《驚蟄》就是一首極富創意的作品。試想,如果現在命你以「驚蟄」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會談些什麼?是寫一年之計在於春、一言驚醒夢中人,還是睡完一覺全身refresh晒、可以重新做人?
林夕的立意是「內心如何觀照外部世界」——冬天時看不慣這個荒謬的世界,蟄伏泥土內避世而感到自得自在,於是既不想也不敢甦醒,寧願自我封閉,管你詬病我社交恐懼;到得春天來臨,春色勾引肉身,雙眼緊閉也禁不住其他器官感受春意,而一同冬眠的蛇蟲好友都來拉攏勸說,最終耐不住寂寞、捨不得璀璨俗世,於是破土而出、重新入世。
A1首二句分別以「五臟」和「六腑」遭風乾和土掩而失去生理痛感和心理感受,蟄伏冬眠時不必面對夢想、不會對未來有期盼,因而不會「顛倒夢想」。此處「不必知有夢」誇下海口,為後來意料之外襲來的「春夢」立個flag。下文又云,懷念過的人,於心裡已化作死物秦俑,以為心無掛礙——頗有「前塵硬化像石頭」之感。
C1段回憶起舊情為秋霜所冰封,然而現在已到了下春雨的時節,春雨如此誘惑人,試問誰還憑什麼不知情識趣、堅決避世?就算鐵石心腸如檀木,你也阻止不了早先一步入世的蛇蟲朋友前來誘導你入世,死纏爛打勸你join他們的「團建」活動,繼而逼你回答漫遊到獨家村去探誰。
B1段那句「愛如螻蟻/心難藏」透出萬般無奈,「愛」或指愛情或指對世間的留戀,它就像螻蟻一般在你心裡撓癢,而你又找不到隱蔽處藏好自己的內心,十分無助。去年秋天的舊情無法棄置於回憶裡、趁冬眠時機與回憶合葬。彼時悲憤填膺的情緒,此時再因一聲驚雷和春雨而萌芽怒放,內心與外界的雷碰撞擦出怒火,本來平息已久的隔世「愛恨」春風吹又生。
D段描寫肉身與大地融為一體的畫面,只用五個字「如泥造的嘴」,精簡而準確。寫過「泥」這一靜物之後,以「嚐過滋潤」的動作來破壞靜態畫面,製造「外物入侵平靜內心」的感覺,因為雨水滋潤了染了泥的嘴,肉身為世所動,因而牽動了內心,故曰「慾望再起騷動」。雨水澆灌泥土,而嘴又埋在泥下,這位置關係很微妙,彷彿以嘴喻植物,預示遲早要生長出來一般。
回到C段,「看/遊園那齣驚夢」引《牡丹亭》其中一個曲目《遊園驚夢》,可謂神來之筆。杜麗娘困於閨中的性壓抑,與動物冬眠類比;杜麗娘受春色引誘跟柳夢梅初試雲雨,與冬眠動物受初春雷雨引誘破土而出類比——《遊》之劇情與本詞之思想極為吻合,皆由「春夢」而起。「自閉」與「閉目」因「閉」字而連接,自閉是指身體受困、刻意禁慾,「閉目前才破功」指明不是因為春夢到來才不自覺犯禁,而是你閉目之前已有此心,已然破功,夢中只不過反映你真實想法罷了,也別卸責於外部世界。
圖/ 遊園那齣驚夢
到了B2,用字基本都與B1不同。其中「面對知覺/何處不慌惶/光天化日裡無地葬」一句,指從害怕外部世界轉而害怕自己的知覺,發現肉身躲到地下也無用,一念及「知覺無處可躲」便覺可怕。「無地葬」一說,或取自「有天裝無地葬」的咒罵語,此處渲染出「心無處安放」下場之可怕。「妄說忘我/卻未忘掉為何怕光」一句,指「怕光」的初心已經被慾望泯滅掉,從前隨意便立志要「忘我」,然後受一點引誘便又犯險見光,完全忘記光的可怕。歌詞至此處,已經解釋完「逃避到地心/都不會入定」的原因了——安置得了肉身,卻無法安置內心;肉身逃得掉,內心卻逃不掉。
E段「臂膀濕了/血脈急了」描寫即將破土而出的畫面。誘因是春雨,春雨淋濕了身體表層,然後濕掉的皮膚挑逗了血脈,使血氣急速運行。「隨一念驚濤」以簡單的五個字,指出驚濤並非在外部而在內心,內心突然閃過的「一念」泛起了驚濤駭浪,這一念可能就是《牡丹亭》裡那句「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如此簡單而順理成章。單憑這一念,便已可召喚封印已久的肉身——「已睡死的古墓/誰出土」一句頗有荷里活大片的片末彩蛋之味,彷彿告訴觀眾,大boss即將甦醒,另一個故事即將開啟,且聽下回分解。此處探討肉身與土地的關係,照應了開篇的A1段。
林夕的流行歌歌詞文學化理想,不知以何種標準來看才算實現。是進入教科書,是載入史冊,還是帶動大多數中文詞作者跟風?不論如何,將歌詞變成嚴肅文學,必然會踩界,踩出「流行」的範疇。但是,在流行歌歌詞文學化的這場運動中,最成功的卻可能是林夕模糊了精英文化跟通俗文化之間的界線,他不少文學味重的作品也成了很hit的歌甚至口水歌,這個成就已經足夠大了。
我想,「林夕的流行歌歌詞文學化探索」系列一連六篇,至此也可以歇一歇了。
【微信訂閱號:燒SHOUT】
麥浚龍是個藝術家,優先考慮作品的藝術性而非市場認受性,因此他承包了林夕絕大部分「巖巉」的詞。當過亞洲電視節目部創作主任和音樂工廠的創意總監,林夕的創意總不會辜負人,歌手若肯放手給詞人發揮,必定有意外收穫——《驚蟄》就是一首極富創意的作品。試想,如果現在命你以「驚蟄」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會談些什麼?是寫一年之計在於春、一言驚醒夢中人,還是睡完一覺全身refresh晒、可以重新做人?
林夕的立意是「內心如何觀照外部世界」——冬天時看不慣這個荒謬的世界,蟄伏泥土內避世而感到自得自在,於是既不想也不敢甦醒,寧願自我封閉,管你詬病我社交恐懼;到得春天來臨,春色勾引肉身,雙眼緊閉也禁不住其他器官感受春意,而一同冬眠的蛇蟲好友都來拉攏勸說,最終耐不住寂寞、捨不得璀璨俗世,於是破土而出、重新入世。
A1首二句分別以「五臟」和「六腑」遭風乾和土掩而失去生理痛感和心理感受,蟄伏冬眠時不必面對夢想、不會對未來有期盼,因而不會「顛倒夢想」。此處「不必知有夢」誇下海口,為後來意料之外襲來的「春夢」立個flag。下文又云,懷念過的人,於心裡已化作死物秦俑,以為心無掛礙——頗有「前塵硬化像石頭」之感。
C1段回憶起舊情為秋霜所冰封,然而現在已到了下春雨的時節,春雨如此誘惑人,試問誰還憑什麼不知情識趣、堅決避世?就算鐵石心腸如檀木,你也阻止不了早先一步入世的蛇蟲朋友前來誘導你入世,死纏爛打勸你join他們的「團建」活動,繼而逼你回答漫遊到獨家村去探誰。
B1段那句「愛如螻蟻/心難藏」透出萬般無奈,「愛」或指愛情或指對世間的留戀,它就像螻蟻一般在你心裡撓癢,而你又找不到隱蔽處藏好自己的內心,十分無助。去年秋天的舊情無法棄置於回憶裡、趁冬眠時機與回憶合葬。彼時悲憤填膺的情緒,此時再因一聲驚雷和春雨而萌芽怒放,內心與外界的雷碰撞擦出怒火,本來平息已久的隔世「愛恨」春風吹又生。
D段描寫肉身與大地融為一體的畫面,只用五個字「如泥造的嘴」,精簡而準確。寫過「泥」這一靜物之後,以「嚐過滋潤」的動作來破壞靜態畫面,製造「外物入侵平靜內心」的感覺,因為雨水滋潤了染了泥的嘴,肉身為世所動,因而牽動了內心,故曰「慾望再起騷動」。雨水澆灌泥土,而嘴又埋在泥下,這位置關係很微妙,彷彿以嘴喻植物,預示遲早要生長出來一般。
回到C段,「看/遊園那齣驚夢」引《牡丹亭》其中一個曲目《遊園驚夢》,可謂神來之筆。杜麗娘困於閨中的性壓抑,與動物冬眠類比;杜麗娘受春色引誘跟柳夢梅初試雲雨,與冬眠動物受初春雷雨引誘破土而出類比——《遊》之劇情與本詞之思想極為吻合,皆由「春夢」而起。「自閉」與「閉目」因「閉」字而連接,自閉是指身體受困、刻意禁慾,「閉目前才破功」指明不是因為春夢到來才不自覺犯禁,而是你閉目之前已有此心,已然破功,夢中只不過反映你真實想法罷了,也別卸責於外部世界。
圖/ 遊園那齣驚夢
到了B2,用字基本都與B1不同。其中「面對知覺/何處不慌惶/光天化日裡無地葬」一句,指從害怕外部世界轉而害怕自己的知覺,發現肉身躲到地下也無用,一念及「知覺無處可躲」便覺可怕。「無地葬」一說,或取自「有天裝無地葬」的咒罵語,此處渲染出「心無處安放」下場之可怕。「妄說忘我/卻未忘掉為何怕光」一句,指「怕光」的初心已經被慾望泯滅掉,從前隨意便立志要「忘我」,然後受一點引誘便又犯險見光,完全忘記光的可怕。歌詞至此處,已經解釋完「逃避到地心/都不會入定」的原因了——安置得了肉身,卻無法安置內心;肉身逃得掉,內心卻逃不掉。
E段「臂膀濕了/血脈急了」描寫即將破土而出的畫面。誘因是春雨,春雨淋濕了身體表層,然後濕掉的皮膚挑逗了血脈,使血氣急速運行。「隨一念驚濤」以簡單的五個字,指出驚濤並非在外部而在內心,內心突然閃過的「一念」泛起了驚濤駭浪,這一念可能就是《牡丹亭》裡那句「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如此簡單而順理成章。單憑這一念,便已可召喚封印已久的肉身——「已睡死的古墓/誰出土」一句頗有荷里活大片的片末彩蛋之味,彷彿告訴觀眾,大boss即將甦醒,另一個故事即將開啟,且聽下回分解。此處探討肉身與土地的關係,照應了開篇的A1段。
林夕的流行歌歌詞文學化理想,不知以何種標準來看才算實現。是進入教科書,是載入史冊,還是帶動大多數中文詞作者跟風?不論如何,將歌詞變成嚴肅文學,必然會踩界,踩出「流行」的範疇。但是,在流行歌歌詞文學化的這場運動中,最成功的卻可能是林夕模糊了精英文化跟通俗文化之間的界線,他不少文學味重的作品也成了很hit的歌甚至口水歌,這個成就已經足夠大了。
我想,「林夕的流行歌歌詞文學化探索」系列一連六篇,至此也可以歇一歇了。
【微信訂閱號:燒SHOUT】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ir. 春風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