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imerman:《Schubert》

但凡 Zimerman 的录音总能为我提供新意,从来没有无话可说,或是乏善可陈便寥草发片的印象,如他在某次采访中对录音抱持的观点:“(对我而言),录音必须为唱片市场提供某些新的东西,否则便是失败。” 果然,这张时隔二十余年的独奏专辑又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力证。
无可厚非的是,钢琴家提供的新意不可能讨得所有乐迷的喜好,相较其他钢琴大师的录音,可能造成某种“放飞自我”的印象,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况且喜欢 Glenn Gould 的经历,使我从不被各种演释个性的强度所惊吓,倒是更加在意这些个性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一旦能够使我听懂演奏家想要表达的音乐,及其背后影射某种有理可循的系统,我便接受这类独特个性)。更重要的是,应该看清这种新的演绎视角出自何处?以舒伯特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D.960)末乐章为例,在日渐守矩趋同的演奏潮流中,齐默尔曼偏偏另辟蹊径,使用较为自如多变(有时甚至近乎即兴)的分句方式和弹性速度(肯普夫也未曾如此大胆),譬如在回旋终曲材料A的重复中,对小插部们进行的不同处理——性格各异,赋予相同回旋段落彼此不同的拉长和收缩。
同时,钢琴家处理整个慢乐章,又是稳健笃定的(不像某些刻板却流行的 Rubato:开始时乐句稍慢,推进后的再加速,最后又放慢步调......如此单一的有限变化),情感节制,感怀中有冥想也有乐观,但绝无矫情孱弱——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能笼统地为齐默尔曼的舒伯特专辑随便下个定义,就当作是他的风格样貌,因其演绎不是刻板,或僵化的,而是相当灵活的。
戏剧性的休止在他的诠释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第一乐章的 92-99 小节尤为彰显:舒伯特在一系列反功能和声进行里间插的休止,以及呈示部结尾的留白断续,钢琴家把曲谱中一步一回头的踟躇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大多数人往往不知道18世纪的谱曲规则在舒伯特那里依然有效:休止符前的音符一般演奏时值比书写的要小,一定不能大。而齐默尔曼肯定明白。类似的处理在第二乐章开始部分的三连音可见一斑,从低音到附点节奏中音再到高音,此后的拱形音型推进中,并不依靠踏板 legato 连接音区,而是断断续续地踉跄前进。
既然谈到踏板控制,就不应该忽视钢琴家那似乎永远不会被踏板搅浑的透明音色,齐默尔曼是使用踏板的高手,在此部作品里却给人一种尽可能地以指尖功夫塑造格外干净的音色之印象,无论是在极低音区的长颤音还是重复音......或许与他为舒伯特作品量身定制的 Steinway 钢琴(较薄的音板和被皮革包裹的锤子,它的高音区泛音十分完美)有关。
最后不得不提,在终曲中,另一位同样在 DG 发行舒伯特专辑的钢琴家 Pires,可谓使用了与之互为对比的踏板控制,她在终止式尾端大量使用踏板制造回响音效的对比,然而只要透过稍好的播放设备,也不难察觉齐默尔曼在相同段落里对踏板短促运用得无懈可击,其引发的是一系列更为清晰的八度和琶音。
无可厚非的是,钢琴家提供的新意不可能讨得所有乐迷的喜好,相较其他钢琴大师的录音,可能造成某种“放飞自我”的印象,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况且喜欢 Glenn Gould 的经历,使我从不被各种演释个性的强度所惊吓,倒是更加在意这些个性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一旦能够使我听懂演奏家想要表达的音乐,及其背后影射某种有理可循的系统,我便接受这类独特个性)。更重要的是,应该看清这种新的演绎视角出自何处?以舒伯特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D.960)末乐章为例,在日渐守矩趋同的演奏潮流中,齐默尔曼偏偏另辟蹊径,使用较为自如多变(有时甚至近乎即兴)的分句方式和弹性速度(肯普夫也未曾如此大胆),譬如在回旋终曲材料A的重复中,对小插部们进行的不同处理——性格各异,赋予相同回旋段落彼此不同的拉长和收缩。
同时,钢琴家处理整个慢乐章,又是稳健笃定的(不像某些刻板却流行的 Rubato:开始时乐句稍慢,推进后的再加速,最后又放慢步调......如此单一的有限变化),情感节制,感怀中有冥想也有乐观,但绝无矫情孱弱——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能笼统地为齐默尔曼的舒伯特专辑随便下个定义,就当作是他的风格样貌,因其演绎不是刻板,或僵化的,而是相当灵活的。
戏剧性的休止在他的诠释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第一乐章的 92-99 小节尤为彰显:舒伯特在一系列反功能和声进行里间插的休止,以及呈示部结尾的留白断续,钢琴家把曲谱中一步一回头的踟躇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大多数人往往不知道18世纪的谱曲规则在舒伯特那里依然有效:休止符前的音符一般演奏时值比书写的要小,一定不能大。而齐默尔曼肯定明白。类似的处理在第二乐章开始部分的三连音可见一斑,从低音到附点节奏中音再到高音,此后的拱形音型推进中,并不依靠踏板 legato 连接音区,而是断断续续地踉跄前进。
既然谈到踏板控制,就不应该忽视钢琴家那似乎永远不会被踏板搅浑的透明音色,齐默尔曼是使用踏板的高手,在此部作品里却给人一种尽可能地以指尖功夫塑造格外干净的音色之印象,无论是在极低音区的长颤音还是重复音......或许与他为舒伯特作品量身定制的 Steinway 钢琴(较薄的音板和被皮革包裹的锤子,它的高音区泛音十分完美)有关。
最后不得不提,在终曲中,另一位同样在 DG 发行舒伯特专辑的钢琴家 Pires,可谓使用了与之互为对比的踏板控制,她在终止式尾端大量使用踏板制造回响音效的对比,然而只要透过稍好的播放设备,也不难察觉齐默尔曼在相同段落里对踏板短促运用得无懈可击,其引发的是一系列更为清晰的八度和琶音。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雪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