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听】《走》:那一把火好痛

专辑名称:走 发行时间:1995年09月01日 唱片公司:飞碟唱片

01 演员和歌手
先是,他们说:
-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唱歌,甚至多过演戏。拍了十几年的戏,总是在演别人,只有唱歌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我的最爱仍然是唱歌。——林保怡
- 一流的演员也比不上三流的摇滚歌手——陈柏霖
- 每个电影人物的塑造,是我在拿角色的命运呈现我的理解和力量,不论苦情还是幽默,那不一定是最真实的我,但我的歌一定是我最心里的声音与态度。——黄渤
-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唱歌,唱歌更能表达自我,自由一些。演戏始终是要把自己扮成另外一个人,没有办法做自己。——苏有朋
02 叛逆之路
1994年9月,大四刚开学,23岁读台大机械工程系的苏有朋宣布休学。
当初选这个很难考的专业,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又会玩又会念书”的乖乖虎,结果后来才发现根本读了不下去,于是从大一下学期,苏有朋就已经开始打算转系,拉下本专业去修别的专业的学分,结果系转了两年都没有转过去,本专业也被耽误。落下一大堆学分没修,左右毕不了业,干脆主动休学,一个人跑到英国自我放逐。他在异乡也不看地图,任性起来,就往陌生的地方走,一直到把鞋子走坏;荒唐起来,在爱丁堡拿相机拍当地人的坟墓;逛二手市场,看奇装异服,淘碟听西洋歌,自得其乐;扁桃体发炎,高烧不退,语言不通治不好病,又吃足苦头。选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可能既源于自负,又迫于压力;而后来的休学放逐,何尝不是既想反抗,又想逃避。这段人生经历都留在了一年后的9月,23岁的他出的那张专辑《走》中。
他的声音,绵绵的,温温的,干净谦和。小时候,在电视机前看过他的歌友会,由此记住了那首《我的好心情》。他的代表作还有《擦肩而过》《青鸟》《来生缘》,以及那首粤语歌《三个人流泪》(曾被我单曲循环,个人推荐)。但这些芭乐歌听听也就算了。后来听到《寻找》,《寻找》是《走》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作品。他一直晴朗的声音竟然略带哽咽地念白,那句“那一把火好痛呀”让人听得难过!歌词已经黑暗到让我看见了微光,只可惜没有黑暗到底,究竟有点不过瘾,不过想想也是,这于他的善良温柔,已经是用尽残酷的形容词汇了。况且彼时他在英伦,与其说是放逐,不如说是冒险,灰色调的压抑里掺着炫彩色的兴奋,青春的一只鞋是不安地彷徨,另一只鞋是好奇地流浪。
《寻找》——苏有朋 (作词作曲)
所以,我想到天堂的尽头去了解美好的真相 所以,我尝试敲地狱的门去明白苦难的原因 所以,我自己和自己决裂因为承受太多的妥协 所以,我会把自己跳绝境 去感觉那渴望的重生 所以,我撕开自己的胸膛那一把火好痛呀 所以,我让自己落入陷阱有时候在陷阱里反而安全 所以,我爬上山顶的风头 所以,我从云的顶端跳下 所以,我还在寻找 所以,我让自己在烈火中狂舞 所以,我不吃不喝不听不闻不理不问 所以,我拥抱镜子中赤裸裸的我 所以,我伤害最爱我的人 所以,我在深夜里醉卧人行道 所以,我在倾盆雨夜里狂奔怒喉,继续的寻找 所以,我专挑没路的地方走
所以,我亲吻不认识的人 所以,我问洗手台上的蚂蚁 所以,我问苏格兰草原上的羊你要去哪儿呀 而我又要去哪儿呢? 啦~~~~~~ 所以,我既了解又不了解 所以,我既在乎有不在乎 所以,我很想要又不太想要 所以,我很想爱又不敢爱太深 所以,我有了答案又不象是答案 所以,我还在寻找~~
那种感觉真的很想哭。仿佛我听到了比歌词还要黑暗、还要痛苦的东西,对自己的绝望,竟会带着一种剜眼剖心的快感——“我让自己在烈火中狂舞 ”“不吃不喝不听不闻不理不问 ”“把自己跳绝境 去感觉那渴望的重生”——这首歌一开始就是“所以...”,那么“因为...”呢:因为想看清又看不清自己吗。
《三百六十五个梦》这首歌描写了苏有朋彼时对前途迷茫困惑的心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一个出道六年的偶像,他的新鲜感已经没了。”他也不想像联考一样拼命学习再去博一纸文凭满足别人的期望,那有什么意义呢。
《清场》唱出自己的内心纠结烦闷,千头万绪此刻只想把自己放空。到《不要打听我的去向》这首歌,苏有朋已经想好了要休学出走,到“一个有海的地方”“把所有的不安埋葬”,“快乐的去流浪”。
《走》和《寻找》则是流浪过程中的感悟,苏有朋后来说:“那段时间,如果有人再讲乖乖虎,我可能会翻脸。因为我早就不是了,你们还要拿这个东西套住我,而我要努力走出一片天,不靠这个光环。”《走》是方式,《寻找》是目的;《走》是清风淡淡的异乡历险记,《寻找》是烈火焚身的心路成长史;《走》还只是廉价的心灵鸡汤,《寻找》却在寻找触目惊心的真相。
专辑的另外的四首歌串成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时差》《人在风中》《烙》《轻轻放掉》,可以理解成对“放下——寻找——成长”这一主题的爱情化演绎。毕竟这是一张商业唱片,需要朗朗上口的芭乐情歌做卖点。总之,整张专辑听下来一气呵成,从《序曲》开始到《寻找》结束,首尾呼应;从无词歌到有词歌再到配乐诗朗诵,形式丰富,从主题到线索再到情绪,层次分明;技巧、概念应该说在当时都属上乘。
个人觉得《走》是苏有朋最好的一张专辑,说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为过。但很可惜的是,就在这张专辑发表后,他基本上就淡出了歌坛,五年后才出了一张专辑《你快不快乐》。他最新的一张专辑《以前以后》还是2004年的作品,距今已逾10年:——10年都没发片,难怪我已然忘记了他是个歌手。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自己曾是一个羡慕黑人歌手、梦想能拥有一副宽达三个八度的音域的热诚歌手呢?还是说,“寻找”了这么多年,满屏幕的“五阿哥”“花无缺”“白小年”就是他“寻找”到的那个“答案”? ——也许苏有朋会这样回答:“所以,我还在寻找”。
03 白太阳
发完专辑《走》的第二年(1996年)6月,苏有朋出演根据严歌苓小说《无非男女》改编成的电影《白太阳》,扮演身患“肾衰竭”的主人公“老五-蔡悟”,电影拍摄的非常唯美,可能文艺气息较重,所以市场反响一般。不过它确是苏有朋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我已经忘了自己是多大的时候看的了,大概是上初中,但我至今记得电影开始那一段:
那年夏天雨川住到蔡耀的家里。下火车的时候蔡耀没有来接她,他说他赶稿忘记了。雨川在等了好久之后,就一个人拎着行李走过那条长长的小路。路边她看见有一个年轻人在画画,他画的太阳是白色的。
“太阳应该是金黄色的啊?”
“你只看见颜色,我画的是生命。”
这个年轻人是老五蔡悟。由苏有朋扮演,因为患病之故,生命所剩不多,他所看见的白太阳,正是他自己苍白、脆弱、不堪一击的沉痛写照,毕生的愿望是能在三十岁之前,出一本书、办一次个人画展、谈一场恋爱、旅行一万里;在生命终了的时候,他才只有廿五岁。
我每次听《走》的时候,都会想到《白太阳》里的苏有朋,二者气质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