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世界不会变得太快。
【并非乐评,只是一点点记录】
下雨的早晨,手机地图上北京三环路红到发紫,此时离跟李寿全老师约定的9点见面只剩下15分锺,而我坐的出租车还在另一条红得发紫的路上龟速移动。导航显示抵达目的地还需要45分锺,一般情况下现实会比导航预估更残酷。也就是说我可能会大迟到,作为与音乐大师的首次会面,难免有些唐突和尴尬了。于是我请司机在最近的地铁口停下,跳下车冒雨钻进了地铁站。
还好,没有迟到太多。李寿全老师迎面走来的时候并不能确定哪个是我,因为在此之前我跟他只是“网友”,我走向他跟他打招呼,他立刻热情回应。
两周以前我在社交网站上发私信给他,跟他聊他的音乐,聊他那张迄今为止唯一一张专辑《8又二分之一》。他本来就是在做幕后的工作,出一张专辑纯属偶然。这个偶然三十年没有变。
2016年倒数第二天飞去台北,酒店check in之后就直奔诚品书店,抵达之前请台北的朋友打过电话到诚品拜托店员帮忙预留李寿全的专辑《8又二分之一》30周年纪念版。这张首版于1986年的专辑,历久弥新,成了台湾歌坛不可或缺的华语经典,也是我最爱的一张中文唱片。最被熟知的《张三的歌》抚慰过无数人,李寿全先生在这张30周年纪念版里,除了收录30年前的版本之外,还特别重新编曲录制了一个新的版本。
他说,多年以来这首歌被无数人翻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依附,而如今,以他的年纪和心境重新来诠释,还是一样的伤感。
我和李寿全老师坐在东三环金茂威斯汀二楼餐厅靠窗的位置,前一晚我几乎没睡,要了一杯咖啡,想象自己是谈话节目主持人,试图对他进行“深度专访”。他完全没有当我是一个别有用心的歌迷,就像是对待一个老朋友,温和平静。不过事实上,我也没什么好别有用心的,纯粹是作为一个听众,想和他聊一聊这张和我年纪一样却给了我很多安慰的唱片。
除了李寿全本人,唱片的歌词本里还有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张大春、吴念真、詹宏志,都是台湾非常有名的作家、编剧、电影人。最早知道吴念真,是因为侯孝贤1987年的电影《恋恋风尘》,后来买了他的书回来读,吴老先生不愧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令我常常捧著书泪目。而詹宏志,原先只知道他是作家,今年重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才发现片头赫然写著他的名字,制片人,那是1991年。
彼时的他们,也都只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如今都已经是各自领域里名震江湖的前辈。李寿全老师说,他找作家们帮他写歌词,在当年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不希望做的音乐是快消品,希望能够做出被人记住的音乐。事实也证明,曆经三十年,依然能够听出当年那些歌里有著最饱满的故事与最真挚的诗意,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够流传下来。
在去见李老师之前的几天我可能疯了魔,想了很久要带一点什么见面礼,总觉得带什么都难以表达我的情怀,于是矫情地带了以上提及的三位作家的书,还美其名曰送给李寿全先生他的朋友们的简体版书籍做个纪念,结果他说带回台湾也太重了吧,不如他签好名,让我来转送给喜欢读书的朋友们。是个很不错的提议,也算是为我解了围。于是他在每一本书上都写“好友的好书——李寿全”。
我随身携带了他的唱片,也拿出来请他帮我在歌词本上签名,在我提出请求之前,他主动写上了我的名字——他居然记得我名字,很有心的老先生。
关于音乐,有很多话题要聊,聊起他曾经的创作曆程,聊起如今他一直还在坚持的幕后工作,年初他跟一家知名唱片公司签约担任顾问,每个月都会来北京工作几天,于是才有这一次的碰面。
我们聊起罗大佑,以及已经变成敏感词的陈昇。
聊起当年他发掘的王杰、王力宏……如今也都是享誉整个华人世界的歌手。
聊台湾,聊我认知里关于台湾的一切,人情味,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学,电影,甚至是,我从来都不关心的政治。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两岸人民对彼此都有著很深的误会甚至是成见,因为那些我们可能再也无法说清道明的曆史原因,我们变成了不太一样的人,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彼此分享。李寿全老师跟我所见过的大多数台湾人一样,谦逊儒雅,那些传说中的温良恭俭让,也都在如他这样的台湾人言谈举止之间渗透著。
他给我很多鼓励,如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写出好的作品,不仅是我们今天要面临的问题,早在三十年前他做音乐的时候,就有著类似的境况。每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一定都会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用最妥善的方式来超越束缚,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会被铭记的。
见面已经是一周之前的事,其实我记忆有些模糊,大概是因为那天早上我实在太懵。或许要多过一些时日,那天长达两小时的早餐对谈才会清晰浮现出来。无论如何,有些超越我们年龄代沟的交流,在我心里弥足珍贵。更多的是一种感激,感激那些音乐带给我所有关于爱和理想的美好憧景与想象。
我送给李寿全老师一本我自己印的小册子,在扉页写了他《未来的未来》里的一句歌词“告诉我,世界不会变得太快”。
告别的时候,他像一个与我相识多年的长辈,拍拍我的肩膀说:加油啊!
1986年8月,发行《8又二分之一》时,李寿全老师正是我此时的年纪。31年过去了,他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头髮霜白的长者,不变的是他依然做著热爱的音乐。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繁杂世界里的张三,有些迷茫无助,甚至偶尔狼狈不堪,但依然不要随波逐流,要努力前行,要相信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
下雨的早晨,手机地图上北京三环路红到发紫,此时离跟李寿全老师约定的9点见面只剩下15分锺,而我坐的出租车还在另一条红得发紫的路上龟速移动。导航显示抵达目的地还需要45分锺,一般情况下现实会比导航预估更残酷。也就是说我可能会大迟到,作为与音乐大师的首次会面,难免有些唐突和尴尬了。于是我请司机在最近的地铁口停下,跳下车冒雨钻进了地铁站。
还好,没有迟到太多。李寿全老师迎面走来的时候并不能确定哪个是我,因为在此之前我跟他只是“网友”,我走向他跟他打招呼,他立刻热情回应。
两周以前我在社交网站上发私信给他,跟他聊他的音乐,聊他那张迄今为止唯一一张专辑《8又二分之一》。他本来就是在做幕后的工作,出一张专辑纯属偶然。这个偶然三十年没有变。
2016年倒数第二天飞去台北,酒店check in之后就直奔诚品书店,抵达之前请台北的朋友打过电话到诚品拜托店员帮忙预留李寿全的专辑《8又二分之一》30周年纪念版。这张首版于1986年的专辑,历久弥新,成了台湾歌坛不可或缺的华语经典,也是我最爱的一张中文唱片。最被熟知的《张三的歌》抚慰过无数人,李寿全先生在这张30周年纪念版里,除了收录30年前的版本之外,还特别重新编曲录制了一个新的版本。
他说,多年以来这首歌被无数人翻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依附,而如今,以他的年纪和心境重新来诠释,还是一样的伤感。
我和李寿全老师坐在东三环金茂威斯汀二楼餐厅靠窗的位置,前一晚我几乎没睡,要了一杯咖啡,想象自己是谈话节目主持人,试图对他进行“深度专访”。他完全没有当我是一个别有用心的歌迷,就像是对待一个老朋友,温和平静。不过事实上,我也没什么好别有用心的,纯粹是作为一个听众,想和他聊一聊这张和我年纪一样却给了我很多安慰的唱片。
除了李寿全本人,唱片的歌词本里还有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张大春、吴念真、詹宏志,都是台湾非常有名的作家、编剧、电影人。最早知道吴念真,是因为侯孝贤1987年的电影《恋恋风尘》,后来买了他的书回来读,吴老先生不愧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令我常常捧著书泪目。而詹宏志,原先只知道他是作家,今年重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才发现片头赫然写著他的名字,制片人,那是1991年。
彼时的他们,也都只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如今都已经是各自领域里名震江湖的前辈。李寿全老师说,他找作家们帮他写歌词,在当年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不希望做的音乐是快消品,希望能够做出被人记住的音乐。事实也证明,曆经三十年,依然能够听出当年那些歌里有著最饱满的故事与最真挚的诗意,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够流传下来。
在去见李老师之前的几天我可能疯了魔,想了很久要带一点什么见面礼,总觉得带什么都难以表达我的情怀,于是矫情地带了以上提及的三位作家的书,还美其名曰送给李寿全先生他的朋友们的简体版书籍做个纪念,结果他说带回台湾也太重了吧,不如他签好名,让我来转送给喜欢读书的朋友们。是个很不错的提议,也算是为我解了围。于是他在每一本书上都写“好友的好书——李寿全”。
我随身携带了他的唱片,也拿出来请他帮我在歌词本上签名,在我提出请求之前,他主动写上了我的名字——他居然记得我名字,很有心的老先生。
关于音乐,有很多话题要聊,聊起他曾经的创作曆程,聊起如今他一直还在坚持的幕后工作,年初他跟一家知名唱片公司签约担任顾问,每个月都会来北京工作几天,于是才有这一次的碰面。
我们聊起罗大佑,以及已经变成敏感词的陈昇。
聊起当年他发掘的王杰、王力宏……如今也都是享誉整个华人世界的歌手。
聊台湾,聊我认知里关于台湾的一切,人情味,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学,电影,甚至是,我从来都不关心的政治。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两岸人民对彼此都有著很深的误会甚至是成见,因为那些我们可能再也无法说清道明的曆史原因,我们变成了不太一样的人,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彼此分享。李寿全老师跟我所见过的大多数台湾人一样,谦逊儒雅,那些传说中的温良恭俭让,也都在如他这样的台湾人言谈举止之间渗透著。
他给我很多鼓励,如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写出好的作品,不仅是我们今天要面临的问题,早在三十年前他做音乐的时候,就有著类似的境况。每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一定都会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用最妥善的方式来超越束缚,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会被铭记的。
见面已经是一周之前的事,其实我记忆有些模糊,大概是因为那天早上我实在太懵。或许要多过一些时日,那天长达两小时的早餐对谈才会清晰浮现出来。无论如何,有些超越我们年龄代沟的交流,在我心里弥足珍贵。更多的是一种感激,感激那些音乐带给我所有关于爱和理想的美好憧景与想象。
我送给李寿全老师一本我自己印的小册子,在扉页写了他《未来的未来》里的一句歌词“告诉我,世界不会变得太快”。
告别的时候,他像一个与我相识多年的长辈,拍拍我的肩膀说:加油啊!
1986年8月,发行《8又二分之一》时,李寿全老师正是我此时的年纪。31年过去了,他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头髮霜白的长者,不变的是他依然做著热爱的音乐。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繁杂世界里的张三,有些迷茫无助,甚至偶尔狼狈不堪,但依然不要随波逐流,要努力前行,要相信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青少年Anthon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