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找到那个"回不去的家",是吧?
听过之后来乐评
这是一张非常非常"罗大佑“的专辑。
很难想象63岁的罗大佑竟然又写出一张如此纯正的自己风格的专辑,即使他就是罗大佑本人。
有几首歌甚至让人仿佛回到了恋曲70,回到了台湾民谣运动的年代。
这种纯正的熟悉感,不仅在于罗大佑用了许多以前歌曲中的旋律和措辞,也在于他那从未年轻过得声音和不曾倦怠的曲子又组合出了一如既往的味道。不只是主打歌《家III》,在《致观音山》《北西南风》里我恍惚间似乎听到了《旅程》《母亲》,《没有时间》又仿佛联系起了《诞生》与《盲聋》的味道。似乎一张专辑,跟着大佑走过70年代民谣的天真烂漫,80年代爱情的绵长华丽,和90年代2000年代的沉厚睿智。
怎么说呢,这把陪伴我们长大的沧桑如自行车链条的吱呀声线,如今竟还是少年。
对于我这样一个老歌迷,这张《家》意料之外的好听。仔细想想,对于今天的罗大佑,能让人感到他还是那个罗大佑,或者说,即使他会老去,但曾经那个罗大佑带给我们的情怀却是永远不会褪去的少年之心。远比可以的变化或者突破,更令人惊喜和感动。
-----2017/7/27
---------------------------------------------------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篇乐评,只是我对他的期待。
没想到今年罗大佑也要发新专辑了,从十三年前那张被我翻烂了的美丽岛+精选集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出专辑。
我最喜欢的两个歌手,是这个世界上的两个极端。大佑是永远的冷静与锐利,是为了洞悉历史与生命的真相而甘愿保持寂静和痛苦。是真实的我。
校长是早早谙熟了世界规则的从容不迫,是即使这个世界如何也能聪明而快乐地活着,是我投以恋慕却终不可得的温暖。
我当年喜欢罗大佑到什么程度呢?在期末考试后整夜整夜的循环<沉默的表示>,连他的电影配乐集都在网上请人一张张翻录出来,<追梦I II><衣锦还乡><双镯>,这些都常年留在我的歌单里。罗大佑的<昨日遗书>是我大学四年的枕边书。书里的描写他与大楼一起崩溃,和瓦砾共同坠落的文字,到如今仍历历在目。
这张新的专辑叫做<家 III>, 对于<家I><家II>都无比熟悉的我来说,这个名字似乎暗示了一种旧日与新生的联系。当年听家I,家II的时候,我们还津津乐道大佑与李烈的往事,以及他那些似乎一语成谶的诗歌。
而如今,<家III>出版的时候,不经意间大佑亦早已过上平静的三口之家生活。我曾以为那个永远无法与人同行的哲人浪子,原来也是可以回到家的。这个事实说不上是让人鼓舞还是感慨,但总之不是一个坏的事情。
在昨日遗书的再版中,大佑说他移居北京,认为这里才是拥有未来的地方,是让人兴奋的城市。如今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他是否对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是否真的拥有了那"回不去的家"。
我总会用这些人的故事自我安慰 ---人就是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找到归宿。比如罗大佑,比如Cohen,比如奥黛丽赫本,即使再出众的人都不免在人世跌跌撞撞,每一段旅程都让我离那个终极奥义更近一步:
---家,对的人,和内心和平共处。
我以前总是喜欢在大佑的专辑里寻找一些事情的答案,但我想,他的这张专辑,对我来说,不必再非要给出什么答案了。
---------2017/7/25
这是一张非常非常"罗大佑“的专辑。
很难想象63岁的罗大佑竟然又写出一张如此纯正的自己风格的专辑,即使他就是罗大佑本人。
有几首歌甚至让人仿佛回到了恋曲70,回到了台湾民谣运动的年代。
这种纯正的熟悉感,不仅在于罗大佑用了许多以前歌曲中的旋律和措辞,也在于他那从未年轻过得声音和不曾倦怠的曲子又组合出了一如既往的味道。不只是主打歌《家III》,在《致观音山》《北西南风》里我恍惚间似乎听到了《旅程》《母亲》,《没有时间》又仿佛联系起了《诞生》与《盲聋》的味道。似乎一张专辑,跟着大佑走过70年代民谣的天真烂漫,80年代爱情的绵长华丽,和90年代2000年代的沉厚睿智。
怎么说呢,这把陪伴我们长大的沧桑如自行车链条的吱呀声线,如今竟还是少年。
对于我这样一个老歌迷,这张《家》意料之外的好听。仔细想想,对于今天的罗大佑,能让人感到他还是那个罗大佑,或者说,即使他会老去,但曾经那个罗大佑带给我们的情怀却是永远不会褪去的少年之心。远比可以的变化或者突破,更令人惊喜和感动。
-----2017/7/27
---------------------------------------------------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篇乐评,只是我对他的期待。
没想到今年罗大佑也要发新专辑了,从十三年前那张被我翻烂了的美丽岛+精选集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出专辑。
我最喜欢的两个歌手,是这个世界上的两个极端。大佑是永远的冷静与锐利,是为了洞悉历史与生命的真相而甘愿保持寂静和痛苦。是真实的我。
校长是早早谙熟了世界规则的从容不迫,是即使这个世界如何也能聪明而快乐地活着,是我投以恋慕却终不可得的温暖。
我当年喜欢罗大佑到什么程度呢?在期末考试后整夜整夜的循环<沉默的表示>,连他的电影配乐集都在网上请人一张张翻录出来,<追梦I II><衣锦还乡><双镯>,这些都常年留在我的歌单里。罗大佑的<昨日遗书>是我大学四年的枕边书。书里的描写他与大楼一起崩溃,和瓦砾共同坠落的文字,到如今仍历历在目。
这张新的专辑叫做<家 III>, 对于<家I><家II>都无比熟悉的我来说,这个名字似乎暗示了一种旧日与新生的联系。当年听家I,家II的时候,我们还津津乐道大佑与李烈的往事,以及他那些似乎一语成谶的诗歌。
而如今,<家III>出版的时候,不经意间大佑亦早已过上平静的三口之家生活。我曾以为那个永远无法与人同行的哲人浪子,原来也是可以回到家的。这个事实说不上是让人鼓舞还是感慨,但总之不是一个坏的事情。
在昨日遗书的再版中,大佑说他移居北京,认为这里才是拥有未来的地方,是让人兴奋的城市。如今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他是否对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是否真的拥有了那"回不去的家"。
我总会用这些人的故事自我安慰 ---人就是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找到归宿。比如罗大佑,比如Cohen,比如奥黛丽赫本,即使再出众的人都不免在人世跌跌撞撞,每一段旅程都让我离那个终极奥义更近一步:
---家,对的人,和内心和平共处。
我以前总是喜欢在大佑的专辑里寻找一些事情的答案,但我想,他的这张专辑,对我来说,不必再非要给出什么答案了。
---------2017/7/25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客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