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歌剧中的“净化”
选曲还是花了心思,Petrou指挥的希腊团的演奏比较毛躁,Sabata唱得说不上完美,一般吧。
小册内文附霍格·施密特-哈伦伯格(Holger Schmitt-Hallenberg)所做之文关于catharsis的介绍不错。
以下文章前半部分试译。
当我们谈到歌剧的诞生,我们通常指的是十七世纪佛罗伦萨的那一群贵族把戏剧以咏唱的形式搬上舞台。
然而,他们的本意不是去“发明”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而是复兴他们认为的古希腊戏剧的咏唱表演方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再创造。这主要是以古代戏剧家和理论家的著述为基础,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后者的《诗论》(约公元前335年)是贯穿整个巴洛克时期的最有影响力的戏剧理论著作。
亚里斯多德认为,归根结底,戏剧的目的是道德目的:观剧时,人类情感(柏拉图概念)应被强烈地刺激、放大,观众们因此被荡涤情感,净化心灵。
此过程被他称为Catharsis(宣泄、净化),主要通过激起恐惧和同情来完成。为达到这个目的,舞台上各个单一的戏剧行动应被升华和服务于主旨,因此,戏剧的重点就从角色自身,转移到了他们的行动上。主角首先是从骄傲中登场亮相(通常表现为傲慢,盛气凌人或凶残),获取表面的胜利,但是最后,他/她将通过灾难性的事件得到惩罚,也即Nemesis(复仇),从而达到净化。达到净化的既是角色本身,也是观众们。
把这样的想法付诸歌剧实践,一开始就有问题。早期歌剧作家在创作伊始已经认为,有必要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保持距离,他们认为歌剧是与希腊悲剧不同的、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有自身的条件和目的。歌剧乃通过音乐表现各种独特的情感,这是巴洛克时期歌剧的核心(虽然仍存争议)概念。只是,到了巴洛克晚期至启蒙时代早期,歌剧的审美已经转移到炫技式娱乐和流俗的情感。L.F. Hudemann (J.S.巴赫的朋友)这样解释:“在自己家里,人们有的是沮丧得发抖的机会,而且还一分钱不用,谁还愿意付钱到剧院来被搞得心烦气躁?” 于是,决定性因素变成了情绪体验。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家J. A. Hiller写道:“音乐的目的既非悲伤也非喜悦,既非怜悯也非愤怒,但,我们就是被感动了。那么微妙,那么润物细无声,我们也无法言说那是什么感情。”
尽管如此,正歌剧仍保留了一些亚里斯多德的概念,比如地点、动作和时间的统一,英雄的主题,咏叹调的评论和警句功能,也体现了希腊戏剧中合唱团的应用。正歌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保留了古希腊戏剧的教育和道德劝诫功能,主要是通过解决爱情和责任的冲突来达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傲慢、复仇、净化的概念被留存了下来,并通过音乐的情感力量得到强化。
以下各剧作及曲目具体介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