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一直想写赵雷。心中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下笔。
从今年2月4号晚上第一次听到他的《成都》开始,对他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买数字专辑只为听他刚发的那张里的一首,第一次主动去听演唱会只为远远地看他一眼,第一次一个人跑到近千公里外的城市去听演唱会,第一次一首不拉地听完他的所有专辑和单曲,第一次多首单曲循环无数次不带烦的……网上流传一句话,说“人要是矫情起来,听什么都像在唱自己”,可这么多年听了这么多人这么多歌,第一次有“每首都好像写的是自己、唱的是自己”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强烈而持久。矫情不矫情的先不论,我觉得,我首先是成了一个真正的歌迷了,赵雷的歌迷。
4月1号,我一身大红色校服装、一只黑色双肩包,一个人去郑州听他的“无法长大”巡回演唱会。从始至终全场大合唱,中间夹杂各种呼喊,和他的万千、各色歌迷(目测迷弟迷妹势均力敌)一起狂欢的感觉我并不喜欢,“漂洋过海”来看他的意义在于去感受和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歌手共处同一时空的感觉,还有就是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但听现场还是让我非常享受,两个小时出头他连着唱了自己的24首歌,就那两套衣服(在《歌手》节目里都穿过),没有嘉宾助唱,没有闲言碎语,就那么一首接一首安静地、认真地唱,唱完跟观众说“天儿晚了,回家注意安全”就结束了,台下不安可,他也不返场,干脆利落。从“lonely night, lonely girl”的伴奏响起,《朵》,《吉姆餐厅》,《北京的冬天》,《窑上路》,《画》,《家乡》,《我们的时光》,《未给姐姐递出的信》,首首大合唱,到《理想》的时候赵雷已经完全变成伴唱了,然后是《赵小雷》,到《少年锦时》的时候全场开启80后集体怀旧时刻,我们这代人玩过的各种小玩意儿、看过的著名动画片、用过的各种小物件、小学初中各种老照片一一幻灯,然后是《背影》,《八十年代的歌》,《浮游》,《人家》,《三十岁的女人》,《南方姑娘》,《玛丽》,《已是两条路上的人》,《再也不会去丽江》,《开往北京的火车》,《鼓楼》,到《成都》的时候整个河南省人民会堂内已经哭成一片了,最后是压轴的《无法长大》。凌晨一点坐在偌大的郑州火车站等车返京,耳机里是演唱会上唯一没唱的我最爱的《再见北京》,眼泪缓缓流下,不知道是感动还是眼酸。韩寒在《后会无期》里有个金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这么说我这歌迷是爱啊!唉,看来我真矫情了。
喜欢赵雷,首先是喜欢他的词,真实、真诚、真切,像一首首散文诗。
相信很多人喜欢赵雷都是从《成都》开始的。“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这是多少男男女女在恋爱时最常经历的场景啊,不管是不是和他(她)“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都会“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不管你身处北上广深,还是来自新疆西藏,或是某个N线小城(N≥4),这个场景都曾是我们共同的经历。赵雷用他对个体生活的细致体验,把这样的场景呈现出来,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情感,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共情、极大的共鸣。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雷引发的集体记忆和情愫,都是在静好岁月里,我们曾经看到过的、听到过的、亲历过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爱姐姐,爱姐姐的女儿,于是《朵》里写“我多么想你能变成我永不凋零的花朵,但时间不会让你永远的停泊”,“我多么想你能摆脱这世间给予的浮夸,就像我母亲年轻时那样的无华”,尤其是结尾那段念白“做个小孩,永远不被伤害,快点长大但却不被风霜割伤脸颊,愿她在四季的多变之中自由摇摆,即使枯萎后也不会沾染世间的尘埃”,是赵雷舅舅的内心独白,也是我们每个人对身边亲朋好友家小朋友的真情真意;到了《玛丽》,更是字字句句都是对这个在异乡遇到的小女孩的不舍与祝福;通过《阿刁》,我们认识了他在拉萨遇到的那个可爱善良乐观顽强的姑娘,还有彬子、大冰等他的一众好友。
他写自己的生活,对身边一草一木的细微感受,不止爱情亲情友情。
在我们被各种爱情歌曲围堵、以为流行音乐就是讲爱情的环境里,赵雷写了《成都》,它似乎讲的是爱情,又好像不是,或者不全是;他写《鼓楼》,自己生活的地方,“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墙壁晒太阳的过客,如果我有些倦意了,就让我在这里独自醒过”,“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车窗想念你的乘客,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我站在鼓楼上面,一切繁华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平凡”,“我站在什刹海边,一切甜蜜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孤单”,多少次我坐着107路电车、路过鼓楼、走在什刹海、看着后海微醺的男女,就是这种感觉,即便后来在积水潭买房定居,每天步行20分钟到后海遛弯,也还是这种感觉;“人和人总是有差距,日子里总要遇难题”,“既然无法长大,那就不要学着别人去挣扎”,《无法长大》给我提供了一种看待困惑的视角,给了我一种温暖的抚慰,听过之后我突然对“顺其自然”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所以这首应该是讲人生态度的吧。
《再见北京》是巡演从来没唱过现场的一首歌,却是我的最爱,记得团队一位相当不错的姑娘为了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考了老家的公务员,虽然不舍北京,但还是决定离开,吃散伙饭的时候,我在热闹的酒桌上,内心无数次地问“离开的人们是否和我一个心情”,想起这些年在一起工作的点滴,很伤感,KTV的时候唱了这首,但姑娘从头到尾吃得开心、玩得尽兴,她的脸上,是对未来平静安逸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她的内心独白是“虽然……但是……走啦”,然后真就“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不是“忙碌的北京它怎能记住一个弱小身影,烦恼的北京越来越不能安静”,更不是“如果我真的哭了是舍不得北京,带不走在这个城市我留下的心”。跟她相比我真的太多愁善感、不够洒脱,或者说不够勇敢,在我感慨“离开的人们他怎能与我是一个心情”的时候,姑娘已经踏上南下的列车,去拥抱她的爱人、家人和新生活了。我一直搞不明白,从2002年来北京,我从未离开过这里,为什么对这首唱离开的歌这么有共鸣?或许自己内心对逃离目前的生活有过太多次的冲动,对一个人的流浪有过太多次的想象,或许如歌里所写曾有反复的快乐忧伤在这里聚集,对北京动了真情。反正,《再见北京》可能是赵雷的所有歌里我唱的最好的一首。
《八十年代的歌》我认为是赵雷目前集大成的一首歌,他的长情、怀旧,细腻、敏感,他游历过的时空,他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在这首歌里,所以很难说这首是写给谁的,诉说的东西好像特别多,曲调也特别八十年代。我脑海中的八十年代,我的小时候,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小姑的收音机里放出的歌好像就是这个调调,这么慢、这么抒情又这么清淡,特别适合夏天的傍晚,在奶奶的老院子里,在西厢房那棵樱桃树下,坐一把旧藤椅,摇一把大蒲扇,慢慢地、静静地听。“我想过平常人的生活,欲望请放过脆弱的我”,“有没有你还是那个我,有没有你还一样的过,你一定要像晨曦一样活,不必在意我的哀与乐”,说的还是平常人的故事,平常人的心情,平常人的愿望。
我们为什么爱赵雷?
他就像我们的某位小学同学、初中同学或是高中同学,当我们奋力应试争当学霸的时候,他默默记录下我们共同的曾经,那些年下过的大雨、错过的爱情,那些年去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那些年犯过的傻、尝过的甜……他话不多,不冒尖,坐在教室里靠后排的某个角落,我们千辛万苦拿到某所211大学录取通知书、疯狂地撕书庆贺自由到来的时候,他独自背把吉他开始他千辛万苦流浪漂泊的生活;我们大学毕业进入某个大央企成为个小白领、欢快地约饭庆贺经济独立的时候,他千辛万苦借钱做第一张专辑,而白领们已经压根儿忘了班里还有这么个人;我们终于在职场有了一席之地,开始在单调无趣的生活里向往诗和远方,开始在有了第一道皱纹后怀念当年的青涩时光,开始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里怀念当初的炽热爱情的时候,有一天我们突然听到了《成都》,它缓缓打开了我们美好记忆的闸门,继而听到了《少年锦时》、《我们的时光》、《八十年代的歌》,我们感动落泪,这些年只顾往前飞奔了,丢了、忘了太多,而今蓦然回首,发现丢了的有人帮你捡了存着,忘了的有人如数家珍,这么多遗失的美好足以稀释现实生活的乏味;听到《理想》的时候,我们感慨,这谁啊,把我们通过奋斗实现了的做了个总结,把我们通过奋斗也实现不了的做了个了断;直到听到《无法长大》,我们好像突然就释然了,与那个矛盾的、纠结的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这么多歌怎么都写的是自己?一看,作词:赵雷,作曲:赵雷,编曲:赵雷,制作人:赵雷,箱琴:赵雷,口琴:赵雷,和声:赵雷!天呐,我说这么似曾相识、这么温暖如初,原来是我当年的同班同学赵雷!
其实此时此刻,赵雷自己也处在矛盾和纠结之中。一成不变的巡演模式、无比频繁的音乐节让他几乎崩溃,在“无法长大”演唱会最后一站沈阳压轴表演之前,他终于爆发,发了牢骚骂了人,又继续完成表演,隔天发微博道歉。作为独立音乐人,他在由小众的情怀迈向大众的期待之时,也被商业价值、别人的期望所捆绑,这和我们普通人在公司、在家庭面对的问题本质上一样,他虽然已经成名,但是一样要做出各种妥协和不由衷。我们心疼他的同时又暗暗庆幸他还是模糊记忆里那个赵小雷,尽管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在地下通道唱任贤齐的追风少年,不是那个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任游人点唱的流浪歌手,也不是那个在后海运雅酒吧一晚八十块钱想唱啥就唱啥的驻唱歌手。
专业乐评人总说民谣写的是小情小爱,民谣泛滥不正常不应该(大意如此)。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绝不是吃瓜群众),我只是站在一个听众的角度去感知、去评论。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大时代,我们真的很渺小,这些小情小爱才是我们所真实经历、触手可及的东西。赵雷的稀缺与珍贵,在于他足够真,一句“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面对的大多数问题,似乎都可以概括为理想与现实的平衡问题,我们追求自由,但自由不是绝对的、纯粹的,我们能够得到的、我们有幸得到的,是挣扎的自由。生活中这么多片段,这么多细节,这么多琐碎,又写实又诗意,我真的很佩服赵雷。
喜欢赵雷,喜欢他一把吉他弹出的简单曲调,干净、质朴、清亮,像暗恋的邻家哥哥在巷口的浅吟低唱。
木心说过,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我们身处一个无情的时代,却有着多情的思绪,于是我们迷恋赵雷,他就像奶奶老院子隔壁的邻家哥哥,他给你说情、讲理,举的都是你我身边最常见的例子,说的都是我们周围最熟悉的事情,当我们在外面碰了壁、受了伤的时候,他的浅吟低唱,甚至几个和弦,最治愈。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好绝望;李荣浩说,“看了几遍人生的指南,我还是选择没姿态”,好高冷;赵雷说,“既然无法长大,那就不要学着别人去挣扎”,真实在。这就好比银锭桥有家烤串店,叫“银锭桥烤串”肯定比叫“京城烤串”更容易食客盈门,因为前者离我们足够近。
我不懂作曲,也不会乐器,听曲调全凭感觉。夜深人静的夜晚,在积水潭桥西一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房子里,娃睡着了,世界一片安宁,我关掉所有灯,拉开所有窗帘,白月光透过窗户洒满我的床,夏夜的凉风不时滑过全身,我戴上耳机、音量调大,在寂静的夜里,家里的旧电视声、电磁炉的提示声、公车上的报站声、朋友的语音留言,多种极其生活化的音效穿插在歌曲首尾,而赵雷自己清晰的咬字、换气,夹带些许北京地方口音,多数时候像平静诉说般的演唱,偶尔摇滚般的嘶吼(但不破音),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听得特别清楚。他的曲调总体偏慢,温暖、怀旧,作为一个典型80后,他的歌总能勾起我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无限回忆,那个年代,不止是属于我们父辈的燃情岁月,也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有情岁月,正如赵雷在《少年锦时》里所写,“仅有辆进城的公车,还没有咖啡馆和奢侈品商店,晴朗蓝天下,昂头的笑脸,爱很简单”,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反而更丰富,人们的爱反而更浓郁。
我经常想,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这么多吗?手机上各种各样的APP,不用个什么摩拜、滴滴好像就多么落伍,一天到晚互联网思维云云听得我都要吐了,还有那什么人工智能……社会太智能、生活太方便了,我总觉得乐趣、期待少了很多。小时候看《和平年代》,每晚从七点开始等,等到八点开始,看到八点四十五听片尾曲,每晚一集,十分不解渴,但从八点四十五开始期盼明晚剧情的感觉却是幸福的,中间有大量的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我的三观可能就是在那时缓慢的追剧与漫长的等待中形成的。我到现在还有打开电视机饥饿式追剧而不是到视频网站一次看个饱的癖好,大概还是怀念彼时的多情与简单吧。
夏日的夜晚,去后海遛娃,沿途好几个酒吧的驻唱,男男女女,都在唱《成都》,网上更是铺天盖地的翻唱,还有什么成都版《重庆》啊、《沈阳》啊、《雄县》啊等等等等。但是,只有赵雷,只有他唱出了我们共同的生活与体悟。每次走过银锭桥畔的运雅酒吧,都会想象他当年在这里唱歌的时候,边唱边透过酒吧的玻璃窗看月亮写出《画》的情景。他经历的困顿我可能无法体会,但他歌唱的孤独、向往我想我是懂的。
孤独似乎是当今很多音乐人反复唱作的主题,可能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孤独的听众吧,我就是其中之一。最近赵雷和李荣浩各占我个人歌单的一半,赵雷写的孤独,胜在歌词,把他的任何一首词拿出来只读文字,都是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赵雷笔下的孤独,是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你来自北京,来自拉萨,或是来自某个县乡,没有关系;而李荣浩写的孤独,胜在旋律,说实话他相当一部分歌词我都看不太懂,却能听出强烈的共鸣感,他写的是半颓废的都市霓虹感和城市人的落寞感,是身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孤独。而我,一个来自不知几线小城的青年,前30年努力学习、考试、工作,认真恋爱、结婚、生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北京,有了房子、车子、孩子、位子和少许票子,极少叛逆,极少颓靡,30年过着“太正经”的生活,然后,在对进一步的物质水平提升既无能力又无动力了之后,思想的拐点开始出现,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该如何存在?我该如何面对我已经得到的和想得而不可得的?周围的人看似都能脚踏实地、平淡快乐啊,我却为什么总是觉得孤独、总想逃离?我就是前面所写的赵雷的同班同学之一,有那么点儿情怀和才华,有那么点儿追求和想法,30岁之后,面对疲沓的现实生活,开始了“没正经”的反抗,并且估计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我所代表的这一拨人,应该是赵雷和李荣浩共同的歌迷,但我更怀念物质贫乏年代的泛黄往昔,更向往高楼霓虹之外的旷野山林,所以我更爱赵雷。有时候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中年危机,感慨自己作为84年生人怎么就生无可恋了呢,这个时候我会赶紧听赵雷以自救。
我们为什么爱赵雷?
他以自己的姿态,唱透了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与迷惘、孤独与坚持、热情与落寞、痛苦与欢乐,我已经好久好久没听到过离自己这么近的词和曲了,那么理想又这么现实,无比感动,无比满足。《无法长大》这张专辑我听了快千遍了吧,它们陪我度过30出头这茫然无措的“二次青春期”,陪我找寻下一段人生的意义所在,它们促我反思,也给我慰藉。就让我在这个快速、无情的年代里,继续做个痴迷淡然、执着迷惘的普通文艺青年,即便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出现倾斜甚至失衡也没关系,只要不翻船,我都承担得起。
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还好有赵雷。
从今年2月4号晚上第一次听到他的《成都》开始,对他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买数字专辑只为听他刚发的那张里的一首,第一次主动去听演唱会只为远远地看他一眼,第一次一个人跑到近千公里外的城市去听演唱会,第一次一首不拉地听完他的所有专辑和单曲,第一次多首单曲循环无数次不带烦的……网上流传一句话,说“人要是矫情起来,听什么都像在唱自己”,可这么多年听了这么多人这么多歌,第一次有“每首都好像写的是自己、唱的是自己”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强烈而持久。矫情不矫情的先不论,我觉得,我首先是成了一个真正的歌迷了,赵雷的歌迷。
4月1号,我一身大红色校服装、一只黑色双肩包,一个人去郑州听他的“无法长大”巡回演唱会。从始至终全场大合唱,中间夹杂各种呼喊,和他的万千、各色歌迷(目测迷弟迷妹势均力敌)一起狂欢的感觉我并不喜欢,“漂洋过海”来看他的意义在于去感受和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歌手共处同一时空的感觉,还有就是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但听现场还是让我非常享受,两个小时出头他连着唱了自己的24首歌,就那两套衣服(在《歌手》节目里都穿过),没有嘉宾助唱,没有闲言碎语,就那么一首接一首安静地、认真地唱,唱完跟观众说“天儿晚了,回家注意安全”就结束了,台下不安可,他也不返场,干脆利落。从“lonely night, lonely girl”的伴奏响起,《朵》,《吉姆餐厅》,《北京的冬天》,《窑上路》,《画》,《家乡》,《我们的时光》,《未给姐姐递出的信》,首首大合唱,到《理想》的时候赵雷已经完全变成伴唱了,然后是《赵小雷》,到《少年锦时》的时候全场开启80后集体怀旧时刻,我们这代人玩过的各种小玩意儿、看过的著名动画片、用过的各种小物件、小学初中各种老照片一一幻灯,然后是《背影》,《八十年代的歌》,《浮游》,《人家》,《三十岁的女人》,《南方姑娘》,《玛丽》,《已是两条路上的人》,《再也不会去丽江》,《开往北京的火车》,《鼓楼》,到《成都》的时候整个河南省人民会堂内已经哭成一片了,最后是压轴的《无法长大》。凌晨一点坐在偌大的郑州火车站等车返京,耳机里是演唱会上唯一没唱的我最爱的《再见北京》,眼泪缓缓流下,不知道是感动还是眼酸。韩寒在《后会无期》里有个金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这么说我这歌迷是爱啊!唉,看来我真矫情了。
喜欢赵雷,首先是喜欢他的词,真实、真诚、真切,像一首首散文诗。
相信很多人喜欢赵雷都是从《成都》开始的。“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这是多少男男女女在恋爱时最常经历的场景啊,不管是不是和他(她)“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都会“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不管你身处北上广深,还是来自新疆西藏,或是某个N线小城(N≥4),这个场景都曾是我们共同的经历。赵雷用他对个体生活的细致体验,把这样的场景呈现出来,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情感,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共情、极大的共鸣。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雷引发的集体记忆和情愫,都是在静好岁月里,我们曾经看到过的、听到过的、亲历过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爱姐姐,爱姐姐的女儿,于是《朵》里写“我多么想你能变成我永不凋零的花朵,但时间不会让你永远的停泊”,“我多么想你能摆脱这世间给予的浮夸,就像我母亲年轻时那样的无华”,尤其是结尾那段念白“做个小孩,永远不被伤害,快点长大但却不被风霜割伤脸颊,愿她在四季的多变之中自由摇摆,即使枯萎后也不会沾染世间的尘埃”,是赵雷舅舅的内心独白,也是我们每个人对身边亲朋好友家小朋友的真情真意;到了《玛丽》,更是字字句句都是对这个在异乡遇到的小女孩的不舍与祝福;通过《阿刁》,我们认识了他在拉萨遇到的那个可爱善良乐观顽强的姑娘,还有彬子、大冰等他的一众好友。
他写自己的生活,对身边一草一木的细微感受,不止爱情亲情友情。
在我们被各种爱情歌曲围堵、以为流行音乐就是讲爱情的环境里,赵雷写了《成都》,它似乎讲的是爱情,又好像不是,或者不全是;他写《鼓楼》,自己生活的地方,“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墙壁晒太阳的过客,如果我有些倦意了,就让我在这里独自醒过”,“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车窗想念你的乘客,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我站在鼓楼上面,一切繁华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平凡”,“我站在什刹海边,一切甜蜜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孤单”,多少次我坐着107路电车、路过鼓楼、走在什刹海、看着后海微醺的男女,就是这种感觉,即便后来在积水潭买房定居,每天步行20分钟到后海遛弯,也还是这种感觉;“人和人总是有差距,日子里总要遇难题”,“既然无法长大,那就不要学着别人去挣扎”,《无法长大》给我提供了一种看待困惑的视角,给了我一种温暖的抚慰,听过之后我突然对“顺其自然”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所以这首应该是讲人生态度的吧。
《再见北京》是巡演从来没唱过现场的一首歌,却是我的最爱,记得团队一位相当不错的姑娘为了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考了老家的公务员,虽然不舍北京,但还是决定离开,吃散伙饭的时候,我在热闹的酒桌上,内心无数次地问“离开的人们是否和我一个心情”,想起这些年在一起工作的点滴,很伤感,KTV的时候唱了这首,但姑娘从头到尾吃得开心、玩得尽兴,她的脸上,是对未来平静安逸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她的内心独白是“虽然……但是……走啦”,然后真就“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不是“忙碌的北京它怎能记住一个弱小身影,烦恼的北京越来越不能安静”,更不是“如果我真的哭了是舍不得北京,带不走在这个城市我留下的心”。跟她相比我真的太多愁善感、不够洒脱,或者说不够勇敢,在我感慨“离开的人们他怎能与我是一个心情”的时候,姑娘已经踏上南下的列车,去拥抱她的爱人、家人和新生活了。我一直搞不明白,从2002年来北京,我从未离开过这里,为什么对这首唱离开的歌这么有共鸣?或许自己内心对逃离目前的生活有过太多次的冲动,对一个人的流浪有过太多次的想象,或许如歌里所写曾有反复的快乐忧伤在这里聚集,对北京动了真情。反正,《再见北京》可能是赵雷的所有歌里我唱的最好的一首。
《八十年代的歌》我认为是赵雷目前集大成的一首歌,他的长情、怀旧,细腻、敏感,他游历过的时空,他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在这首歌里,所以很难说这首是写给谁的,诉说的东西好像特别多,曲调也特别八十年代。我脑海中的八十年代,我的小时候,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小姑的收音机里放出的歌好像就是这个调调,这么慢、这么抒情又这么清淡,特别适合夏天的傍晚,在奶奶的老院子里,在西厢房那棵樱桃树下,坐一把旧藤椅,摇一把大蒲扇,慢慢地、静静地听。“我想过平常人的生活,欲望请放过脆弱的我”,“有没有你还是那个我,有没有你还一样的过,你一定要像晨曦一样活,不必在意我的哀与乐”,说的还是平常人的故事,平常人的心情,平常人的愿望。
我们为什么爱赵雷?
他就像我们的某位小学同学、初中同学或是高中同学,当我们奋力应试争当学霸的时候,他默默记录下我们共同的曾经,那些年下过的大雨、错过的爱情,那些年去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那些年犯过的傻、尝过的甜……他话不多,不冒尖,坐在教室里靠后排的某个角落,我们千辛万苦拿到某所211大学录取通知书、疯狂地撕书庆贺自由到来的时候,他独自背把吉他开始他千辛万苦流浪漂泊的生活;我们大学毕业进入某个大央企成为个小白领、欢快地约饭庆贺经济独立的时候,他千辛万苦借钱做第一张专辑,而白领们已经压根儿忘了班里还有这么个人;我们终于在职场有了一席之地,开始在单调无趣的生活里向往诗和远方,开始在有了第一道皱纹后怀念当年的青涩时光,开始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里怀念当初的炽热爱情的时候,有一天我们突然听到了《成都》,它缓缓打开了我们美好记忆的闸门,继而听到了《少年锦时》、《我们的时光》、《八十年代的歌》,我们感动落泪,这些年只顾往前飞奔了,丢了、忘了太多,而今蓦然回首,发现丢了的有人帮你捡了存着,忘了的有人如数家珍,这么多遗失的美好足以稀释现实生活的乏味;听到《理想》的时候,我们感慨,这谁啊,把我们通过奋斗实现了的做了个总结,把我们通过奋斗也实现不了的做了个了断;直到听到《无法长大》,我们好像突然就释然了,与那个矛盾的、纠结的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这么多歌怎么都写的是自己?一看,作词:赵雷,作曲:赵雷,编曲:赵雷,制作人:赵雷,箱琴:赵雷,口琴:赵雷,和声:赵雷!天呐,我说这么似曾相识、这么温暖如初,原来是我当年的同班同学赵雷!
其实此时此刻,赵雷自己也处在矛盾和纠结之中。一成不变的巡演模式、无比频繁的音乐节让他几乎崩溃,在“无法长大”演唱会最后一站沈阳压轴表演之前,他终于爆发,发了牢骚骂了人,又继续完成表演,隔天发微博道歉。作为独立音乐人,他在由小众的情怀迈向大众的期待之时,也被商业价值、别人的期望所捆绑,这和我们普通人在公司、在家庭面对的问题本质上一样,他虽然已经成名,但是一样要做出各种妥协和不由衷。我们心疼他的同时又暗暗庆幸他还是模糊记忆里那个赵小雷,尽管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在地下通道唱任贤齐的追风少年,不是那个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任游人点唱的流浪歌手,也不是那个在后海运雅酒吧一晚八十块钱想唱啥就唱啥的驻唱歌手。
专业乐评人总说民谣写的是小情小爱,民谣泛滥不正常不应该(大意如此)。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绝不是吃瓜群众),我只是站在一个听众的角度去感知、去评论。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大时代,我们真的很渺小,这些小情小爱才是我们所真实经历、触手可及的东西。赵雷的稀缺与珍贵,在于他足够真,一句“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面对的大多数问题,似乎都可以概括为理想与现实的平衡问题,我们追求自由,但自由不是绝对的、纯粹的,我们能够得到的、我们有幸得到的,是挣扎的自由。生活中这么多片段,这么多细节,这么多琐碎,又写实又诗意,我真的很佩服赵雷。
喜欢赵雷,喜欢他一把吉他弹出的简单曲调,干净、质朴、清亮,像暗恋的邻家哥哥在巷口的浅吟低唱。
木心说过,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我们身处一个无情的时代,却有着多情的思绪,于是我们迷恋赵雷,他就像奶奶老院子隔壁的邻家哥哥,他给你说情、讲理,举的都是你我身边最常见的例子,说的都是我们周围最熟悉的事情,当我们在外面碰了壁、受了伤的时候,他的浅吟低唱,甚至几个和弦,最治愈。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好绝望;李荣浩说,“看了几遍人生的指南,我还是选择没姿态”,好高冷;赵雷说,“既然无法长大,那就不要学着别人去挣扎”,真实在。这就好比银锭桥有家烤串店,叫“银锭桥烤串”肯定比叫“京城烤串”更容易食客盈门,因为前者离我们足够近。
我不懂作曲,也不会乐器,听曲调全凭感觉。夜深人静的夜晚,在积水潭桥西一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房子里,娃睡着了,世界一片安宁,我关掉所有灯,拉开所有窗帘,白月光透过窗户洒满我的床,夏夜的凉风不时滑过全身,我戴上耳机、音量调大,在寂静的夜里,家里的旧电视声、电磁炉的提示声、公车上的报站声、朋友的语音留言,多种极其生活化的音效穿插在歌曲首尾,而赵雷自己清晰的咬字、换气,夹带些许北京地方口音,多数时候像平静诉说般的演唱,偶尔摇滚般的嘶吼(但不破音),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听得特别清楚。他的曲调总体偏慢,温暖、怀旧,作为一个典型80后,他的歌总能勾起我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无限回忆,那个年代,不止是属于我们父辈的燃情岁月,也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有情岁月,正如赵雷在《少年锦时》里所写,“仅有辆进城的公车,还没有咖啡馆和奢侈品商店,晴朗蓝天下,昂头的笑脸,爱很简单”,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反而更丰富,人们的爱反而更浓郁。
我经常想,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这么多吗?手机上各种各样的APP,不用个什么摩拜、滴滴好像就多么落伍,一天到晚互联网思维云云听得我都要吐了,还有那什么人工智能……社会太智能、生活太方便了,我总觉得乐趣、期待少了很多。小时候看《和平年代》,每晚从七点开始等,等到八点开始,看到八点四十五听片尾曲,每晚一集,十分不解渴,但从八点四十五开始期盼明晚剧情的感觉却是幸福的,中间有大量的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我的三观可能就是在那时缓慢的追剧与漫长的等待中形成的。我到现在还有打开电视机饥饿式追剧而不是到视频网站一次看个饱的癖好,大概还是怀念彼时的多情与简单吧。
夏日的夜晚,去后海遛娃,沿途好几个酒吧的驻唱,男男女女,都在唱《成都》,网上更是铺天盖地的翻唱,还有什么成都版《重庆》啊、《沈阳》啊、《雄县》啊等等等等。但是,只有赵雷,只有他唱出了我们共同的生活与体悟。每次走过银锭桥畔的运雅酒吧,都会想象他当年在这里唱歌的时候,边唱边透过酒吧的玻璃窗看月亮写出《画》的情景。他经历的困顿我可能无法体会,但他歌唱的孤独、向往我想我是懂的。
孤独似乎是当今很多音乐人反复唱作的主题,可能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孤独的听众吧,我就是其中之一。最近赵雷和李荣浩各占我个人歌单的一半,赵雷写的孤独,胜在歌词,把他的任何一首词拿出来只读文字,都是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赵雷笔下的孤独,是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你来自北京,来自拉萨,或是来自某个县乡,没有关系;而李荣浩写的孤独,胜在旋律,说实话他相当一部分歌词我都看不太懂,却能听出强烈的共鸣感,他写的是半颓废的都市霓虹感和城市人的落寞感,是身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孤独。而我,一个来自不知几线小城的青年,前30年努力学习、考试、工作,认真恋爱、结婚、生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北京,有了房子、车子、孩子、位子和少许票子,极少叛逆,极少颓靡,30年过着“太正经”的生活,然后,在对进一步的物质水平提升既无能力又无动力了之后,思想的拐点开始出现,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该如何存在?我该如何面对我已经得到的和想得而不可得的?周围的人看似都能脚踏实地、平淡快乐啊,我却为什么总是觉得孤独、总想逃离?我就是前面所写的赵雷的同班同学之一,有那么点儿情怀和才华,有那么点儿追求和想法,30岁之后,面对疲沓的现实生活,开始了“没正经”的反抗,并且估计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我所代表的这一拨人,应该是赵雷和李荣浩共同的歌迷,但我更怀念物质贫乏年代的泛黄往昔,更向往高楼霓虹之外的旷野山林,所以我更爱赵雷。有时候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中年危机,感慨自己作为84年生人怎么就生无可恋了呢,这个时候我会赶紧听赵雷以自救。
我们为什么爱赵雷?
他以自己的姿态,唱透了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与迷惘、孤独与坚持、热情与落寞、痛苦与欢乐,我已经好久好久没听到过离自己这么近的词和曲了,那么理想又这么现实,无比感动,无比满足。《无法长大》这张专辑我听了快千遍了吧,它们陪我度过30出头这茫然无措的“二次青春期”,陪我找寻下一段人生的意义所在,它们促我反思,也给我慰藉。就让我在这个快速、无情的年代里,继续做个痴迷淡然、执着迷惘的普通文艺青年,即便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出现倾斜甚至失衡也没关系,只要不翻船,我都承担得起。
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还好有赵雷。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秦岭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