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的《梵高先生》到底讲了什么?
说到李志,《梵高先生》这首歌是绕不过去的。有人说这首歌最能代表他,有人说这首歌很少有人听得懂。可奇怪的是2007年某一天逼哥突然宣布以后再也不唱这首歌了,而且一停就是七年,对于喜爱李志的朋友,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可我却更加好奇,逼哥到底是因为什么刺激而做了这样的决定?《梵高先生》到底又讲了什么呢?
一
时光回到2005年,那时李志还没有现在这么火。从东南大学辍学以后,他基本上就过着漂泊独自做音乐的生活。没钱的时候他会去酒吧卖唱,或者去学校门口摆摊卖CD,等有钱了就去旅游,或者想着如何做唱片。
也就是在这年,李志开始录制他的第二张唱片,其中《梵高先生》放在“摇滚南京”网站上被人转载无数。他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然而离他所想的显然相差甚远。
真正搞艺术的人就是这么严苛。一方面希望人们关注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又希望人们拥有一定的品味,至少不至于扭曲作者本来想表达的东西。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志都试图去解释他的音乐,并且希望喜欢他音乐的朋友能够通过他的歌有所启发,结果当然是彻头彻尾的失败。逼哥陷入一种矛盾的情绪之中。他享受音乐给他带来的成功,同时又鄙视那些喜欢他音乐的听众。他选择用不再唱《梵高先生》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
后来在一篇文章里,逼哥用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这段经历:
有那么些年李逼穷困潦倒没有尊严。他经常走在深夜的街头寻找一张睡觉的沙发或者地板。他经常走在明媚的午后寻找一个盒饭或者面包。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没有人同情在意和理解他。他抬不起头,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幻觉。我要把他说的很凄惨吗?不可能,因为现实不是文字所能描述的。
我想这大概就是《梵高先生》最初的由来了。当一个人拼命想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世界给他的反应往往都是冷漠的。你不能跟一个钟爱赌博的人说,别浪费生命了,应该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这样做,别人一定会毫不吝惜地跟你说一句傻逼。
就像孔子,他周游列国三十余年,一直希望唤醒人们的善良与仁爱。为此他受过奚落,挨过饥荒,可最后换来的评价也不过是累累如丧家之犬。梵高就更别说了,为了画画,他甚至没有时间去赚钱养活自己,他常常饿着肚子创作,可笑的是最后却连一张画也卖不出去。
所以当逼哥在困顿中挣扎彷徨时,他真正介意的其实根本不是失败的苦楚,而是对这个不能容忍真善美的庸俗世界感到绝望。就像是一个人拼命呼喊大家不要插队了,最后却没有一个人理他一样。大家反而讥笑他真傻,竟然在那傻乎乎的排队。
三
最后我想说一说海子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叫阿尔的太阳。他说:瘦哥哥,梵高!其实你一只眼睛就可以照亮世界,但你还要使用第三只,阿尔的太阳。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的旋转。
阿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梵高在这里创作了七八十幅画,这是他的黄金时期。海子之所以讲到这个故事,就是以一个艺术者的身份在像前辈致敬。他深切地体会到,艺术这第三只眼睛是无法和这个庸俗的世界相抗衡的。年轻人忙着谈恋爱,职场人顾着看股票,艺术只不过是大家闲暇之余的一些甜点罢了,喜欢了,也只不过听听看看,谁还真的把它当回事?
所以梵高是孤独的,海子是孤独的,李志也是孤独的,他们看不起这个世界的庸俗,却又不得不在这个庸俗的世界里寻找希望,结果当然是找不到。所以梵高选择了左轮手枪,海子选择了铁轨,李志则选择在舞台不再唱《梵高先生》。
可这又有什么用呢?谁又会因为他们的抗议而改变呢?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想着明天就还有一堆事情要去做,就烦躁不堪。谁还关心艺术?
艺术?此时我真的想说,去你妈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