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所谓的“良性发展”
原载于《新民晚报》音乐版
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我就得知张昊辰要同BIS合作灌录新唱片,现在这张唱片问世,已算是姗姗来迟了。其中的过程,究竟是单纯的精工细作,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我无从得知。仅从结果来看,这张唱片在国内乐迷中激起了出人意料的反响。最近张昊辰要回来演出,他接受的访问不仅比先前更多,访问的内容也少有例外地集中在这款新录音上。哪怕你还没有听过,或根本不熟悉这位钢琴家,也不难明白人们关注的理由。
BIS虽然是一个小品牌,在乐迷心目中的影响力却一点不小。由于充分尊重音乐和音乐家的做法,该公司的产品在如今萎靡的唱片工业中成为一抹亮色。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钢琴家选择的曲目。首先是舒曼的《童年情景》这一名作,然后是李斯特的《第二号叙事曲》,再接雅纳切克的作品,末了以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Op.117收尾。面对这样的选曲,你还能说什么呢?
选择李斯特的作品时,钢琴家有极强的“技术装备”在手,却放着炫目而有内涵的超技练习曲不弹,选择了这首相对冷门的叙事曲。晚期小品是勃拉姆斯特别用心之作,却也是需要听者特别用心来听的作品。至于雅纳切克,因其冷门,哪怕是极有号召力的钢琴家也不会轻易灌录。这似乎就是一张公开炮轰商业化制作种种弊端的唱片!其实在唱片工业衰微之前,新人一旦投身大公司,在曲目安排方面就很难掌握主控权。甚至波利尼年轻时离开EMI,也是这方面的某些摩擦所致。
张昊辰这样选曲录音,再加上精细的制作,还有他自撰说明书的做法,仿佛在表示:我完全没兴趣通过热门曲目赚人气,我也不能迁就你们,所以你们要来迁就我。毫无疑问,这是够有型的了。所幸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演奏的价值,这样的新片没有被埋没,反倒因为种种显而易见的不妥协的特点受到更多关注。然而,至关重要的自然还是回到根本——他究竟弹得如何?
有这样一种说法:水平不够的钢琴家是唱片好过现场,因为能修补;水平卓越的钢琴家则是唱片与 现场平分秋色,即不用依赖后期处理,也有足够的稳定和集中力;而顶尖水平的钢琴家,就是现场好过唱片,因其发音中的某些精妙处已非录音所能捕捉,即时的灵感也很难在录音室中重现。作为一个听过张昊辰多次现场的人,我还能比较负责任地说,这款录音中的音色与技巧都是真材实料。钢琴的美声不是后期添加的,宽广的色彩与音量变化也不会单单存在于录音室中。录音比较忠实地反映了钢琴家真正的水平,倘若有差异的话,也是现场更好一些。
当年那位大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有句名言:如果十位演奏者同时认真地分析、研究同一首乐曲,就必然会出现十种各不相同,却都忠于原作的精彩演绎。张昊辰这张唱片给我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如此。哪怕在《童年情景》这样的热门曲目中,他的演奏其实也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但可贵的是,钢琴家绝对不会向壁虚构,刻意求新,而是将演奏充分融入原作的情境之后,才慢慢琢磨出自己的观点。
上回现场听他弹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某些重音的效果是“惊人的”,整体表现却很自然。这次在《童年情景》中,也有这样大胆的笔触,如第六曲《大事情》中的铿锵声调。但原作温婉、诗意的氛围并未撕裂,因为演奏者的个性并未离开作品。不过最精彩的,仍是钢琴家掌握了用钢琴说话的艺术。远远不仅限于优美的演奏,而是通过发音、句法方面的综合,使他的演奏拥有一种语言般的、生动自如的表现力。这方面,《童年情景》中的表现可能是最好的。不过在李斯特的叙事曲中,这种表达性配合钢琴家对于戏剧情境的洞察,再以此驾驭磅礴的效果,也实在让人心醉。
这次张昊辰来演出还会弹两首超技练习曲,我是多么想听他的《追雪》啊,而先前的很多演奏,也希望他尽快灌录唱片。正如钢琴家的现场那样,BIS的唱片又一次让我们看到,只有顺应艺术的内部规律来搞艺术,才会有真正的“良性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我就得知张昊辰要同BIS合作灌录新唱片,现在这张唱片问世,已算是姗姗来迟了。其中的过程,究竟是单纯的精工细作,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我无从得知。仅从结果来看,这张唱片在国内乐迷中激起了出人意料的反响。最近张昊辰要回来演出,他接受的访问不仅比先前更多,访问的内容也少有例外地集中在这款新录音上。哪怕你还没有听过,或根本不熟悉这位钢琴家,也不难明白人们关注的理由。
BIS虽然是一个小品牌,在乐迷心目中的影响力却一点不小。由于充分尊重音乐和音乐家的做法,该公司的产品在如今萎靡的唱片工业中成为一抹亮色。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钢琴家选择的曲目。首先是舒曼的《童年情景》这一名作,然后是李斯特的《第二号叙事曲》,再接雅纳切克的作品,末了以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Op.117收尾。面对这样的选曲,你还能说什么呢?
选择李斯特的作品时,钢琴家有极强的“技术装备”在手,却放着炫目而有内涵的超技练习曲不弹,选择了这首相对冷门的叙事曲。晚期小品是勃拉姆斯特别用心之作,却也是需要听者特别用心来听的作品。至于雅纳切克,因其冷门,哪怕是极有号召力的钢琴家也不会轻易灌录。这似乎就是一张公开炮轰商业化制作种种弊端的唱片!其实在唱片工业衰微之前,新人一旦投身大公司,在曲目安排方面就很难掌握主控权。甚至波利尼年轻时离开EMI,也是这方面的某些摩擦所致。
张昊辰这样选曲录音,再加上精细的制作,还有他自撰说明书的做法,仿佛在表示:我完全没兴趣通过热门曲目赚人气,我也不能迁就你们,所以你们要来迁就我。毫无疑问,这是够有型的了。所幸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演奏的价值,这样的新片没有被埋没,反倒因为种种显而易见的不妥协的特点受到更多关注。然而,至关重要的自然还是回到根本——他究竟弹得如何?
有这样一种说法:水平不够的钢琴家是唱片好过现场,因为能修补;水平卓越的钢琴家则是唱片与 现场平分秋色,即不用依赖后期处理,也有足够的稳定和集中力;而顶尖水平的钢琴家,就是现场好过唱片,因其发音中的某些精妙处已非录音所能捕捉,即时的灵感也很难在录音室中重现。作为一个听过张昊辰多次现场的人,我还能比较负责任地说,这款录音中的音色与技巧都是真材实料。钢琴的美声不是后期添加的,宽广的色彩与音量变化也不会单单存在于录音室中。录音比较忠实地反映了钢琴家真正的水平,倘若有差异的话,也是现场更好一些。
当年那位大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有句名言:如果十位演奏者同时认真地分析、研究同一首乐曲,就必然会出现十种各不相同,却都忠于原作的精彩演绎。张昊辰这张唱片给我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如此。哪怕在《童年情景》这样的热门曲目中,他的演奏其实也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但可贵的是,钢琴家绝对不会向壁虚构,刻意求新,而是将演奏充分融入原作的情境之后,才慢慢琢磨出自己的观点。
上回现场听他弹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某些重音的效果是“惊人的”,整体表现却很自然。这次在《童年情景》中,也有这样大胆的笔触,如第六曲《大事情》中的铿锵声调。但原作温婉、诗意的氛围并未撕裂,因为演奏者的个性并未离开作品。不过最精彩的,仍是钢琴家掌握了用钢琴说话的艺术。远远不仅限于优美的演奏,而是通过发音、句法方面的综合,使他的演奏拥有一种语言般的、生动自如的表现力。这方面,《童年情景》中的表现可能是最好的。不过在李斯特的叙事曲中,这种表达性配合钢琴家对于戏剧情境的洞察,再以此驾驭磅礴的效果,也实在让人心醉。
这次张昊辰来演出还会弹两首超技练习曲,我是多么想听他的《追雪》啊,而先前的很多演奏,也希望他尽快灌录唱片。正如钢琴家的现场那样,BIS的唱片又一次让我们看到,只有顺应艺术的内部规律来搞艺术,才会有真正的“良性发展”。
© 本文版权归作者 Kempff946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