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听光良,大来不谓面容脏

前天晚上的“歌手”突围赛,光良第一个出场,亲自改编并演绎了17年前那首写给梁静茹小姐的成名作品《勇气》。
才开口一句,便不忍再听下去。
不是他唱得不好。恰恰相反,他唱得很好。剥去技巧,温暖细腻,用一把这么多年来依然简单干净至透明的声音,轻而易举就将我拉拽进去,昔日回忆,种种重重。
时光倒流二十年。
彼时尚是少年的光良,和一样年少的品冠,组成“无印良品”,推出专辑《掌心》,凭借邻家男孩的亲和形象以及颇具风格的原创音乐作品,在马来西亚掀起一股清新校园风。
随后他俩很快火到了台湾,可谓一时无两。然而遗憾是,没能越过海峡,火到大陆来。
当然,那个年代,咱们这儿也正刮着强劲的校园风。只是,我们听的是《同桌的你》和《恋恋风尘》,迷的是高晓松和老狼,风格与海湾对面相去甚远,自然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光良和品冠。更何况他们组合的名字,听上去确实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当时,那个同名的日本家居品牌可还没有打入内地市场,蔚然成为国人性冷淡风文艺装逼利器。
光良的声音,怎么说?象是一湾清水,干干净净,纯澈而透明。那种洁净感与透明度,与品冠那腔稳重温厚的干净清澈不同。相较之下,光良声音里的纯净,更多的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气,剔落尘与土,是极尽可能的无杂质。
而这也便是我本能地去抗拒,不敢多听的原因。
因为,在他的声音面前,会让我无端地觉得自己,有一点儿脏。
千禧年前的冬天,他们发行《珍重无印良品 95-99分手纪念精选集》。隔年春天,正式宣布解散。此后,再无“无印良品”。那卷卡带,我至今还带在身边,虽然已找不到Walkman去听。
单飞后的光良,从《第一次》开始,才算是真正地在大陆开始红起来。之后一首《童话》,更是将他送上平滑顺畅的炙手偶像空轨。大街小巷一时间万人齐声大合唱,不管热恋的失恋的女孩,进KTV包厢总是不忘要点上一首,嚎两嗓子。
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过去。直到一年之后,品冠打出“暖男”招牌,发行《疼你的责任》专辑,大家才发觉,原来他俩曾经是个组合,那些尘封的歌也顺道被挖出来,却终究是明日黄花,听一听也就忘了。
对我而言,“无印良品”确是一块擦不掉的印记。举一个最为形象的例子就是,每当听到《朋友》这歌名,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陈小霞写给他们的那首封笔词曲作品(小霞姐此后再未填词),而不是周华健的那一首。
只要是迷过组合的人,都势必如我一样,会有他们中间更喜欢的那一个,比如Twins的阿Sa和阿娇,比如SHE的Selina、Hebe以及Ella,而在“无印良、品”二者之间,我从一开始便是更喜欢光良。
个中缘由,都离不开他写的歌。无论是早期的《掌心》、《多心》、《每次一喊你》、《是你变了吗》,还是后来的《想见你》、《话题》、《如果你愿意》、《别人都说我们会分开》,都是我的菜。而那首由李宗盛大哥填词的《伤心地铁》,曾经陪伴我度过自怜自艾青春期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这份偏爱,自“无印良品”时期沿袭接续,到了他们解散单飞后依旧如是。
从《第1次个人创作专辑》,到《光芒》、《童话》、《约定》、《不会分离》,再到《回忆里的疯狂》、《那些未完成的》,我张张不落,首首必听。
当然,那些被疯狂传唱的主打歌,毋庸置疑是好听的,也朗朗上口。但最深得我心的,还是那些藏在罅隙里的非主打。
比如尤其适合毕业季的《朋友首日封》。
比如高中某一次生日好朋友“展”在校园点歌台为我点播的《你好吗》。
再比如曾经附注往昔爱恋的《若无其事》和《心甘情愿》。
比如起初写给奶茶后来重新拿来翻唱并收录在精选专辑的《我等你》。
比如黑暗压抑否定期带给过我勇气的《光》。
再比如那首当初觉得根本没必要跟别人合唱找了好久也找不到独唱版本的《少年》。
还有那首不得不单独拎出来黑体标注加粗的,《握你的手》。
那是在08年入警培训期间。广州的夏天,酷热难当。
那天是射击课,我们一队百来号人全趴在沙石地上练习瞄靶。下午两点多的阳光又毒又烈,直射之下毫无遮挡,活脱脱一整排人体烤肉。所有人都焦灼难堪,恨不得地上列一道缝。
就是在那一个干瘪煎熬的时刻,原本趴在我后排左侧的一具“烤物”,蠕动着慢慢靠近我的身边。
“嘿,小猴子,这种天气下瞄靶,简直是度秒如年,不如咱们聊聊天?”
“哦……好啊。”
说实话,我早已经不记得那天我们都聊了些什么。那些记忆如同当时身体的水分,被烈日长久灼烧,全都蒸发进了空气里。
唯独记得的是,那个趴在我身边的战友,一脸嘚瑟地问我:
“你听过光良的歌吗?”
在得知我能报出他所有的曲目后,他又问:
“那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首?”
“握你的手!”
这四字歌名,我和他几乎异口同声。
“山顶的风凉得想钻进我内心……”
然后他顾自开口哼唱起来,就这么趴着,脸贴着黄沙,有一点点跑调,但一句歌词也没有唱错。
我竟然有一点感动。
而至于那天下午难熬的课程,好像也就变得不那么有所谓了。
多年以后,当我再听到这首歌,我还会清晰地记起那天的感受。即便那个战友,自毕业起便没有再联络,甚至连名字也被我淡忘了。
我要谢谢他的,至少在那一刻当下,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想象。
就象是光良,我也要谢谢他,二十年来陪伴过我一个完完整整的少年青春,并在往后漫长的时光里偶尔跳出来提醒我,也曾那么贴近无尽纯澈的透明。
——于2017年04月03日
才开口一句,便不忍再听下去。
不是他唱得不好。恰恰相反,他唱得很好。剥去技巧,温暖细腻,用一把这么多年来依然简单干净至透明的声音,轻而易举就将我拉拽进去,昔日回忆,种种重重。
时光倒流二十年。
彼时尚是少年的光良,和一样年少的品冠,组成“无印良品”,推出专辑《掌心》,凭借邻家男孩的亲和形象以及颇具风格的原创音乐作品,在马来西亚掀起一股清新校园风。
随后他俩很快火到了台湾,可谓一时无两。然而遗憾是,没能越过海峡,火到大陆来。
当然,那个年代,咱们这儿也正刮着强劲的校园风。只是,我们听的是《同桌的你》和《恋恋风尘》,迷的是高晓松和老狼,风格与海湾对面相去甚远,自然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光良和品冠。更何况他们组合的名字,听上去确实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当时,那个同名的日本家居品牌可还没有打入内地市场,蔚然成为国人性冷淡风文艺装逼利器。
光良的声音,怎么说?象是一湾清水,干干净净,纯澈而透明。那种洁净感与透明度,与品冠那腔稳重温厚的干净清澈不同。相较之下,光良声音里的纯净,更多的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气,剔落尘与土,是极尽可能的无杂质。
而这也便是我本能地去抗拒,不敢多听的原因。
因为,在他的声音面前,会让我无端地觉得自己,有一点儿脏。
千禧年前的冬天,他们发行《珍重无印良品 95-99分手纪念精选集》。隔年春天,正式宣布解散。此后,再无“无印良品”。那卷卡带,我至今还带在身边,虽然已找不到Walkman去听。
单飞后的光良,从《第一次》开始,才算是真正地在大陆开始红起来。之后一首《童话》,更是将他送上平滑顺畅的炙手偶像空轨。大街小巷一时间万人齐声大合唱,不管热恋的失恋的女孩,进KTV包厢总是不忘要点上一首,嚎两嗓子。
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过去。直到一年之后,品冠打出“暖男”招牌,发行《疼你的责任》专辑,大家才发觉,原来他俩曾经是个组合,那些尘封的歌也顺道被挖出来,却终究是明日黄花,听一听也就忘了。
对我而言,“无印良品”确是一块擦不掉的印记。举一个最为形象的例子就是,每当听到《朋友》这歌名,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陈小霞写给他们的那首封笔词曲作品(小霞姐此后再未填词),而不是周华健的那一首。
只要是迷过组合的人,都势必如我一样,会有他们中间更喜欢的那一个,比如Twins的阿Sa和阿娇,比如SHE的Selina、Hebe以及Ella,而在“无印良、品”二者之间,我从一开始便是更喜欢光良。
个中缘由,都离不开他写的歌。无论是早期的《掌心》、《多心》、《每次一喊你》、《是你变了吗》,还是后来的《想见你》、《话题》、《如果你愿意》、《别人都说我们会分开》,都是我的菜。而那首由李宗盛大哥填词的《伤心地铁》,曾经陪伴我度过自怜自艾青春期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这份偏爱,自“无印良品”时期沿袭接续,到了他们解散单飞后依旧如是。
从《第1次个人创作专辑》,到《光芒》、《童话》、《约定》、《不会分离》,再到《回忆里的疯狂》、《那些未完成的》,我张张不落,首首必听。
当然,那些被疯狂传唱的主打歌,毋庸置疑是好听的,也朗朗上口。但最深得我心的,还是那些藏在罅隙里的非主打。
比如尤其适合毕业季的《朋友首日封》。
比如高中某一次生日好朋友“展”在校园点歌台为我点播的《你好吗》。
再比如曾经附注往昔爱恋的《若无其事》和《心甘情愿》。
比如起初写给奶茶后来重新拿来翻唱并收录在精选专辑的《我等你》。
比如黑暗压抑否定期带给过我勇气的《光》。
再比如那首当初觉得根本没必要跟别人合唱找了好久也找不到独唱版本的《少年》。
还有那首不得不单独拎出来黑体标注加粗的,《握你的手》。
那是在08年入警培训期间。广州的夏天,酷热难当。
那天是射击课,我们一队百来号人全趴在沙石地上练习瞄靶。下午两点多的阳光又毒又烈,直射之下毫无遮挡,活脱脱一整排人体烤肉。所有人都焦灼难堪,恨不得地上列一道缝。
就是在那一个干瘪煎熬的时刻,原本趴在我后排左侧的一具“烤物”,蠕动着慢慢靠近我的身边。
“嘿,小猴子,这种天气下瞄靶,简直是度秒如年,不如咱们聊聊天?”
“哦……好啊。”
说实话,我早已经不记得那天我们都聊了些什么。那些记忆如同当时身体的水分,被烈日长久灼烧,全都蒸发进了空气里。
唯独记得的是,那个趴在我身边的战友,一脸嘚瑟地问我:
“你听过光良的歌吗?”
在得知我能报出他所有的曲目后,他又问:
“那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首?”
“握你的手!”
这四字歌名,我和他几乎异口同声。
“山顶的风凉得想钻进我内心……”
然后他顾自开口哼唱起来,就这么趴着,脸贴着黄沙,有一点点跑调,但一句歌词也没有唱错。
我竟然有一点感动。
而至于那天下午难熬的课程,好像也就变得不那么有所谓了。
多年以后,当我再听到这首歌,我还会清晰地记起那天的感受。即便那个战友,自毕业起便没有再联络,甚至连名字也被我淡忘了。
我要谢谢他的,至少在那一刻当下,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想象。
就象是光良,我也要谢谢他,二十年来陪伴过我一个完完整整的少年青春,并在往后漫长的时光里偶尔跳出来提醒我,也曾那么贴近无尽纯澈的透明。
——于2017年04月03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徐小猴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