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这就是你的巴赫吗?
老罗的大无,是我不太接受的。有人说他明快热烈,有人说他温暖,如歌唱。有人说那是暮年的虔诚。没错,我看过他的DVD,他在教堂里钢琴边讲解大无,他准备了多年,一直不敢全部演奏录音。的确,他的心态是非常虔敬的。可是实际演奏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轻重缓急的强烈对比,似乎听上去像浪漫派的作品。不过对于一个老年的大提琴家,不能苛求他的技术仍然强大,可客观听来,他的演奏有不少毛糙之处。
1007的前奏,的确很快。其实Bylsma的羊肠弦琴版这一曲也很快,但是观感上不如现代大提琴那么激烈。1008前奏,还有1012组曲,还是出彩的。1008前奏的沉郁,末尾和弦颇有力道;1012前奏钟声回荡的效果让人印象深刻,他也是如此讲解的,末尾的六重长音也有管风琴轰鸣的意味;1012的阿勒曼德也优美如歌。可惜,1012那个抚慰人心的萨拉班德,却有失水准。
还有其他一些曲子的处理,包括发音和节奏,用在巴赫身上,似乎不合适。
先说发音,老罗的发音,可以说有点发虚,游走,特别是在较快的地方。不知是否故意为之。因为在慢速部分,他的发音还有浓厚之处。多处轻快的处理,导致一些细节没有交代清楚,还没喘口气,就含糊过去了。连弓用得少,绵长的运弓不多,很多短小的乐句,再加上频繁的轻重对比,忽而大声,忽而轻声,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音乐浮着,难以沉下去。巴赫的大无是有结构的,这也是巴赫的特色。可惜,老罗对结构的交代,大概是不理想的。
回到萨拉班德上来吧。从这里可以看到老罗的技术衰退。大无里的萨拉班德,沉郁如歌,有不少多音、高低音换弦的地方,极考验技术。【关于换弓与换弦,可以看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331591223/】优美的旋律里会插入低音,所以演奏时需要拉双音,需要换到低音弦。比如1012的萨拉班德,开头就很明显。可惜,老罗的双音,常常是糊到一块的;他的换弦,也有些生硬,毛刺。并非针对他,换弦这方面,有些演奏家就不怎么讲究,比如富尼埃,也是哐哐响,破坏慢乐曲的美感。
拉拉杂杂说了这些,并不是不尊敬老罗,他的人生,值得我们尊敬。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演奏家的作品,都希望被认真对待。我认真听了,并且有真实的感受。他的大无给人的印象,就像唱片封面上达利画的拉琴人速写。
所以,我不推荐刚接触大无就听他的演奏。就像小无里的格鲁米欧、谢林,大无可以听听纳瓦拉、富尼埃、斯塔克RCA;还有Jorg Metzger,他的大无,平和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