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猎户星座》: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
“猎户座,赤道带星座之一。位于双子座、麒麟座、大犬座、金牛座、天兔座、波江座与小犬座之间,其北部沉浸在银河之中。星座主体由参宿四和参宿七等4颗亮星组成一个大四边形。面积为594平方度,居第26位。纬度变化位于+85°和−75°之间可全见,最佳观测月份为1月”——百度百科
写这篇之前,我特意去百度了下“猎户星座”, 意外发现,这竟就是我从小以来唯一能在夜空中辨认出的那个星座。只是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那是射手座(记得小学课本里是这么写的诶)。
给大家科普一下,我贴个图,猎户星座,长这样:
其实29号我才知道朴树的新专辑《猎户星座》要在30号上线,30号上午11点第一时间听完整张专辑,然后30号晚上去看了北京场的演唱会。这几天我反复听着他的所有新歌老歌,沉湎其中,心中却像有块铅。我自嘲自己可能已经脱离了“脑残粉”的境界,进入“魔怔粉”的新阶段。
但是作为“魔怔粉”,我还是希望我能尽量客观地评价这张新专,既然主题是乐评,即便带着感情去讨论,也应控制在音乐性这个维度以外。
新专的总体水准,我承认是不如十四年前那两张的。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期待太高。
期待太高是因为朴树起点实在太高。第一张专辑发于1999年,那个时候专辑的主要制作人张亚东高晓松基本都是正在巅峰时期,并且你能在编曲、伴唱和部分配器的名单里,看到一些如今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的名字。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的鼓是窦唯打的,白桦林的伴唱名单里有叶蓓和老狼,李延亮(不认识的可以百度看看)和刘恩(麦田守望者乐队前吉他手,也是朴树的发小)参与了很多吉他部分的录制。
彼时正值20世纪的末尾,也是90年代——这个中国内地音乐最闪光的年代——即将终结的时候。
26岁的朴树却是困惑的,一方面他说“新世纪来的像梦一样”“这有一支未来牌香烟你不想尝尝吗”“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一方面他又在挣扎“去面对,那些生存的硝烟”“你去手忙脚乱吧,你去勾心斗角吧,那些面无表情的人就是你们的未来”。
第二张专辑在四年后的2003年后推出,制作团队依然维持了第一张的明星阵容,只是高晓松完全退出,由张亚东掌握了所有的编曲和制作,贝斯找来了张岭,龙宽、彝人制造也参与了部分歌曲的和声和伴唱。
第一张专辑发出后,朴树几乎是一炮而红,《那些花儿》和《白桦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万人传唱,所以四年后的《生如夏花》是在万千歌迷的翘首以盼中才姗姗来迟,我想那个时候大家是不是也在宠溺般地轻轻责怪着他,第二张专辑怎么让我们等了那么久?
那个时候他们不会知道,接下来的这第三张专辑,竟一下让人等了十四年。
《猎户星座》的制作名单里,我们依然惊喜地看到了老狼(《空帆船》的和声)、叶蓓、宋轲和张亚东的名字,并且《平凡之路》的和声里还出现了窦颖(窦唯妹妹,张亚东前妻),不一样的是,这次张亚东真正担任制作的其实只有《空帆船》和《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剩下几乎都是朴树亲自操刀制作。个人感受是,论编配功力,朴树当然不及张亚东,别的不说,仅就经验来看,二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若非要论能力和才华,朴树无数次在公开节目上宣称,自己最崇拜的人就是张亚东。而这次为什么只有两首歌找了张亚东,个中原因外人不得而知,我妄自揣度有几种可能,一是朴树自己想迈出这一步,亲自掌控大局,不想十几年后自己重新做音乐依然原地踏步。二也许只是钱不够,张亚东即便是友情价,应该也蛮贵的。第三种,也是我最不愿意接受的一种可能是,张亚东觉得这些歌不够好,不稀罕做。(看到有了解幕后情况的人说,平凡之路当时就想找张亚东,但是张亚东大概是觉得曲调太单薄了,没有接这活)
真相或者跟这三个猜测完全不相干又或者三个原因兼而有之,所以这导向的一个问题是,抛却编配和歌词,仅看旋律本身,是不是也不复当年?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旋律是好的?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这是大前提,如果说在中国发歌但并不顾中国人的喜好那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用去探讨那些不符合中国人聆听习惯的爵士巴萨诺瓦雷鬼这些类型),只要还在流行音乐这个范畴内(这里我说的流行音乐不是音乐类型,而是一个行业的概念,你大规模发唱片,你开演唱会,参加商演,再怎么故弄玄虚都还是流行音乐范畴内),评判一首歌的旋律应该有以下三个维度,第一是旋律本身的流畅度和舒适度,第二旋律是否直击人心引起共鸣或思考。第三是旋律的整体气质,是否落于俗套?是抄袭模仿还是有意借鉴?是否在套模板?是否真诚?是否深远?
国内大部分传唱度较高的流行歌,前两个维度都基本能达到,差就差在最后一个维度上。
这恰恰也是最玄虚最摸不着的一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实在不行用基本的乐理知识就能够保证旋律的和谐和流畅,第二个维度其实很大程度可以靠歌词去化解(民谣的走红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第三个维度,出自创作中的个人气质,源自于每一个真诚创作者的心灵,亦是创作者本人思想和见识的缩影。
而我听完整张专辑,总体上对旋律的感受是,第一二维度上的流畅和舒适,每首都能达到,当然,引发共鸣和深思,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第三个维度,依然是诚挚的,也依然不俗,有些甚至是诡谲的,但是,相比前两张,少的是浑然天成的张力与不可一世的气焰。
所以,你看到了吧,其实关于“旋律好”这个概念你再怎么客观,也都是会掺杂主观成分的。
至少,这张也许不太可能出现当年那种,那些花儿白桦林生如夏花万人传唱的局面。甚至我完整地听了好几遍整张专辑,也没有一段能够深深刻在脑海。
其实这也是国内流行音乐普遍的一大困境,传唱度和艺术性不可得兼,流行和深刻难以并存。
但是,朴树的前两张专辑,确实打破了这个规则。他让我们看到,大众审美依然是有其内在善而美的一面,即便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是庸常的,但是因为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具有正常审美的这群人,其绝对值依然惊人。
《猎户星座》整张专辑我最喜欢的且认为传唱度和艺术性兼具的是《在木星》,歌词水准也是上乘。但因为这首早在2015年已经发布,这次专辑版虽然重新编曲但是改动不大,所以也并不惊喜。
《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被好多业内人士评为最佳,张亚东功不可没。但说实话这首刚发的时候我觉得就像是“把傲慢的上校的内核用白桦林那种前苏联曲风演绎了一遍”,后来我配合着MV看感觉就好多了,所以这算是一首场景感比较强的歌。
《好好地》是我之前最不喜欢的一首,不是不好听,传唱度应该也不错,但就感觉唱得太累了,仿佛是把所有的苦藏了起来。就如他自己在演唱会上说的那样,他都那么丧了,还是在极力给我们正能量。他唱,“天真的像动物”“自然的像植物”“我爱着快乐,孩子般快乐”。像是太过用力地在宽慰自己,也宽慰他人,太刻意,却反而露出马脚,让人看到苦涩。
《forever young》是重新对《new boy》进行了编排,大开大合的舞曲架构,歌词辛辣而爽快。“just那么年少 那么骄傲 两眼带刀 不肯求饶”“让你看到 我混帐到老 天涯海角 天荒地老 等你摔杯为号”。《new boy》实际上是他第一张专辑的第一首歌,算是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向这个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很多人觉得这首是阳光而快乐的,可我却觉得通篇是反语,甚至上来第一句“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就好像一直在絮絮叨叨地劝说自己是的是的,是有阳光是有阳光啊。
《平凡之路》是跟韩寒合作的电影主题曲,我之前就说过,歌词创作朴树本人应该参与的很少,更多也是为了贴合电影主题。但是过于流畅的旋律,以及是朴树沉寂后的第一次发声,加上和电影的捆绑营销,让这首歌成为那年当的绝对热门。一时间评论大多是类似“十年前你说生命如夏花般绚烂,十年后你说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这样的论调,一众文艺青年热泪盈眶,一方面为朴树终于回来了,一方面为“平凡”这个概念所打动,似乎正好契合了刚刚从青春中二期走出来,认识到了自身的平凡,向现实世界妥协了的自己,给了loser一个恰到好处的理由。你看,朴树都承认自己平凡了,平凡才是归途啊。可多年后朴树自己说,我所说的平凡并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是因为当时自己正在看《佛陀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你说佛陀平凡不平凡?太平凡了,可他那么伟大。”(来自微信公众账号:雷晓军频道《Hello,朴树先生》)
以上这些其实是早在这三四年里就已陆续发出来的歌,因此这次真正的新歌,如果不算最后一首语焉不详的《未知》,其实只有5首。
这五首里我最喜欢《空帆船》。同样是亚东操刀,上来四小节吉他,急凑却不急躁,之后随着“我迎着风”的唱词一遍遍反复,其他配器慢慢进入,仿佛看到高山,看到清泉,朴树像是孤独之王,站在远处的山坡上向你轻轻呼喊。随之而来的“金山银山 繁华云烟 温柔之夜 我什么也不带走”,曲风突然急转,好似镜头慢慢拉近,伴随着其他配器骤然减弱,只有鼓声依然铿锵,吉他却又转为了funk风格,狂漫地扫了两小节。之后便是一众人合唱“当我听到 风从我耳旁呼啸着掠过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像是镜头又切换到另一面的山披上,昔日挚友们在这头跟着朴树一起全力吟唱。最后老狼独唱了这句“那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乐”,第一段结束。
昨晚的演唱会上,开场就是这首。跟专辑里不一样,现场改成了舞台上两位吉他和三位和声以及朴树自己一起合唱所有的唱词,减弱了层次感,甚至有意把朴树自己那轨的音量调得很小。随着配器慢慢进入,“我迎着风”反复吟唱,我不自觉流下泪来。去之前我知道我可能会哭,但我没想到第一首我就哭了。
我知道,把悲伤放下,从艰难和不安中挣扎出来,云淡风轻但却意气风发地随着众人吟唱,站在这里,他有多么不容易。
后来朴树自己说,第一首歌的歌词其实是时间来不及了,凑出来的,没想到凑完之后自己竟然挺喜欢的。他说,回头看做专辑的这些日子,真的太难了,可自己竟然说“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但是却真的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吧。
《never knows tomorrow》和《清白之年》都是太过云淡风轻的歌,前者呈现了一个慵懒而惬意的夏日午后,有人说,朴树在这首歌里,放过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后者是新专辑里最早放出来的,且供免费试听,我想幕后团队和网易云音乐都看出了这首歌的易传播和易推广。无论是立意、歌词还是编排,基本符合当下这个追捧民谣的潮流,尤其是加入的那段童声合唱,似曾相识。“此生多勉强 此身越重洋 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估计将成为接下来半年内朋友圈及微博发自拍的热门配词。不过,这两句,又确实直指人心字字泣血。
《狗屁青春》和《the fear in my heart》则是朴树的自我剖析与救赎。歌词背后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直接而炽烈,但却在整体节奏和架构上,选择了举重若轻和层层递进,所以这两首也有点过长了,到后来甚至有些絮叨,可是找个理由我们还是能够原谅他,谁的剖析和救赎,不是反复而漫长的呢?这两首的编排上有几个地方我很喜欢。《狗屁青春》里军鼓和底鼓贯穿始终以及间奏中的一段管乐,《the fear in my heart》里两处刺耳看似不得章法的吉他失真,都是亮点。
只是《狗屁青春》里的一句歌词,却让人心下凄然。
他说,“如果我能死在那一年”。
其实写乐评这事是个特别纠结的过程。首先我觉得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艺术作品好坏多半是凭个人主观判断,永远不会有明确的标准来给你打分。表达出来的,都是个人喜恶。尤其是朴树,你一味地夸,就显得有所偏颇,稍有贬低,又是触了众怒,多说两句吧,又有人说过度解读,不说音乐编排显得太感性,提了音乐编排又好像在卖弄,有哪个地方没说对又会被耻笑不专业。
所以写这一切的唯一动力是我心中自十二三岁开始喜欢上这个人和他的歌以来的万千感慨,是我在无数个夜晚在睡梦中忘记关掉的耳机单曲循环着《且听风吟》时的心情起伏,是我在某个傍晚的综艺节目上第一次听到《她在睡梦中》时的惊为天人和潸然泪下,是我在夏日午后跟儿时闺蜜趴在床上翘着脚第一次听到《那些花儿》时无以名状也无从追溯的喜悦与悲伤。
正像《清白之年》里所唱的“心里像有一些话,我们先不讲,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可如今我们才知道,大部分的未来,哪有那么些盛大与繁华,或者,在这盛大和繁华的背后,才是真正不可言说又语焉不详的勉强与寒凉。
30号的北京场演唱会,上半场在《空帆船》中开始,中间唱到《且听风吟》快结束的时候,他哭了。在这首歌开始之前,他表达了自己其实对新专辑非常不满意,28号听到母带后几近崩溃。他一直在劝自己去接受,接受这一切的不完美。可是在台上,他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还是说,去接受,真的好难啊,操。
上半场结束后中间放了五分钟的视频,整段视频基本上就是朴树那张瘦削略带阴沉的脸,几乎没有太多表情变化,在叙述这张专辑背后的一些经过,画面还被调成了黑白色。完事之后他本人上来说,我觉得我最近越来越严肃了,我刚才在台下就这么看着自己这张逼脸。全场哄笑。
下半场以《在木星》开始,除了中间全场合唱《那些花儿》以外,演的多是节奏较快的那几首。到《forever young》的时候,全场已经完全沸腾了。满场看过去大家挥舞着荧光棒跟着节奏起伏,一瞬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朴树演唱会。
自朴树2012年复出以来,我大大小小连音乐节和演唱会,一共看了不下五次他的现场,但以往最高潮的部分基本上也就出现在全场合唱生如夏花或者那些花儿的时候。而这次,不仅是观众,朴师傅自己也在舞台上手舞足蹈,玩的倍高兴,后来也全然不顾快废掉的嗓子,竭尽全力嘶吼。一首歌演完他自己说,完蛋了,玩的太带劲了,嗓子真废了。
那一刻我开始相信,也许,这个人,真的会变好。像他自己和我们所有人都期待的那样,好好地。
所以就像我之前说的,这张专辑,就是一张他跟自己斗争了十四年的一个缩影。他极力劝慰自己,用力将自己阴暗的那部分隐藏或是肢解开来,去告别,去粉碎,去剖析,去鼓励,去拼尽全力过每一天。所以从头到尾整张专辑听下来,我暗自为他捏了把汗。心中的问号是,他会撑过去吗?他真的好了吗?
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新专辑的最后一首歌叫,《未知》。
更像是一首语焉不详的demo,粗糙的音质,前一分钟都是空白,甚至没写歌词,又用他自己那套自成体系的咿咿呀呀吱吱啦啦混了过去。
可我一听就泪流满面。说这话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矫情。赤诚和真挚有时候并不丢人。这种泪流满面,是共情,是心疼,是对他未知的担忧,是被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后,被击溃,被瓦解。
所以,我不知道你们理解的未知,是什么。但我看到的,是他在拼尽全力撑起前十首的温暖与救赎之后,给千疮百孔的自己,留下最后一丝阴郁又柔情的告解。
就像他说的,我可能还是没法爱这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但我仍会怀念那些曲折。
回到最初的时候,是的,是的,你看见到处是阳光,到处是阳光。
写这篇之前,我特意去百度了下“猎户星座”, 意外发现,这竟就是我从小以来唯一能在夜空中辨认出的那个星座。只是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那是射手座(记得小学课本里是这么写的诶)。
给大家科普一下,我贴个图,猎户星座,长这样: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其实29号我才知道朴树的新专辑《猎户星座》要在30号上线,30号上午11点第一时间听完整张专辑,然后30号晚上去看了北京场的演唱会。这几天我反复听着他的所有新歌老歌,沉湎其中,心中却像有块铅。我自嘲自己可能已经脱离了“脑残粉”的境界,进入“魔怔粉”的新阶段。
但是作为“魔怔粉”,我还是希望我能尽量客观地评价这张新专,既然主题是乐评,即便带着感情去讨论,也应控制在音乐性这个维度以外。
新专的总体水准,我承认是不如十四年前那两张的。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期待太高。
期待太高是因为朴树起点实在太高。第一张专辑发于1999年,那个时候专辑的主要制作人张亚东高晓松基本都是正在巅峰时期,并且你能在编曲、伴唱和部分配器的名单里,看到一些如今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的名字。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的鼓是窦唯打的,白桦林的伴唱名单里有叶蓓和老狼,李延亮(不认识的可以百度看看)和刘恩(麦田守望者乐队前吉他手,也是朴树的发小)参与了很多吉他部分的录制。
彼时正值20世纪的末尾,也是90年代——这个中国内地音乐最闪光的年代——即将终结的时候。
26岁的朴树却是困惑的,一方面他说“新世纪来的像梦一样”“这有一支未来牌香烟你不想尝尝吗”“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一方面他又在挣扎“去面对,那些生存的硝烟”“你去手忙脚乱吧,你去勾心斗角吧,那些面无表情的人就是你们的未来”。
第二张专辑在四年后的2003年后推出,制作团队依然维持了第一张的明星阵容,只是高晓松完全退出,由张亚东掌握了所有的编曲和制作,贝斯找来了张岭,龙宽、彝人制造也参与了部分歌曲的和声和伴唱。
第一张专辑发出后,朴树几乎是一炮而红,《那些花儿》和《白桦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万人传唱,所以四年后的《生如夏花》是在万千歌迷的翘首以盼中才姗姗来迟,我想那个时候大家是不是也在宠溺般地轻轻责怪着他,第二张专辑怎么让我们等了那么久?
那个时候他们不会知道,接下来的这第三张专辑,竟一下让人等了十四年。
图片来自网易云音乐
《猎户星座》的制作名单里,我们依然惊喜地看到了老狼(《空帆船》的和声)、叶蓓、宋轲和张亚东的名字,并且《平凡之路》的和声里还出现了窦颖(窦唯妹妹,张亚东前妻),不一样的是,这次张亚东真正担任制作的其实只有《空帆船》和《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剩下几乎都是朴树亲自操刀制作。个人感受是,论编配功力,朴树当然不及张亚东,别的不说,仅就经验来看,二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若非要论能力和才华,朴树无数次在公开节目上宣称,自己最崇拜的人就是张亚东。而这次为什么只有两首歌找了张亚东,个中原因外人不得而知,我妄自揣度有几种可能,一是朴树自己想迈出这一步,亲自掌控大局,不想十几年后自己重新做音乐依然原地踏步。二也许只是钱不够,张亚东即便是友情价,应该也蛮贵的。第三种,也是我最不愿意接受的一种可能是,张亚东觉得这些歌不够好,不稀罕做。(看到有了解幕后情况的人说,平凡之路当时就想找张亚东,但是张亚东大概是觉得曲调太单薄了,没有接这活)
真相或者跟这三个猜测完全不相干又或者三个原因兼而有之,所以这导向的一个问题是,抛却编配和歌词,仅看旋律本身,是不是也不复当年?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旋律是好的?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这是大前提,如果说在中国发歌但并不顾中国人的喜好那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用去探讨那些不符合中国人聆听习惯的爵士巴萨诺瓦雷鬼这些类型),只要还在流行音乐这个范畴内(这里我说的流行音乐不是音乐类型,而是一个行业的概念,你大规模发唱片,你开演唱会,参加商演,再怎么故弄玄虚都还是流行音乐范畴内),评判一首歌的旋律应该有以下三个维度,第一是旋律本身的流畅度和舒适度,第二旋律是否直击人心引起共鸣或思考。第三是旋律的整体气质,是否落于俗套?是抄袭模仿还是有意借鉴?是否在套模板?是否真诚?是否深远?
国内大部分传唱度较高的流行歌,前两个维度都基本能达到,差就差在最后一个维度上。
这恰恰也是最玄虚最摸不着的一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实在不行用基本的乐理知识就能够保证旋律的和谐和流畅,第二个维度其实很大程度可以靠歌词去化解(民谣的走红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第三个维度,出自创作中的个人气质,源自于每一个真诚创作者的心灵,亦是创作者本人思想和见识的缩影。
而我听完整张专辑,总体上对旋律的感受是,第一二维度上的流畅和舒适,每首都能达到,当然,引发共鸣和深思,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第三个维度,依然是诚挚的,也依然不俗,有些甚至是诡谲的,但是,相比前两张,少的是浑然天成的张力与不可一世的气焰。
所以,你看到了吧,其实关于“旋律好”这个概念你再怎么客观,也都是会掺杂主观成分的。
至少,这张也许不太可能出现当年那种,那些花儿白桦林生如夏花万人传唱的局面。甚至我完整地听了好几遍整张专辑,也没有一段能够深深刻在脑海。
图片来自搜狐娱乐
其实这也是国内流行音乐普遍的一大困境,传唱度和艺术性不可得兼,流行和深刻难以并存。
但是,朴树的前两张专辑,确实打破了这个规则。他让我们看到,大众审美依然是有其内在善而美的一面,即便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是庸常的,但是因为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具有正常审美的这群人,其绝对值依然惊人。
图片来自朴树微博
《猎户星座》整张专辑我最喜欢的且认为传唱度和艺术性兼具的是《在木星》,歌词水准也是上乘。但因为这首早在2015年已经发布,这次专辑版虽然重新编曲但是改动不大,所以也并不惊喜。
《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被好多业内人士评为最佳,张亚东功不可没。但说实话这首刚发的时候我觉得就像是“把傲慢的上校的内核用白桦林那种前苏联曲风演绎了一遍”,后来我配合着MV看感觉就好多了,所以这算是一首场景感比较强的歌。
《好好地》是我之前最不喜欢的一首,不是不好听,传唱度应该也不错,但就感觉唱得太累了,仿佛是把所有的苦藏了起来。就如他自己在演唱会上说的那样,他都那么丧了,还是在极力给我们正能量。他唱,“天真的像动物”“自然的像植物”“我爱着快乐,孩子般快乐”。像是太过用力地在宽慰自己,也宽慰他人,太刻意,却反而露出马脚,让人看到苦涩。
《forever young》是重新对《new boy》进行了编排,大开大合的舞曲架构,歌词辛辣而爽快。“just那么年少 那么骄傲 两眼带刀 不肯求饶”“让你看到 我混帐到老 天涯海角 天荒地老 等你摔杯为号”。《new boy》实际上是他第一张专辑的第一首歌,算是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向这个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很多人觉得这首是阳光而快乐的,可我却觉得通篇是反语,甚至上来第一句“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就好像一直在絮絮叨叨地劝说自己是的是的,是有阳光是有阳光啊。
《平凡之路》是跟韩寒合作的电影主题曲,我之前就说过,歌词创作朴树本人应该参与的很少,更多也是为了贴合电影主题。但是过于流畅的旋律,以及是朴树沉寂后的第一次发声,加上和电影的捆绑营销,让这首歌成为那年当的绝对热门。一时间评论大多是类似“十年前你说生命如夏花般绚烂,十年后你说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这样的论调,一众文艺青年热泪盈眶,一方面为朴树终于回来了,一方面为“平凡”这个概念所打动,似乎正好契合了刚刚从青春中二期走出来,认识到了自身的平凡,向现实世界妥协了的自己,给了loser一个恰到好处的理由。你看,朴树都承认自己平凡了,平凡才是归途啊。可多年后朴树自己说,我所说的平凡并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是因为当时自己正在看《佛陀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你说佛陀平凡不平凡?太平凡了,可他那么伟大。”(来自微信公众账号:雷晓军频道《Hello,朴树先生》)
图片来自朴树微博
以上这些其实是早在这三四年里就已陆续发出来的歌,因此这次真正的新歌,如果不算最后一首语焉不详的《未知》,其实只有5首。
这五首里我最喜欢《空帆船》。同样是亚东操刀,上来四小节吉他,急凑却不急躁,之后随着“我迎着风”的唱词一遍遍反复,其他配器慢慢进入,仿佛看到高山,看到清泉,朴树像是孤独之王,站在远处的山坡上向你轻轻呼喊。随之而来的“金山银山 繁华云烟 温柔之夜 我什么也不带走”,曲风突然急转,好似镜头慢慢拉近,伴随着其他配器骤然减弱,只有鼓声依然铿锵,吉他却又转为了funk风格,狂漫地扫了两小节。之后便是一众人合唱“当我听到 风从我耳旁呼啸着掠过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像是镜头又切换到另一面的山披上,昔日挚友们在这头跟着朴树一起全力吟唱。最后老狼独唱了这句“那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乐”,第一段结束。
昨晚的演唱会上,开场就是这首。跟专辑里不一样,现场改成了舞台上两位吉他和三位和声以及朴树自己一起合唱所有的唱词,减弱了层次感,甚至有意把朴树自己那轨的音量调得很小。随着配器慢慢进入,“我迎着风”反复吟唱,我不自觉流下泪来。去之前我知道我可能会哭,但我没想到第一首我就哭了。
我知道,把悲伤放下,从艰难和不安中挣扎出来,云淡风轻但却意气风发地随着众人吟唱,站在这里,他有多么不容易。
后来朴树自己说,第一首歌的歌词其实是时间来不及了,凑出来的,没想到凑完之后自己竟然挺喜欢的。他说,回头看做专辑的这些日子,真的太难了,可自己竟然说“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但是却真的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吧。
图片来自大袋子_
《never knows tomorrow》和《清白之年》都是太过云淡风轻的歌,前者呈现了一个慵懒而惬意的夏日午后,有人说,朴树在这首歌里,放过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后者是新专辑里最早放出来的,且供免费试听,我想幕后团队和网易云音乐都看出了这首歌的易传播和易推广。无论是立意、歌词还是编排,基本符合当下这个追捧民谣的潮流,尤其是加入的那段童声合唱,似曾相识。“此生多勉强 此身越重洋 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估计将成为接下来半年内朋友圈及微博发自拍的热门配词。不过,这两句,又确实直指人心字字泣血。
《狗屁青春》和《the fear in my heart》则是朴树的自我剖析与救赎。歌词背后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直接而炽烈,但却在整体节奏和架构上,选择了举重若轻和层层递进,所以这两首也有点过长了,到后来甚至有些絮叨,可是找个理由我们还是能够原谅他,谁的剖析和救赎,不是反复而漫长的呢?这两首的编排上有几个地方我很喜欢。《狗屁青春》里军鼓和底鼓贯穿始终以及间奏中的一段管乐,《the fear in my heart》里两处刺耳看似不得章法的吉他失真,都是亮点。
只是《狗屁青春》里的一句歌词,却让人心下凄然。
他说,“如果我能死在那一年”。
图片来自百度
其实写乐评这事是个特别纠结的过程。首先我觉得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艺术作品好坏多半是凭个人主观判断,永远不会有明确的标准来给你打分。表达出来的,都是个人喜恶。尤其是朴树,你一味地夸,就显得有所偏颇,稍有贬低,又是触了众怒,多说两句吧,又有人说过度解读,不说音乐编排显得太感性,提了音乐编排又好像在卖弄,有哪个地方没说对又会被耻笑不专业。
所以写这一切的唯一动力是我心中自十二三岁开始喜欢上这个人和他的歌以来的万千感慨,是我在无数个夜晚在睡梦中忘记关掉的耳机单曲循环着《且听风吟》时的心情起伏,是我在某个傍晚的综艺节目上第一次听到《她在睡梦中》时的惊为天人和潸然泪下,是我在夏日午后跟儿时闺蜜趴在床上翘着脚第一次听到《那些花儿》时无以名状也无从追溯的喜悦与悲伤。
正像《清白之年》里所唱的“心里像有一些话,我们先不讲,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可如今我们才知道,大部分的未来,哪有那么些盛大与繁华,或者,在这盛大和繁华的背后,才是真正不可言说又语焉不详的勉强与寒凉。
图片来自小建微博
30号的北京场演唱会,上半场在《空帆船》中开始,中间唱到《且听风吟》快结束的时候,他哭了。在这首歌开始之前,他表达了自己其实对新专辑非常不满意,28号听到母带后几近崩溃。他一直在劝自己去接受,接受这一切的不完美。可是在台上,他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还是说,去接受,真的好难啊,操。
上半场结束后中间放了五分钟的视频,整段视频基本上就是朴树那张瘦削略带阴沉的脸,几乎没有太多表情变化,在叙述这张专辑背后的一些经过,画面还被调成了黑白色。完事之后他本人上来说,我觉得我最近越来越严肃了,我刚才在台下就这么看着自己这张逼脸。全场哄笑。
图片来自微博网友
下半场以《在木星》开始,除了中间全场合唱《那些花儿》以外,演的多是节奏较快的那几首。到《forever young》的时候,全场已经完全沸腾了。满场看过去大家挥舞着荧光棒跟着节奏起伏,一瞬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朴树演唱会。
自朴树2012年复出以来,我大大小小连音乐节和演唱会,一共看了不下五次他的现场,但以往最高潮的部分基本上也就出现在全场合唱生如夏花或者那些花儿的时候。而这次,不仅是观众,朴师傅自己也在舞台上手舞足蹈,玩的倍高兴,后来也全然不顾快废掉的嗓子,竭尽全力嘶吼。一首歌演完他自己说,完蛋了,玩的太带劲了,嗓子真废了。
那一刻我开始相信,也许,这个人,真的会变好。像他自己和我们所有人都期待的那样,好好地。
所以就像我之前说的,这张专辑,就是一张他跟自己斗争了十四年的一个缩影。他极力劝慰自己,用力将自己阴暗的那部分隐藏或是肢解开来,去告别,去粉碎,去剖析,去鼓励,去拼尽全力过每一天。所以从头到尾整张专辑听下来,我暗自为他捏了把汗。心中的问号是,他会撑过去吗?他真的好了吗?
图片来自小建微博
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新专辑的最后一首歌叫,《未知》。
更像是一首语焉不详的demo,粗糙的音质,前一分钟都是空白,甚至没写歌词,又用他自己那套自成体系的咿咿呀呀吱吱啦啦混了过去。
可我一听就泪流满面。说这话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矫情。赤诚和真挚有时候并不丢人。这种泪流满面,是共情,是心疼,是对他未知的担忧,是被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后,被击溃,被瓦解。
所以,我不知道你们理解的未知,是什么。但我看到的,是他在拼尽全力撑起前十首的温暖与救赎之后,给千疮百孔的自己,留下最后一丝阴郁又柔情的告解。
就像他说的,我可能还是没法爱这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但我仍会怀念那些曲折。
回到最初的时候,是的,是的,你看见到处是阳光,到处是阳光。
图片来自小建微博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喵破浪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