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肖邦
。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愚蠢的念头,打算写一下古典音乐和肖邦。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固执——据说人老了的时候就会变得执拗又固执,比如我妈在年近七旬的时候,突然认为我的外公还没有死,他还在到处找她,她于是也开始动身去找他。可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她说外公早死了,连她都没有见过。还有一次在饭桌上幸遇编剧刘恒老师,刘老师也是矍铄老人了,他听说我来自长沙就很兴奋——他兴奋个啥呢?既不是臭豆腐更不可能是伟人情节,长沙有个铜官窑,他认为那里就是全世界最好产陶器的地方,他有一个心愿埋藏了很多年,就是默默地沉浸在铜官窑灿烂的文化之中,很长时间不用离开。后来我特地去了一次铜官窑,那里都是工艺陶生活陶,还有无数姐妹淘的陶艺小作坊,每家都弄了一个大喇叭招徕顾客“玩泥巴咯,玩泥巴咯……”几乎所有民宅上都刷了玩泥巴三个大字。去古铜官窑遗址看了一看,个人认为里面的陶器审美价值比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差远了。不知道刘老师这个念头为何如此固执。
后面我大概理解了一点,可能这些念头就像电影《大鱼》说的那样,老人的世界,其实很神秘很美丽的,这些念头就是产生核聚变的恒星,里面一定都埋藏了惊人的秘密和人生经历。但你离他太远了,你看到的仅仅是来自很遥远的地方和年代,像银丝那么细的射线而已。
你不知道光源从何而来。
想到这里,我越发不敢写肖邦了——虽然我连续十几年都在听他的东西,但是他确实没有启发我什么人生秘密。并且听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没法写。有一次我买了一堆专业古典音乐杂志《爱乐》,里面的文章对于我来说艰涩难入,我也没打完完全搞明白——古典音乐本来就很难找到具体的东西去对应,包括文字在内,我认为它就是宇宙的本身,肖邦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星系。我们已知这样的星系有上千亿个,也许我们已知的仅仅是千亿分之一——聪明如霍金能了解宇宙的千亿分之一,能写的如刘慈欣能写宇宙千亿分之一的很小一部分,你说怎么能把古典音乐写清楚呢?除非你去写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黄飞力写的《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就写得很好,我认为是最好的了,他就写琴,练琴,悟琴,却很少去描述他拉的是什么曲子,曲子是什么内容。古典音乐按我的理解,诱人之处就是在有内容和无内容之间,你脑海里可以往里面添加任何东西,其实什么东西都添加不进。让我写写流行音乐歌手比赛之类应该是可以的,里面的东西太具体了,每个人都在声嘶力竭地试图表达清楚。
我是乐感极差的人,这样的人就非要别人带着上路不可。比如我看了《禁闭岛》对马勒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现代启示录》我就误认为瓦格纳的音乐这么用是合理的。肖邦是怎么开始的我全然不记得了,可能因为他太普及了,电影里,车站里,公园里,酒店里到处都是,并且他的音乐辨识度极高,如果把音符对应做个色谱分析的话肖邦肯定是绿色的。比如他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圆舞曲,尤其是那首以《夜曲》之名被滥用到无限的nocturnes op9 no. 2 andante in e flat major。正因为他过于寂静和低徊,似乎将他用到任何场景里都是无害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很容易与他擦肩而过,并非他未曾直接击中心灵的某一个具体部位,而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认为那肯定是肖邦,他本身就是为我们的任何时候而存在的。
我能够记住为肖邦而驻足的唯一一次,是在一个旧货市场,那个位于燕莎使馆区附近的叫做七彩旧货市场的地方,曾经是我淘DVD和打口碟的圣地,因为比起三里屯来,这里环境更好,离我单位也更近。说是旧货市场,其实里面真正的旧货很少,大多数仍然是各种服装A货和山寨产品,偶尔有点卖有意思的工艺品和艺术品的档口。
那个时候我有一台国产的sparkle电子管功放,属于初级产品,效果和AV差不多,我很希望能拥有一台真正的电子管功放。于是这里就有一个档口引起了我的注意,那里面除了一些国外军装,水壶,头盔望远镜之类就是功放机了,但大多数是accuphase, dynacom, atisse等高级产品,无一例外有着精致的烤漆和金属拉丝工艺,胆机全部裸露着内部,炫耀着里面巧妙的布局和奢侈的电路工艺,线圈都是手工缠绕的,焊接技术也是典型的搭棚焊接。
我只能望机兴叹,哪怕只看一眼电子管那些像白炽灯一样发红的灯丝,也让我自惭形秽(那个时候电子管功放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后来很多南方的厂家把这类产品拉低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绕圈子路过那里,看见电子管的光芒像守护神殿的烛台那么耀眼,照亮这个幽深的地方。但我连停下来问下价格参数的勇气都没有,我喜欢这类东西,却远远达不到发烧的级别,一问肯定会露怯。
摊主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脸色干净又矍铄,连白头发都白得一丝不苟,不像我后来定居的南方城市的老人那样,一过六十脸部的每个毛孔都透露着疲沓之色。我坚信这是音乐带给他的魔力,用电子管播放的音乐,让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那比针尖还小的最敏感的心灵角落,衰老细胞根本没有机会来长吁短叹。他总是在播放大提琴协奏曲,从《天鹅》到《卧虎藏龙》。随着我转了一圈又一圈,乐声就会从缥缈归于响亮,又从响亮走向缥缈,最后消失。他的播放器是一台带着铜喇叭的巨大唱机,音乐响起的时候,他就不再盯着来往的顾客看,而是完全享受其中。他享受的方式是用一块皮质的抹布,一遍又一遍,用手指去掏那些器材凹凸处的灰尘,电子管的底部,线路的旮旯处,一点都不会放过,好像这个工作一辈子都不会停息。因为有了橙红色的电子管灯光做背景,这些音乐怎么听都好听,他的表情怎么做都好看,令人无限羡慕。
终于,有一次我听到留声机突然放出肖邦的A小调二号圆舞曲,这首就是那种一般人听见都会觉得似曾相似,但要想起是谁的,在哪里听的就会十分困难的那种曲子。要想描述里面的内容是无聊而且徒劳的,我只看见一只鸟在一小片草地上扑腾,西川有一句诗勉强接近那种感受:“在我灵魂的深处 攀登者所攀登的是鸟类的阶梯; 在我灵魂的深处, 泅渡者所泅渡的是星光的海域。”
总之,这次播放里面唯一能具体点的东西,就是琴声里有着滋滋的电流声,和收音机里的背景波声音差不多,有着遥远的年代感。我决定在此文中放弃仔细描述这一次开启我一个新世界的聆听,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伟大的作家都写不好,我就根本不用去挑战了。比如肖邦的B小调二号圆舞曲,就比这首更有名,因为用在了电影《情人里面》就更加普及,杜拉斯在小说里是这样描绘的这首曲子的:
另一次,也还是在这次旅途中,同样在横渡这个大洋的时候。当夜色已以降临,从主甲板上的大厅里突然传来一阵音乐声,那是一首肖邦的圆舞曲。她认 得这首曲子,并且和它有过一段隐秘的关系,因为她曾经学过这首曲子,可是尽管她整整花了几个月的功夫也仍然无法弹好这首曲子,最后弄得妈妈只好同意她放弃 练习 弹钢琴。这天夜里,这位姑娘在此以前已经在轮船上熬过了许许多多个迷茫的夜晚,当肖邦的这首曲子在明朗的天空中回荡的时候,她正在场。当时连一丝风都 没有,这乐声传遍整艘黑暗的轮船,它象上天的旨意,不晓得与什么有关,它又象上帝的命令,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内容。这位姑娘笔直地站在那里,仿佛她也想投身 于茫茫的大海之中。
这段描写很经典,我却不知道小说里说的是否就是B小调二号,导演是怎么确定就是B小调二号的?但乐曲是可以独立于任何内容而存在的,无论小说和电影都无法使它增减分毫——当我们在欣赏一幅古典油画的时候,我们会建立一个自我的中心,以眼球为核心来调动这个艺术世界,当我们阅读一步小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攀登创作者建造的阶梯。可乐曲什么也不是,它既无它的中心可言,你也没有你的中心可言。它既无显然的终点(在大脑里回忆一首音乐比在大脑里回忆一部小说要容易得多),也没有边界的局限。总之,在音乐面前,文字什么也不是,它什么都定义不了,音乐只能用音乐自身去定义,因为它实在太抽象了,我当时一定投入了注意力,投入了这永无止境的深邃之中。
可能因为我站得久了,老人抬起头,对我说了一声:“这是鲁宾斯坦演奏的。”
后来我开始到处下载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关于鲁宾斯坦大家都喜欢这样解释:他是最懂肖邦的人,因为他也是流亡者啊,他懂肖邦音乐里的寂静和哀伤。我特别讨厌哀伤这个词,一个如此忘我的演奏者,能顾这样平静又合理地传达肖邦的人,怎么可能哀伤呢?我认为,他在劫后余生,在被放逐,差点被埋没,然后又在卡内基音乐厅赢得了长达数十年的顶礼膜拜之后,他根本没有试图在音乐里诉说苦难,伤怀这些具体的情感,他早就脱离了用音乐营造白日梦的阶段——在我的淘碟记里,我还淘到过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演奏肖邦的黑白录音,这个有点佝偻的留着八字胡的男人形象比鲁宾斯坦更遗世独立,更适合于用旧胶片和旧唱片去聆听。我相信他们从这些经历中找到了灵魂正确的尺度,然后又一丝不苟地建立了一个关于肖邦的新的音乐秩序,这个秩序精确又神妙,足以让现在那些连理解音乐情感都达不到的所谓大师们威志汗颜,更多的音乐家还只能把肖邦弹成儿歌,他却进入了哲学。
他有这样的一个世界,是因为他完全听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回声,将这回声传递于我们。
我在听完了鲁宾斯坦演奏的大量肖邦圆舞曲和波兰舞曲之后,也开始听那些大型钢琴协奏曲和叙事曲。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聆听后,我已经不吧把它作为一种放松或者艺术活动,而是力量,心灵的锻炼,自身体魄和肌肉的一部分存在了。
2009年的时候,我在编一本书,内容和风格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压力特别大。从夏天编到冬天之后,天黑得很早,我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回到出租房那边,因此我决定不去赶北京的晚高峰,而是安静地写干上一阵再走。但下班后去编那本书绝非易事,因为这本书和我工作的杂志内容大相径庭,我得先把白天脑子里无数的英文啊比赛啊数据分析之类的驱赶走,才能把大脑调节到这本书的频道。这个过程很痛苦,往往我在吃晚饭后洗个脸,看一阵散文书籍,查阅一下首都图书馆借来的资料后,还是一点状态没有。这个时候我就祭出肖邦这个法宝来——但仍然还是很疲惫,因为白天消耗的精力太多了,再调动起来实在勉为其难。
我决定晚上不回家了,我得下班后先去跑步,完全调动起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干完活再吃晚饭,休息一阵又继续上班。我们上班的那个地方其实是个跑步的好地方,在三元桥机场高速旁边,写字楼的后面就是一大片白杨林,看不到尽头。据说从三元桥到四元桥的大片土地都被一个土豪屯着不开发,所以白杨林多得奢侈。机场高速边有一条穿越白杨林的小径,我就沿着那条小径跑,天色暗的时候,白杨林也接着机场高速的路灯,散发着白里带灰的光芒,所以在这里跑步也不会觉得荒凉。我一晚又一晚地带着耳机,ballade no1 op 23 no1 in G minor,这是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中的一段,大概是八分钟的长度,我不停单曲循环这一首,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而且它还有热身,展开,加速,安静等等明显的节奏感,配着清冽的空气和满天星光刚刚合适。我跑步的距离也可以通过循环次数得到计算。从开始得循环四次,到后来的循环八次。
随着编书的状态越来越好,我单曲循环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因为我急需调动更多的精力去投入这个工作,因而我需要更强烈的运动刺激,除非到了极限。但我总是感觉这个白杨林是没有极限的,因为我单曲循环八次也没有跑到过它的尽头。有一天北京下小雪了,我照常进入了白杨林,踏着路边薄薄的积雪,看着灯光里有细小的雪粒飞舞,树枝分叉处积了那么娇气的一点雪,感觉好极了。但跑了一阵之后我就有点焦躁,因为身体热得太慢了,跑过了以往的折返点,还刚刚只热了一半,尤其鞋底还是冰冷的。
我决定继续向前,至少要把心率提高120才能掉头。
于是我进入到一个更冷的世界里,因为雪居然下大了,甚至有大片的飘到了睫毛上,白杨林的灰白,慢慢变成了洁白的晶莹世界……我犹疑着继续前进,直到感觉自己无法大口吸进冰冷的空气的时候,我终于跑到了白杨林的尽头。
那个尽头其实是一片坟场,刚好到曲末的时候,它出现了,那个场面一点也不瘆人,因为音符,林子,积雪,还有逝者的小小墓碑,微微隆起的坟地,一切都在下降之中,一切都在结束之中,让我听见一个流亡者原谅了自己所有的幸运与不幸,在激昂和痛苦之后,是宽恕,“率先归于泥土的人们 又不仅仅是泥土,他们又是 黎明的露水、黄昏纯净的笛声。”
感谢肖邦,让我在浩瀚的文字之中很容易忘记劳累,我很好奇他在写一首曲子的时候,初始的动机是什么。他到底怎么用一个小节牵动另一个小节,以这一行启动下一行,以这一片带动下一片, 若是出现一个动机,他要将其保持到其能量全部释放为止,而这其中怎么去设计的过渡和转折。
后来我又觉得老是想这些毫无益处,他是另外一个世界,怎么能用我们这个世界的已知方法论去探究呢?除了这些相遇之外,他能提供给我的毫无实际用途,他只是提醒我必定有一个更合理而美丽的世界存在,从而不必纠结于这个世界的懊恼,也许我们的全部,也是从那个世界借取而来。
连《我爱肖邦》这个题目都是无法表达出什么,这个题目其实来自意大利歌手Gazebo一首歌的歌名,后来保罗·莫里哀乐队演奏过,周峰翻唱过,《荷东的士高》里改变过——中学时代的一大神曲,时尚到恶俗的标题,之所以舍不得放弃,是因为很久以后发现自己还真的挺爱肖邦的。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愚蠢的念头,打算写一下古典音乐和肖邦。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固执——据说人老了的时候就会变得执拗又固执,比如我妈在年近七旬的时候,突然认为我的外公还没有死,他还在到处找她,她于是也开始动身去找他。可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她说外公早死了,连她都没有见过。还有一次在饭桌上幸遇编剧刘恒老师,刘老师也是矍铄老人了,他听说我来自长沙就很兴奋——他兴奋个啥呢?既不是臭豆腐更不可能是伟人情节,长沙有个铜官窑,他认为那里就是全世界最好产陶器的地方,他有一个心愿埋藏了很多年,就是默默地沉浸在铜官窑灿烂的文化之中,很长时间不用离开。后来我特地去了一次铜官窑,那里都是工艺陶生活陶,还有无数姐妹淘的陶艺小作坊,每家都弄了一个大喇叭招徕顾客“玩泥巴咯,玩泥巴咯……”几乎所有民宅上都刷了玩泥巴三个大字。去古铜官窑遗址看了一看,个人认为里面的陶器审美价值比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差远了。不知道刘老师这个念头为何如此固执。
后面我大概理解了一点,可能这些念头就像电影《大鱼》说的那样,老人的世界,其实很神秘很美丽的,这些念头就是产生核聚变的恒星,里面一定都埋藏了惊人的秘密和人生经历。但你离他太远了,你看到的仅仅是来自很遥远的地方和年代,像银丝那么细的射线而已。
你不知道光源从何而来。
想到这里,我越发不敢写肖邦了——虽然我连续十几年都在听他的东西,但是他确实没有启发我什么人生秘密。并且听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没法写。有一次我买了一堆专业古典音乐杂志《爱乐》,里面的文章对于我来说艰涩难入,我也没打完完全搞明白——古典音乐本来就很难找到具体的东西去对应,包括文字在内,我认为它就是宇宙的本身,肖邦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星系。我们已知这样的星系有上千亿个,也许我们已知的仅仅是千亿分之一——聪明如霍金能了解宇宙的千亿分之一,能写的如刘慈欣能写宇宙千亿分之一的很小一部分,你说怎么能把古典音乐写清楚呢?除非你去写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黄飞力写的《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就写得很好,我认为是最好的了,他就写琴,练琴,悟琴,却很少去描述他拉的是什么曲子,曲子是什么内容。古典音乐按我的理解,诱人之处就是在有内容和无内容之间,你脑海里可以往里面添加任何东西,其实什么东西都添加不进。让我写写流行音乐歌手比赛之类应该是可以的,里面的东西太具体了,每个人都在声嘶力竭地试图表达清楚。
我是乐感极差的人,这样的人就非要别人带着上路不可。比如我看了《禁闭岛》对马勒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现代启示录》我就误认为瓦格纳的音乐这么用是合理的。肖邦是怎么开始的我全然不记得了,可能因为他太普及了,电影里,车站里,公园里,酒店里到处都是,并且他的音乐辨识度极高,如果把音符对应做个色谱分析的话肖邦肯定是绿色的。比如他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圆舞曲,尤其是那首以《夜曲》之名被滥用到无限的nocturnes op9 no. 2 andante in e flat major。正因为他过于寂静和低徊,似乎将他用到任何场景里都是无害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很容易与他擦肩而过,并非他未曾直接击中心灵的某一个具体部位,而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认为那肯定是肖邦,他本身就是为我们的任何时候而存在的。
我能够记住为肖邦而驻足的唯一一次,是在一个旧货市场,那个位于燕莎使馆区附近的叫做七彩旧货市场的地方,曾经是我淘DVD和打口碟的圣地,因为比起三里屯来,这里环境更好,离我单位也更近。说是旧货市场,其实里面真正的旧货很少,大多数仍然是各种服装A货和山寨产品,偶尔有点卖有意思的工艺品和艺术品的档口。
那个时候我有一台国产的sparkle电子管功放,属于初级产品,效果和AV差不多,我很希望能拥有一台真正的电子管功放。于是这里就有一个档口引起了我的注意,那里面除了一些国外军装,水壶,头盔望远镜之类就是功放机了,但大多数是accuphase, dynacom, atisse等高级产品,无一例外有着精致的烤漆和金属拉丝工艺,胆机全部裸露着内部,炫耀着里面巧妙的布局和奢侈的电路工艺,线圈都是手工缠绕的,焊接技术也是典型的搭棚焊接。
我只能望机兴叹,哪怕只看一眼电子管那些像白炽灯一样发红的灯丝,也让我自惭形秽(那个时候电子管功放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后来很多南方的厂家把这类产品拉低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绕圈子路过那里,看见电子管的光芒像守护神殿的烛台那么耀眼,照亮这个幽深的地方。但我连停下来问下价格参数的勇气都没有,我喜欢这类东西,却远远达不到发烧的级别,一问肯定会露怯。
摊主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脸色干净又矍铄,连白头发都白得一丝不苟,不像我后来定居的南方城市的老人那样,一过六十脸部的每个毛孔都透露着疲沓之色。我坚信这是音乐带给他的魔力,用电子管播放的音乐,让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那比针尖还小的最敏感的心灵角落,衰老细胞根本没有机会来长吁短叹。他总是在播放大提琴协奏曲,从《天鹅》到《卧虎藏龙》。随着我转了一圈又一圈,乐声就会从缥缈归于响亮,又从响亮走向缥缈,最后消失。他的播放器是一台带着铜喇叭的巨大唱机,音乐响起的时候,他就不再盯着来往的顾客看,而是完全享受其中。他享受的方式是用一块皮质的抹布,一遍又一遍,用手指去掏那些器材凹凸处的灰尘,电子管的底部,线路的旮旯处,一点都不会放过,好像这个工作一辈子都不会停息。因为有了橙红色的电子管灯光做背景,这些音乐怎么听都好听,他的表情怎么做都好看,令人无限羡慕。
终于,有一次我听到留声机突然放出肖邦的A小调二号圆舞曲,这首就是那种一般人听见都会觉得似曾相似,但要想起是谁的,在哪里听的就会十分困难的那种曲子。要想描述里面的内容是无聊而且徒劳的,我只看见一只鸟在一小片草地上扑腾,西川有一句诗勉强接近那种感受:“在我灵魂的深处 攀登者所攀登的是鸟类的阶梯; 在我灵魂的深处, 泅渡者所泅渡的是星光的海域。”
总之,这次播放里面唯一能具体点的东西,就是琴声里有着滋滋的电流声,和收音机里的背景波声音差不多,有着遥远的年代感。我决定在此文中放弃仔细描述这一次开启我一个新世界的聆听,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伟大的作家都写不好,我就根本不用去挑战了。比如肖邦的B小调二号圆舞曲,就比这首更有名,因为用在了电影《情人里面》就更加普及,杜拉斯在小说里是这样描绘的这首曲子的:
另一次,也还是在这次旅途中,同样在横渡这个大洋的时候。当夜色已以降临,从主甲板上的大厅里突然传来一阵音乐声,那是一首肖邦的圆舞曲。她认 得这首曲子,并且和它有过一段隐秘的关系,因为她曾经学过这首曲子,可是尽管她整整花了几个月的功夫也仍然无法弹好这首曲子,最后弄得妈妈只好同意她放弃 练习 弹钢琴。这天夜里,这位姑娘在此以前已经在轮船上熬过了许许多多个迷茫的夜晚,当肖邦的这首曲子在明朗的天空中回荡的时候,她正在场。当时连一丝风都 没有,这乐声传遍整艘黑暗的轮船,它象上天的旨意,不晓得与什么有关,它又象上帝的命令,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内容。这位姑娘笔直地站在那里,仿佛她也想投身 于茫茫的大海之中。
这段描写很经典,我却不知道小说里说的是否就是B小调二号,导演是怎么确定就是B小调二号的?但乐曲是可以独立于任何内容而存在的,无论小说和电影都无法使它增减分毫——当我们在欣赏一幅古典油画的时候,我们会建立一个自我的中心,以眼球为核心来调动这个艺术世界,当我们阅读一步小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攀登创作者建造的阶梯。可乐曲什么也不是,它既无它的中心可言,你也没有你的中心可言。它既无显然的终点(在大脑里回忆一首音乐比在大脑里回忆一部小说要容易得多),也没有边界的局限。总之,在音乐面前,文字什么也不是,它什么都定义不了,音乐只能用音乐自身去定义,因为它实在太抽象了,我当时一定投入了注意力,投入了这永无止境的深邃之中。
可能因为我站得久了,老人抬起头,对我说了一声:“这是鲁宾斯坦演奏的。”
后来我开始到处下载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关于鲁宾斯坦大家都喜欢这样解释:他是最懂肖邦的人,因为他也是流亡者啊,他懂肖邦音乐里的寂静和哀伤。我特别讨厌哀伤这个词,一个如此忘我的演奏者,能顾这样平静又合理地传达肖邦的人,怎么可能哀伤呢?我认为,他在劫后余生,在被放逐,差点被埋没,然后又在卡内基音乐厅赢得了长达数十年的顶礼膜拜之后,他根本没有试图在音乐里诉说苦难,伤怀这些具体的情感,他早就脱离了用音乐营造白日梦的阶段——在我的淘碟记里,我还淘到过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演奏肖邦的黑白录音,这个有点佝偻的留着八字胡的男人形象比鲁宾斯坦更遗世独立,更适合于用旧胶片和旧唱片去聆听。我相信他们从这些经历中找到了灵魂正确的尺度,然后又一丝不苟地建立了一个关于肖邦的新的音乐秩序,这个秩序精确又神妙,足以让现在那些连理解音乐情感都达不到的所谓大师们威志汗颜,更多的音乐家还只能把肖邦弹成儿歌,他却进入了哲学。
他有这样的一个世界,是因为他完全听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回声,将这回声传递于我们。
我在听完了鲁宾斯坦演奏的大量肖邦圆舞曲和波兰舞曲之后,也开始听那些大型钢琴协奏曲和叙事曲。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聆听后,我已经不吧把它作为一种放松或者艺术活动,而是力量,心灵的锻炼,自身体魄和肌肉的一部分存在了。
2009年的时候,我在编一本书,内容和风格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压力特别大。从夏天编到冬天之后,天黑得很早,我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回到出租房那边,因此我决定不去赶北京的晚高峰,而是安静地写干上一阵再走。但下班后去编那本书绝非易事,因为这本书和我工作的杂志内容大相径庭,我得先把白天脑子里无数的英文啊比赛啊数据分析之类的驱赶走,才能把大脑调节到这本书的频道。这个过程很痛苦,往往我在吃晚饭后洗个脸,看一阵散文书籍,查阅一下首都图书馆借来的资料后,还是一点状态没有。这个时候我就祭出肖邦这个法宝来——但仍然还是很疲惫,因为白天消耗的精力太多了,再调动起来实在勉为其难。
我决定晚上不回家了,我得下班后先去跑步,完全调动起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干完活再吃晚饭,休息一阵又继续上班。我们上班的那个地方其实是个跑步的好地方,在三元桥机场高速旁边,写字楼的后面就是一大片白杨林,看不到尽头。据说从三元桥到四元桥的大片土地都被一个土豪屯着不开发,所以白杨林多得奢侈。机场高速边有一条穿越白杨林的小径,我就沿着那条小径跑,天色暗的时候,白杨林也接着机场高速的路灯,散发着白里带灰的光芒,所以在这里跑步也不会觉得荒凉。我一晚又一晚地带着耳机,ballade no1 op 23 no1 in G minor,这是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中的一段,大概是八分钟的长度,我不停单曲循环这一首,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而且它还有热身,展开,加速,安静等等明显的节奏感,配着清冽的空气和满天星光刚刚合适。我跑步的距离也可以通过循环次数得到计算。从开始得循环四次,到后来的循环八次。
随着编书的状态越来越好,我单曲循环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因为我急需调动更多的精力去投入这个工作,因而我需要更强烈的运动刺激,除非到了极限。但我总是感觉这个白杨林是没有极限的,因为我单曲循环八次也没有跑到过它的尽头。有一天北京下小雪了,我照常进入了白杨林,踏着路边薄薄的积雪,看着灯光里有细小的雪粒飞舞,树枝分叉处积了那么娇气的一点雪,感觉好极了。但跑了一阵之后我就有点焦躁,因为身体热得太慢了,跑过了以往的折返点,还刚刚只热了一半,尤其鞋底还是冰冷的。
我决定继续向前,至少要把心率提高120才能掉头。
于是我进入到一个更冷的世界里,因为雪居然下大了,甚至有大片的飘到了睫毛上,白杨林的灰白,慢慢变成了洁白的晶莹世界……我犹疑着继续前进,直到感觉自己无法大口吸进冰冷的空气的时候,我终于跑到了白杨林的尽头。
那个尽头其实是一片坟场,刚好到曲末的时候,它出现了,那个场面一点也不瘆人,因为音符,林子,积雪,还有逝者的小小墓碑,微微隆起的坟地,一切都在下降之中,一切都在结束之中,让我听见一个流亡者原谅了自己所有的幸运与不幸,在激昂和痛苦之后,是宽恕,“率先归于泥土的人们 又不仅仅是泥土,他们又是 黎明的露水、黄昏纯净的笛声。”
感谢肖邦,让我在浩瀚的文字之中很容易忘记劳累,我很好奇他在写一首曲子的时候,初始的动机是什么。他到底怎么用一个小节牵动另一个小节,以这一行启动下一行,以这一片带动下一片, 若是出现一个动机,他要将其保持到其能量全部释放为止,而这其中怎么去设计的过渡和转折。
后来我又觉得老是想这些毫无益处,他是另外一个世界,怎么能用我们这个世界的已知方法论去探究呢?除了这些相遇之外,他能提供给我的毫无实际用途,他只是提醒我必定有一个更合理而美丽的世界存在,从而不必纠结于这个世界的懊恼,也许我们的全部,也是从那个世界借取而来。
连《我爱肖邦》这个题目都是无法表达出什么,这个题目其实来自意大利歌手Gazebo一首歌的歌名,后来保罗·莫里哀乐队演奏过,周峰翻唱过,《荷东的士高》里改变过——中学时代的一大神曲,时尚到恶俗的标题,之所以舍不得放弃,是因为很久以后发现自己还真的挺爱肖邦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卢舍那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