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酒我干了,你随意。

和很多人不同,此前我并没有听过《春风十里》,后来在专辑里听了《春风十里》以后也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只是觉得还蛮好听。只到蛮好听的程度。其实我并没有非常喜欢《春风十里》,实事求是地说,我觉得只是我所听过的鹿桑十来首歌里比较平常的。 我第一次听到鹿桑是《你喜欢海却不喜欢山》,这名字现在的我都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点开,确实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我认识了鹿先森这个乐队。高考结束后,和各路朋友分散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四面八方,常常就是跨过大山与大河,给那座城市送去一个晚安。我来自一座东部沿海的城市,现在被西南的大山环抱着读书。我喜欢海却不喜欢山。和不少一样去到了内陆的朋友交流,我们竟然都在怀念海,怀念沿海城市的生活。情感上的共鸣或许是我最初欣赏鹿桑的原因吧。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把《你喜欢海却不喜欢山》推荐给朋友时候说的话,我说,我最近喜欢这首歌,觉得迷之好听,就是主唱唱功似乎是不太够的。 她说,是的,但是前奏只过了一半她就觉得喜欢了。 在我的观念里,唱功或创作意识诚非一个歌手立足的绝对条件,听者和作品有共鸣可能更加重要一些。换句话说,从感性的角度认同更重要一些。 所以说来和鹿桑比较有缘分吧,《所有的酒》这张专辑里的每一首歌都让我觉得有感觉,感觉的强弱有不同,但是感觉是确实存在的。从两年前开始算比较集中地大量地听歌,陆陆续续听了不少的专辑,各个圈子都有,各种风格都有,天王天后或者无名独立音乐人。从未有过整张专辑里的歌都有感觉的情况。也许是鹿桑旋律的创作适合我这样的人,也许是倍倍歌词之矫情唤起了我的qq空间之魂,anyway。此前对豆瓣的音乐版块不怎么关注,对豆瓣音乐的鄙视链也没什么认识,但说实话看到很多差评的原因却让我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都不理解。可能我的品味就豆瓣来说就在最低端吧。但喜不喜欢确实是很主观的因素,被一家两家的评分牵扰还是不太明智的。 再然后,寒假尾巴的一个早上,朋友发了个截图,说她想去,点开看是春风十里的巡演,没有她所在的城市,有我在的这座山城。那天正是开票的日子,重庆演出在周天,扫了一眼课表,十点到了急吼吼就去买了票。事实上看错了课表最后还是翘了三节选修。那天下午两点演出,外地人还礼节性在重庆的路上迷失了一会儿,离演出还有半小时,检票、进场、用194的身高占了一个较前靠右的位子。然后开场,high,话痨讲话,high,调戏杨博士,high,董老师聊天,high,董老师solo,high……那天挺闷的,穿得有点多,然后就出了一身汗。来来回回花了不老少时间,没吃饭等到结束的时候也是蛮累的,但就是这场live临门一脚,我对这个乐队产生了无限的期待。 我发现自己确实是很欣赏这个乐队,大概是因为在我需要的时候他们恰合其时地出现;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我理想的样子,至少他们向大众展示的生活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