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報,越搏越糟——麥浚龍的生死三部曲(I)
坊間流傳一句話:「林夕領進門,皈依黃偉文」。
我斗膽猜測,這句話在暗示,林夕的作品是入門級,而黃偉文的作品要資深點。我不知出此言者以何標準,我更無意把兩者出生年月、創作年資、作品數量以及得獎次數一字排開,為兩人分個高下。更何況,大數據時代裡,我似乎更難信服那些粗暴的、唾手可得的精準數字,我總會懷疑有些更重要的東西,無法量化出來,比如歌詞選題。
以麥浚龍為例,環球唱片時期的麥浚龍,公司給他設計的形象是鄰家男孩、小清新、跳舞歌手,且不猜度他對這個形象有什麼看法,二〇〇四年他離開環球唱片,成為了獨立歌手,便幾乎推翻了以往的形象,歌詞題材大量劍走偏鋒,只給詞曲作者專輯的方向和概念,不干預作者的個人創作。麥浚龍成為獨立歌手以後,黃偉文給他寫的歌有《濛》(Walking Underneath,2005)、保育歌《吃鯨魚的人》(Words of Silence,2008),當然還有家喻戶曉的「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耿耿於懷》(Proto,2004)及第三部《羅生門》(Addendum,2015)等Hit歌、好歌,大部分皆以愛情為主題。至於林夕,他在二〇〇九年《天生地夢》專輯中寫的「生死三部曲」《生死疲勞》《顛倒夢想》和《弱水三千》,而在二〇一〇年的《Nothing Lasts forever》中寫戀屍癖的《超生培慾》,二〇一四年寫草芥造神的《逆蒼生》。當林夕知道麥浚龍容許自由發揮時,他的條件反射是探討無人問津的問題,當然,寫虐心愛情故事也不是低人一等,把流行歌寫紅是身為詞作者的大本事,但若把詞作者比作裁縫,我會更欣賞在客戶要求較少時,能盡量大膽展示個人審美情操、喜好和風格的裁縫,因為當他們設計的時候,優先考慮作品的藝術價值而非商業價值,創作時就能聽從內心的呼喚,不必為了將就別人而委曲求全,這樣的作品更自然,沒那麼做作。
「生死三部曲」,或稱「人生生死三部曲」、「生死輪迴三部曲」。我沒考據到底是出自詞人起的title、唱片宣傳人員的文案gimmick,還是樂迷的奇思妙想,只知林夕在一次訪談中,解釋過這三首歌的關係是「痛苦的來源」、「痛苦構成的秩序」及「消滅痛苦的答案」。依我說,具體而言,三首歌講述了人的三種思考狀態:第一,定下目標然後從心追求,樂於受苦,不知矛盾;第二,得來一堆沒用的東西後,卻仍未換來最初想要的東西,發現生活的重點開始漸變成處理眼前的廢物,自我懷疑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心生矛盾;第三,領悟得失就如地球的水循環,不過是一場輪迴,最終解決內心矛盾。北京奧運時剛寫過《北京歡迎你》《紅遍全球》這樣的歌,第二年便寫了這幾首毫無體育精神的歌,耐人尋味,哪個才是真正的林夕,留待各位評判。
《生死疲勞》是三首歌中哲學味最淡的。詞人有三首歌的空間去解釋整件事,並不著急,這首歌只負責揭開傷口,通篇描寫人苦苦追逐慾望的狀態,幾乎不用修飾詞表露詞人的態度,直到尾聲才似乎看到一兩句點評,為下首歌鋪墊。
A1先寫人對事物的理解越來越膚淺,只在乎其「實用性」,比如一個人每天上班都搭乘地鐵,但他無暇也無力去想這鐵道是怎麼來的,我們可否歸咎於他沒學問?有知識的人又將如何?可能也只不過懷著他冷冰冰的知識,或許懂得計算月球的質量、引力、公轉速度、到地球的距離,卻不懂如何欣賞月色。這些人埋頭苦幹在做什麼呢?原來是拼命擦熱體內的每個細胞,擦到可以把蠟燭點亮,等待自己被人發掘和賞識。開頭的三個「要」字咄咄逼人,把現代人奔命的狀態寫得栩栩如生。這種狀態下,細胞和蠟燭同樣都燒得疲勞,往返鐵道和背上知識上路的人追求理想追得疲勞、等待被看到的心等得疲勞。
A2繼續以三個「要」咄咄逼人。首先,詞人借用二戰時日本的著名軍艦「大和號」,暗示有的人每日就像大和號的士兵一樣活得緊張,商場和情場都如戰場,人人心中滿載鋼盔,一直設防,日夜擔心哪裡出錯以招致炮轟或淘汰。接著,又講到惜花者僅僅追逐真實的花並不能滿足慾望,要把花繡在床上,使其永遠固定下來、永不凋謝,更能滿足慾望,然後蓋著這張繡花被子入眠,忽而夢見了花,發現夢中的花又比床上的花更吸引人,於是又擴充了慾望(以「惜花」比作填充慾望的概念在另一首歌《顛倒夢想》中有呼應)。第三個「要」,寫為了增強幸福感,要在鋼絲上散步,鋼絲越細,危機越大,幸福感越強,不跌倒絕不放棄,可是誰能預料跌倒之後還有否翻身機會?這樣的生命,就是「生於疲勞」——為疲勞而生;「玩得疲勞」——心中在享受遊戲其實身體已經支撐不住;「死於疲勞」——仿佛是「生於疲勞」的基因種下的「因」結出的「果」那般順理成章。最後以「也好」二字結句,頗有一切不管的意味。還思考什麼人生?哪有這麼多心思?顧得上做好眼前的事已經不錯了。於是,跌落了「命」的圈套。
B1的「捨命對賭」是承接「也好」二字而言的——怎麼疲勞也好,捨掉性命也放手去與人對賭。有人評論,此語應張貼於賭場門外,頗復詼諧。及至「賭得兇過兇徒/ 夢中都帶刀/ 活得空似匈奴/ 一世未停步」兩句,林夕早年在央視音樂頻道的一檔節目中談及,有的人睡覺時都要拿著刀,十分緊張。依我說,賭徒心理越重者,心理越緊張,每日面對大起大落,得失成了最大掛礙,於是無法安眠。生活空虛得就像匈奴帝國,只識每日盲目馳騁和劫掠,一輩子停不下來。結果如何?——「沿途力氣踏尋樂土/ 看不到」,花了極大力氣找到慾望的終點,以為擴充疆域就能快樂和幸福,結果越疆域越大越難滿足。副歌至此,第一節唱完,整個畫面像拼圖一樣有秩序地鋪開。首先由「賭得兇」生出「兇徒」,由「兇徒」生出「帶刀」,由「帶刀」生出「匈奴」,由「匈奴」生出「未停步」,由「未停步」(所為)到「踏尋樂土」(夢想),由「踏尋樂土」到「看不到」(下場)。詞人思路清晰,從喻體回歸本體,一步步帶領聽者從他設計的故事回到現代生活場景,從「離地」到「貼地」。至於押韻,此小節有四句歌詞的押韻設計得十分精良。
(一) 舌面後圓唇鼻音(ung韻)
賭得hung過hung徒 mung zung都帶刀
活得hung似hung奴 一世未停步
(二)舌面後圓唇元音(u、ou、uo韻)
dou得兇guo兇tou 夢中dou帶dou
wud得空似匈nou 一世未停bou
(*竊以為,同音素逆序之複韻母,開口度與舌位相若者通押)
(三)舌面央不圓唇元音韻腹、塞音韻尾(ak韻)
賭dag兇過兇徒 夢中都帶刀
活dag空似匈奴 一世未停步
還值得一提的是「押聲」的情況(同為雙唇音的「夢」(mung)、「未」(mei)、「步」(bou)三字,聽覺上不處於規律的節拍之下,故不在列):
(一)舌尖中音(d、t、n聲)
dou dag兇過兇tou 夢中dou dai dou
活dag空似匈nou 一世未ting步
(二)聲門音(h聲)
賭得hung過hung徒 夢中都帶刀
活得hung似hung奴 一世未停步
副歌第二小節以「朝夕倒數」起頭,有人說這是寫香港人的心態——一九八四年開始倒數離「九七」有多遠;到了「九七」,又倒數離二〇四七有多遠。不必說得那麼遠,我們每日也朝夕倒數何時下班,倒數公車還有幾分鐘到站,倒數任務何時到deadline,倒數孩子何時出生,倒數生命何時終結,無日無之,緊張到爆炸。「快得超過跑道/ 直插入雲霧」一句誇張得像看科幻片,試想你每天爭取時間,生活節奏奇快,跑道向前鋪開的速度已經趕不上你跑步的速度,最後你只得衝上雲霄。雖然你能拼命地生活,卻無法延長如朝露般短暫的生命,總會在眨眼間蒸發消失。「浮泥上要建造淨土」一句,喻進取的人類喜歡與天公試比高,做挑戰自然規律之事,嘗試改造這個世界,可惜這「淨土」一開始就建錯了地方,可人們偏偏不信邪,堅持錯的方向而不自知,眼前的淨土越是建不起來,越是挑逗人的慾望,死心不息。一生就這樣在慾望中流轉,或許為了感動自己和別人,或許為了拿到微薄的報酬,越拼搏越糟糕。
間奏後是A2。人被正能量沖昏頭腦,開始進入了癲狂狀態,對自己的人生出現幻覺。明明拼出了一身冷汗,也安慰自己是滋潤人生的露珠,甚至嫌流得不夠多;明明身處不毛之地(詞中曰「赤地」),練就了自我安慰的本領後,便能說服自己這裡是仙居之地(詞中曰「洞天」),甚至嫌這不毛之地尚不夠糟糕,仿佛要哀求上帝再賜一幅更不堪的不毛之地,好讓我接受接受鍛煉。人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慾望越來越膨脹,膨脹到什麼地步為止?林夕的回答是,直到他找不到更刺激的慾望、沒有比這個慾望更寬廣的囚牢,直到青春枯成野草為止。
B2最後一句,把B1的「為回報/ 越搏越糟」改成「為回報/ 美麗博弈殘酷」。人們沉迷一場又一場相互較量,所有的博弈和競賽都很美、很有意思,卻誤會了生活就是體育競技,一葉障目,以為生活不勝便負,看不到其他出路。殘酷的不只是這場即將要分勝負的博弈遊戲,還有你押上賭桌的整個人生。
接下來是最後高潮前的一小段bridge。「堅強便進步/ 勞累到頹臥赤道/ 夢遍花都」——自勉「堅持就是勝利」,可身體早已被夢想折磨得不堪重負,橫臥於頹敗的現實,而慾望的藍圖仍困於夢中遙不可及。
B3是全曲最高潮之處。「一直倒數/ 什麼可算功勞/ 什麼可當寶」一生數算著做何事才稱得上「功勞」,數算著獲取何物才稱得上「寶」。下句「夏花一瞬辛勞/ 擁抱著墳墓」,「夏花」一詞令人聯想印度詩人泰戈爾寫的《生如夏花》,詩中云「生命/ 一次又一次輕薄過/ 輕狂不知疲倦」、「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 樂此不疲」,夏花一生辛勞,轉瞬死去,它有什麼功勞?又獲得了什麼寶物?下句「紅塵暴/ 腳下無淨土/ 無人掃」,「紅塵暴」一詞恐怕要聯繫二〇〇八年林夕在「常言道」專欄所撰的同名文章理解,文中寫道宗教精神領袖若要與詭詐的政客談判,便只好變得比政客更詭詐才可獲勝,政教沒劃分出一條楚河,宗教淨土便難逃政治的「紅塵暴」,明鏡台亦遲早被紅塵暴染紅染綠染藍。俗世的影響力實在太大,範圍太廣,這風氣一旦吹襲思想淨土,誰也抵抗不住,更無人站出來拂拭「紅塵」。當你如《天龍八部》的虛竹離開佛門,到俗世走一轉,能否保證不破葷戒色戒?破了戒,嘗到了紅塵的滋味,便只好順從慾望疲勞奔命,娛樂至死。
Coda部分沒有為這首歌下結語,反倒像一個開始。人如果沒有永生,你的夢想早晚要與火化的肉身付之一炬,同歸於盡。就算你反駁「沒有永生,也應該有往生極樂淨土」,你的成就又能否留到往生不被清洗乾淨?最後一句「悲歌喜宴亦太早」——何必為在眼前不停流轉的事悲悲喜喜,人又如何預料這個因最後會結下什麼果?出世是悲事還是喜事?眼見親友去世,你為他流淚,但你又怎麼知道他的離去是悲還是喜?往生者尚未對自己的離去發表意見,你的流淚也未免操之過急了。或許所有故事才剛剛開始,誰知道誰的下場會是什麼?
林夕告訴麥浚龍,這首歌一定不會紅,不必打歌了,沒有人會喜歡的。我們該慶幸,有這麼一個有taste的富二代歌手,有能力直面虧本,做沒人願意冒險做的好歌。所以我說,詞人值得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無條件相信他審美的人。
【微信訂閱號:峰格】
我斗膽猜測,這句話在暗示,林夕的作品是入門級,而黃偉文的作品要資深點。我不知出此言者以何標準,我更無意把兩者出生年月、創作年資、作品數量以及得獎次數一字排開,為兩人分個高下。更何況,大數據時代裡,我似乎更難信服那些粗暴的、唾手可得的精準數字,我總會懷疑有些更重要的東西,無法量化出來,比如歌詞選題。
以麥浚龍為例,環球唱片時期的麥浚龍,公司給他設計的形象是鄰家男孩、小清新、跳舞歌手,且不猜度他對這個形象有什麼看法,二〇〇四年他離開環球唱片,成為了獨立歌手,便幾乎推翻了以往的形象,歌詞題材大量劍走偏鋒,只給詞曲作者專輯的方向和概念,不干預作者的個人創作。麥浚龍成為獨立歌手以後,黃偉文給他寫的歌有《濛》(Walking Underneath,2005)、保育歌《吃鯨魚的人》(Words of Silence,2008),當然還有家喻戶曉的「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耿耿於懷》(Proto,2004)及第三部《羅生門》(Addendum,2015)等Hit歌、好歌,大部分皆以愛情為主題。至於林夕,他在二〇〇九年《天生地夢》專輯中寫的「生死三部曲」《生死疲勞》《顛倒夢想》和《弱水三千》,而在二〇一〇年的《Nothing Lasts forever》中寫戀屍癖的《超生培慾》,二〇一四年寫草芥造神的《逆蒼生》。當林夕知道麥浚龍容許自由發揮時,他的條件反射是探討無人問津的問題,當然,寫虐心愛情故事也不是低人一等,把流行歌寫紅是身為詞作者的大本事,但若把詞作者比作裁縫,我會更欣賞在客戶要求較少時,能盡量大膽展示個人審美情操、喜好和風格的裁縫,因為當他們設計的時候,優先考慮作品的藝術價值而非商業價值,創作時就能聽從內心的呼喚,不必為了將就別人而委曲求全,這樣的作品更自然,沒那麼做作。
「生死三部曲」,或稱「人生生死三部曲」、「生死輪迴三部曲」。我沒考據到底是出自詞人起的title、唱片宣傳人員的文案gimmick,還是樂迷的奇思妙想,只知林夕在一次訪談中,解釋過這三首歌的關係是「痛苦的來源」、「痛苦構成的秩序」及「消滅痛苦的答案」。依我說,具體而言,三首歌講述了人的三種思考狀態:第一,定下目標然後從心追求,樂於受苦,不知矛盾;第二,得來一堆沒用的東西後,卻仍未換來最初想要的東西,發現生活的重點開始漸變成處理眼前的廢物,自我懷疑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心生矛盾;第三,領悟得失就如地球的水循環,不過是一場輪迴,最終解決內心矛盾。北京奧運時剛寫過《北京歡迎你》《紅遍全球》這樣的歌,第二年便寫了這幾首毫無體育精神的歌,耐人尋味,哪個才是真正的林夕,留待各位評判。
《生死疲勞》是三首歌中哲學味最淡的。詞人有三首歌的空間去解釋整件事,並不著急,這首歌只負責揭開傷口,通篇描寫人苦苦追逐慾望的狀態,幾乎不用修飾詞表露詞人的態度,直到尾聲才似乎看到一兩句點評,為下首歌鋪墊。
A1先寫人對事物的理解越來越膚淺,只在乎其「實用性」,比如一個人每天上班都搭乘地鐵,但他無暇也無力去想這鐵道是怎麼來的,我們可否歸咎於他沒學問?有知識的人又將如何?可能也只不過懷著他冷冰冰的知識,或許懂得計算月球的質量、引力、公轉速度、到地球的距離,卻不懂如何欣賞月色。這些人埋頭苦幹在做什麼呢?原來是拼命擦熱體內的每個細胞,擦到可以把蠟燭點亮,等待自己被人發掘和賞識。開頭的三個「要」字咄咄逼人,把現代人奔命的狀態寫得栩栩如生。這種狀態下,細胞和蠟燭同樣都燒得疲勞,往返鐵道和背上知識上路的人追求理想追得疲勞、等待被看到的心等得疲勞。
A2繼續以三個「要」咄咄逼人。首先,詞人借用二戰時日本的著名軍艦「大和號」,暗示有的人每日就像大和號的士兵一樣活得緊張,商場和情場都如戰場,人人心中滿載鋼盔,一直設防,日夜擔心哪裡出錯以招致炮轟或淘汰。接著,又講到惜花者僅僅追逐真實的花並不能滿足慾望,要把花繡在床上,使其永遠固定下來、永不凋謝,更能滿足慾望,然後蓋著這張繡花被子入眠,忽而夢見了花,發現夢中的花又比床上的花更吸引人,於是又擴充了慾望(以「惜花」比作填充慾望的概念在另一首歌《顛倒夢想》中有呼應)。第三個「要」,寫為了增強幸福感,要在鋼絲上散步,鋼絲越細,危機越大,幸福感越強,不跌倒絕不放棄,可是誰能預料跌倒之後還有否翻身機會?這樣的生命,就是「生於疲勞」——為疲勞而生;「玩得疲勞」——心中在享受遊戲其實身體已經支撐不住;「死於疲勞」——仿佛是「生於疲勞」的基因種下的「因」結出的「果」那般順理成章。最後以「也好」二字結句,頗有一切不管的意味。還思考什麼人生?哪有這麼多心思?顧得上做好眼前的事已經不錯了。於是,跌落了「命」的圈套。
B1的「捨命對賭」是承接「也好」二字而言的——怎麼疲勞也好,捨掉性命也放手去與人對賭。有人評論,此語應張貼於賭場門外,頗復詼諧。及至「賭得兇過兇徒/ 夢中都帶刀/ 活得空似匈奴/ 一世未停步」兩句,林夕早年在央視音樂頻道的一檔節目中談及,有的人睡覺時都要拿著刀,十分緊張。依我說,賭徒心理越重者,心理越緊張,每日面對大起大落,得失成了最大掛礙,於是無法安眠。生活空虛得就像匈奴帝國,只識每日盲目馳騁和劫掠,一輩子停不下來。結果如何?——「沿途力氣踏尋樂土/ 看不到」,花了極大力氣找到慾望的終點,以為擴充疆域就能快樂和幸福,結果越疆域越大越難滿足。副歌至此,第一節唱完,整個畫面像拼圖一樣有秩序地鋪開。首先由「賭得兇」生出「兇徒」,由「兇徒」生出「帶刀」,由「帶刀」生出「匈奴」,由「匈奴」生出「未停步」,由「未停步」(所為)到「踏尋樂土」(夢想),由「踏尋樂土」到「看不到」(下場)。詞人思路清晰,從喻體回歸本體,一步步帶領聽者從他設計的故事回到現代生活場景,從「離地」到「貼地」。至於押韻,此小節有四句歌詞的押韻設計得十分精良。
(一) 舌面後圓唇鼻音(ung韻)
賭得hung過hung徒 mung zung都帶刀
活得hung似hung奴 一世未停步
(二)舌面後圓唇元音(u、ou、uo韻)
dou得兇guo兇tou 夢中dou帶dou
wud得空似匈nou 一世未停bou
(*竊以為,同音素逆序之複韻母,開口度與舌位相若者通押)
(三)舌面央不圓唇元音韻腹、塞音韻尾(ak韻)
賭dag兇過兇徒 夢中都帶刀
活dag空似匈奴 一世未停步
還值得一提的是「押聲」的情況(同為雙唇音的「夢」(mung)、「未」(mei)、「步」(bou)三字,聽覺上不處於規律的節拍之下,故不在列):
(一)舌尖中音(d、t、n聲)
dou dag兇過兇tou 夢中dou dai dou
活dag空似匈nou 一世未ting步
(二)聲門音(h聲)
賭得hung過hung徒 夢中都帶刀
活得hung似hung奴 一世未停步
副歌第二小節以「朝夕倒數」起頭,有人說這是寫香港人的心態——一九八四年開始倒數離「九七」有多遠;到了「九七」,又倒數離二〇四七有多遠。不必說得那麼遠,我們每日也朝夕倒數何時下班,倒數公車還有幾分鐘到站,倒數任務何時到deadline,倒數孩子何時出生,倒數生命何時終結,無日無之,緊張到爆炸。「快得超過跑道/ 直插入雲霧」一句誇張得像看科幻片,試想你每天爭取時間,生活節奏奇快,跑道向前鋪開的速度已經趕不上你跑步的速度,最後你只得衝上雲霄。雖然你能拼命地生活,卻無法延長如朝露般短暫的生命,總會在眨眼間蒸發消失。「浮泥上要建造淨土」一句,喻進取的人類喜歡與天公試比高,做挑戰自然規律之事,嘗試改造這個世界,可惜這「淨土」一開始就建錯了地方,可人們偏偏不信邪,堅持錯的方向而不自知,眼前的淨土越是建不起來,越是挑逗人的慾望,死心不息。一生就這樣在慾望中流轉,或許為了感動自己和別人,或許為了拿到微薄的報酬,越拼搏越糟糕。
間奏後是A2。人被正能量沖昏頭腦,開始進入了癲狂狀態,對自己的人生出現幻覺。明明拼出了一身冷汗,也安慰自己是滋潤人生的露珠,甚至嫌流得不夠多;明明身處不毛之地(詞中曰「赤地」),練就了自我安慰的本領後,便能說服自己這裡是仙居之地(詞中曰「洞天」),甚至嫌這不毛之地尚不夠糟糕,仿佛要哀求上帝再賜一幅更不堪的不毛之地,好讓我接受接受鍛煉。人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慾望越來越膨脹,膨脹到什麼地步為止?林夕的回答是,直到他找不到更刺激的慾望、沒有比這個慾望更寬廣的囚牢,直到青春枯成野草為止。
B2最後一句,把B1的「為回報/ 越搏越糟」改成「為回報/ 美麗博弈殘酷」。人們沉迷一場又一場相互較量,所有的博弈和競賽都很美、很有意思,卻誤會了生活就是體育競技,一葉障目,以為生活不勝便負,看不到其他出路。殘酷的不只是這場即將要分勝負的博弈遊戲,還有你押上賭桌的整個人生。
接下來是最後高潮前的一小段bridge。「堅強便進步/ 勞累到頹臥赤道/ 夢遍花都」——自勉「堅持就是勝利」,可身體早已被夢想折磨得不堪重負,橫臥於頹敗的現實,而慾望的藍圖仍困於夢中遙不可及。
B3是全曲最高潮之處。「一直倒數/ 什麼可算功勞/ 什麼可當寶」一生數算著做何事才稱得上「功勞」,數算著獲取何物才稱得上「寶」。下句「夏花一瞬辛勞/ 擁抱著墳墓」,「夏花」一詞令人聯想印度詩人泰戈爾寫的《生如夏花》,詩中云「生命/ 一次又一次輕薄過/ 輕狂不知疲倦」、「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 樂此不疲」,夏花一生辛勞,轉瞬死去,它有什麼功勞?又獲得了什麼寶物?下句「紅塵暴/ 腳下無淨土/ 無人掃」,「紅塵暴」一詞恐怕要聯繫二〇〇八年林夕在「常言道」專欄所撰的同名文章理解,文中寫道宗教精神領袖若要與詭詐的政客談判,便只好變得比政客更詭詐才可獲勝,政教沒劃分出一條楚河,宗教淨土便難逃政治的「紅塵暴」,明鏡台亦遲早被紅塵暴染紅染綠染藍。俗世的影響力實在太大,範圍太廣,這風氣一旦吹襲思想淨土,誰也抵抗不住,更無人站出來拂拭「紅塵」。當你如《天龍八部》的虛竹離開佛門,到俗世走一轉,能否保證不破葷戒色戒?破了戒,嘗到了紅塵的滋味,便只好順從慾望疲勞奔命,娛樂至死。
Coda部分沒有為這首歌下結語,反倒像一個開始。人如果沒有永生,你的夢想早晚要與火化的肉身付之一炬,同歸於盡。就算你反駁「沒有永生,也應該有往生極樂淨土」,你的成就又能否留到往生不被清洗乾淨?最後一句「悲歌喜宴亦太早」——何必為在眼前不停流轉的事悲悲喜喜,人又如何預料這個因最後會結下什麼果?出世是悲事還是喜事?眼見親友去世,你為他流淚,但你又怎麼知道他的離去是悲還是喜?往生者尚未對自己的離去發表意見,你的流淚也未免操之過急了。或許所有故事才剛剛開始,誰知道誰的下場會是什麼?
林夕告訴麥浚龍,這首歌一定不會紅,不必打歌了,沒有人會喜歡的。我們該慶幸,有這麼一個有taste的富二代歌手,有能力直面虧本,做沒人願意冒險做的好歌。所以我說,詞人值得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無條件相信他審美的人。
【微信訂閱號: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