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毒品,诗意是毒瘾
年少时,看秋风是诗。长大后,觉得秋风就是秋风。再后来才发现秋风即是秋风,也是诗。
因为想要表达某个含义而曲解了含义,因为想要解决争执而陷入争执,因为想要摆脱孤独而愈发感到孤独,因为想要追求独特而沦为追求独特,因为想要抒怀忧愁而故作忧愁……这似乎是这一代年轻人的通病。
在如今这个主义过剩,意识形态沦为工具的时代,各种思潮在物极必反的过程中变成了精神垃圾。当美国的种族歧视达到极致时便出现反抗,然后反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思潮横行。而如今美国的反种族歧视又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于是新的思潮又逐渐开始批判政治正确。当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在大陆盛行到极致的时候,批判和嘲讽随之而来,很快这些东西就成了人们所不屑的印刷垃圾,好像看这些书的就一定是弱智或矫情的人。
许多人忙着在是非之间选择,并且当他们选择之后,总喜欢把与他们选择的对立面贬低地一无是处,却忘了很多事情更应该用中庸的态度来看待。
所谓“大多数人选择的,肯定就是庸俗的”,当大多数人都向往大理西藏,净化心灵时,终于把这些“心灵圣地”给搞臭了,一部分自命清高的文青们纷纷表达出自己对这些东西的不屑,并急忙寻找着下一个小众的事物加以赞颂推崇,来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与不随世俗的价值观。
写诗也是如此。封建年代,知识是奢侈品,写诗成了文人和统治阶级的“特权”。如今匹夫皆识字,写诗成了零门槛的事,民诗盛行,终于致使诗歌的内涵被泛化。
所以在这个年轻人写诗等于无病呻吟的时代,我们缺少一种反思世俗观念的勇气和承认自己也是世俗之一的平常心。
厌恶某样事物不是沉迷某样事物的对立面,正常地看待它才是。沉迷于无病呻吟的人,和厌恶无病呻吟的人是如此相似,简直就像稍微懂点事的年轻人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中二病时恨不得扇自己一巴掌的尴尬心理的写照。《郭源潮》同时讽刺了两者。
所以在急着和过去的自己撇清关系时,别忘了每个年纪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管厌恶还是喜欢,它们终将被时间洗刷掉,而且再也找不回。
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宋冬野,也许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样。自以为读懂了你的人误解了你,误解你的人不愿意去读。作画的人死后,画中的含义也随之死去,只留下人们的解读,就像这篇乐评。
所以说,你我山前没相见,山后别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