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一起听Leonard Cohen
2016年大约是我们能遇到过最糟糕的一年,然而2017年才开始一个月不到,就证明这将是更加糟糕的一年。 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好人离去,有更多的恶人肆意作恶。 于是,我开始庆幸,在这末世初现端倪之际,上帝接走了那么多可爱的珍宝。 记得豆瓣上有位豆友说,2016年年初去世的Bowie和年尾去世的Cohen都赶在新专辑上架前后去世,而这两张专辑如今细细听来,简直就是他们的遗嘱。 听Bowie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并不强烈。而或许因为更爱Cohen多一点,这整张专辑在我听来,就是一次离别。 整张碟九首,准确地来说或许是八首新歌,一气呵成,都把上路和告别作为主题。这张专辑中的Cohen一如往常一般不快乐、愤世、沉湎、冷漠但洒脱,但比以往多了一层黑暗和疲倦乏力,好像终于觉得累了。歌词仍旧是围绕着他一生纠缠的主题:自我、欲望和上帝,但这次却直白了许多,仿佛是要把自己满腹的话语和一生尚未诉说的真情,一次过倾倒而出,用最简洁的语言精确的利刃,将自我剖开。我想,只有写遗言的时候,人才会这样毫无保留。 第一首You want it darker,男声吟诵和鼓点的前奏就让人整个兴奋起来,就像是第一次听到In my secret life那样能把人的耳朵一下子点燃。歌中,他直接与上帝对话,不敬而挑衅,几乎把我吓了一大跳。 If you are the dealer, I'm out of the game If you are the healer, it means I'm broken and lame If thine is the glory then mine must be the shame 专辑中二元论的对立,从第一句歌词中就扑面而来。相对于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在Cohen的版本中,是上帝与我,爱人与我,两者是彼此的反面,却必须依存彼此而生。这是Cohen一生希冀解决的悖论,在神圣的面前,注定我只是污秽;可是离了污秽,也无法反射神圣的光辉;离了神圣,污秽也将灰飞烟灭。 这首You want it darker,是他写给上帝的一封告白。 Magnified, sanctified, be thy holy name Vilified, crucified, in the human frame A million candles burning for the help that never came Cohen的世界总是如此挣扎,上帝是荣耀的、神圣的,他不吝于向这位YWHW呼求发问,但他却从未得到想要的答案。极尽千万人数千年的崇拜,而这位被称颂为全知全能全爱的造物者,无论曾受何等膜拜曾何等威严曾何等伟大,如今他却沉默,几乎是对他的赞颂的讽刺。 于是Cohen说 Hineni, hineni I'm ready, my lord 这是旧约中先知们对上帝呼召的回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而如今上帝默然,Cohen经过一世寻索,已经预备好自己,与生命,与上帝告别,又一次决绝的反讽。 讲真,我并不太适应如此尖锐讽刺的Cohen。 Seemed The Better Way是对他所认识追寻的至高他者的一次坦白的告白: It seemed the better way When first I heard him speak Now it's much too late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Sounded like the truth Seemed the better way Sounded like the truth But it's not the truth today Turn the other cheek,指的是圣经中耶稣的教导,有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转给他。而这博爱的教导,正如其他的话语一般,在当下的世界中,逐渐失效。 Steer Your Way让我找回了当年Cohen歌曲中那种在公路旅行中不羁放肆的感觉,向着未知的终点徐行,一切只在乎于在路上。 可是,这一趟旅行,却充满矛盾与挣扎。 Altar and the Mall,Creation and the Fall,又是对立的二元,而这里,Cohen并不是主体。在神性的圣洁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之间,Cohen一路对前者传统叙述抵抗,一路也抵抗着腐朽易碎的后者,他期望着,在这抗争之路的最后,他不会被两者所引诱,既不会被前者降服,也不会屈从于后者,而与真正的神圣相遇。可是,他坚守一路,在世的前方却没有出路。Please don’t make me go there, though there be a God or not,是Cohen的祈求,因为无论有没有那诵唱之中的神明,无论哪一个都没有善终。 这其中,不仅包括犹太教的YHWH,基督教的基督,也包括他在禅宗中所追寻的至善,可最后,都让他失望。 世界的丑与恶,真与善的无力,他最终决定Leave the Table。 这不只是一次软弱的投降。I'm leaving the table. I'm out of the game. 他提前与那生命的玩家告别,杀一个措手不及。生命对Cohen而言是一场游戏?不,那是一场赌局,他和那至高者玩牌,期望参透生命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却终不得其解。他不愿意认输,向或迷信或物质的生活投降,他可以选择的,只有扔下手中仍可bargain的一手牌,潇洒地离场。 I don't need a lover, no, no The wretched beast is tame I don't need a lover So blow out the flame 在这段歌词中,Cohen提及了他生命中另一个二元对立,欲望与自我。“爱情也许盲目,但欲望却不。”这是Cohen的名言之一。所以,我不愿意说,那是爱情,那是爱人。对Cohen来说,无论是爱人,还是信仰,都没有实体,唯一能驱动着他的,是情欲,是对至圣至善的追求,直到他能找到爱,找到信仰。 然而,最终,这火焰熄灭了,无论是对爱,还是对信仰的追索。 Treaty是听来平淡,但事实上格外令人动情而悲怆的一首歌。 I've seen you change the water into wine I've seen you change it back to water, too 这开篇的两句歌词,简直是再美妙不过的双关。表面上,Cohen写的是耶稣变水为酒的神迹,在当代社会变得越发苍白。可是,这也不是关于爱情的冲动最真实生动的比喻么?情欲一时,不就如同变水为酒一般神奇而让人心醉神迷么?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就如同对神祗的狂热一般,终将褪色,归于平淡。 I sit at your table every night I try but I just don't get high with you 看似是倦怠期的爱人们的写照,可写出的,是所有信徒的写真,我们急需激励自我,找回对神那“最初的爱”,可现实让我们无能为力。 We sold ourselves for love but now we're free 再一次,因为爱,却失却了部分自由。当我们甘之若饴之时,这是爱的伟大,而当爱消退,彼此认清,放手却是海阔天空。这句听来残忍却安抚人心。而对于信仰的执着,未尝不是如此。 I'm so sorry for that ghost I made you be Only one of us was real and that was me 这或许是最残酷的告白。是的,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让爱情或者信仰走向幻灭,没有了炽热的爱,虔诚的信仰,无论是爱人还是神明,都不过是鬼魅。可是,即便我们如此抱歉,但是世事将我们推到了这一步,已经无路可退。 I wish there was a treaty, I wish there was a treaty Between your love and mine 这点题的一句歌词,实在太刺痛我心。 是啊,耶和华与他的子民以色列人,正是透过契约,建立起那无可分割的爱与纠葛。可是啊可是,被一个至高无上所爱的神,这样无条件地爱着的,一次一次原谅着的人民,是何等幸运。而如今的我们,活在新约时代,活在多元信仰时代的我们,却再也找不到如此solid的ground。我何曾不爱你,上帝;上帝,你何曾不爱我。可是,我终其一生,穷尽各种手段去苦苦追寻,却找不到答案。只是因为,你我之间,活在不同的空间和话语中,没有一纸契约,可将我们捆绑在一起。 即便相爱,却因为误解而错身。情人之间,多少不是如此;神与人之间,也不外如此。 这是Cohen究其一生的痛苦,也是生而为人的痛苦。无论对象是上帝、是信仰还是爱,最终却无法彼此接近,因为,这是一个自我和他者的故事。Cohen一生写的,是自我和他者彼此疏离的故事,即便一时亲近,却最终发现那只是虚假。他一生尝试和纯粹的真理对话,而如今,只有乏力厌倦之感。他者遥遥不及,一切只是一场对抗的游戏,而在角力之中,Cohen耗尽了自己,他愤怒、无奈和悲哀,他唯一的胜算,是退出。 所以,他说 Hineni, hineni I'm ready, my lord 也许,要继续真正的游戏,要追寻真正的意义,这一生给他的启示是,退出。 所以,他退出了。 但他仍旧安慰我们,I'm travelling light。不用担心,这不是一个厌世者的消极逃避。他相信,在另一个世界中,他会抛下此世的重担,无论是传统,是约束,是失败,是冲动,是自我与他者之间遥不可及的疏离,或许在那个更自由更逍遥更轻盈的世界中,他已经找到了他要的答案。 就像我钟爱的这张专辑的封面一样。不是他,Cohen堕入了黑暗,而是他已经从黑暗中超脱而出。如今,他依旧悠闲地抽着烟,拿出他那绅士的做派,看着,在现世苦难中挣扎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