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幸能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打开你

知道张羿凡这位新人歌手,不是借助于报章媒体,而是从认识他太太开始,这大概也能算是“画风清奇”的打开方式,但也就是这样与众不同的视角,让我得见唱片宣传文案之外、更寻常真实的张羿凡。
我已经忘记与张太太是如何相识的,只知道现如今我们彼此还没有屏蔽朋友圈。我正是在她的朋友圈里第一次听到张羿凡的EP作品《安静时刻》,也正是从她的朋友圈里面得知,其实很多人私下里都在用“凡叔”这样少年老成的字眼来称呼他。
恕我直言,听到《安静时刻》开头英文部分时,第一时间我想到同是民谣歌手的梁晓雪。
我知道对于很多坚持原创的创作人而言,其实挺反感被受众钉在“像谁谁谁”或者是“某某某接班人”这样的尴尬位置上。但是对于我而言,也就是这个“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让我开始关注到张羿凡,开始在一些数字音乐平台搜寻他的此前作品。
在这过程中,我跟张太太私底下抱怨过,我说“张羿凡”这三个字也算是一个奇特的组合,前后两个字都过于寻常,唯有中间一个字特别了一些,特别到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念、有些输入法想要敲出来都难。张太太几分自信、几分自嘲地回复我,等凡叔红了,中间那个字就不特别了。
那个时候,她刚生完宝宝,还在坐月子中。她的朋友圈里面除了晒娃,就是偶尔转一转凡叔唱片筹备阶段的日常。当时虽然某上数字音乐平台上,已经陆陆续续地推出了一些前导EP,但市场效果如何并不太明朗,具体发片时间也没有完全敲定。
刚添了宝宝,一个在休产假,一个在筹备唱片,而同样也是赋闲的我,其实也有隐隐关切生计之心,但终究因为没有熟到那个份上,也不好意思开口。
唱片文案、媒体宣传一直在用“减法民谣”来给张羿凡“贴标签”,八零后唱作人,十年音乐路,主导的是“回归本真、坚持品格”的情怀。
这些其实都是民谣音乐作品一直在贩售的内容,人生思考、品格人性、情怀隽永等等等等,可是这些又从何而来呢?我想,用心生活永远是成就这一切的底色,而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那个最旗帜鲜明的标签。

《致爱人》乍听之下是整张专辑里最为甜腻的作品,新专辑里收录的还是特别制作的Wedding Version,相信这其中一定有迎合市场的考量,编曲里铺了钢琴和弦乐,增强了某种仪式感,更是一副广撒狗粮的姿态,与专辑其他作品似乎不在一个调性上,但细细想来还是没有跳出“我手写我心”的大框框。
我有印象,张太太在朋友圈发过一组有孕在身的照片,居家生活的场景,她也只是穿着夏日里寻常可见的孕妇装,站在一块拉起来的白布前拍下了那一辑照片。与寻常孕妇照并无两样,让我觉得不同的地方是她手中那一束娇艳的捧花。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人生中真切的甜腻感,通常是强扮不出。
唱片筹备阶段其实是极为磨人的阶段,为了品质必定有反复的推敲与调整,不断的变数之中需要一个人能够定下心神把握好自己初心。然而对于张羿凡而言,与其他歌手不同的地方是家中还有娇儿。小孩子一周岁以内,头疼脑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为了孩子,前脚搬回空气净化器,为了歌手梦,后脚又赶回去进棚录音,这大概就是凡叔唱片筹备阶段的日常,而这些日常的背后还有家人之间的互相支撑与谦让。
制作完唱片只是第一步,而发行阶段的预热宣传,才是新人歌手真正的艰难之处。几番延后的发行日期,成了我调侃张太太的把柄。后来,终于等来发行前的预热动作,张羿凡与另外一位歌手去内陆省份跑一个小场地的通告活动。张太太也在朋友圈转了那则通知活动的文案图片,我在那篇内容下面,调侃式地留了六个字:苟富贵,勿相忘。
对于所有创作者而言,其实都有两难的困局,歌手也一样。没有知晓度,作品很容易泥牛入海,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极难寻得平衡,如果还要在某个行业深耕,就只能一味地用情怀撑着。既然是立在公众的面前了,自然会期待能够有更多曝光率,为此也有人选择了不择手段。可是这知晓度也是一双刃剑,一旦被它加身之后,又极容易被身处之物左右,久而久之反而迷失了方向。我那六个字,某个层面也是讲给我自己听的。
我觉得张羿凡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有自己思考,就像我在整张专辑里更为偏爱一些的《湖》里所表达的一样。在这支作品里面,我听到凡叔欣赏的一位“人生智者”或者是期待的“人生境界”。在人生的雨季与旱季交替中,“湖”的不动声色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告诫自己,不留恋湖面的涟漪,想探究湖底的秘密,在所有的表面风光里,找到真正的内心秉持。
一番千呼万唤之后,专辑终于正式发行了,实体唱片也陆续上架。听完之后,我答应张太太要写一点听后感,发在自己的平台上。为了配文字,我在网络搜索专辑封面,可惜画质都太渣。我在微信里跟她留言索要。她忙着照顾宝宝,很晚才回复我说,家里没有,而那一刻凡叔还在新专辑发布会的现场,估计要深夜才能回来。我说不急,看她方便。
第二天一早,我收到她给我的电子邮件。邮件的附件里有唱片高画质的封面,邮件的末端署着她的本名。这位在我的朋友圈里住了一两年的张太太,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叫,王晩蕾。
原文链接:http://leftfm.com/22705.html
我已经忘记与张太太是如何相识的,只知道现如今我们彼此还没有屏蔽朋友圈。我正是在她的朋友圈里第一次听到张羿凡的EP作品《安静时刻》,也正是从她的朋友圈里面得知,其实很多人私下里都在用“凡叔”这样少年老成的字眼来称呼他。
恕我直言,听到《安静时刻》开头英文部分时,第一时间我想到同是民谣歌手的梁晓雪。
我知道对于很多坚持原创的创作人而言,其实挺反感被受众钉在“像谁谁谁”或者是“某某某接班人”这样的尴尬位置上。但是对于我而言,也就是这个“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让我开始关注到张羿凡,开始在一些数字音乐平台搜寻他的此前作品。
在这过程中,我跟张太太私底下抱怨过,我说“张羿凡”这三个字也算是一个奇特的组合,前后两个字都过于寻常,唯有中间一个字特别了一些,特别到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念、有些输入法想要敲出来都难。张太太几分自信、几分自嘲地回复我,等凡叔红了,中间那个字就不特别了。
那个时候,她刚生完宝宝,还在坐月子中。她的朋友圈里面除了晒娃,就是偶尔转一转凡叔唱片筹备阶段的日常。当时虽然某上数字音乐平台上,已经陆陆续续地推出了一些前导EP,但市场效果如何并不太明朗,具体发片时间也没有完全敲定。
刚添了宝宝,一个在休产假,一个在筹备唱片,而同样也是赋闲的我,其实也有隐隐关切生计之心,但终究因为没有熟到那个份上,也不好意思开口。
唱片文案、媒体宣传一直在用“减法民谣”来给张羿凡“贴标签”,八零后唱作人,十年音乐路,主导的是“回归本真、坚持品格”的情怀。
这些其实都是民谣音乐作品一直在贩售的内容,人生思考、品格人性、情怀隽永等等等等,可是这些又从何而来呢?我想,用心生活永远是成就这一切的底色,而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那个最旗帜鲜明的标签。

《致爱人》乍听之下是整张专辑里最为甜腻的作品,新专辑里收录的还是特别制作的Wedding Version,相信这其中一定有迎合市场的考量,编曲里铺了钢琴和弦乐,增强了某种仪式感,更是一副广撒狗粮的姿态,与专辑其他作品似乎不在一个调性上,但细细想来还是没有跳出“我手写我心”的大框框。
我有印象,张太太在朋友圈发过一组有孕在身的照片,居家生活的场景,她也只是穿着夏日里寻常可见的孕妇装,站在一块拉起来的白布前拍下了那一辑照片。与寻常孕妇照并无两样,让我觉得不同的地方是她手中那一束娇艳的捧花。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人生中真切的甜腻感,通常是强扮不出。
唱片筹备阶段其实是极为磨人的阶段,为了品质必定有反复的推敲与调整,不断的变数之中需要一个人能够定下心神把握好自己初心。然而对于张羿凡而言,与其他歌手不同的地方是家中还有娇儿。小孩子一周岁以内,头疼脑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为了孩子,前脚搬回空气净化器,为了歌手梦,后脚又赶回去进棚录音,这大概就是凡叔唱片筹备阶段的日常,而这些日常的背后还有家人之间的互相支撑与谦让。
制作完唱片只是第一步,而发行阶段的预热宣传,才是新人歌手真正的艰难之处。几番延后的发行日期,成了我调侃张太太的把柄。后来,终于等来发行前的预热动作,张羿凡与另外一位歌手去内陆省份跑一个小场地的通告活动。张太太也在朋友圈转了那则通知活动的文案图片,我在那篇内容下面,调侃式地留了六个字:苟富贵,勿相忘。
对于所有创作者而言,其实都有两难的困局,歌手也一样。没有知晓度,作品很容易泥牛入海,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极难寻得平衡,如果还要在某个行业深耕,就只能一味地用情怀撑着。既然是立在公众的面前了,自然会期待能够有更多曝光率,为此也有人选择了不择手段。可是这知晓度也是一双刃剑,一旦被它加身之后,又极容易被身处之物左右,久而久之反而迷失了方向。我那六个字,某个层面也是讲给我自己听的。
我觉得张羿凡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有自己思考,就像我在整张专辑里更为偏爱一些的《湖》里所表达的一样。在这支作品里面,我听到凡叔欣赏的一位“人生智者”或者是期待的“人生境界”。在人生的雨季与旱季交替中,“湖”的不动声色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告诫自己,不留恋湖面的涟漪,想探究湖底的秘密,在所有的表面风光里,找到真正的内心秉持。
一番千呼万唤之后,专辑终于正式发行了,实体唱片也陆续上架。听完之后,我答应张太太要写一点听后感,发在自己的平台上。为了配文字,我在网络搜索专辑封面,可惜画质都太渣。我在微信里跟她留言索要。她忙着照顾宝宝,很晚才回复我说,家里没有,而那一刻凡叔还在新专辑发布会的现场,估计要深夜才能回来。我说不急,看她方便。
第二天一早,我收到她给我的电子邮件。邮件的附件里有唱片高画质的封面,邮件的末端署着她的本名。这位在我的朋友圈里住了一两年的张太太,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叫,王晩蕾。
原文链接:http://leftfm.com/22705.html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左叔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