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 流言下的音乐让人感动
by 夜之河流
网络发达的时代下,同一件事情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信息,甚至截然相反。每次我看到国内国外对李云迪天壤之别的评价,都觉得难道地球上真的存在平行空间?信息爆炸的弊端,就在于任何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随便评价恶意污蔑诋毁他人,并且别有用心者撰写的一些煽动性文章还能得到迅速的传播,给当事人的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害。
我们时不时能看到某些漏洞百出、早已澄清的笼罩在李云迪身上的流言谣言被反复来回继续造谣或者重新编造扩大传播的黑文出现(这类文章经常换汤不换药的加上或直白或情怀的标题翻来覆去扩散)。譬如最近那篇罗列各种黑料却无视澄清甚至编造谣言的《一台钢琴,两种人生》之类的文章。但这些明显踩一捧一的一面之词居然能让很多人轻易相信,只能感叹众口铄金是如此的容易,也难免使人产生疑问,究竟谁在背后不遗余力地炮制这些与事实背离甚远的谣言?
反驳这些文章很容易,因为只要摆出事实和证据,真相如何一目了然。但是那些铁了心想要黑李云迪的人并不看事实,因为他们编造这些不利于李云迪的谣言,更有可能是既得利益者有所图谋。
对李云迪的抹黑主要集中于08年贪玩没毕业被DG解约;首尔事件疏于练琴技术下滑;录制娱乐节目进娱乐圈等等。 最近被解约的谣言老酒装新瓶重新登场,顺便附带几年以前的失误视频,让李云迪再次走上风口浪尖。 文章炮制者故意做出错误的引导 ,加上多年以来对李云迪负面舆论的经营,使很多没有真正鉴赏能力、没有自我判断力的人被轻易洗脑,其结果是李云迪的声誉因为这些谣言而受到很大损害。
除了有利益竞争的对立方的故意误导之外,一些网友无知而狂妄的言论也让人愕然。譬如:说李的技术不及学校的学生,甚至有所谓的钢琴老师评价她教的学生个个都比李的技术好(这样自大到可笑地步的老师,究竟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呢,她自己连最基本的鉴赏能力都不具备,遑论她教出来的学生。有这样的老师,也难怪我们的古典音乐氛围如此恶劣)还有说李的巅峰在肖赛,说李只会弹肖邦等等。这些言论不出意外都出自国内,也只能说懂得更多的人才更懂得敬畏,任何行业都一样。
国外对李云迪的评价则是大相径庭,我们先看看专业乐评家的评论:
1、自从16年前在华沙折桂,云迪已经酝酿出一种独特的演绎风格,这一点让他区别于其他中国钢琴家,比如郎朗和王羽佳。云迪对音乐的诗句有着可怕的天赋,他有潜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肖邦演绎者之一,与鲁宾斯坦和阿劳一较高下。在今后的岁月里见证云迪的钢琴生涯,定会意趣斐然。【出处:美国洛杉矶《Culture Spot LA》杂志对2016年2月21日李云迪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音乐会的乐评 】
2、李云迪用优美且结构严谨的方式概括了作品的史诗性、诗意性和深刻性。第一叙事曲融合了刚健的力量与柔韧诗意的内省。通过自由速度增强了旋律上抒情的起伏。第四叙事曲云迪热烈动情的演奏能成功媲美莫拉维茨、鲁宾斯坦、霍洛维茨等经典版本。【出处:Audiophile Audition杂志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专辑的四星碟评】
3、李云迪演奏的肖邦富有激情、戏剧性和诗意,不仅表面华丽,更具有无与伦比的技巧,优美的音色连绵不绝,时而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时刻,迷人的通透感贯穿始终。【出处:卢森堡《pizzicato》杂志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的碟评】
4、这两套曲目所包含的作品对任何技艺不精的钢琴家都会造成许多困难。背谱演奏,钢琴家从容地引入吟诵般的旋律,开始了第一叙事曲的演奏。随着节奏的加快,他像李斯特般凝神入迷,用右手抛洒出烟火般的韵律和颤音,并同时用深沉低音支撑着主题。在起初的几段中,他的演奏有着流动般的优雅和从容,随着作品发展,韵律感更为严谨,并将整曲推向令人惊叹的高潮,引得座无虚席的音乐厅内掌声如潮。【出处:乐评人Paul.J.Pelkonen对李云迪2016年3月24日卡内基音乐厅音乐会的乐评】
5、正如肖邦本人所喜好的那样,云迪的演奏冷静内省且乐句自由灵活,这赋予了音乐一种自然性,从而避免了刻板的浪漫派的陈词滥调。最重要的是,云迪对于自由节拍的使用以及他的动态调节恰到好处地顺应了音乐的节奏风格,并没有故作多愁善感或者作秀。相反,云迪给予这诗意的叙事曲呼吸的空间,并且节拍的紧缩快慢是为表达情感而服务的,而非做效果。以云迪对线条和节奏的细腻处理为例,F大调叙事曲作品38号的诗意的开头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但一个更加活生生例子是降B大调第一号玛祖卡,它展示了钢琴家良好的状态。【出处:All Music驻站乐评人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专辑的四星半碟评】
6、四首叙事曲本就是沉思的,在每一首叙事曲简单抒情的开端,李云迪创造出一种时间感,一种缓慢的冥想般的自发性,突破了小节和节奏的限制。之后乐曲结构更为复杂,演奏技巧难度加大。但起初的那种沉思的意味却从未消失,它被贯彻在每一段演奏中,即使是在那些最为激荡的片段。【出处:爱尔兰时报对李云迪2016年4月22日爱尔兰独奏会的乐评】
7、李云迪将四首叙事曲处理得冷静却令人叹服,他并不追求去着重表现那些戏剧化的小片段,而是着眼长远,倾向于将曲目塑造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有诸多令人激动的两点,比如第一叙事曲那近乎狂烈的结尾,以及在第四叙事曲高潮前的发展阶段,那迅速清脆而充满跌宕起伏的音阶跑动。【出处:英国《卫报》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专辑的四星碟评】
8、(演奏会)展现了为什么他的音色与作曲家如此契合。就音色本身而言,它是优美的,并且有完美的清晰度。第13首升F大调前奏曲尤其体现出这种精美。主旋律和伴奏有着完美的平衡,让人只能感叹欣赏。【出处:英国每日电讯报《the-telegraph》对李云迪2016年4月19日伦敦皇家节日大厅独奏会的乐评】
2000年李云迪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同时也是空缺了十五年的冠军。关于肖赛的实际地位,以及肖赛冠军的含金量:肖邦钢琴大赛每五年举办一届,如果评委认为水平不够,冠军可以直接空缺。肖赛不但有非常多位后来成为钢琴大师的获奖者,比如阿格里奇、波利尼、齐默尔曼等,就是在担任肖赛评委的人选中,也有过多位世界公认的钢琴大师,比如鲁宾斯坦、米凯兰杰利、巴克豪斯、涅高兹,还包括著名作曲家拉威尔。
获得冠军后不久,李云迪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全球最著名的古典音乐厂牌,简称DG)签约,成为DG史上第一位签约的中国钢琴家。其后签约DG和CAMI(美国的一家古典经纪公司)的李云迪并没有马上停止学习专注演出,而是依原计划在2001年秋天前去德国的汉诺威戏剧与音乐学院深造,并于2006年11月毕业。
完成学业后,李云迪正准备国内国外双向发展,结果在2007年年底,一个身份不明的博客发布的污蔑谣言突然被铺天盖地扩散到各大媒体。这个博客称他因为贪玩不练琴而被CAMI解约。虽然CAMI的负责人主动澄清是理念不合期满未续约的正常变动,但爆料者恍若未闻,在2008年李云迪准备从DG改签其他唱片公司后继续造谣他被DG解约,幕后黑手显然是基于利益冲突才会对李云迪纠缠不休。
李云迪与DG、CAMI理念不和,合同期满没有继续续约,转而改签EMI古典和AH(欧洲一家古典经纪公司。在2008年以前,AH和CAMI就曾合作负责李云迪的演出事务)。谣言的恶毒之处在于:把正常的期满未续约造谣成被解约,把合约问题和技术下降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人们对李技术下滑的印象,从这点来看,八年后造谣解约并附上多年以前的失误视频来相互佐证的手法与其何其相似!?
关于李云迪毕业的问题,只要知道汉诺威的毕业体制,这个说法就不攻自破,Diplom(Kuenstlich Ausbildung)考试,除了要有一个小时的Kammermusik(室内乐)外,还要举行一场近一个半小时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对于Diplom(Solo)而言,要有不低于三场的和大型乐队合作的演出,外加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请问李云迪完成这些条件很困难吗?要知道李云迪2006年10月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与指挥法比奥·路易西和维也纳交响乐团连续三天合作演出了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更何况作为DG签约的艺术家,李云迪早在之前就进行过多场独奏会和协奏曲演出,完成汉诺威的毕业条件轻而易举。
李云迪自己也说过,他本可提早毕业,但想在学校多学习才拖到2006年11月。而当时李云迪所获得的Diplom(Solo)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位是硕士,在政府页面上也明确标示了。当然这个谣言的最可笑之处是,李云迪作为一个国际顶级的钢琴家,他是经过比赛成名的,纯粹源自中国本土钢琴教育,在他拿到肖赛冠军时,连深圳艺校都没有毕业,汉诺威的教育经历和他的天赋及成名原因完全没有关系。你质疑这样的钢琴家有没有毕业?你去听演奏会之前还要先考虑学历?或者钢琴家上台先拿出本学历证书给观众过目一下然后才弹?学历高才是顶级钢琴家?学历不高的就弹得不好?这样的思路看似奇葩,还真的洗脑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
至于技术,李云迪2007年和2008年巡演的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我相信懂古典的人都了解这些曲目的技
术含量。直接给大家放一段普二音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xNjAxOTMy.htmll
普二的技术难度本身无需再讨论,弹好普二更难在理解、难在想象力。其实只要听第2乐章,速度自不必多说,而且李云迪弹得不仅仅只是快而已,他弹的音色多变,很细腻,也很有趣,和乐队的配合也很棒,这一切都是世界顶级钢琴家的表现。而有的演奏版本速度超快,却毫无音色变化。这种真的不能称之为好。不过目前国内对古典乐的鉴赏似乎存在巨大的误区,很多人喜欢用自已并不专业的对于古典音乐的认知去评价水平远远高于自己的世界顶尖的钢琴家。常看到很多人狂妄断言谁谁弹得不好,原因就是这里的速度比别人慢,那里有两个碰错音。而评论的人常常为此洋洋得意。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你用初高中物理知识去讨论量子理论一样,完全不是同一个层次。
2012年5月DG与李云迪签约。这次不仅是DG与李云迪的再次合作,而且李云迪是以环球古典史上最高身价的签约。如果是像谣言所说,08年是DG决定不续约,那么DG不可能在四年后再花如此高的价格再度签下他。
尽管事实有力回击了08年的谣言,但不知道是宣传不够,还是利益对立方太努力,国内的大多数乐迷并不知道这一事实。甚至直到今年,还有人根本不知道2012年李云迪就重回DG并已发行多张专辑。
一手炮制了08年谣言的利益对立方无视这一事实,继续造谣传谣,并且疯狂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踩一捧一,遍布知乎、天涯,乃至到微博和现在的微信朋友圈等等。如果去翻翻这些文章,就会发现全都是大同小异的标题,配上大多数换汤不换药的内容,宛如出自一人之手。这些答案把某位钢琴家生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简直已经成神,至于李云迪,则是踩到地底下,完全无视欧美乐评人对于李云迪的极高赞誉。即使有一些比较关心外国乐评也了解实情的乐迷,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默不做声,不得不使人从这些现象中联想到些什么。
踩李的这些文章完全没有用实实在在的音乐去比较,虽然两人风格完全不同本来不需要比较,但是如果一定要比,为什么不拿近期两人都弹过的相同曲目做一句句,一段段和整体的对比呢?只有基于音乐层面的比较才是最直观直接,同时也是最专业的。
2013年李云迪录制了贝多芬三大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
http://www.xiami.com/album/541158?spm=a1z1s.6659513.0.0.P2LP29
个人很喜欢这张碟。但在这张碟国外乐评还没出的情况下,国内的利益对立方就开始肆意诋毁这张碟(这个情况不断重演,每次李云迪出新专辑,国内听过的没听过的立刻黑得五花八门,已经脱离正常的音乐评论到了完全胡说八道的地步,直到他们被国外乐评打脸为止,但他们会若无其事地等到下一次新专辑再出来表演)
后来国外的碟评和现场乐评对此曲目做出了基本4-5星的好评,那些无知的评论才稍微平息。
而对于李云迪2014年录制的舒曼幻想曲和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
http://www.xiami.com/album/694023396?spm=a1z1s.6659513.0.0.2WURCP
国外乐评更是好评连连。我尤其喜欢舒曼幻想曲,这个曲目弹过的名家不少,唯独李云迪弹出了笼罩在一层轻纱下涌动的不可名状的激情和幻想。而李云迪在卡内基与迪图瓦,NYO合作演出贝多芬皇帝协奏曲的现场经由medici全球直播,被medici评为2015夏季最佳,给出链接大家自己听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JVULabMBdg/
这些恰恰表明,他在肖邦李斯特(他对这两位作曲家作品的演绎已经广受认可)以外的的曲目也表现得可圈可点。
说李云迪只会弹肖邦本来就是谬论。除了肖邦,他还弹过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等伟大作曲家的作品,对这些曲目的演绎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况且多弹肖邦到底有什么不好呢?肖邦作为浪漫派的最伟大的代表,作品既优美又有深刻的内涵,钢琴大师阿劳说过,弹好肖邦比弹好其他人作品更难。弹好肖邦真的是需要天才级别的音乐感觉。近两年李云迪弹奏的肖邦前奏曲,肖邦叙事曲更是肖邦重要的代表作品,能弹好这两部作品的人少之又少,需要的是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更优秀的音乐感觉。看到有人说李现在只会弹肖邦这样的话,真替讲这话者感到汗颜。
作为一个钢琴家,能弹会弹和弹得好完全是两回事。李云迪在不同的年纪尝试同一个作品,每次都会有与之前相比更深刻的表达(譬如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有2000年的肖赛现场版,2006年企鹅唱片指南评为四星加Key的录音版,然后到最近的演绎)。最近的肖一演绎的现场听罢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和06年的版本相比较有相当大的变化,更加精彩(如果比较李在不同阶段弹奏的同一作品 ,就可以看出李的水平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了。推荐比较,肖邦的第四叙事曲、肖邦第一钢协、平静的行板与华丽大波兰舞曲、升C小调夜曲、摇篮曲等。我只能说,他现在的水平当然远胜肖赛期间),个人认为如果出碟绝对会是经典。至于到底如何精彩各位可以去现场聆听或者期待录制专辑,这就是跨越一定的时间后弹奏同一首曲目的意义所在,而不是有些人说的只会弹旧曲目(更何况李云迪基本每年都会更新不同的曲目,也有乐评人称他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我几个月前写过一次李云迪,现在这位高产的艺术家又出了新的肖邦作品。这张《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德意志留声机作品4812443号)是他第十九张CD )。本来这些曲目很多是被前人弹之又弹,比的就是谁弹得出新意,然后细想又很符合逻辑,更贴近乐曲背景,或者更能引起听众共鸣。不弹不代表不能弹,但弹了也不证明一定弹得好。与其涉猎甚广但精品不多,不如集中精力弹好一些曲目使之成为经典,成为代表作。这也是我对于有人诟病说李云迪曲目狭窄为什么不弹某某作品,深为不解之处。
2015年李云迪录制肖邦前奏曲全集
http://www.xiami.com/album/2100182568?spm=a1z1s.3521873.23310065.11.J1h7iT
未出意外,国内又重演专辑刚一发行,各路云黑立刻花样百出抛出各种毫不专业的评价(就是直接无脑黑),直到国外正式乐评出来才稍稍闭嘴的戏码。肖邦前奏曲是最能体现肖邦精湛而天才的作曲技法并融入了他成熟时期的完整而复杂的人格的作品,这24首前奏曲在简练的诗意表达中带着强烈的悲剧性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部伟大的艺术珍品,演奏难度很大。同样有很多钢琴家演绎过这部前奏曲,但优秀的版本并不多,很多大师在这部作品上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而李云迪的演奏正如澳大利亚古典音乐电台的碟评所说:“这位钢琴家将肖邦这一套小作品在他新发行的唱片中赋予了令人迷醉的思想性和旋律性,又带有冥思般的积淀。云迪这一套让人着迷的演奏中用他独特的音色色彩为耳熟能详的曲目灌注了新生命和新灵魂,同时又并非矫揉造作。”
这张专辑大获好评,被美国WFMT电台评为每个乐迷都应该拥有的8张肖邦专辑之一。电台给出的评价是:李云迪于2000年赢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成为赛事最年轻冠军也是首位中国冠军,从此走上国际舞台。他也一直被视为当今演奏肖邦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前奏曲这样短小浓缩般的世界中,李云迪探索了各种情绪、音色和表达。
2015年10月李云迪应邀出任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时隔十五年,从最年轻的得冠选手到最年轻的评委,这也是对李云迪钢琴水平的一种肯定。附:李云迪在肖赛决赛间隙接受肖赛组委会的专访 http://t.cn/R4UsL8M
2015年10月30日李云迪在韩国首尔和悉尼交响乐团演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出现失误,前一场在大邱,曲目完全一样,演出很成功。事后采访说明,到达首尔已是凌晨,白天还和乐队进行了排练。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失误,虽然不应该,但也能理解。钢琴家是人不是神,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 再加上其他人为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偶有失误虽不幸也属正常。
但是必须要强调一点:首尔并不是断片,乐团的小提琴首席亲自证实是因为进错小节导致和乐队脱节。那段非法录音是在失误后才开始录制,后面都是补救的过程。
围绕着首尔的失误有许多乱七八糟的谣言被肆意传播,具体详细梳理可以参考
http://t.cn/RUmgTAc
首尔仅仅一个星期后的李云迪日本巡演,同样的曲目大获成功,更加说明失误只是一时的状态问题而已。但是国内的利益对立方敏锐地抓住时机,大肆宣扬首尔事件,从微信推送煽动性极强的指向性文章开始,紧接着购买大量营销号,公众号,甚至平面纸媒推送此事,不仅夸大首尔的失误,还附带以往的抹黑谣言,一个虽然不妥但也不罕见的演出失误,在恶意助推下迅速发酵,乃至全民沸腾,使李云迪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害,使李云迪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害,可见造谣者用心之险恶。幸好悉尼交响乐团的小提首席及时报予以澄清,环球时报小编也采访了有关人员及时作出了澄清。但是这些澄清在当时并没有被大面积的传播,至今也有许多人不了解事实真相。
这次失误到底严重吗?古典圈内专业人士说,失误不是好事,但它经常发生,很多国内外的音乐家都会遇到,不能凭一场失误抹杀一个人的努力。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就表示:“我自己都曾经在独奏音乐会上出现过,我为那场音乐会准备了两年,不能说我没练琴。”中国著名指挥家谭利华也表示,与他合作过的很多钢琴家都出现过这样的事,只是有的没有被听出来:“这是每一个音乐家都有可能发生的,偶然的不幸事件而已。”
首尔这场肖一被去到了现场的澳大利亚著名古典音乐杂志《Limelight》乐评人评为三星 。乐评说:“重来一遍的第二次演奏他们完美无缺,而云迪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无畏而诗意的完成了剩下的部分,尽管有失误,但他的肖邦仍然品质一流 ” 这才是剥离谣言乱象后的真实,充分说明了对于李云迪技术和练琴的指责完全是恶意诋毁。
2016年初,李云迪出版了肖邦叙事曲专辑,其中包括四首叙事曲,玛祖卡op.17和摇篮曲
http://www.xiami.com/album/2100281888?spm=a1z1s.3521873.23310065.20.UbTIjF
这张专辑和他的肖邦前奏曲同样精彩,更加证明李云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弹奏的前奏曲和叙事曲是贯穿一体的,国外乐评评价极高,不过在国内依然被不客观不专业的抹黑,这已成惯例。譬如前面提到那篇踩一捧一的文章里说到:听李云迪最新的专辑叙事曲,感觉正在褪去诗意的光环。
真的如他所说吗?我们来看国外乐评如何评价:
1、李云迪所演绎出的激情性,戏剧化且诗意的肖邦不仅是浮于表面的,更富有无与伦比的技术和延绵不断的优美音色,令人沉醉而惊艳。
2、 云迪对于自由节拍的使用以及他的动态调节恰到好处地顺应了音乐的流动,并没有故作多愁善感或者作秀。对于线条和节奏的细腻处理,F大调叙事曲Op38的诗意的开头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3、云迪追求的是力量与诗意的复杂结合。我尤其喜欢叙事曲四,云迪呈现出对肖邦风格的真正精通。
4、前肖赛冠军展现了他超凡的钢琴水准——高到大多数他的对手都不愿意承认。叙事曲准确展现了抒情、诗意与戏剧性的平衡,毫不激进,优美的行板,广阔的,贝里尼式的。
看看诗意两字是怎么用的吧,和那篇文章所说的褪去诗意的光环恰恰相反。这里也只是摘录很少一部分的乐评,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首先,李云迪的技术十分精湛;其次,李云迪的音乐感觉更加出色。这里再放一个非常好的版本, 李云迪2016年6月在法国演奏会的肖邦叙事曲的法国电台录音版
http://t.cn/R5Y9Dw
可惜这版本的叙四,因为国内的乐迷转录得不完整所以少了一半,但前三首真是可圈可点 ,前三首真是可圈可点,和专辑不完全一样。李云迪曾经说过他每场都会弹得不一样,的确是这样,我听过好几次现场,每次都和录音有所区别,而且每场与每场之间也有不同,你可以听到他在这个乐句有所琢磨,那个小节有所斟酌,哪怕顺应逻辑性的一个停顿一个小呼吸。这样的改变很让人惊喜,好像是一个全新的诠释,这彰显了他对音乐的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对音乐的热爱和尊重,这也是乐迷热衷于听不同场次演奏的乐趣所在。
这里也总结一下李云迪演奏的特点。他的演奏流畅自然,摒弃一切可能的做作,处理极其细腻,尤其肖邦前奏和叙事曲中这一特征充分展现。他的演奏音色优美符合逻辑性、乐句精雕细琢、特别注重乐曲的整体性(这是一个钢琴家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这里不妨摘抄一段专业人士2014年的点评:李云迪的演奏潇洒飘逸,典雅细腻。处处弥漫着儒雅的浪漫的气息,并以高超精湛的演奏技巧与纯熟完美的音乐诠释而著称。李云迪在演奏上融合了古典主义的纯净和浪漫主义的优雅。他不仅善于运用理性的构思和诗意的灵感来表现作品的原创精神,而且还善于把紧张的动力性和如歌的抒情性相结合来表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尽管他的手指非常灵活灵敏,但是他的演奏并不是惊人的炫技表演,而是更多关注于作品中的艺术意境。在他与生俱来的理性性格中,更彰显着一种温暖的热情和精美的抒情。他在演奏中竭力追求最完美的音乐呈现,努力使演奏技巧在深刻而细腻的诠释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出处: 【出处:中国音乐2014年第四期,《李云迪钢琴演奏艺术特征的美学思考》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为民 】
但是李云迪也有缺点,他的缺点亦是因为他的优点带来的。有个钢琴老师的点评感觉特别精辟:“李云迪是对某些曲子精益求精,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一个曲子里的一串音符他都会细心雕琢很久,即使是以大众的欣赏力分辨不出区别来,他还是花很大的气力去让他的曲子变得更趋近完美。我个人认为,李云迪做的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到后来演奏一个曲子很大程度上受自己状态的影响”
这段话我深深赞同。因为他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又要处理的得如此细腻,当某一处的呈现有点没有到他想要达到的效果时,也许只是一个乐句,但他会受影响。因为那打破了他追求的平衡和完美,他在接下来的演奏中会突然状态起伏,在比较早以前会发现他一旦出现这类问题受影响会比较大,但近两年他已经改善许多,一出状况会及时调整心态 ,在很短的时间里重新拉回状态,这已经彰显了他的成熟。
在一整场演奏会中截取一小段有问题的片段,用来武断地判定技术下降,显然是非常不客观的恶意引导。所有人都知道,现场演出不可捉摸不可确定,尤其对敏感型的钢琴家来说,也许是外界的干扰,也许自身的状态,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要求钢琴家每一次演出都必须做到完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多听几场不同钢琴家的演奏会,就会发现除了个别钢琴家状态相对稳定外(我能说这种钢琴家多数是做的不够细腻的那种吗?),很多钢琴家都可能会在个别演奏会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失误,只不过没有这么多紧盯死守的反对者去故意抹黑他们罢了。大家听完整场演出觉得满意,合乎自己的心意,哪怕有一点小失误,正常的人也不会惦记。就算单截一段出来让人感觉失误很明显,但是放在整场上也不过是个小瑕疵而已。
很多黑李云迪的人对待其他钢琴家显得异常宽容,譬如说其他钢琴家的整场演出虽然很普通平常,但是只要有一个亮点,就一小段的精彩他们已经很满足了,可是在对待李云迪的演奏上,他们就立刻变脸,指责他这一段不如某某,那一段又不如另一个某某,用一个曲目的几个乐章分别去和不同类型的人比,只要稍有不足,就断定李云迪水平不行了,这种比较既业余又不公平。PS:最近流传的视频又是这样的比较方法,而且为什么在2016年要拿2013年的视频来黑技术下降?要看一个钢琴家最近的水平难道不该听最近的演奏?
请听一听2013年12月李云迪日本现场版的月光(距离被截取的片段不足一个月)
http://t.cn/Rv9I7BS
请指出在这个视频里哪里技术下降了?国外钢琴论坛把这首月光和大师的演奏相提并论,并引发了大量关于李云迪和大师不同处理各自好在哪里的讨论。
最为可笑的是,在那篇《一台钢琴,两种人生》的文章里,作者情怀满满地感叹某位钢琴家专注音乐,而李云迪已经无心音乐步入娱乐圈。
那就先说音乐。就拿李云迪最近演绎的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来说,这是步入巅峰的成熟的演绎。他生动刻画了孤傲的钢琴诗人内心极度纠结挣扎的形象,我尤其喜欢李云迪的左手表达,他善于用左手来表达肖邦内心的挣扎。李云迪对此曲处理极为细腻,细腻到每一个音符,没有对音乐的专注怎么能做到?而反观另外一位钢琴家,他的音乐追求的是让观众的感官有极致的冲击,快速的跑动,多变的音色,极致的轻响对比,小段落的机巧的处理,但缺乏整体感以及顺畅的逻辑性和对每个音符的尊重,在某些经过段,他经常有敷衍的演奏 ,就等到跑动段快速跑动收获观众的注意。谁对音乐更尊重专注其实可见一斑。千万不要说只有李云迪出过问题,另外那位钢琴家在国外收到的认为他极差的乐评多不胜数,他的乐迷都把这归结于个人理解不同甚至乐评人嫉妒他(???),可是,并没有其他钢琴家和他一样被如此一致的认为对音乐不尊重,不理解。被这样评价的某人,真的有被宣扬的那般专注于音乐吗?
李云迪没有把练琴挂在嘴边,这不代表他只靠天赋。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的琴房时间表写很清楚,李云迪每天从早到晚整整练习10个小时
不过就算没有附图,各位从上面我发的链接里也可以听到!这样的音色和控制力是不练琴能够达到的??他自己说有时候琢磨一个乐句要花一天甚至几天。找合适的音色和乐句表达都是要好好下功夫的。他每场音乐会都会有不同的发挥(前面也说过了)。这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练琴才能达到的,不练琴不过是另外一个抹黑他的方式而已。
再说李云迪进娱乐圈。这个说法本身就槽点满满。在现代社会把人分为不同的圈子是很可笑的。生活本就是各种事物的融合,没有什么是水火不相容的。职业是钢琴家,不代表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要围绕钢琴打转,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有什么值得诟病的?普通人也是如此,周末去K歌,去游泳,去打篮球,做什么都是个人自由。如果空闲时间不做工作相关的事便是不务正业,那科学家闲暇时间抽空去跑个马拉松难道是要跨体育界当运动员了?现在参加综艺节目的非娱乐圈人士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抽出时间参与到节目中来,只是给大众一个了解他们职业的机会。
只要把专业做好,其余时间做什么都无可厚非。李云迪每年一张新专辑,国内国外数十场巡演,多场大师课,主次分明,抽空上几个节目怎么就不专心本职了?其他钢琴家拍着电视剧《爱的妇产科》,上着《加油向未来》《我是大美人》《中国新歌声》等综艺节目,为什么没人说他沾上娱乐圈就是堕落,不专心音乐呢?这之间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把娱乐圈和堕落划上等号的人,和中国古代将各种行业分成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有什么区别?!
钢琴家不是苦行僧,不是只要冥想就可以顿悟,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体验生活。演奏曲目非常需要想象力,每个钢琴家的灵感来源也不会一样。李云迪曾说过拉威尔《水之嬉戏》的最后一个乐句就好像香槟气泡消失的声音,如果没喝过香槟,就不会知道怎么去表达那样的感觉。古典浪漫派的作曲家很多作品和当年的沙龙有关。多彩的生活体验有助于他们在音乐中的联想发挥。
李云迪分别在几次采访时说过:
1、泛娱乐化时代,只要一天在演奏我就是演奏家。跨界也没有太具体的界限,娱乐明星也各自有自己的本职专业。对于古典音乐来讲,其实传递的都是一致的人群,21世纪听众是综合性的听众,听古典的也会听流行,听古典音乐的人也会看电影,看电影的人也会听古典音乐,分享的人群最终都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娱乐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传承古典音乐。
2、这个时代也是娱乐化的时代,作为公众人物,我参加这些节目也是占用我非常少的时间,从一年的时间安排比例来讲,真的是非常少的一个部分,只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音乐,或者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大家关注和了解的形式去感受古典音乐,这也是这个时代传播或者传承的一种方式。
3、其实在我今年工作当中只占了百分一到二的时间,而且这个节目让我觉得,做完以后第一是与大众贴近,第二也是能够让更多人,至少去关注,至少首先通过我,关注到我从事的行业,关注到古典音乐。
确实如他所说,他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打磨新的乐曲去巡演,只花了很少的一点时间去录制这些节目,而且他基本上都会在节目里面弹奏一些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这和单纯的跨界不同。确实有很多人在他的节目播出后打听他在节目上弹的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很动听,这应该也是他想达到的效果了。
李云迪是个有着平和朴实但又通透深刻的思想的人,从他的音乐中就可以听出,他追求的不是故作深沉。他从不在某些段落弹得极慢来表达他的思想的深刻,他就是用自然而然的、用流畅直接的演奏来表达作品的深度。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如此,他不激进但见解不凡,对事物有很深的认识。他一直说过想要用自身的影响带动更多年轻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因为古典音乐的美是经典的。他希望传承下去。
我知道有人要嘲笑这不过是在说冠冕堂皇的话,因为他们不相信在现在的社会里会有人有信仰或者理想,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和私欲挂钩。但确实有人拥有信仰,而且很多人都有。你不能因为你没有就质疑别人。李云迪从早年起,访谈都会说类似的话,他不是能说会道的那种人,有时我们也会感觉他过于内向,但能感觉到他说这些话的真诚。
换句话说,即使这些人不信,但他已经做到了他想要的推广了(让一大批年轻人走进了音乐厅,开始认识到古典音乐的迷人之处)。事实已在,还去质疑动机未免让人觉得是以己度人了!
在古典音乐发源地的欧洲,因为听众已经老龄化,古典音乐日渐式微,众多乐团纷纷解散。但是在中国,因为李云迪等人的影响,已经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音乐厅聆听或者开始学习古典音乐。这其实对任何爱乐者都是一个好事。把小众的古典音乐向大众普及后,受益的何止李云迪一个人呢?为何中国古典圈的一些人总是紧抱着古典音乐的高冷,如此不屑一顾这些新生的爱好者呢?难道真的要和欧美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古典音乐消亡吗?
追根问底,在这些痛恨推广的人眼里,究竟是只有小众才能随心所欲的把持话语权,理所当然的鄙视他人,一旦成了大众,就不符合他们追求冷门的品味了?还是他们觉得古典乐是高贵的,一旦被大众接受就会被玷污失去高贵?
总结这些近年笼罩在李云迪身上的流言,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请允许我情怀一次,和标题遥相呼应。在流言下,他的音乐却越来越打动人!这让我心生佩服。我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浪漫是即便看清了生活的残酷却依然拥抱它。”,他做到了。
最后推荐一个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栏目今年播放的介绍李云迪近两年情况的纪录片
http://t.cn/R5tHTKu
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李云迪对音乐的认真。
网络发达的时代下,同一件事情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信息,甚至截然相反。每次我看到国内国外对李云迪天壤之别的评价,都觉得难道地球上真的存在平行空间?信息爆炸的弊端,就在于任何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随便评价恶意污蔑诋毁他人,并且别有用心者撰写的一些煽动性文章还能得到迅速的传播,给当事人的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害。
我们时不时能看到某些漏洞百出、早已澄清的笼罩在李云迪身上的流言谣言被反复来回继续造谣或者重新编造扩大传播的黑文出现(这类文章经常换汤不换药的加上或直白或情怀的标题翻来覆去扩散)。譬如最近那篇罗列各种黑料却无视澄清甚至编造谣言的《一台钢琴,两种人生》之类的文章。但这些明显踩一捧一的一面之词居然能让很多人轻易相信,只能感叹众口铄金是如此的容易,也难免使人产生疑问,究竟谁在背后不遗余力地炮制这些与事实背离甚远的谣言?
反驳这些文章很容易,因为只要摆出事实和证据,真相如何一目了然。但是那些铁了心想要黑李云迪的人并不看事实,因为他们编造这些不利于李云迪的谣言,更有可能是既得利益者有所图谋。
对李云迪的抹黑主要集中于08年贪玩没毕业被DG解约;首尔事件疏于练琴技术下滑;录制娱乐节目进娱乐圈等等。 最近被解约的谣言老酒装新瓶重新登场,顺便附带几年以前的失误视频,让李云迪再次走上风口浪尖。 文章炮制者故意做出错误的引导 ,加上多年以来对李云迪负面舆论的经营,使很多没有真正鉴赏能力、没有自我判断力的人被轻易洗脑,其结果是李云迪的声誉因为这些谣言而受到很大损害。
除了有利益竞争的对立方的故意误导之外,一些网友无知而狂妄的言论也让人愕然。譬如:说李的技术不及学校的学生,甚至有所谓的钢琴老师评价她教的学生个个都比李的技术好(这样自大到可笑地步的老师,究竟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呢,她自己连最基本的鉴赏能力都不具备,遑论她教出来的学生。有这样的老师,也难怪我们的古典音乐氛围如此恶劣)还有说李的巅峰在肖赛,说李只会弹肖邦等等。这些言论不出意外都出自国内,也只能说懂得更多的人才更懂得敬畏,任何行业都一样。
国外对李云迪的评价则是大相径庭,我们先看看专业乐评家的评论:
1、自从16年前在华沙折桂,云迪已经酝酿出一种独特的演绎风格,这一点让他区别于其他中国钢琴家,比如郎朗和王羽佳。云迪对音乐的诗句有着可怕的天赋,他有潜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肖邦演绎者之一,与鲁宾斯坦和阿劳一较高下。在今后的岁月里见证云迪的钢琴生涯,定会意趣斐然。【出处:美国洛杉矶《Culture Spot LA》杂志对2016年2月21日李云迪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音乐会的乐评 】
2、李云迪用优美且结构严谨的方式概括了作品的史诗性、诗意性和深刻性。第一叙事曲融合了刚健的力量与柔韧诗意的内省。通过自由速度增强了旋律上抒情的起伏。第四叙事曲云迪热烈动情的演奏能成功媲美莫拉维茨、鲁宾斯坦、霍洛维茨等经典版本。【出处:Audiophile Audition杂志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专辑的四星碟评】
3、李云迪演奏的肖邦富有激情、戏剧性和诗意,不仅表面华丽,更具有无与伦比的技巧,优美的音色连绵不绝,时而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时刻,迷人的通透感贯穿始终。【出处:卢森堡《pizzicato》杂志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的碟评】
4、这两套曲目所包含的作品对任何技艺不精的钢琴家都会造成许多困难。背谱演奏,钢琴家从容地引入吟诵般的旋律,开始了第一叙事曲的演奏。随着节奏的加快,他像李斯特般凝神入迷,用右手抛洒出烟火般的韵律和颤音,并同时用深沉低音支撑着主题。在起初的几段中,他的演奏有着流动般的优雅和从容,随着作品发展,韵律感更为严谨,并将整曲推向令人惊叹的高潮,引得座无虚席的音乐厅内掌声如潮。【出处:乐评人Paul.J.Pelkonen对李云迪2016年3月24日卡内基音乐厅音乐会的乐评】
5、正如肖邦本人所喜好的那样,云迪的演奏冷静内省且乐句自由灵活,这赋予了音乐一种自然性,从而避免了刻板的浪漫派的陈词滥调。最重要的是,云迪对于自由节拍的使用以及他的动态调节恰到好处地顺应了音乐的节奏风格,并没有故作多愁善感或者作秀。相反,云迪给予这诗意的叙事曲呼吸的空间,并且节拍的紧缩快慢是为表达情感而服务的,而非做效果。以云迪对线条和节奏的细腻处理为例,F大调叙事曲作品38号的诗意的开头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但一个更加活生生例子是降B大调第一号玛祖卡,它展示了钢琴家良好的状态。【出处:All Music驻站乐评人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专辑的四星半碟评】
6、四首叙事曲本就是沉思的,在每一首叙事曲简单抒情的开端,李云迪创造出一种时间感,一种缓慢的冥想般的自发性,突破了小节和节奏的限制。之后乐曲结构更为复杂,演奏技巧难度加大。但起初的那种沉思的意味却从未消失,它被贯彻在每一段演奏中,即使是在那些最为激荡的片段。【出处:爱尔兰时报对李云迪2016年4月22日爱尔兰独奏会的乐评】
7、李云迪将四首叙事曲处理得冷静却令人叹服,他并不追求去着重表现那些戏剧化的小片段,而是着眼长远,倾向于将曲目塑造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有诸多令人激动的两点,比如第一叙事曲那近乎狂烈的结尾,以及在第四叙事曲高潮前的发展阶段,那迅速清脆而充满跌宕起伏的音阶跑动。【出处:英国《卫报》对李云迪《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专辑的四星碟评】
8、(演奏会)展现了为什么他的音色与作曲家如此契合。就音色本身而言,它是优美的,并且有完美的清晰度。第13首升F大调前奏曲尤其体现出这种精美。主旋律和伴奏有着完美的平衡,让人只能感叹欣赏。【出处:英国每日电讯报《the-telegraph》对李云迪2016年4月19日伦敦皇家节日大厅独奏会的乐评】
2000年李云迪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同时也是空缺了十五年的冠军。关于肖赛的实际地位,以及肖赛冠军的含金量:肖邦钢琴大赛每五年举办一届,如果评委认为水平不够,冠军可以直接空缺。肖赛不但有非常多位后来成为钢琴大师的获奖者,比如阿格里奇、波利尼、齐默尔曼等,就是在担任肖赛评委的人选中,也有过多位世界公认的钢琴大师,比如鲁宾斯坦、米凯兰杰利、巴克豪斯、涅高兹,还包括著名作曲家拉威尔。
获得冠军后不久,李云迪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全球最著名的古典音乐厂牌,简称DG)签约,成为DG史上第一位签约的中国钢琴家。其后签约DG和CAMI(美国的一家古典经纪公司)的李云迪并没有马上停止学习专注演出,而是依原计划在2001年秋天前去德国的汉诺威戏剧与音乐学院深造,并于2006年11月毕业。
完成学业后,李云迪正准备国内国外双向发展,结果在2007年年底,一个身份不明的博客发布的污蔑谣言突然被铺天盖地扩散到各大媒体。这个博客称他因为贪玩不练琴而被CAMI解约。虽然CAMI的负责人主动澄清是理念不合期满未续约的正常变动,但爆料者恍若未闻,在2008年李云迪准备从DG改签其他唱片公司后继续造谣他被DG解约,幕后黑手显然是基于利益冲突才会对李云迪纠缠不休。
李云迪与DG、CAMI理念不和,合同期满没有继续续约,转而改签EMI古典和AH(欧洲一家古典经纪公司。在2008年以前,AH和CAMI就曾合作负责李云迪的演出事务)。谣言的恶毒之处在于:把正常的期满未续约造谣成被解约,把合约问题和技术下降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人们对李技术下滑的印象,从这点来看,八年后造谣解约并附上多年以前的失误视频来相互佐证的手法与其何其相似!?
关于李云迪毕业的问题,只要知道汉诺威的毕业体制,这个说法就不攻自破,Diplom(Kuenstlich Ausbildung)考试,除了要有一个小时的Kammermusik(室内乐)外,还要举行一场近一个半小时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对于Diplom(Solo)而言,要有不低于三场的和大型乐队合作的演出,外加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请问李云迪完成这些条件很困难吗?要知道李云迪2006年10月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与指挥法比奥·路易西和维也纳交响乐团连续三天合作演出了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更何况作为DG签约的艺术家,李云迪早在之前就进行过多场独奏会和协奏曲演出,完成汉诺威的毕业条件轻而易举。
李云迪自己也说过,他本可提早毕业,但想在学校多学习才拖到2006年11月。而当时李云迪所获得的Diplom(Solo)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位是硕士,在政府页面上也明确标示了。当然这个谣言的最可笑之处是,李云迪作为一个国际顶级的钢琴家,他是经过比赛成名的,纯粹源自中国本土钢琴教育,在他拿到肖赛冠军时,连深圳艺校都没有毕业,汉诺威的教育经历和他的天赋及成名原因完全没有关系。你质疑这样的钢琴家有没有毕业?你去听演奏会之前还要先考虑学历?或者钢琴家上台先拿出本学历证书给观众过目一下然后才弹?学历高才是顶级钢琴家?学历不高的就弹得不好?这样的思路看似奇葩,还真的洗脑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
至于技术,李云迪2007年和2008年巡演的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我相信懂古典的人都了解这些曲目的技
术含量。直接给大家放一段普二音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xNjAxOTMy.htmll
普二的技术难度本身无需再讨论,弹好普二更难在理解、难在想象力。其实只要听第2乐章,速度自不必多说,而且李云迪弹得不仅仅只是快而已,他弹的音色多变,很细腻,也很有趣,和乐队的配合也很棒,这一切都是世界顶级钢琴家的表现。而有的演奏版本速度超快,却毫无音色变化。这种真的不能称之为好。不过目前国内对古典乐的鉴赏似乎存在巨大的误区,很多人喜欢用自已并不专业的对于古典音乐的认知去评价水平远远高于自己的世界顶尖的钢琴家。常看到很多人狂妄断言谁谁弹得不好,原因就是这里的速度比别人慢,那里有两个碰错音。而评论的人常常为此洋洋得意。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你用初高中物理知识去讨论量子理论一样,完全不是同一个层次。
2012年5月DG与李云迪签约。这次不仅是DG与李云迪的再次合作,而且李云迪是以环球古典史上最高身价的签约。如果是像谣言所说,08年是DG决定不续约,那么DG不可能在四年后再花如此高的价格再度签下他。
尽管事实有力回击了08年的谣言,但不知道是宣传不够,还是利益对立方太努力,国内的大多数乐迷并不知道这一事实。甚至直到今年,还有人根本不知道2012年李云迪就重回DG并已发行多张专辑。
一手炮制了08年谣言的利益对立方无视这一事实,继续造谣传谣,并且疯狂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踩一捧一,遍布知乎、天涯,乃至到微博和现在的微信朋友圈等等。如果去翻翻这些文章,就会发现全都是大同小异的标题,配上大多数换汤不换药的内容,宛如出自一人之手。这些答案把某位钢琴家生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简直已经成神,至于李云迪,则是踩到地底下,完全无视欧美乐评人对于李云迪的极高赞誉。即使有一些比较关心外国乐评也了解实情的乐迷,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默不做声,不得不使人从这些现象中联想到些什么。
踩李的这些文章完全没有用实实在在的音乐去比较,虽然两人风格完全不同本来不需要比较,但是如果一定要比,为什么不拿近期两人都弹过的相同曲目做一句句,一段段和整体的对比呢?只有基于音乐层面的比较才是最直观直接,同时也是最专业的。
2013年李云迪录制了贝多芬三大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
http://www.xiami.com/album/541158?spm=a1z1s.6659513.0.0.P2LP29
个人很喜欢这张碟。但在这张碟国外乐评还没出的情况下,国内的利益对立方就开始肆意诋毁这张碟(这个情况不断重演,每次李云迪出新专辑,国内听过的没听过的立刻黑得五花八门,已经脱离正常的音乐评论到了完全胡说八道的地步,直到他们被国外乐评打脸为止,但他们会若无其事地等到下一次新专辑再出来表演)
后来国外的碟评和现场乐评对此曲目做出了基本4-5星的好评,那些无知的评论才稍微平息。
而对于李云迪2014年录制的舒曼幻想曲和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
http://www.xiami.com/album/694023396?spm=a1z1s.6659513.0.0.2WURCP
国外乐评更是好评连连。我尤其喜欢舒曼幻想曲,这个曲目弹过的名家不少,唯独李云迪弹出了笼罩在一层轻纱下涌动的不可名状的激情和幻想。而李云迪在卡内基与迪图瓦,NYO合作演出贝多芬皇帝协奏曲的现场经由medici全球直播,被medici评为2015夏季最佳,给出链接大家自己听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JVULabMBdg/
这些恰恰表明,他在肖邦李斯特(他对这两位作曲家作品的演绎已经广受认可)以外的的曲目也表现得可圈可点。
说李云迪只会弹肖邦本来就是谬论。除了肖邦,他还弹过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等伟大作曲家的作品,对这些曲目的演绎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况且多弹肖邦到底有什么不好呢?肖邦作为浪漫派的最伟大的代表,作品既优美又有深刻的内涵,钢琴大师阿劳说过,弹好肖邦比弹好其他人作品更难。弹好肖邦真的是需要天才级别的音乐感觉。近两年李云迪弹奏的肖邦前奏曲,肖邦叙事曲更是肖邦重要的代表作品,能弹好这两部作品的人少之又少,需要的是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更优秀的音乐感觉。看到有人说李现在只会弹肖邦这样的话,真替讲这话者感到汗颜。
作为一个钢琴家,能弹会弹和弹得好完全是两回事。李云迪在不同的年纪尝试同一个作品,每次都会有与之前相比更深刻的表达(譬如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有2000年的肖赛现场版,2006年企鹅唱片指南评为四星加Key的录音版,然后到最近的演绎)。最近的肖一演绎的现场听罢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和06年的版本相比较有相当大的变化,更加精彩(如果比较李在不同阶段弹奏的同一作品 ,就可以看出李的水平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了。推荐比较,肖邦的第四叙事曲、肖邦第一钢协、平静的行板与华丽大波兰舞曲、升C小调夜曲、摇篮曲等。我只能说,他现在的水平当然远胜肖赛期间),个人认为如果出碟绝对会是经典。至于到底如何精彩各位可以去现场聆听或者期待录制专辑,这就是跨越一定的时间后弹奏同一首曲目的意义所在,而不是有些人说的只会弹旧曲目(更何况李云迪基本每年都会更新不同的曲目,也有乐评人称他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我几个月前写过一次李云迪,现在这位高产的艺术家又出了新的肖邦作品。这张《肖邦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德意志留声机作品4812443号)是他第十九张CD )。本来这些曲目很多是被前人弹之又弹,比的就是谁弹得出新意,然后细想又很符合逻辑,更贴近乐曲背景,或者更能引起听众共鸣。不弹不代表不能弹,但弹了也不证明一定弹得好。与其涉猎甚广但精品不多,不如集中精力弹好一些曲目使之成为经典,成为代表作。这也是我对于有人诟病说李云迪曲目狭窄为什么不弹某某作品,深为不解之处。
2015年李云迪录制肖邦前奏曲全集
http://www.xiami.com/album/2100182568?spm=a1z1s.3521873.23310065.11.J1h7iT
未出意外,国内又重演专辑刚一发行,各路云黑立刻花样百出抛出各种毫不专业的评价(就是直接无脑黑),直到国外正式乐评出来才稍稍闭嘴的戏码。肖邦前奏曲是最能体现肖邦精湛而天才的作曲技法并融入了他成熟时期的完整而复杂的人格的作品,这24首前奏曲在简练的诗意表达中带着强烈的悲剧性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部伟大的艺术珍品,演奏难度很大。同样有很多钢琴家演绎过这部前奏曲,但优秀的版本并不多,很多大师在这部作品上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而李云迪的演奏正如澳大利亚古典音乐电台的碟评所说:“这位钢琴家将肖邦这一套小作品在他新发行的唱片中赋予了令人迷醉的思想性和旋律性,又带有冥思般的积淀。云迪这一套让人着迷的演奏中用他独特的音色色彩为耳熟能详的曲目灌注了新生命和新灵魂,同时又并非矫揉造作。”
这张专辑大获好评,被美国WFMT电台评为每个乐迷都应该拥有的8张肖邦专辑之一。电台给出的评价是:李云迪于2000年赢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成为赛事最年轻冠军也是首位中国冠军,从此走上国际舞台。他也一直被视为当今演奏肖邦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前奏曲这样短小浓缩般的世界中,李云迪探索了各种情绪、音色和表达。
2015年10月李云迪应邀出任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时隔十五年,从最年轻的得冠选手到最年轻的评委,这也是对李云迪钢琴水平的一种肯定。附:李云迪在肖赛决赛间隙接受肖赛组委会的专访 http://t.cn/R4UsL8M
2015年10月30日李云迪在韩国首尔和悉尼交响乐团演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出现失误,前一场在大邱,曲目完全一样,演出很成功。事后采访说明,到达首尔已是凌晨,白天还和乐队进行了排练。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失误,虽然不应该,但也能理解。钢琴家是人不是神,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 再加上其他人为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偶有失误虽不幸也属正常。
但是必须要强调一点:首尔并不是断片,乐团的小提琴首席亲自证实是因为进错小节导致和乐队脱节。那段非法录音是在失误后才开始录制,后面都是补救的过程。
围绕着首尔的失误有许多乱七八糟的谣言被肆意传播,具体详细梳理可以参考
http://t.cn/RUmgTAc
首尔仅仅一个星期后的李云迪日本巡演,同样的曲目大获成功,更加说明失误只是一时的状态问题而已。但是国内的利益对立方敏锐地抓住时机,大肆宣扬首尔事件,从微信推送煽动性极强的指向性文章开始,紧接着购买大量营销号,公众号,甚至平面纸媒推送此事,不仅夸大首尔的失误,还附带以往的抹黑谣言,一个虽然不妥但也不罕见的演出失误,在恶意助推下迅速发酵,乃至全民沸腾,使李云迪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害,使李云迪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害,可见造谣者用心之险恶。幸好悉尼交响乐团的小提首席及时报予以澄清,环球时报小编也采访了有关人员及时作出了澄清。但是这些澄清在当时并没有被大面积的传播,至今也有许多人不了解事实真相。
这次失误到底严重吗?古典圈内专业人士说,失误不是好事,但它经常发生,很多国内外的音乐家都会遇到,不能凭一场失误抹杀一个人的努力。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就表示:“我自己都曾经在独奏音乐会上出现过,我为那场音乐会准备了两年,不能说我没练琴。”中国著名指挥家谭利华也表示,与他合作过的很多钢琴家都出现过这样的事,只是有的没有被听出来:“这是每一个音乐家都有可能发生的,偶然的不幸事件而已。”
首尔这场肖一被去到了现场的澳大利亚著名古典音乐杂志《Limelight》乐评人评为三星 。乐评说:“重来一遍的第二次演奏他们完美无缺,而云迪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无畏而诗意的完成了剩下的部分,尽管有失误,但他的肖邦仍然品质一流 ” 这才是剥离谣言乱象后的真实,充分说明了对于李云迪技术和练琴的指责完全是恶意诋毁。
2016年初,李云迪出版了肖邦叙事曲专辑,其中包括四首叙事曲,玛祖卡op.17和摇篮曲
http://www.xiami.com/album/2100281888?spm=a1z1s.3521873.23310065.20.UbTIjF
这张专辑和他的肖邦前奏曲同样精彩,更加证明李云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弹奏的前奏曲和叙事曲是贯穿一体的,国外乐评评价极高,不过在国内依然被不客观不专业的抹黑,这已成惯例。譬如前面提到那篇踩一捧一的文章里说到:听李云迪最新的专辑叙事曲,感觉正在褪去诗意的光环。
真的如他所说吗?我们来看国外乐评如何评价:
1、李云迪所演绎出的激情性,戏剧化且诗意的肖邦不仅是浮于表面的,更富有无与伦比的技术和延绵不断的优美音色,令人沉醉而惊艳。
2、 云迪对于自由节拍的使用以及他的动态调节恰到好处地顺应了音乐的流动,并没有故作多愁善感或者作秀。对于线条和节奏的细腻处理,F大调叙事曲Op38的诗意的开头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3、云迪追求的是力量与诗意的复杂结合。我尤其喜欢叙事曲四,云迪呈现出对肖邦风格的真正精通。
4、前肖赛冠军展现了他超凡的钢琴水准——高到大多数他的对手都不愿意承认。叙事曲准确展现了抒情、诗意与戏剧性的平衡,毫不激进,优美的行板,广阔的,贝里尼式的。
看看诗意两字是怎么用的吧,和那篇文章所说的褪去诗意的光环恰恰相反。这里也只是摘录很少一部分的乐评,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首先,李云迪的技术十分精湛;其次,李云迪的音乐感觉更加出色。这里再放一个非常好的版本, 李云迪2016年6月在法国演奏会的肖邦叙事曲的法国电台录音版
http://t.cn/R5Y9Dw
可惜这版本的叙四,因为国内的乐迷转录得不完整所以少了一半,但前三首真是可圈可点 ,前三首真是可圈可点,和专辑不完全一样。李云迪曾经说过他每场都会弹得不一样,的确是这样,我听过好几次现场,每次都和录音有所区别,而且每场与每场之间也有不同,你可以听到他在这个乐句有所琢磨,那个小节有所斟酌,哪怕顺应逻辑性的一个停顿一个小呼吸。这样的改变很让人惊喜,好像是一个全新的诠释,这彰显了他对音乐的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对音乐的热爱和尊重,这也是乐迷热衷于听不同场次演奏的乐趣所在。
这里也总结一下李云迪演奏的特点。他的演奏流畅自然,摒弃一切可能的做作,处理极其细腻,尤其肖邦前奏和叙事曲中这一特征充分展现。他的演奏音色优美符合逻辑性、乐句精雕细琢、特别注重乐曲的整体性(这是一个钢琴家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这里不妨摘抄一段专业人士2014年的点评:李云迪的演奏潇洒飘逸,典雅细腻。处处弥漫着儒雅的浪漫的气息,并以高超精湛的演奏技巧与纯熟完美的音乐诠释而著称。李云迪在演奏上融合了古典主义的纯净和浪漫主义的优雅。他不仅善于运用理性的构思和诗意的灵感来表现作品的原创精神,而且还善于把紧张的动力性和如歌的抒情性相结合来表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尽管他的手指非常灵活灵敏,但是他的演奏并不是惊人的炫技表演,而是更多关注于作品中的艺术意境。在他与生俱来的理性性格中,更彰显着一种温暖的热情和精美的抒情。他在演奏中竭力追求最完美的音乐呈现,努力使演奏技巧在深刻而细腻的诠释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出处: 【出处:中国音乐2014年第四期,《李云迪钢琴演奏艺术特征的美学思考》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为民 】
但是李云迪也有缺点,他的缺点亦是因为他的优点带来的。有个钢琴老师的点评感觉特别精辟:“李云迪是对某些曲子精益求精,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一个曲子里的一串音符他都会细心雕琢很久,即使是以大众的欣赏力分辨不出区别来,他还是花很大的气力去让他的曲子变得更趋近完美。我个人认为,李云迪做的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到后来演奏一个曲子很大程度上受自己状态的影响”
这段话我深深赞同。因为他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又要处理的得如此细腻,当某一处的呈现有点没有到他想要达到的效果时,也许只是一个乐句,但他会受影响。因为那打破了他追求的平衡和完美,他在接下来的演奏中会突然状态起伏,在比较早以前会发现他一旦出现这类问题受影响会比较大,但近两年他已经改善许多,一出状况会及时调整心态 ,在很短的时间里重新拉回状态,这已经彰显了他的成熟。
在一整场演奏会中截取一小段有问题的片段,用来武断地判定技术下降,显然是非常不客观的恶意引导。所有人都知道,现场演出不可捉摸不可确定,尤其对敏感型的钢琴家来说,也许是外界的干扰,也许自身的状态,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要求钢琴家每一次演出都必须做到完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多听几场不同钢琴家的演奏会,就会发现除了个别钢琴家状态相对稳定外(我能说这种钢琴家多数是做的不够细腻的那种吗?),很多钢琴家都可能会在个别演奏会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失误,只不过没有这么多紧盯死守的反对者去故意抹黑他们罢了。大家听完整场演出觉得满意,合乎自己的心意,哪怕有一点小失误,正常的人也不会惦记。就算单截一段出来让人感觉失误很明显,但是放在整场上也不过是个小瑕疵而已。
很多黑李云迪的人对待其他钢琴家显得异常宽容,譬如说其他钢琴家的整场演出虽然很普通平常,但是只要有一个亮点,就一小段的精彩他们已经很满足了,可是在对待李云迪的演奏上,他们就立刻变脸,指责他这一段不如某某,那一段又不如另一个某某,用一个曲目的几个乐章分别去和不同类型的人比,只要稍有不足,就断定李云迪水平不行了,这种比较既业余又不公平。PS:最近流传的视频又是这样的比较方法,而且为什么在2016年要拿2013年的视频来黑技术下降?要看一个钢琴家最近的水平难道不该听最近的演奏?
请听一听2013年12月李云迪日本现场版的月光(距离被截取的片段不足一个月)
http://t.cn/Rv9I7BS
请指出在这个视频里哪里技术下降了?国外钢琴论坛把这首月光和大师的演奏相提并论,并引发了大量关于李云迪和大师不同处理各自好在哪里的讨论。
最为可笑的是,在那篇《一台钢琴,两种人生》的文章里,作者情怀满满地感叹某位钢琴家专注音乐,而李云迪已经无心音乐步入娱乐圈。
那就先说音乐。就拿李云迪最近演绎的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来说,这是步入巅峰的成熟的演绎。他生动刻画了孤傲的钢琴诗人内心极度纠结挣扎的形象,我尤其喜欢李云迪的左手表达,他善于用左手来表达肖邦内心的挣扎。李云迪对此曲处理极为细腻,细腻到每一个音符,没有对音乐的专注怎么能做到?而反观另外一位钢琴家,他的音乐追求的是让观众的感官有极致的冲击,快速的跑动,多变的音色,极致的轻响对比,小段落的机巧的处理,但缺乏整体感以及顺畅的逻辑性和对每个音符的尊重,在某些经过段,他经常有敷衍的演奏 ,就等到跑动段快速跑动收获观众的注意。谁对音乐更尊重专注其实可见一斑。千万不要说只有李云迪出过问题,另外那位钢琴家在国外收到的认为他极差的乐评多不胜数,他的乐迷都把这归结于个人理解不同甚至乐评人嫉妒他(???),可是,并没有其他钢琴家和他一样被如此一致的认为对音乐不尊重,不理解。被这样评价的某人,真的有被宣扬的那般专注于音乐吗?
李云迪没有把练琴挂在嘴边,这不代表他只靠天赋。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的琴房时间表写很清楚,李云迪每天从早到晚整整练习10个小时
不过就算没有附图,各位从上面我发的链接里也可以听到!这样的音色和控制力是不练琴能够达到的??他自己说有时候琢磨一个乐句要花一天甚至几天。找合适的音色和乐句表达都是要好好下功夫的。他每场音乐会都会有不同的发挥(前面也说过了)。这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练琴才能达到的,不练琴不过是另外一个抹黑他的方式而已。
再说李云迪进娱乐圈。这个说法本身就槽点满满。在现代社会把人分为不同的圈子是很可笑的。生活本就是各种事物的融合,没有什么是水火不相容的。职业是钢琴家,不代表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要围绕钢琴打转,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有什么值得诟病的?普通人也是如此,周末去K歌,去游泳,去打篮球,做什么都是个人自由。如果空闲时间不做工作相关的事便是不务正业,那科学家闲暇时间抽空去跑个马拉松难道是要跨体育界当运动员了?现在参加综艺节目的非娱乐圈人士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抽出时间参与到节目中来,只是给大众一个了解他们职业的机会。
只要把专业做好,其余时间做什么都无可厚非。李云迪每年一张新专辑,国内国外数十场巡演,多场大师课,主次分明,抽空上几个节目怎么就不专心本职了?其他钢琴家拍着电视剧《爱的妇产科》,上着《加油向未来》《我是大美人》《中国新歌声》等综艺节目,为什么没人说他沾上娱乐圈就是堕落,不专心音乐呢?这之间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把娱乐圈和堕落划上等号的人,和中国古代将各种行业分成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有什么区别?!
钢琴家不是苦行僧,不是只要冥想就可以顿悟,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体验生活。演奏曲目非常需要想象力,每个钢琴家的灵感来源也不会一样。李云迪曾说过拉威尔《水之嬉戏》的最后一个乐句就好像香槟气泡消失的声音,如果没喝过香槟,就不会知道怎么去表达那样的感觉。古典浪漫派的作曲家很多作品和当年的沙龙有关。多彩的生活体验有助于他们在音乐中的联想发挥。
李云迪分别在几次采访时说过:
1、泛娱乐化时代,只要一天在演奏我就是演奏家。跨界也没有太具体的界限,娱乐明星也各自有自己的本职专业。对于古典音乐来讲,其实传递的都是一致的人群,21世纪听众是综合性的听众,听古典的也会听流行,听古典音乐的人也会看电影,看电影的人也会听古典音乐,分享的人群最终都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娱乐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传承古典音乐。
2、这个时代也是娱乐化的时代,作为公众人物,我参加这些节目也是占用我非常少的时间,从一年的时间安排比例来讲,真的是非常少的一个部分,只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音乐,或者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大家关注和了解的形式去感受古典音乐,这也是这个时代传播或者传承的一种方式。
3、其实在我今年工作当中只占了百分一到二的时间,而且这个节目让我觉得,做完以后第一是与大众贴近,第二也是能够让更多人,至少去关注,至少首先通过我,关注到我从事的行业,关注到古典音乐。
确实如他所说,他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打磨新的乐曲去巡演,只花了很少的一点时间去录制这些节目,而且他基本上都会在节目里面弹奏一些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这和单纯的跨界不同。确实有很多人在他的节目播出后打听他在节目上弹的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很动听,这应该也是他想达到的效果了。
李云迪是个有着平和朴实但又通透深刻的思想的人,从他的音乐中就可以听出,他追求的不是故作深沉。他从不在某些段落弹得极慢来表达他的思想的深刻,他就是用自然而然的、用流畅直接的演奏来表达作品的深度。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如此,他不激进但见解不凡,对事物有很深的认识。他一直说过想要用自身的影响带动更多年轻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因为古典音乐的美是经典的。他希望传承下去。
我知道有人要嘲笑这不过是在说冠冕堂皇的话,因为他们不相信在现在的社会里会有人有信仰或者理想,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和私欲挂钩。但确实有人拥有信仰,而且很多人都有。你不能因为你没有就质疑别人。李云迪从早年起,访谈都会说类似的话,他不是能说会道的那种人,有时我们也会感觉他过于内向,但能感觉到他说这些话的真诚。
换句话说,即使这些人不信,但他已经做到了他想要的推广了(让一大批年轻人走进了音乐厅,开始认识到古典音乐的迷人之处)。事实已在,还去质疑动机未免让人觉得是以己度人了!
在古典音乐发源地的欧洲,因为听众已经老龄化,古典音乐日渐式微,众多乐团纷纷解散。但是在中国,因为李云迪等人的影响,已经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音乐厅聆听或者开始学习古典音乐。这其实对任何爱乐者都是一个好事。把小众的古典音乐向大众普及后,受益的何止李云迪一个人呢?为何中国古典圈的一些人总是紧抱着古典音乐的高冷,如此不屑一顾这些新生的爱好者呢?难道真的要和欧美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古典音乐消亡吗?
追根问底,在这些痛恨推广的人眼里,究竟是只有小众才能随心所欲的把持话语权,理所当然的鄙视他人,一旦成了大众,就不符合他们追求冷门的品味了?还是他们觉得古典乐是高贵的,一旦被大众接受就会被玷污失去高贵?
总结这些近年笼罩在李云迪身上的流言,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请允许我情怀一次,和标题遥相呼应。在流言下,他的音乐却越来越打动人!这让我心生佩服。我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浪漫是即便看清了生活的残酷却依然拥抱它。”,他做到了。
最后推荐一个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栏目今年播放的介绍李云迪近两年情况的纪录片
http://t.cn/R5tHTKu
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李云迪对音乐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