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转一篇豆瓣/通俗歌曲的采访
名字叫
有的快餐店做的印度卷饼不好吃:Wanderlust 谈《Neo-Taste》
对这题目确实是我说的,Taco做出来好不好吃真的是个学问。
下面是正文,同样是冗长慎点
即使是在最开始的时候,Wanderlust 也总是琢磨着搞点怪的,和别的后朋克乐队拉开一点距离。那时候是2009年,乐队里有两个贝斯手。这种配置的乐队国内挺少见的,以至于演出也挺麻烦:大多数演出场地都不会有两个贝斯音箱。
就像所有经典后朋克乐队的演化史那样,Wanderlust 后来也掉进合成器的大坑,并扔掉了三大件。等到 2011 年第一张专辑发行的时候,Wanderlust 已演化成左玮和刘頔的合成器二人组。《Green Orchestra Party》有点80年代新浪漫乐队的调调,又有点机械,不太好跳舞。专辑发行后没多久,两位成员就大学毕业去北美留学,Wanderlust 也不再是一支天津的乐队。
此后他们的合作方式从排练室转变成远程工作,很少演出,却在朋友们的帮忙下在在国内发行了一系列的 DIY EP,正式的专辑则还要再等一段时间。2016年9月,Wanderlust 在大福唱片旗下发行了这张历时五年的新专辑《Neo-Taste》,两张碟的容量,一口气囊括了21首歌曲。左玮和刘頔不愿意再拿合成器与电子乐说事儿,他们更愿意称 Wanderlust 是一个“喜剧二人组”。作为经典摇滚乐迷,是时候和电子乐潮人们划清界限了。
《Neo-Taste》是一张概念专辑,Wanderlust 为专辑构思了一个反乌托邦的科幻故事:一位音乐传教士带领一队音乐家与助手向一个被他认为落后于人类的未来物种传播音乐文化,双方在经历了多次的敌友转换之后,最终传教士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只剩下他的助手们郁郁返回 —— 听上去有点19世纪探险小说的意思。此外他们还一本正经地虚构了一个乐队(Garbage the Garage & His Band)。虽说是概念专辑,但故事线似乎并不是那么易懂。所以听音乐的时候不妨看看下面这篇访谈,或许会有会心一刻。
目前专辑已全碟上线,实体CD已可以在大福唱片的淘宝店购买。鉴于主创之一左玮是一枚话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关注他的公众号"寂静猫工作室"。就新专辑(当然别的也行)和他唠唠家常。相信他愿意答疑解惑。
【访谈中特别引用了《通俗歌曲》8月刊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
2011年你们发行了第一张专辑,第二张直到五年后才发。这五年你们都在做些什么?
左玮:我们在第一张之后的两年一直在巡演宣传,之后我们去北美读了硕士,刘頔导演和参与了很多独立电影,我们就此做了许多原声,其中有一些在戛纳或洛杉矶电影节这种大一点的电影节都做了展映或者拿了奖。其他的话个人来讲开拓一下后期制作事业,比如给时过夏末做了首张专辑的拯救性重混,也做了一个不是那么合成器的项目 WISEFAKE,用这个名义给岳璇做了混音,也做做跟 Wanderlust 指向性不同的新歌。
刘頔:第一张出了两年以后,我在纽约和洛杉矶上学、工作,左玮在渥太华和多伦多上学、工作。然后我们做了挺多电影配乐。再然后弄了一个 WAN STUDIO 专门做电影声音后期和电影配乐。
这期间你们还发行了一系列的EP,EP里的曲目和专辑中有一些重叠。从EP到专辑,这之间是怎么取舍的?
左:一些听着比较过得去的歌还是要给它们一个生存空间的。另外一个取舍标准就是采样多的就不放在专辑了,顾虑版权。
刘:EP里的东西其实都还挺宝贵的,所以在专辑里还是多放了很多EP里的歌。这次舍掉的一些EP里的歌也不保证不在之后的专辑里出现。
这张专辑是一张有故事线的“概念专辑”,这样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怎么确定现在这样的故事线?
左:在2012年那张EP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想法,然后拿着这个想法做了个EP,后来感觉EP无法把故事讲明白。
刘:就是2012年的某一天突然就出现了。
几年前的一个采访中看到你们说想参照 David Bowie《Low》《Heroes》的形式,发行一张前后风格有所差异的专辑,而这张专辑就有点这个意思,两张CD分别被命名为“U”和“D”,挺特别的。这个命名的根据是什么?在你们看来,“U”和“D”的风格会着怎样的差异?
左:U 是 Utopian, D 是 Dystopian。用道家的想法来看,都是从道变多多归道,历史宗教人文地理都是这样,从零变到 Utopia,复杂化,变成 Dystopia,最后归零。氛围上从不压抑慢慢变压抑,最后变平和,风格上是穿插的,一切为了剧情服务。
刘:哈哈哈,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根据。风格上肯定以讲故事为主,其实说到整个专辑的风格每首间的联系还是挺 KUSO 的。
“一群探险家希望向异族传播自己的音乐,但最终失败了”。一句话总结的话,故事线可以这样归纳吗?故事里是否有哪个身份是你们自己的代入?
左:不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另外一些人的“精神与气质”的延伸,并不是很褒义,所以我们才会选了一个旁观者来做叙述。
刘:并没有我们自己,只是觉得这么讲故事挺好玩的。就像“电影不重要,看电影的人才重要一样”。这个故事不重要,看故事的人才重要。可能每个看到或听到这个故事的人自己都会对其有自己投射吧。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好玩之处。
一般的很故事性的“概念专辑”也会有很多的歌词作为支撑,而你们的这张专辑其实有特别多的器乐曲。——用纯器乐可以把故事讲圆了么?
左:音乐是有画面带入感的,最简单的例子,你在开车时候听 Autobahn 会很有感觉,但是你坐在家里就不会。能不能讲圆了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其实,取决于听众的经历和实时状态。
刘:这张专辑重点其实还是音乐本身。故事并不能喧宾夺主,只是起到调剂的作用,就像是泡面料包,加不加无大碍。
如果听众并不了解其中的故事背景,也听不懂歌词,你觉得会不会跑偏了?
左:感觉跑偏了也无所谓,如果其中某一首能带给人某种心理契合我们就满足了。
刘:不会吧。音乐作为艺术门类的之一,本体论这东西就不用来回讨论了吧。
那么歌词说的都是什么?
左:歌词一般的主题都是:有的快餐店做的印度卷饼不好吃,在北京市里走了三公里没找到垃圾桶这种问题,还有严肃一点的比如人工智能的问题。我们并没有为了概念而让歌词概念,歌词概念相比于歌曲概念太小儿科了。
刘:哈哈哈,歌词主题的内容实在是太杂了,罄竹难书。对于“请把垃圾带回家”这种活动宣传也是里面的主题之一。哈哈哈哈哈。
有些好奇为什么两张CD里各有一支作品以日文命名?
左:这两个的话当时正好各缺一段二次元类的音乐做剧情衔接,正好在看一部叫《信长协奏曲》的剧,满脑子都是小栗旬和山田孝之,想想正好这种风格很适合剧情就做了。我的话其实一直对大河剧和邦乐很感兴趣的。另外这两个算是一种照应吧,就像专辑里另外几首双生花似的歌,相似的剧情场景不相似的心理活动。
刘:完全是我俩的一些恶趣味吧。
专辑的曲风质感,大多是那种70年代后期的“合成器流行音乐”(即使在那时候很难被称之为流行音乐),不过其中又穿插了一些探戈,还有中东音乐。你们从哪里学了这些曲式?这些“民族音乐”是怎么录的?演奏的真乐器吗?
左:乐器的话一部分是真的,我这边大概这几年借过几十种,而且听到的就是手弹的不是采样的。风格问题我的解释是,对于我来说听歌做歌已经没有风格限制这个概念了。Wanderlust 现在只有“指向性”而没有单一的“风格化”。
还有一些“捏着鼻子唱”的人声,这是向 The Residents 致敬吗?我知道他们也挺喜欢在专辑里编点无厘头的故事。
左:不完全,就像上面问题的回答一样,我们这张的录音比上一张更自由一些,每次在录音室都是一种“试试这个如何”的状态,不像用风格和既定的“要像谁一样”来限制我们自己。
刘:不全是。捏着鼻子唱的人声也是突发奇想录的,但不能否认音乐剧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挺大的。
我知道你们第一张专辑录音好像只用了一天,这张专辑的录制用了多久?
左:第一张一共用了一周,这张断断续续录过几次“一周”“半个月”。其他我们交流和我这边后期打磨和加录的工作大概断断续续三年吧,毕竟还是要上课上班的。
刘:这张感觉从第一张之后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中间回国凑到一起的时候也录过几次,就是断断续续地弄。
两人是怎么分工的?
左:一般是我出动机然后刘頔发意见然后再看怎么做。
其实我很好奇,两个不在一个城市的人,是怎么一起写歌的?还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
左:网络多发达。
刘:FaceTime、Skype+WeChat。
我知道很多音乐人自己在家做自己的专辑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棚时的压力,往往会陷入到一种“录音-修改-不满意-推倒重来”的死循环之中。你们的这张专辑是否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以及,怎么破?
左:有遇到过,快速地跳出来下一首。另外 Oblique 也挺有用的。
刘:遇到过,所以才这么久才有第二张啊。
这张专辑的封面和内页做了非常特别的设计,请你们对设计的立意和参与者做一下介绍吧。
左:先说一句,其实之前的所有封面,几乎都是我们自己把关的,而叫别人去实现。立意的话,是不想再做成之前那样了;此外我们又特腻歪一直做和自己或者和别的同类一样的事儿,就像封面风格,或者音乐上,这是一种“反我”的反社会心理。所以我们想做点和以前不一样的,于是就想到了手绘,没什么比手绘更适合剧情了。于是几经周转通过这边一个NPG的朋友找到了在北美第三大艺术学院OCAD里学习绘画的王指导,王指导手法惊奇啊。但是对这个封面也有一点害怕,怕被认为是一直哥特金属乐队的专辑。
刘:这个内页和封面的设计者我们是经历了几番周折才找到的。其实找了挺久的,内页需要有人花插画,原本好多插画家愿意参与,但由于预算有限,所以这方面的合作就一直没有谈成。直到王指导的出现,就有了后来左玮说的故事。
依照我对左玮的了解,我猜专辑里应该会藏着一些深梗与冷幽默。要不跟我们讲讲?左玮不愿意讲的话,刘頔讲也可以。
左:当一个人对某一种风格的艺术过于痴迷的时候,他就应该是最该被这种艺术类型屏蔽的人。什么什么死忠这种人不应该去碰他喜欢的艺术类型的,否则就是给艺术的发展拖后腿。
刘:其实我也不知道深梗是什么。只是想说乐于分类的人也会被分类吧。成见什么的其实很可怕。喜欢一个东西死磕但又没什么新意也很可悲。很多都本末倒置了,这样不太好。
曾经,你们努力向一支纯正的 Synth-Pop 组合的方向前进,而今,你们又总是希望和“电子乐队”划清界限。为什么呢?其实这张专辑里合成器的比重仍然占大头,所以你们到底有什么好纠结的?
左:我是个很害怕被自己局限的人,所以多听多学多想多尝试。并没有划清界限,合成器本身就是用来声音的,是一种没有界限的表达方式。
刘:我不觉得存在划清界线的问题,就是新尝试。也没有纠结,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
你们是怎么看待“合成器”“电子乐”这样的标签与内在属性?在你们的理解里,一个典型的合成器组合,或者是一支电子乐队,应该是什么样的?
Wanderlust:合成器就像吉他贝斯鼓和人声一样,但是因为它物理原件数量较多协动性强可探索的地方就更多,所以合成器组合或者合成器手的话首先要物理基本功好、手快、记性好,第二就是思维广,敢于尝试。
来讲讲你们的北美工作室吧。这几年你们做了不少电影的配乐,有些还在洛杉矶电影节上得了最佳原创配乐的奖,这可能是国内的乐迷们不太了解的,可以对工作室以及获奖影片稍作介绍吗?
刘:工作室是以电影配乐为主,同时做一些声音后期的活儿,名字叫 Wan Studio(万工厂),大本营在洛杉矶。获奖的影片叫《Awaken》,除了洛杉矶电影节还拿了好多别的奖。这个短片是我同校同学 Bruce Chen 的毕业作品,摄影、美术什么的也都很厉害。祝他好运吧。
左:我的话主要是负责配乐这边,视频剪辑用的软件至今没折腾明白。我们现在就是以万工厂来做原声这边的工作,那片子真心好,是这几年做过的活儿里拍得手法既好又讨巧一部,等着以后导演火了我一定得搞个签名DVD去。
国内方面你们也给网剧《乒乓侠》做了配乐,这次的合作是如何促成的?目前还在参与别的影视原声项目吗?
刘:《乒乓侠》的监制是我的一个是师哥,叫和子秦。他知道我做 Wanderlust,去年年底找到我们问有没有兴趣做《乒乓侠》的配乐,当时和导演陈厦见了一面,觉得对方是好人(电影行业里坏人挺多好人难得),所以就合作了。
左:对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还是任何文化方面,合作还是要看是不是一路人,真的甲乙双方配合是很重要的,配合好了大家都舒服。
最后不如聊聊你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你们都在哪里?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左:我在多伦多,朝九晚五,闲暇做做东西刷刷剧啥的,周末会去找找好吃的,天暖和了会去爬山钓鱼。
刘:我在北京和洛杉矶往返,电影工作者一枚。
比较寻常的一天里,你们会怎样度过?
左:Tim Horton’s,上班,带饭或者 Tim Horton’s,下班陪女盆友,买菜/跑步,吃饭或者外出觅食,撸猫,刷剧/做东西/打dota2,早睡早起。
刘:开会、晚饭、撸猫、看会儿书或看个片、洗洗睡
你们的上一次现场演出是什么时候?这张新专辑里的曲目,你们是否演过现场?
Wanderlust:上一次演出时2013年6月21日。演过其中两首,其他的完全没演过。
你们接下来是否有现场演出的计划?
Wanderlust:看我们时间对的上的时候排排练吧。
有的快餐店做的印度卷饼不好吃:Wanderlust 谈《Neo-Taste》
对这题目确实是我说的,Taco做出来好不好吃真的是个学问。
下面是正文,同样是冗长慎点
即使是在最开始的时候,Wanderlust 也总是琢磨着搞点怪的,和别的后朋克乐队拉开一点距离。那时候是2009年,乐队里有两个贝斯手。这种配置的乐队国内挺少见的,以至于演出也挺麻烦:大多数演出场地都不会有两个贝斯音箱。
就像所有经典后朋克乐队的演化史那样,Wanderlust 后来也掉进合成器的大坑,并扔掉了三大件。等到 2011 年第一张专辑发行的时候,Wanderlust 已演化成左玮和刘頔的合成器二人组。《Green Orchestra Party》有点80年代新浪漫乐队的调调,又有点机械,不太好跳舞。专辑发行后没多久,两位成员就大学毕业去北美留学,Wanderlust 也不再是一支天津的乐队。
此后他们的合作方式从排练室转变成远程工作,很少演出,却在朋友们的帮忙下在在国内发行了一系列的 DIY EP,正式的专辑则还要再等一段时间。2016年9月,Wanderlust 在大福唱片旗下发行了这张历时五年的新专辑《Neo-Taste》,两张碟的容量,一口气囊括了21首歌曲。左玮和刘頔不愿意再拿合成器与电子乐说事儿,他们更愿意称 Wanderlust 是一个“喜剧二人组”。作为经典摇滚乐迷,是时候和电子乐潮人们划清界限了。
《Neo-Taste》是一张概念专辑,Wanderlust 为专辑构思了一个反乌托邦的科幻故事:一位音乐传教士带领一队音乐家与助手向一个被他认为落后于人类的未来物种传播音乐文化,双方在经历了多次的敌友转换之后,最终传教士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只剩下他的助手们郁郁返回 —— 听上去有点19世纪探险小说的意思。此外他们还一本正经地虚构了一个乐队(Garbage the Garage & His Band)。虽说是概念专辑,但故事线似乎并不是那么易懂。所以听音乐的时候不妨看看下面这篇访谈,或许会有会心一刻。
目前专辑已全碟上线,实体CD已可以在大福唱片的淘宝店购买。鉴于主创之一左玮是一枚话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关注他的公众号"寂静猫工作室"。就新专辑(当然别的也行)和他唠唠家常。相信他愿意答疑解惑。
【访谈中特别引用了《通俗歌曲》8月刊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
2011年你们发行了第一张专辑,第二张直到五年后才发。这五年你们都在做些什么?
左玮:我们在第一张之后的两年一直在巡演宣传,之后我们去北美读了硕士,刘頔导演和参与了很多独立电影,我们就此做了许多原声,其中有一些在戛纳或洛杉矶电影节这种大一点的电影节都做了展映或者拿了奖。其他的话个人来讲开拓一下后期制作事业,比如给时过夏末做了首张专辑的拯救性重混,也做了一个不是那么合成器的项目 WISEFAKE,用这个名义给岳璇做了混音,也做做跟 Wanderlust 指向性不同的新歌。
刘頔:第一张出了两年以后,我在纽约和洛杉矶上学、工作,左玮在渥太华和多伦多上学、工作。然后我们做了挺多电影配乐。再然后弄了一个 WAN STUDIO 专门做电影声音后期和电影配乐。
这期间你们还发行了一系列的EP,EP里的曲目和专辑中有一些重叠。从EP到专辑,这之间是怎么取舍的?
左:一些听着比较过得去的歌还是要给它们一个生存空间的。另外一个取舍标准就是采样多的就不放在专辑了,顾虑版权。
刘:EP里的东西其实都还挺宝贵的,所以在专辑里还是多放了很多EP里的歌。这次舍掉的一些EP里的歌也不保证不在之后的专辑里出现。
这张专辑是一张有故事线的“概念专辑”,这样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怎么确定现在这样的故事线?
左:在2012年那张EP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想法,然后拿着这个想法做了个EP,后来感觉EP无法把故事讲明白。
刘:就是2012年的某一天突然就出现了。
几年前的一个采访中看到你们说想参照 David Bowie《Low》《Heroes》的形式,发行一张前后风格有所差异的专辑,而这张专辑就有点这个意思,两张CD分别被命名为“U”和“D”,挺特别的。这个命名的根据是什么?在你们看来,“U”和“D”的风格会着怎样的差异?
左:U 是 Utopian, D 是 Dystopian。用道家的想法来看,都是从道变多多归道,历史宗教人文地理都是这样,从零变到 Utopia,复杂化,变成 Dystopia,最后归零。氛围上从不压抑慢慢变压抑,最后变平和,风格上是穿插的,一切为了剧情服务。
刘:哈哈哈,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根据。风格上肯定以讲故事为主,其实说到整个专辑的风格每首间的联系还是挺 KUSO 的。
“一群探险家希望向异族传播自己的音乐,但最终失败了”。一句话总结的话,故事线可以这样归纳吗?故事里是否有哪个身份是你们自己的代入?
左:不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另外一些人的“精神与气质”的延伸,并不是很褒义,所以我们才会选了一个旁观者来做叙述。
刘:并没有我们自己,只是觉得这么讲故事挺好玩的。就像“电影不重要,看电影的人才重要一样”。这个故事不重要,看故事的人才重要。可能每个看到或听到这个故事的人自己都会对其有自己投射吧。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好玩之处。
一般的很故事性的“概念专辑”也会有很多的歌词作为支撑,而你们的这张专辑其实有特别多的器乐曲。——用纯器乐可以把故事讲圆了么?
左:音乐是有画面带入感的,最简单的例子,你在开车时候听 Autobahn 会很有感觉,但是你坐在家里就不会。能不能讲圆了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其实,取决于听众的经历和实时状态。
刘:这张专辑重点其实还是音乐本身。故事并不能喧宾夺主,只是起到调剂的作用,就像是泡面料包,加不加无大碍。
如果听众并不了解其中的故事背景,也听不懂歌词,你觉得会不会跑偏了?
左:感觉跑偏了也无所谓,如果其中某一首能带给人某种心理契合我们就满足了。
刘:不会吧。音乐作为艺术门类的之一,本体论这东西就不用来回讨论了吧。
那么歌词说的都是什么?
左:歌词一般的主题都是:有的快餐店做的印度卷饼不好吃,在北京市里走了三公里没找到垃圾桶这种问题,还有严肃一点的比如人工智能的问题。我们并没有为了概念而让歌词概念,歌词概念相比于歌曲概念太小儿科了。
刘:哈哈哈,歌词主题的内容实在是太杂了,罄竹难书。对于“请把垃圾带回家”这种活动宣传也是里面的主题之一。哈哈哈哈哈。
有些好奇为什么两张CD里各有一支作品以日文命名?
左:这两个的话当时正好各缺一段二次元类的音乐做剧情衔接,正好在看一部叫《信长协奏曲》的剧,满脑子都是小栗旬和山田孝之,想想正好这种风格很适合剧情就做了。我的话其实一直对大河剧和邦乐很感兴趣的。另外这两个算是一种照应吧,就像专辑里另外几首双生花似的歌,相似的剧情场景不相似的心理活动。
刘:完全是我俩的一些恶趣味吧。
专辑的曲风质感,大多是那种70年代后期的“合成器流行音乐”(即使在那时候很难被称之为流行音乐),不过其中又穿插了一些探戈,还有中东音乐。你们从哪里学了这些曲式?这些“民族音乐”是怎么录的?演奏的真乐器吗?
左:乐器的话一部分是真的,我这边大概这几年借过几十种,而且听到的就是手弹的不是采样的。风格问题我的解释是,对于我来说听歌做歌已经没有风格限制这个概念了。Wanderlust 现在只有“指向性”而没有单一的“风格化”。
还有一些“捏着鼻子唱”的人声,这是向 The Residents 致敬吗?我知道他们也挺喜欢在专辑里编点无厘头的故事。
左:不完全,就像上面问题的回答一样,我们这张的录音比上一张更自由一些,每次在录音室都是一种“试试这个如何”的状态,不像用风格和既定的“要像谁一样”来限制我们自己。
刘:不全是。捏着鼻子唱的人声也是突发奇想录的,但不能否认音乐剧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挺大的。
我知道你们第一张专辑录音好像只用了一天,这张专辑的录制用了多久?
左:第一张一共用了一周,这张断断续续录过几次“一周”“半个月”。其他我们交流和我这边后期打磨和加录的工作大概断断续续三年吧,毕竟还是要上课上班的。
刘:这张感觉从第一张之后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中间回国凑到一起的时候也录过几次,就是断断续续地弄。
两人是怎么分工的?
左:一般是我出动机然后刘頔发意见然后再看怎么做。
其实我很好奇,两个不在一个城市的人,是怎么一起写歌的?还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
左:网络多发达。
刘:FaceTime、Skype+WeChat。
我知道很多音乐人自己在家做自己的专辑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棚时的压力,往往会陷入到一种“录音-修改-不满意-推倒重来”的死循环之中。你们的这张专辑是否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以及,怎么破?
左:有遇到过,快速地跳出来下一首。另外 Oblique 也挺有用的。
刘:遇到过,所以才这么久才有第二张啊。
这张专辑的封面和内页做了非常特别的设计,请你们对设计的立意和参与者做一下介绍吧。
左:先说一句,其实之前的所有封面,几乎都是我们自己把关的,而叫别人去实现。立意的话,是不想再做成之前那样了;此外我们又特腻歪一直做和自己或者和别的同类一样的事儿,就像封面风格,或者音乐上,这是一种“反我”的反社会心理。所以我们想做点和以前不一样的,于是就想到了手绘,没什么比手绘更适合剧情了。于是几经周转通过这边一个NPG的朋友找到了在北美第三大艺术学院OCAD里学习绘画的王指导,王指导手法惊奇啊。但是对这个封面也有一点害怕,怕被认为是一直哥特金属乐队的专辑。
刘:这个内页和封面的设计者我们是经历了几番周折才找到的。其实找了挺久的,内页需要有人花插画,原本好多插画家愿意参与,但由于预算有限,所以这方面的合作就一直没有谈成。直到王指导的出现,就有了后来左玮说的故事。
依照我对左玮的了解,我猜专辑里应该会藏着一些深梗与冷幽默。要不跟我们讲讲?左玮不愿意讲的话,刘頔讲也可以。
左:当一个人对某一种风格的艺术过于痴迷的时候,他就应该是最该被这种艺术类型屏蔽的人。什么什么死忠这种人不应该去碰他喜欢的艺术类型的,否则就是给艺术的发展拖后腿。
刘:其实我也不知道深梗是什么。只是想说乐于分类的人也会被分类吧。成见什么的其实很可怕。喜欢一个东西死磕但又没什么新意也很可悲。很多都本末倒置了,这样不太好。
曾经,你们努力向一支纯正的 Synth-Pop 组合的方向前进,而今,你们又总是希望和“电子乐队”划清界限。为什么呢?其实这张专辑里合成器的比重仍然占大头,所以你们到底有什么好纠结的?
左:我是个很害怕被自己局限的人,所以多听多学多想多尝试。并没有划清界限,合成器本身就是用来声音的,是一种没有界限的表达方式。
刘:我不觉得存在划清界线的问题,就是新尝试。也没有纠结,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
你们是怎么看待“合成器”“电子乐”这样的标签与内在属性?在你们的理解里,一个典型的合成器组合,或者是一支电子乐队,应该是什么样的?
Wanderlust:合成器就像吉他贝斯鼓和人声一样,但是因为它物理原件数量较多协动性强可探索的地方就更多,所以合成器组合或者合成器手的话首先要物理基本功好、手快、记性好,第二就是思维广,敢于尝试。
来讲讲你们的北美工作室吧。这几年你们做了不少电影的配乐,有些还在洛杉矶电影节上得了最佳原创配乐的奖,这可能是国内的乐迷们不太了解的,可以对工作室以及获奖影片稍作介绍吗?
刘:工作室是以电影配乐为主,同时做一些声音后期的活儿,名字叫 Wan Studio(万工厂),大本营在洛杉矶。获奖的影片叫《Awaken》,除了洛杉矶电影节还拿了好多别的奖。这个短片是我同校同学 Bruce Chen 的毕业作品,摄影、美术什么的也都很厉害。祝他好运吧。
左:我的话主要是负责配乐这边,视频剪辑用的软件至今没折腾明白。我们现在就是以万工厂来做原声这边的工作,那片子真心好,是这几年做过的活儿里拍得手法既好又讨巧一部,等着以后导演火了我一定得搞个签名DVD去。
国内方面你们也给网剧《乒乓侠》做了配乐,这次的合作是如何促成的?目前还在参与别的影视原声项目吗?
刘:《乒乓侠》的监制是我的一个是师哥,叫和子秦。他知道我做 Wanderlust,去年年底找到我们问有没有兴趣做《乒乓侠》的配乐,当时和导演陈厦见了一面,觉得对方是好人(电影行业里坏人挺多好人难得),所以就合作了。
左:对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还是任何文化方面,合作还是要看是不是一路人,真的甲乙双方配合是很重要的,配合好了大家都舒服。
最后不如聊聊你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你们都在哪里?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左:我在多伦多,朝九晚五,闲暇做做东西刷刷剧啥的,周末会去找找好吃的,天暖和了会去爬山钓鱼。
刘:我在北京和洛杉矶往返,电影工作者一枚。
比较寻常的一天里,你们会怎样度过?
左:Tim Horton’s,上班,带饭或者 Tim Horton’s,下班陪女盆友,买菜/跑步,吃饭或者外出觅食,撸猫,刷剧/做东西/打dota2,早睡早起。
刘:开会、晚饭、撸猫、看会儿书或看个片、洗洗睡
你们的上一次现场演出是什么时候?这张新专辑里的曲目,你们是否演过现场?
Wanderlust:上一次演出时2013年6月21日。演过其中两首,其他的完全没演过。
你们接下来是否有现场演出的计划?
Wanderlust:看我们时间对的上的时候排排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