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转一篇电音媒的专辑信息采访【图就都不放了
字多信息量大有剧透慎点
前文
因为需要文章配图的缘故,Lil'D便向左玮要Wanderlust的现场照片。
“啊,现场...都是三年前的了。”他说。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 ...
在天津这个更多被金属、朋克音乐所包围的工业城市中,电子乐似乎未曾成为过这座都市中年轻人的最爱。也正源于此,Wanderlust在当时的存在更显特殊,当然,乐队的前身Isolation也是以Post Punk、Grunge起家,想必也是这样的影响,在Wanderlust之后的作品中,并没有嗅到大量的“电子气味”。
09年时的我还是名在美术学校上学的高中生,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抱着iPod听音乐,在豆瓣标记专辑。之后的几年间,几乎不少小众专辑的“听过”页面里,总能看到一个头像粉扑扑的家伙,至于他的聆听数量更是多的可怕,这个叫做“Silentcat”的用户,正是今次文章中的左玮。
借由Wanderlust新专辑Neo-Taste的发行之际,与当时身在国内的左玮进行了一次采访,过去未曾有过交集的两人在一些话题上产生共鸣,不免让人感慨生活的奇妙。
Q&A
Q: 首先从个人豆瓣主页可以看到你标注过非常多的专辑,平日如何分配时间聆听大量音乐?
A: 早上起床就开始放歌,当作背景音乐的我会在平时听,要认真听的我会放进MP3播放器 - 比如最近我想学习某种音乐风格,我就会吧这类音乐拿来认真听。
我比较习惯按Discography来聆听 - 比如Moby,他的每一张专辑的风格都不太一样,所以单听一张的时候不能太全面的了解这位音乐人。而且从中我也能学习一些录音、制作的手法,毕竟我有一半的工作是在做音乐后期。所以我倾向这样的聆听方式,即便是音乐人的这张专辑评价不好,也可以从中获知其不好的原因。
Q: 获取音乐讯息的途径有哪些?
A: 我习惯使用Wikipedia,Discogs。举个例子 - 比如你想听Fusion,在Wikipedia里就有Fusion Artists的目录。我一般会顺着目录听,不太需要音乐杂志提供的资讯。
Q: 很好,方式非常理科生...
A: 我特怕听乱,我想这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吧,不能落下、错过什么。比如我现在要听Fusion,我的硬盘里就有一个专门归类Fusion类音乐的的文件夹。
杂志的介绍方式让我觉得很乱,可能这一期在介绍The Beatles,下一期就变成The Rolling Stones了,这会让我感觉非常困扰。
Q: 数字音乐资料管理起来十分麻烦,想必你会花费大量时间整理。
A: 对,我一般按风格归类,其次是Artist,之后就是每一名Artist的Discography。每一次整理、换硬盘就是场灾难。我还有ID3洁癖,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我会一首首整理。
Q: 开始学习音乐后期的原因。
A: 其实11年发行的专辑“Green Orchestra Party”,在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制作完成可以发行了,只是因为一些审核、程序性的问题导致延误。在这段空档期,我们开始为新作品寻找动机,同时在这期间我们的现场都会表演尚未发行的新歌。后来我们对这张“Green Orchestra Party”并不满意,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不是自己亲自参与后期,没有更好的展现我们的想法。
也正是在这期间,我读了一本The Beatles的传记,书中涉及了很多有关音乐制作和他们在录音室调整设备的内容,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启发。至此,我开始考虑要不要自己学一学制作,就算做的不好,至少也能了解下流程。之后,我买了一本“混音指南”开始学习,不过书中讲的是ProTools,我用的则是Logic。
Q: 这是否也为你带来一笔音乐上的收益?
A: 是的,学习后期制作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音乐上的收入。我觉得大部分音乐人,都需要从商业上汲取一些经济基础,然后才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即便在国外也是如此,大家都有白天的主职工作。
Q: 有关早期乐队Isolation。
A: 吉他手侯景嵘是我的高中同学,刘頔是我后来天津师范的同学,但在这之前的高三暑假,当时正在寻找乐队鼓手的我们就已经结识了她。刘頔当年入选的原因很简单 - 她有鼓和排练室;主唱出局的原因也很简单 - 因为他不会写歌。
Q: 乐队名号Wanderlust从何而来?和07年Björk的单曲“Wanderlust”有关么?
A: 主唱退团后只剩下我和刘頔还有一名吉他手侯景嵘。我们考虑换一个队名,因为此前乐队都是以翻唱为主。“Wanderlust”这个名字正是侯景嵘想的 - 因为当时我们还是高中生,喜欢到处跑、放了学也不回家,所以他提到这个名字,我们都觉得挺好,就用了;不仅如此,我现在的网名Silentcat也是他想的,这其实是当时乐队的备用名,后来成了我的网名。
Q: 对于新专辑的概念设定?
A: 我们这些年做的歌风格都比较杂,我们考虑是筛选,还是用一种形式把它们都用上。最后我们选择写一个故事,把这些音乐与故事衔接。刘頔是纽约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学生,他们不少作业都是我做原声后期工作,所以新专辑就是用这些年我熟知的制作原声的手法制作、用原声的概念来呈现。
Neo-Taste是我们用打散风格的方式,回避创作瓶颈的产物。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会是一个更为统一的东西。
Q: 你本人十分腼腆,声音也和专辑中的表现截然相反。
A: 两种,两种状态(笑)。我鼻音较重,说话的时候会“有点”,唱歌的时候就“更加”了。所以我会刻意练习,把鼻音变成种奇怪的状态。上张专辑发行后,有人说“你们人声太难听了”,我说“好,下次注意”,所以新专辑人声使用了TC-Helicon的人声效果器处理。
其实,后来我们自己听上张专辑时深有感触 - 人声是挺难听的,哈哈。
Q: Neo-Taste发行前期,为什么没有先把故事放到网上,作为宣传预热?
A: 因为怕大家真的光被故事吸引,而忽略的最重要的音乐,所以还是选择音乐先行。现在国内推广音乐需要一个好的噱头,但当这个噱头变成文案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来的时候,音乐却又成了不被关注的部分;国外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在加拿大见过一个朋克乐队出新专辑,他们写了一整本的书与专辑一起贩卖,这导致受众的关注很有可能从音乐本身转移。
这是个难以权衡的问题 - 新乐队哪怕在作品非常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噱头,这是营销的手段。
Q: 以故事为新专辑Neo-Taste中音乐的发展线索,在现场演出会怎样呈现?
A: 我们计划明年做一系列的演出,也考虑过现场该用何种方式呈现 - 由于有朋友在做先锋戏剧,所以我们想,可不可以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把故事和现场音乐串联起来。
Q: Neo-Taste中似乎带有去电气化的意味?这是有意规避当下乐队普遍电气化的趋势么?
A: 我不太喜欢竞争的感觉,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混在当中就会产生一种不好、难以接受的心理 - 就好比当一个人做电子乐的时候很惬意,但十个人都在做的时候,难免就会产生“我一定要超过谁谁谁”的心态。
Q: 与更多的人来探讨音乐对你来说是种负担么?
A: 我不怎么喜欢和朋友、熟人谈音乐,总觉得这样友谊都会变味,怕打起来 - 因为大家的理念太不相同了,价值观的碰撞会很伤和气,我不想给别人造成困扰。
Q: 如何看待硬件设备的回潮?
A: 我们在Neo-Taste里用了很多的硬件设备。我想,软件向硬件回溯是一个大趋势,可以看到现在的经典合成器、鼓机的复刻越来越多。无论是数字设备、还是模拟设备,它们都拥有那些最经典的音色。
Q: 常用、喜爱的硬件设备有哪些?
A: 键盘我常用的是KORG MS2000,也买过Roland Juno-106,KORG N5EX。在加拿大现在主要用的是Roland SH-201,这是台比较万能的设备。算上我借用过的设备,最喜欢的还是ARP 2600。
Q: Wanderlust之外,有尝试做自己的个人项目么?
A: 我的个人项目WISEFAKE做一些更电子、碎拍的尝试,这是我自己想做的。毕竟乐队是合作关系,不能做太个人化的东西,也不好推广。当然Wanderlust本身也没有太考虑收听体验,因为这会对创作产生限制。
Q: 有没有因为上学等种种问题考虑过停滞Wanderlust?
A: 没有过,Wanderlust是我们初创三人的“青春约定”,哪怕最后只剩一个人也不会把乐队解散,要把这个名号留下。
【真心不记得说过最后一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录音机空耳了嘛
前文
因为需要文章配图的缘故,Lil'D便向左玮要Wanderlust的现场照片。
“啊,现场...都是三年前的了。”他说。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 ...
在天津这个更多被金属、朋克音乐所包围的工业城市中,电子乐似乎未曾成为过这座都市中年轻人的最爱。也正源于此,Wanderlust在当时的存在更显特殊,当然,乐队的前身Isolation也是以Post Punk、Grunge起家,想必也是这样的影响,在Wanderlust之后的作品中,并没有嗅到大量的“电子气味”。
09年时的我还是名在美术学校上学的高中生,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抱着iPod听音乐,在豆瓣标记专辑。之后的几年间,几乎不少小众专辑的“听过”页面里,总能看到一个头像粉扑扑的家伙,至于他的聆听数量更是多的可怕,这个叫做“Silentcat”的用户,正是今次文章中的左玮。
借由Wanderlust新专辑Neo-Taste的发行之际,与当时身在国内的左玮进行了一次采访,过去未曾有过交集的两人在一些话题上产生共鸣,不免让人感慨生活的奇妙。
Q&A
Q: 首先从个人豆瓣主页可以看到你标注过非常多的专辑,平日如何分配时间聆听大量音乐?
A: 早上起床就开始放歌,当作背景音乐的我会在平时听,要认真听的我会放进MP3播放器 - 比如最近我想学习某种音乐风格,我就会吧这类音乐拿来认真听。
我比较习惯按Discography来聆听 - 比如Moby,他的每一张专辑的风格都不太一样,所以单听一张的时候不能太全面的了解这位音乐人。而且从中我也能学习一些录音、制作的手法,毕竟我有一半的工作是在做音乐后期。所以我倾向这样的聆听方式,即便是音乐人的这张专辑评价不好,也可以从中获知其不好的原因。
Q: 获取音乐讯息的途径有哪些?
A: 我习惯使用Wikipedia,Discogs。举个例子 - 比如你想听Fusion,在Wikipedia里就有Fusion Artists的目录。我一般会顺着目录听,不太需要音乐杂志提供的资讯。
Q: 很好,方式非常理科生...
A: 我特怕听乱,我想这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吧,不能落下、错过什么。比如我现在要听Fusion,我的硬盘里就有一个专门归类Fusion类音乐的的文件夹。
杂志的介绍方式让我觉得很乱,可能这一期在介绍The Beatles,下一期就变成The Rolling Stones了,这会让我感觉非常困扰。
Q: 数字音乐资料管理起来十分麻烦,想必你会花费大量时间整理。
A: 对,我一般按风格归类,其次是Artist,之后就是每一名Artist的Discography。每一次整理、换硬盘就是场灾难。我还有ID3洁癖,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我会一首首整理。
Q: 开始学习音乐后期的原因。
A: 其实11年发行的专辑“Green Orchestra Party”,在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制作完成可以发行了,只是因为一些审核、程序性的问题导致延误。在这段空档期,我们开始为新作品寻找动机,同时在这期间我们的现场都会表演尚未发行的新歌。后来我们对这张“Green Orchestra Party”并不满意,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不是自己亲自参与后期,没有更好的展现我们的想法。
也正是在这期间,我读了一本The Beatles的传记,书中涉及了很多有关音乐制作和他们在录音室调整设备的内容,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启发。至此,我开始考虑要不要自己学一学制作,就算做的不好,至少也能了解下流程。之后,我买了一本“混音指南”开始学习,不过书中讲的是ProTools,我用的则是Logic。
Q: 这是否也为你带来一笔音乐上的收益?
A: 是的,学习后期制作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音乐上的收入。我觉得大部分音乐人,都需要从商业上汲取一些经济基础,然后才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即便在国外也是如此,大家都有白天的主职工作。
Q: 有关早期乐队Isolation。
A: 吉他手侯景嵘是我的高中同学,刘頔是我后来天津师范的同学,但在这之前的高三暑假,当时正在寻找乐队鼓手的我们就已经结识了她。刘頔当年入选的原因很简单 - 她有鼓和排练室;主唱出局的原因也很简单 - 因为他不会写歌。
Q: 乐队名号Wanderlust从何而来?和07年Björk的单曲“Wanderlust”有关么?
A: 主唱退团后只剩下我和刘頔还有一名吉他手侯景嵘。我们考虑换一个队名,因为此前乐队都是以翻唱为主。“Wanderlust”这个名字正是侯景嵘想的 - 因为当时我们还是高中生,喜欢到处跑、放了学也不回家,所以他提到这个名字,我们都觉得挺好,就用了;不仅如此,我现在的网名Silentcat也是他想的,这其实是当时乐队的备用名,后来成了我的网名。
Q: 对于新专辑的概念设定?
A: 我们这些年做的歌风格都比较杂,我们考虑是筛选,还是用一种形式把它们都用上。最后我们选择写一个故事,把这些音乐与故事衔接。刘頔是纽约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学生,他们不少作业都是我做原声后期工作,所以新专辑就是用这些年我熟知的制作原声的手法制作、用原声的概念来呈现。
Neo-Taste是我们用打散风格的方式,回避创作瓶颈的产物。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会是一个更为统一的东西。
Q: 你本人十分腼腆,声音也和专辑中的表现截然相反。
A: 两种,两种状态(笑)。我鼻音较重,说话的时候会“有点”,唱歌的时候就“更加”了。所以我会刻意练习,把鼻音变成种奇怪的状态。上张专辑发行后,有人说“你们人声太难听了”,我说“好,下次注意”,所以新专辑人声使用了TC-Helicon的人声效果器处理。
其实,后来我们自己听上张专辑时深有感触 - 人声是挺难听的,哈哈。
Q: Neo-Taste发行前期,为什么没有先把故事放到网上,作为宣传预热?
A: 因为怕大家真的光被故事吸引,而忽略的最重要的音乐,所以还是选择音乐先行。现在国内推广音乐需要一个好的噱头,但当这个噱头变成文案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来的时候,音乐却又成了不被关注的部分;国外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在加拿大见过一个朋克乐队出新专辑,他们写了一整本的书与专辑一起贩卖,这导致受众的关注很有可能从音乐本身转移。
这是个难以权衡的问题 - 新乐队哪怕在作品非常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噱头,这是营销的手段。
Q: 以故事为新专辑Neo-Taste中音乐的发展线索,在现场演出会怎样呈现?
A: 我们计划明年做一系列的演出,也考虑过现场该用何种方式呈现 - 由于有朋友在做先锋戏剧,所以我们想,可不可以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把故事和现场音乐串联起来。
Q: Neo-Taste中似乎带有去电气化的意味?这是有意规避当下乐队普遍电气化的趋势么?
A: 我不太喜欢竞争的感觉,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混在当中就会产生一种不好、难以接受的心理 - 就好比当一个人做电子乐的时候很惬意,但十个人都在做的时候,难免就会产生“我一定要超过谁谁谁”的心态。
Q: 与更多的人来探讨音乐对你来说是种负担么?
A: 我不怎么喜欢和朋友、熟人谈音乐,总觉得这样友谊都会变味,怕打起来 - 因为大家的理念太不相同了,价值观的碰撞会很伤和气,我不想给别人造成困扰。
Q: 如何看待硬件设备的回潮?
A: 我们在Neo-Taste里用了很多的硬件设备。我想,软件向硬件回溯是一个大趋势,可以看到现在的经典合成器、鼓机的复刻越来越多。无论是数字设备、还是模拟设备,它们都拥有那些最经典的音色。
Q: 常用、喜爱的硬件设备有哪些?
A: 键盘我常用的是KORG MS2000,也买过Roland Juno-106,KORG N5EX。在加拿大现在主要用的是Roland SH-201,这是台比较万能的设备。算上我借用过的设备,最喜欢的还是ARP 2600。
Q: Wanderlust之外,有尝试做自己的个人项目么?
A: 我的个人项目WISEFAKE做一些更电子、碎拍的尝试,这是我自己想做的。毕竟乐队是合作关系,不能做太个人化的东西,也不好推广。当然Wanderlust本身也没有太考虑收听体验,因为这会对创作产生限制。
Q: 有没有因为上学等种种问题考虑过停滞Wanderlust?
A: 没有过,Wanderlust是我们初创三人的“青春约定”,哪怕最后只剩一个人也不会把乐队解散,要把这个名号留下。
【真心不记得说过最后一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录音机空耳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