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很忙的歌:一邊講佛性一邊講人性一邊講性——Evil is a point of view (II)
我寫詞評很悶很沒新意,來來去去評的都是那幾個人寫的歌詞。不是因為我偏愛他們的作品,而是我愛的作品,剛好都是他們寫的而已。當然,也與我本人有限的鑒賞水平有關。這不,我又來評林夕的作品了,各位多包涵。
上回評了麥浚龍新專輯Evil is a point of view(中文名叫《問世》)其中一首歌《孽》,寫了一篇《Evil is a point of view (I)》,現在來寫《Evil is a point of view (II)》,談談這張專輯的另一首歌《你前來我過去》。
聽說《你前來我過去》原名《暢遊煩惱海》,佛味甚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數數裡面有多少個佛語。這張專輯寫的是一對罪孽深重的男女的故事,男的原來是劊子手,女的原來是雛妓,兩人的肉體都十分骯髒,本想遁入空門清洗罪孽,結果二人在佛門偶遇,繼而暗生情愫,原罪還沒洗成就破了戒,不僅為世俗所唾棄,連佛門也驅逐他們,原來成佛不等於得到自由,佛門清規跟世俗陳規一樣迂腐;佛門容得下滿手鮮血的劊子手和被無數男人碰過的妓女,卻居然容不下爭取戀愛自由但是違背清規的凡人。
《你前來我過去》寫的是男女二人初見時的故事。令人佩服的是,詞人把四目相對這樣的瑣事也可以寫出接近四百字的歌詞,而且按照流行歌的規矩來考量用字和音律和諧,一點也不「離地」。唯獨是有了麥浚龍的許可,奉旨玩音樂,可敞開懷「明目張膽」寫佛歌,不必以「糖衣砲彈」來遮遮掩掩,也無需考慮市場認受。因此,詞中佛語甚多,形式上很小眾,但就寫法而言其實還是我們常見的流行寫法。
A1接上回情節,劊子手決意出家,寫的是他入佛門時的心態。林夕一反尋常寫法,沒把好東西留到副歌才擺出來,第一句就開始說理,定位很高。他指出人命像螻蟻一樣「平賤」(這自然是劊子手的職業給他帶來的價值觀),但不知為何,血肉之軀如此不值錢,人還是禁不住愛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春泥迷戀生命一般(這比喻引的是「春泥護花」的梗)。后兩句鏡頭拉近到「佛門」——「慈眉善目」或指佛像的容貌,什麼是「慈眉善目餵飽空虛的口胃」?看下句「饑渴才聊以自慰」,明白了,原來是老司機開車。弄拂塵,也即masturbate,以此表劊子手斬斷七情六慾的決心,這劊子手境界略高了,果然是見慣生死。
C1鏡頭再次拉近,男女主角邂逅。「一見鐘情」用林夕的話怎麼說——「到我看見了你/ 似看到安穩的宿命脫軌」。邏輯繞起來了。「宿命」(destiny)是全詞首個佛語,放眼整張專輯來看,宿命指的是他從殺人到進入佛門的洗清罪孽的經歷,「安穩」則指其殺人的生活過去了,從此有望做個安靜的掃地僧。自知逃不過與你相愛,所以原本的宿命也因此脫了軌,這同時也反映劊子手不承認這場相遇是宿命的一部分。這樣寫,是不是比寫「you are my destiny…」要聰明些?是的,但製作方的要求有時候喜歡「反智」,詞人也沒轍。本段最後三小節以「不」字排比作結——這是長期寫流行歌的人被訓練出來的職業病,不搞些對稱和排比心裡過意不去,希望有一天聽歌的人能理解:對稱不是美,秩序才是。「不需智慧」中的「智慧」又是佛語,是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宿命脫軌之後,追求智慧的大業變得不再重要了。和你一起,不只會「歡慰」,原本孤獨的身世也因為多了一個人變得豐滿起來。
B段副歌的鏡頭又拉近,不只是保持對望的距離,「你」還向我走過來了。繼「脫軌」之後,又生出另一種感覺——「喜歡你比生與死應該」,此處呼應了開頭「迷戀生命」的心態。「當你前來/ 竟感慨喜歡你比生與死應該」音律上「來」和「該」押韻,中間還有「慨」字加持,此外,句中「喜」「你」「比」「死」瘋狂押韻。「喜」與「你」隔一個字距離,「比」與「死」隔兩個字距離,這種規矩的節律感很強;及「該」字,又與「來」押韻,兜底了,這副歌開首朗朗上口如尋常流行歌。男主由於信佛而得到悔改,這是「佛」給他帶來的收穫,而「你」給他帶來了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你令我發覺我可愛」,「可愛」當然不是cute,而是can be loved,值得被愛。副歌後半部分,說到「你」的存在使「我」忘掉了自己的過去,生命有了重頭再來的勇氣——比佛還管用了。我第一次聽「活過來」三個字時被騙了,由於麥浚龍唱這三個字時與「沒過去」一句緊湊一些,與下句「麻木的我」較疏遠一些,而且「過去」與「過來」字面上意義成對,所以我差點把「活過來」劃到上面的意群中去,其實應該理解為「活過來/ 麻木的我/ 也可以暢遊煩惱海」才是——林夕通過創造這一「幻覺」,同時兼顧了音律和字義,使二者取得和諧與平衡。「暢遊煩惱海」這五個字及其旋律,是我整首歌最愛的部分,這錯落的曲調使心一揪一揪的,感動得差點掉淚。「煩惱海」本是佛語,指貪嗔癡無量苦惱如大海般廣闊,本來修佛得道,可以去除煩惱,卻因「你」而投身於煩惱海,「暢遊」是開心,「煩惱海」固然是不開心,合而為一,到底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這邏輯矛盾得令人費解,「費解」就對了,想必林夕初衷就是要造出這種感覺,得與失本來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是嗎?最後一句「像傷口與藥談戀愛」點睛,可理解為「你治愈了我」的雅稱。
一小段間奏後,重回主歌。A2談「我」遁入空門的目的——埋沒上半世造的孽。以為來抱佛腳就叫放下自在,現在仔細想想自己的來意,要不是執著於上半世做過的事,又豈會來到此地?因此,林夕在此又造了一個邏輯漩渦,到底遁入佛門是執著還是放下執著?「惶恐因為易執迷」一句中植入佛偈「恐怖」與「我執」的概念,由於字音與旋律不能對上,故折中換詞。後半句「懷疑人皮面具能滿足/ 撫摸這手藝」,「我」的目光不再留於「慈眉善目」的佛像,轉而撫摸「你」的「人皮面具」(佛曰「色即是空」,萬物的相貌皆非本來實有,故詞人以「人皮面具」稱人的面目)。最後一句「請你來重寫真諦」中的「真諦」(梵語paramārtha)又是佛語,意謂「我」已經為你拋棄了佛門傳統的「真諦」,新的「真諦」由你來寫,詞人以此來暗示衝破教條枷鎖的自由主義精神。
C2段,「你叫我看見你/ 似看透得到的且慢放低」,描述了看見你後,你給我帶來的佛理,「得到」指的是佛門的懷抱,投入佛門的懷抱原來也是種執著,終於領悟參透了,看見你才算是最後的「破執」呢。然後,對「你」心存敬畏,似乎感到一輩子都將欣慰,此處「一心」與「一生」對仗且雙音節押韻。從C1的「不只得這副身世」到C2的「一起改寫了身世」,兩人的命運已連接起來。
B2最後一句將B1的「像傷口與藥談戀愛」改為「像身軀與靈魂相愛」,有點反禁慾主義的味道,兩人既不是身軀與身軀之間的「性交」,也不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神交」,而是離經叛道的愛法——身軀與靈魂相愛。
B2結束後插入一段Bridge。「生死老病如輪迴」中的「輪迴」(梵語Samsāra)是佛語,生死老病就像車輪一樣轉個不停,一切有為法;「輪迴前輪回前悟透/ 空是你/ 色是你」表明你讓「我」得到了頓悟:我們相遇不是緣分,因為你就是「緣」,故說「空是你/ 色是你」。此處兩句對接時以「輪迴」一詞頂針,又是流行的寫法,想盡一切辦法讓相同的音節不斷重複;兩個「是你」自然又是對稱。「你割據我腦袋/ 我愛你如像咒語」一句,林夕總不免俗地寫到了「我愛你」三個字,剛好又「啱音」,可謂水到渠成,在林夕理想中的新的真諦,「我愛你」成了口中所反復吟誦的佛經咒語,以表「我」被「你」給的哲學洗腦了。末句「咒語靠結合拆開」又是一個矛盾的邏輯陷阱,什麼叫「靠結合拆開」?到底要「合」還是要「開」,不要去想,知道這是邏輯陷阱即可——結合或指二人的結合,拆開指教條枷鎖的拆開。兩處「咒語」又頂針了,與上半段頂針處對稱。
B3是最後一段副歌,林夕把前面的副歌全部推倒,重新擬一個新的副歌,注意,不是每個歌手都會讓詞人寫一段完全新的副歌作結尾,麥浚龍是特例之一,而林夕大概也是中文流行歌中「第三段副歌另寫新段」的開創者,舊式流行歌的寫法中,副歌應反復吟唱,不如主歌那般改動。首句「因你前來/ 這結果比那悲歡離合精彩」,把相遇的故事神化成超脫悲歡離合的事情,十分誇張。「滅苦的信徒/ 不必悔改」一句照應B1的「命苦的信徒/ 得到悔改」,「滅苦」是佛語,意謂切斷煩惱,「滅」與「命」同聲母,且韻頭相同,信徒從「得到悔改」到「不必悔改」自是一種思想上的升華,有種兒道家順應天性「無為」的意味。「因有期待/ 當中鏡中花全盛開/ 水裡月確實存在」仿照《紅樓夢》寫法,把夢境搬到現實,我期待故我在,鏡花水月也是真,詞人或以此暗示從前不敢想象的自由戀愛的理想將要實現。「忘掉苦惱/ 再跟你暢遊煩惱海」一句照應B1的「麻木的我/ 也可以暢遊煩惱海」,忘掉的是對「純潔」的「我執」,然後把你也拖下水,順應本心暢遊於離經叛道的自由戀愛帶來的世俗煩惱中。最後下結論,這種境界就叫「身軀與靈魂正好相愛」。
按照麥浚龍的說法,這張專輯所設計的故事,時間定位在清代。完成這張專輯一半的詞,林夕也兌現了多年前他受訪時說的話——「如果我寫中國風的歌詞,我不會描寫一堆古典的圖畫,這沒什麼意思,我要寫就會寫中國的傳統思想,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回,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像耍雜技一般,一邊編故事一邊說理,一邊談佛性,一邊談人性,一邊談性,歌詞所承載的意義實在太複雜了,非三頭六臂不能寫就此作;其巧奪天工,讓人輕易忘掉廣東歌填詞還有旋律的枷鎖。
微信訂閱號【峰格】
上回評了麥浚龍新專輯Evil is a point of view(中文名叫《問世》)其中一首歌《孽》,寫了一篇《Evil is a point of view (I)》,現在來寫《Evil is a point of view (II)》,談談這張專輯的另一首歌《你前來我過去》。
聽說《你前來我過去》原名《暢遊煩惱海》,佛味甚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數數裡面有多少個佛語。這張專輯寫的是一對罪孽深重的男女的故事,男的原來是劊子手,女的原來是雛妓,兩人的肉體都十分骯髒,本想遁入空門清洗罪孽,結果二人在佛門偶遇,繼而暗生情愫,原罪還沒洗成就破了戒,不僅為世俗所唾棄,連佛門也驅逐他們,原來成佛不等於得到自由,佛門清規跟世俗陳規一樣迂腐;佛門容得下滿手鮮血的劊子手和被無數男人碰過的妓女,卻居然容不下爭取戀愛自由但是違背清規的凡人。
《你前來我過去》寫的是男女二人初見時的故事。令人佩服的是,詞人把四目相對這樣的瑣事也可以寫出接近四百字的歌詞,而且按照流行歌的規矩來考量用字和音律和諧,一點也不「離地」。唯獨是有了麥浚龍的許可,奉旨玩音樂,可敞開懷「明目張膽」寫佛歌,不必以「糖衣砲彈」來遮遮掩掩,也無需考慮市場認受。因此,詞中佛語甚多,形式上很小眾,但就寫法而言其實還是我們常見的流行寫法。
A1接上回情節,劊子手決意出家,寫的是他入佛門時的心態。林夕一反尋常寫法,沒把好東西留到副歌才擺出來,第一句就開始說理,定位很高。他指出人命像螻蟻一樣「平賤」(這自然是劊子手的職業給他帶來的價值觀),但不知為何,血肉之軀如此不值錢,人還是禁不住愛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春泥迷戀生命一般(這比喻引的是「春泥護花」的梗)。后兩句鏡頭拉近到「佛門」——「慈眉善目」或指佛像的容貌,什麼是「慈眉善目餵飽空虛的口胃」?看下句「饑渴才聊以自慰」,明白了,原來是老司機開車。弄拂塵,也即masturbate,以此表劊子手斬斷七情六慾的決心,這劊子手境界略高了,果然是見慣生死。
C1鏡頭再次拉近,男女主角邂逅。「一見鐘情」用林夕的話怎麼說——「到我看見了你/ 似看到安穩的宿命脫軌」。邏輯繞起來了。「宿命」(destiny)是全詞首個佛語,放眼整張專輯來看,宿命指的是他從殺人到進入佛門的洗清罪孽的經歷,「安穩」則指其殺人的生活過去了,從此有望做個安靜的掃地僧。自知逃不過與你相愛,所以原本的宿命也因此脫了軌,這同時也反映劊子手不承認這場相遇是宿命的一部分。這樣寫,是不是比寫「you are my destiny…」要聰明些?是的,但製作方的要求有時候喜歡「反智」,詞人也沒轍。本段最後三小節以「不」字排比作結——這是長期寫流行歌的人被訓練出來的職業病,不搞些對稱和排比心裡過意不去,希望有一天聽歌的人能理解:對稱不是美,秩序才是。「不需智慧」中的「智慧」又是佛語,是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宿命脫軌之後,追求智慧的大業變得不再重要了。和你一起,不只會「歡慰」,原本孤獨的身世也因為多了一個人變得豐滿起來。
B段副歌的鏡頭又拉近,不只是保持對望的距離,「你」還向我走過來了。繼「脫軌」之後,又生出另一種感覺——「喜歡你比生與死應該」,此處呼應了開頭「迷戀生命」的心態。「當你前來/ 竟感慨喜歡你比生與死應該」音律上「來」和「該」押韻,中間還有「慨」字加持,此外,句中「喜」「你」「比」「死」瘋狂押韻。「喜」與「你」隔一個字距離,「比」與「死」隔兩個字距離,這種規矩的節律感很強;及「該」字,又與「來」押韻,兜底了,這副歌開首朗朗上口如尋常流行歌。男主由於信佛而得到悔改,這是「佛」給他帶來的收穫,而「你」給他帶來了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你令我發覺我可愛」,「可愛」當然不是cute,而是can be loved,值得被愛。副歌後半部分,說到「你」的存在使「我」忘掉了自己的過去,生命有了重頭再來的勇氣——比佛還管用了。我第一次聽「活過來」三個字時被騙了,由於麥浚龍唱這三個字時與「沒過去」一句緊湊一些,與下句「麻木的我」較疏遠一些,而且「過去」與「過來」字面上意義成對,所以我差點把「活過來」劃到上面的意群中去,其實應該理解為「活過來/ 麻木的我/ 也可以暢遊煩惱海」才是——林夕通過創造這一「幻覺」,同時兼顧了音律和字義,使二者取得和諧與平衡。「暢遊煩惱海」這五個字及其旋律,是我整首歌最愛的部分,這錯落的曲調使心一揪一揪的,感動得差點掉淚。「煩惱海」本是佛語,指貪嗔癡無量苦惱如大海般廣闊,本來修佛得道,可以去除煩惱,卻因「你」而投身於煩惱海,「暢遊」是開心,「煩惱海」固然是不開心,合而為一,到底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這邏輯矛盾得令人費解,「費解」就對了,想必林夕初衷就是要造出這種感覺,得與失本來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是嗎?最後一句「像傷口與藥談戀愛」點睛,可理解為「你治愈了我」的雅稱。
一小段間奏後,重回主歌。A2談「我」遁入空門的目的——埋沒上半世造的孽。以為來抱佛腳就叫放下自在,現在仔細想想自己的來意,要不是執著於上半世做過的事,又豈會來到此地?因此,林夕在此又造了一個邏輯漩渦,到底遁入佛門是執著還是放下執著?「惶恐因為易執迷」一句中植入佛偈「恐怖」與「我執」的概念,由於字音與旋律不能對上,故折中換詞。後半句「懷疑人皮面具能滿足/ 撫摸這手藝」,「我」的目光不再留於「慈眉善目」的佛像,轉而撫摸「你」的「人皮面具」(佛曰「色即是空」,萬物的相貌皆非本來實有,故詞人以「人皮面具」稱人的面目)。最後一句「請你來重寫真諦」中的「真諦」(梵語paramārtha)又是佛語,意謂「我」已經為你拋棄了佛門傳統的「真諦」,新的「真諦」由你來寫,詞人以此來暗示衝破教條枷鎖的自由主義精神。
C2段,「你叫我看見你/ 似看透得到的且慢放低」,描述了看見你後,你給我帶來的佛理,「得到」指的是佛門的懷抱,投入佛門的懷抱原來也是種執著,終於領悟參透了,看見你才算是最後的「破執」呢。然後,對「你」心存敬畏,似乎感到一輩子都將欣慰,此處「一心」與「一生」對仗且雙音節押韻。從C1的「不只得這副身世」到C2的「一起改寫了身世」,兩人的命運已連接起來。
B2最後一句將B1的「像傷口與藥談戀愛」改為「像身軀與靈魂相愛」,有點反禁慾主義的味道,兩人既不是身軀與身軀之間的「性交」,也不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神交」,而是離經叛道的愛法——身軀與靈魂相愛。
B2結束後插入一段Bridge。「生死老病如輪迴」中的「輪迴」(梵語Samsāra)是佛語,生死老病就像車輪一樣轉個不停,一切有為法;「輪迴前輪回前悟透/ 空是你/ 色是你」表明你讓「我」得到了頓悟:我們相遇不是緣分,因為你就是「緣」,故說「空是你/ 色是你」。此處兩句對接時以「輪迴」一詞頂針,又是流行的寫法,想盡一切辦法讓相同的音節不斷重複;兩個「是你」自然又是對稱。「你割據我腦袋/ 我愛你如像咒語」一句,林夕總不免俗地寫到了「我愛你」三個字,剛好又「啱音」,可謂水到渠成,在林夕理想中的新的真諦,「我愛你」成了口中所反復吟誦的佛經咒語,以表「我」被「你」給的哲學洗腦了。末句「咒語靠結合拆開」又是一個矛盾的邏輯陷阱,什麼叫「靠結合拆開」?到底要「合」還是要「開」,不要去想,知道這是邏輯陷阱即可——結合或指二人的結合,拆開指教條枷鎖的拆開。兩處「咒語」又頂針了,與上半段頂針處對稱。
B3是最後一段副歌,林夕把前面的副歌全部推倒,重新擬一個新的副歌,注意,不是每個歌手都會讓詞人寫一段完全新的副歌作結尾,麥浚龍是特例之一,而林夕大概也是中文流行歌中「第三段副歌另寫新段」的開創者,舊式流行歌的寫法中,副歌應反復吟唱,不如主歌那般改動。首句「因你前來/ 這結果比那悲歡離合精彩」,把相遇的故事神化成超脫悲歡離合的事情,十分誇張。「滅苦的信徒/ 不必悔改」一句照應B1的「命苦的信徒/ 得到悔改」,「滅苦」是佛語,意謂切斷煩惱,「滅」與「命」同聲母,且韻頭相同,信徒從「得到悔改」到「不必悔改」自是一種思想上的升華,有種兒道家順應天性「無為」的意味。「因有期待/ 當中鏡中花全盛開/ 水裡月確實存在」仿照《紅樓夢》寫法,把夢境搬到現實,我期待故我在,鏡花水月也是真,詞人或以此暗示從前不敢想象的自由戀愛的理想將要實現。「忘掉苦惱/ 再跟你暢遊煩惱海」一句照應B1的「麻木的我/ 也可以暢遊煩惱海」,忘掉的是對「純潔」的「我執」,然後把你也拖下水,順應本心暢遊於離經叛道的自由戀愛帶來的世俗煩惱中。最後下結論,這種境界就叫「身軀與靈魂正好相愛」。
按照麥浚龍的說法,這張專輯所設計的故事,時間定位在清代。完成這張專輯一半的詞,林夕也兌現了多年前他受訪時說的話——「如果我寫中國風的歌詞,我不會描寫一堆古典的圖畫,這沒什麼意思,我要寫就會寫中國的傳統思想,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回,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像耍雜技一般,一邊編故事一邊說理,一邊談佛性,一邊談人性,一邊談性,歌詞所承載的意義實在太複雜了,非三頭六臂不能寫就此作;其巧奪天工,讓人輕易忘掉廣東歌填詞還有旋律的枷鎖。
微信訂閱號【峰格】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ir. 春風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