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利看起来怪怪的

前天晚上听了万晓利的现场,坦率地讲,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关注到了万总这一轮巡演讯息,但直到演出前才决定买票去听,因为心里有疙瘩啊,眼看万总这几年的新作品已经越来越朝着“实验”、“先锋”的势头去了,换句话说,就是越来越难听了。
当然这个难听二字其实是应该打上双引号的,可能对于万晓利来说音乐不再是捧出来供大家消遣娱乐的,他不需要去迎合谁了,没什么企图心,他在表达一些真实又虚幻的东西,音乐是一种载体,万晓利用它来盛放一些属于他的私密又零碎的感觉。
最新一张专辑是去年发行的“太阳看起来圆圆的”,坦率地讲,初听时是耐着性子把它听完了的,没有听懂,也舍不得删掉,后来还是没了兴致再点开,还是删掉了,最近为了写这篇文字,又听了几遍,感觉并没有变好,也无所谓咯,大概我还太年轻,不懂就不懂了。
下班后一边想着这现场如果全是“北方的北方”和“太阳看起来圆圆的”这些玩意儿该多沉闷啊,但一边又忙收拾东西坐公交转地铁在十几度的深秋冷风里往万总那儿奔去,唉,终究还是觉得,万晓利啊,不去多遗憾啊。
赶去现场的途中,我在朋友圈随手分享了万总新专辑同名歌曲“太阳看起来圆圆的”,并附上了万总在专访中的说辞,他说现在已经走火入魔了,感觉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来自音乐,也希望大家不要刻意理解他,他最不需要得就是想太多。我看到有些朋友点赞了,不知道他们有没点开听,若是第一次听的话,会不会有想把手机摔掉的冲动,或是有耳机是不是漏电了的错觉……(手动偷笑。)
如今四十好几的万晓利似乎看透了生活种种也刺探到音乐更深处了,在livehouse里,万总不再是一把吉他扯着嗓子嚎了,现在他和他的团队在台上摆弄着一大堆乐器、和声器、扬声器,制造着种种音效,逼格满满,尽管有些地方在我肤浅的认知中这玩意儿听起来和建筑工地上嘈杂刺耳的机械噪音并没有什么差别啊……
开场长达好几分钟的伴奏,电吉他、鼓机、贝斯、萨克斯和合成器像几匹脱缰野马在几十平米的房子里怒吼,刺激肾上腺,让人焦虑不安,灯光打得很暗,但我还是看到前面几个妹子把耳朵塞得严实着,但人群中的大多数还是觉得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台下有人喊着“牛逼,牛逼……”万总很机智地回了句“一般一般……”
很显然,现场的感受就是只要一唱近期的作品就特别沉闷,人群中有人走动,低头玩手机,没人合唱,因为也没人会唱,而偶尔的几首比如“陀螺”、“鸟语”这样的歌曲自然就气氛好多了,大家拿着手机录影,这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万晓利啊。后面有人一直喊着要听“流氓”和“狐狸”,万晓利如今巡演的这种实验音乐的调性这种氛围,自然是不会再唱这些十多年前的歌了,至于有妹子喊着要唱“女儿情”,我真的很替万总感到尴尬。
我不知道这么多年万晓利在忙些什么,从02年发行《走过来,走过去》到去年的《太阳看起来圆圆的》也不过就四张专辑,但明显感觉到每张专辑的差异性巨大,从另类到实验,从唱腔独特到人声渐隐,从和弦简单到器乐创新,从可以单曲循环很久,到很难坚持听完一整首歌了,万总的想法越来越多了,我也越来越不懂他了。
如今的万总早已剪去了邋遢的长发,也戒烟戒酒了,他说更享受平静时的状态。不知是否像博尔赫斯说的那样:“我那时喜欢的是黄昏,荒郊和忧伤,而今则向往市区,清晨和宁静。”
而我呢,我想我还是不断地听听“达摩流浪者”、“陀螺”、“狐狸”、“鸟语”、“流氓”这类万总越来越不想唱了的歌就够了吧,毕竟这些歌中有我目前能触及到的对生活最浅显的理解,我是一个俗人,享受着被煽动的情绪。
不知道万总再有新专辑会是怎么样,也不怎么期待了,我觉得我依旧如往常一样,时不时拿出《走过来走过去》和《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这两张专辑听听就足够了,之后的日子他好好享受音乐,我好好过生活,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吧,我自然明白万总已经从嬉笑戏谑的青年过渡到玄妙虚幻翩翩如仙的中年了。
零零碎碎地写了些演出的观感吧,也没有表达清楚内心对万晓利的那种拧巴的喜欢,罢了,就这样了。多说一句,现场有个哥们,留垂肩长发,蓬蓬松松,一身牛仔外套,外加浓密胡渣子,很有型,年龄和我相仿吧,站我身边,整场演出盯着舞台纹丝不动,他也许听懂了什么,也许没有,也许此时的他像十年前的万晓利一样正反复追问着这个世界,对周遭一切嗤之以鼻,满脸地不屑,也许不久他会娶妻生子,剪去长发,打上领结,不再提及过往疮痍的生活,只是抬头看一眼天边的太阳,它圆圆的,挺好。
当然这个难听二字其实是应该打上双引号的,可能对于万晓利来说音乐不再是捧出来供大家消遣娱乐的,他不需要去迎合谁了,没什么企图心,他在表达一些真实又虚幻的东西,音乐是一种载体,万晓利用它来盛放一些属于他的私密又零碎的感觉。
最新一张专辑是去年发行的“太阳看起来圆圆的”,坦率地讲,初听时是耐着性子把它听完了的,没有听懂,也舍不得删掉,后来还是没了兴致再点开,还是删掉了,最近为了写这篇文字,又听了几遍,感觉并没有变好,也无所谓咯,大概我还太年轻,不懂就不懂了。
下班后一边想着这现场如果全是“北方的北方”和“太阳看起来圆圆的”这些玩意儿该多沉闷啊,但一边又忙收拾东西坐公交转地铁在十几度的深秋冷风里往万总那儿奔去,唉,终究还是觉得,万晓利啊,不去多遗憾啊。
赶去现场的途中,我在朋友圈随手分享了万总新专辑同名歌曲“太阳看起来圆圆的”,并附上了万总在专访中的说辞,他说现在已经走火入魔了,感觉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来自音乐,也希望大家不要刻意理解他,他最不需要得就是想太多。我看到有些朋友点赞了,不知道他们有没点开听,若是第一次听的话,会不会有想把手机摔掉的冲动,或是有耳机是不是漏电了的错觉……(手动偷笑。)
如今四十好几的万晓利似乎看透了生活种种也刺探到音乐更深处了,在livehouse里,万总不再是一把吉他扯着嗓子嚎了,现在他和他的团队在台上摆弄着一大堆乐器、和声器、扬声器,制造着种种音效,逼格满满,尽管有些地方在我肤浅的认知中这玩意儿听起来和建筑工地上嘈杂刺耳的机械噪音并没有什么差别啊……
开场长达好几分钟的伴奏,电吉他、鼓机、贝斯、萨克斯和合成器像几匹脱缰野马在几十平米的房子里怒吼,刺激肾上腺,让人焦虑不安,灯光打得很暗,但我还是看到前面几个妹子把耳朵塞得严实着,但人群中的大多数还是觉得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台下有人喊着“牛逼,牛逼……”万总很机智地回了句“一般一般……”
很显然,现场的感受就是只要一唱近期的作品就特别沉闷,人群中有人走动,低头玩手机,没人合唱,因为也没人会唱,而偶尔的几首比如“陀螺”、“鸟语”这样的歌曲自然就气氛好多了,大家拿着手机录影,这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万晓利啊。后面有人一直喊着要听“流氓”和“狐狸”,万晓利如今巡演的这种实验音乐的调性这种氛围,自然是不会再唱这些十多年前的歌了,至于有妹子喊着要唱“女儿情”,我真的很替万总感到尴尬。
我不知道这么多年万晓利在忙些什么,从02年发行《走过来,走过去》到去年的《太阳看起来圆圆的》也不过就四张专辑,但明显感觉到每张专辑的差异性巨大,从另类到实验,从唱腔独特到人声渐隐,从和弦简单到器乐创新,从可以单曲循环很久,到很难坚持听完一整首歌了,万总的想法越来越多了,我也越来越不懂他了。
如今的万总早已剪去了邋遢的长发,也戒烟戒酒了,他说更享受平静时的状态。不知是否像博尔赫斯说的那样:“我那时喜欢的是黄昏,荒郊和忧伤,而今则向往市区,清晨和宁静。”
而我呢,我想我还是不断地听听“达摩流浪者”、“陀螺”、“狐狸”、“鸟语”、“流氓”这类万总越来越不想唱了的歌就够了吧,毕竟这些歌中有我目前能触及到的对生活最浅显的理解,我是一个俗人,享受着被煽动的情绪。
不知道万总再有新专辑会是怎么样,也不怎么期待了,我觉得我依旧如往常一样,时不时拿出《走过来走过去》和《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这两张专辑听听就足够了,之后的日子他好好享受音乐,我好好过生活,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吧,我自然明白万总已经从嬉笑戏谑的青年过渡到玄妙虚幻翩翩如仙的中年了。
零零碎碎地写了些演出的观感吧,也没有表达清楚内心对万晓利的那种拧巴的喜欢,罢了,就这样了。多说一句,现场有个哥们,留垂肩长发,蓬蓬松松,一身牛仔外套,外加浓密胡渣子,很有型,年龄和我相仿吧,站我身边,整场演出盯着舞台纹丝不动,他也许听懂了什么,也许没有,也许此时的他像十年前的万晓利一样正反复追问着这个世界,对周遭一切嗤之以鼻,满脸地不屑,也许不久他会娶妻生子,剪去长发,打上领结,不再提及过往疮痍的生活,只是抬头看一眼天边的太阳,它圆圆的,挺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破雾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